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異鄉繞徑 描繪漂泊的思念


金庸之最,獨有茶館領銜金字招牌;茶館已開,敬邀四方豪傑仗劍前來!各位看倌請來欣賞【金庸茶館電子報】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9/23 第891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今日教育新聞
異鄉繞徑 描繪漂泊的思念
緬甸媒體解禁 新聞專業成挑戰
李偉文:教養是經過設計的放任
性教育開跑 非洲女孩擺脫宿命
打破刻板印象 街頭藝人另類環島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異鄉繞徑 描繪漂泊的思念

【記者張正、李宜霖台北報導】懷中端著秦朝即出現在中國的樂器,琵琶,音樂家鍾玉鳳在場中央坐定,現場來賓凝神摒息。只見鍾玉鳳垂髮側頸,十指翻飛,大珠小珠落玉盤,接連演奏了三首曲子:一首菲律賓民謠、一首印尼民謠、以及一首她為台灣第一個東南亞歌唱節目《唱四方》所做的南洋琵琶曲。 

9月22日的中山堂蔡明亮咖啡走廊,非常混搭。由四方報、蔡明亮咖啡走廊、大大樹音樂圖像共同合辦的「異鄉繞徑:當代東南亞民畫展」開幕,音樂家鍾玉鳳以琵琶演奏為活動開場。現場展出各地東南亞移民/工們投稿至《四方報》的畫作,結合聲音、錄像及空間裝置,傳達越洋的思念,呈現勞動生活的心情軌跡。 


▲《異鄉遶境─當代東南亞民畫展》展出來自全台各地的東南亞移民/工繪製的畫作,構築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及異地求生存的個人生命史。騰空懸掛的呈現方式,特別凸顯畫作在空間中的存在感。(圖文/楊子磊)


陳氏桃:夢想讓全台灣看到自己的畫

目前正在台中擔任家庭看護的陳氏桃,特地來台北參加開幕,因為她的畫作是這次展出的重頭戲。來自南越德樂省的陳氏桃從小喜歡繪畫,然而家境困難,無法學畫;來台灣工作時,看到四方報提供移民工發表的園地,她決定拾起畫筆,以樸實的筆法把腦子裡的想法畫出來。這一畫,不得了,陳氏桃越畫越好,雅好文藝的台灣彰化仕紳陳錫鍠,在四方報上看到阿桃的畫,驚為天人,不僅給予繪畫材料上的資助,也常常驅車至台中親自指導。陳氏桃沒辜負此「順增上緣」,繼續作畫,也在各項繪畫比賽中獲獎。

陳氏桃的畫,每幅都有故事。如「記憶」這幅,陳氏桃以連續畫面,記錄她自幼失去父母,半工半讀努力賺錢,賣花生、撿木柴煮飯,而後考上護士的生命故事。在色調舒緩的越南鄉間,一位越南女性溫柔地躺在吊床上,懷裡抱著一個幸福的小嬰兒,這幅畫叫做「母馨」。這幅畫看似溫馨,實則令人心酸。因為陳氏桃兩歲時,父親病重,母親也積勞成疾而過世,陳氏桃遺憾自己還來不及叫一聲「媽媽」,只能畫下夢中母親抱著自己的模樣。

陳氏桃用「四方來春」這幅畫感謝四方報,寫下詩句:「四方捎來英神氣,春花遍滿處處生,文紙搭建心中橋,結締姊妹一家人。」來台11年的她,以故鄉與家人作畫近百幅。陳氏桃的夢想,是讓全台灣都看到她的畫。


▲陳氏桃將自己來台前後的生命故事透過油彩表現在畫布上,完成了一幅幅動人的作品,她把握每月一天的休假到處參觀畫展,在創作道路上奮鬥不懈。(圖文/楊子磊)


馬氏香:繪畫抒發 呈現越洋的思鄉之情

另一位來到現場的作者,是自北越北江省的馬氏香,來台灣超過10年,目前在三峽照顧阿嬤。馬氏香的父親常常畫素描,她從小看著父親描繪人的五官,深受影響,從小喜歡畫畫,但沒有紙筆,只好用木炭畫在牆上、地上。沒機會學畫畫的馬氏香,來到台灣後,卻以畫畫替自己解悶。 馬氏香特別感謝四方報對她的「實質」幫助。她第一年來台灣工作時,薪水東扣西扣,每個月只能領到5千多元,後來看到四方報告訴大家,可以採取「直聘」方式來台灣工作,於是馬氏香拿著報紙說服了雇主。現在的馬氏香,一個月可以領到1萬7千多元,心滿意足。水彩畫「夏夜月上,娘親淚下」是馬氏香的作品。她試圖畫出媽媽等待、想念女兒的心情。畫中的母親將頭髮留長,用圍巾圍起,看著、數著秋夜的樹葉一片片掉落,因為女兒去台灣工作,已經好幾年沒回家。

馬氏香還現場展示了前兩天剛剛完成的畫作:台灣中秋節。畫中,窗外一輪明月,窗裡安詳地睡著她照顧的台灣阿嬤。馬氏香說,她每天24小時陪在阿嬤旁邊,今年中秋,她低頭看著熟睡的阿嬤,抬頭仰望窗外明月,想念著千里之外,同樣望著月亮的家人。聽到馬氏香的說明,現場多位來賓默默拭淚。


▲來台工作已超過10年的馬氏香(左)在策展人張騰元(右)的協助下展示近期繪製的新作品,並說明此畫反映在異鄉生活適逢中秋佳節無法歸鄉的她,對遠方家人的思念。(圖文/楊子磊)


「非常感動!」特地前來觀賞的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 會後表示,移民移工多才多藝、極具潛力,台灣應該多多提供他們發揮的空間。

「異鄉繞徑:當代東南亞民畫展」展期為9月22日至10月20日,地點在中山堂蔡明亮咖啡走廊。系列活動還包括10月13日作家鍾文音以「望斷歸鄉路,他們的美麗與哀愁」為題的演講。由蔡明亮導演挑選的《憤怒的葡萄》、《遊戲時間》、《恐懼吞噬心靈》、《黑眼圈》4部經典電影。

 
緬甸媒體解禁 新聞專業成挑戰

【記者黃文鈴緬甸專訪】從緬甸仰光鬧區著名的蘇雷佛塔(Sule Pagoda)往附近街市走,不遠處是一棟淡綠色的高聳樓房,這裡是擁有近20年歷史的Living Color media媒體集團總部。自1995年發行《Living Color》政經月刊以來,陸續發行《The VOICE》新聞週刊;去年12月,緬甸政府解除審查制度,開放私人媒體申請日報發行執照後,今年4月1日,《The VOICE》日報成立,迅速坐穩緬甸日報前三大發行量的寶座。

軍政府退位 民主新進程

緬甸,這個曾有東南亞米倉稱號的國家,1948年脫離英國宣布獨立後,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軍政府就此掌權,緬甸因而成為全世界人權紀錄最糟糕的國家之一。軍政府無所不用其極掌控人民思想,公開場合批評政府者,往往面臨牢獄之災。緬甸學者、文人、記者發表反政府言論作品而下獄者,不在少數。面對極權政府,人民只得噤聲。


▲《Living Color Magazine》月刊、《The VOICE Weekly》週刊與《The VOICE Daily》是Myanmar Partners Think Tank Group旗下3份刊物。(圖文/黃文鈴)


2010年,緬甸政府將國名變更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隔年聯邦議會選出吳登盛為新任總統,丹瑞將軍宣布退位,軍政府讓出政權,結束近50年的軍事統治。緬甸開始踏上所謂民主進程,2012年12月,緬甸新政府宣布廢除實行近20年的媒體審查制度。開放至今,除了原本兩家政府發行的日報外,陸續市面上又出現5、6家非官方發行的日報。

對抗審查 與政府鬥智

Zeya Thu是Living Color media集團的副總編,現年36歲的他,從記者一路晉升到副總編,眼看著緬甸媒體身處嚴格審查制度,到如今出版業解禁。他拿出一疊厚厚的影印複本解釋,過去審查制度仍存在時,每逢《The VOICE》週刊發行前一週,就得將複本送審至緬甸「出版審查與登記部」。該部門隸屬於軍情局底下,負責審查印刷品的每一個字、每一段話、每一張圖是否含有反政府內容。


▲《VOICE》日報副總編輯Zeya Thu翻閱著送交給軍情局的複本。這頁以紅字寫著緬文的「inside」,政府指示該篇文章不能放在頭版。(圖文/黃文鈴)


Zeya Thu翻閱複本裡滿滿的紅字,許多圖片、甚至整篇文章都被打了大叉,必須刪除。他說,儘管審查制度實施已久,「我們以為猜得著政府在想什麼,但有時仍不了解某些部分會被刪除。」他舉例,政府可能不喜歡某篇文章的標題、撰寫角度,或是某張圖片,被刪除後,面對多出來的空白,編輯只得放上相關小圖,或是乾脆將其他合格的圖片放大。

媒體有時也會試探政府底線。他翻到其中一頁,上頭以紅字寫上大大的「inside」,意指這篇文章不能被刊載於頭版,只能放在內頁。Zeya Thu解釋,有時報紙會偷偷將重要新聞藏在複本中,若是政府沒注意,最後出刊就能放在頭版。他苦笑著說,其實政府知道報紙在玩什麼把戲,所以會檢查地更仔細。

多了自由 同時多了責任

Zeya Thu說,自從審查制度解禁後,未來緬甸媒體面臨的挑戰反而更嚴峻。相對而言,以前被允許報導的事物不多,例如以往聯合國特別代表Vijay Nambiar出訪緬甸,緬甸媒體一定大幅報導他的行程與談話。如今美國總統歐巴馬、英國首相喀麥隆、甚至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本人都來訪過緬甸,更多重要的國際人士出訪緬甸,意謂著緬甸媒體的新聞專業要求比以往更高,新聞記者的壓力更大。

Zeya Thu指出,軍政府掌政以來,緬甸教育系統愈見崩壞,大學常常無故停課之外,學校為了向政府繳出漂亮的考試成績,考試制度形同虛設。他先前曾寫過一篇《未受教育的學位持有者》,批評緬甸大學如同頒發假學位的學位工廠,導致大學畢業生儘管擁有學位,卻什麼都沒學到。


▲仰光街市路邊有許多書報攤,除了二手舊書,也有最新出版的各類雜誌。(圖文/黃文鈴)


Zeya Thu以新聞科系為例,目前緬甸僅有National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yanmar大學提供新聞系課程,但畢業生的新聞專業程度令人質疑。目前緬甸的線上記者大多都是從做中學,或是修習數個月的短期新聞訓練課程後,再投身媒體。

培訓記者 NGO開課

Zeya Thu指出,為了幫助緬甸媒體培養專業新聞記者,許多國外NGO在當地開設短期課程,例如,美國大使館、International Media Support、Inter News、J-School等,他自己則任教於Myanmar Egress教授大眾媒體課程。他表示,許多新聞科系畢業生,即便已在大學內修習過3、4年新聞課程,仍來報名短期訓練課程,並向他表示獲益良多,學到許多課堂中沒學過的新知識。

他指出,相較於其他工作需要專業執照,在緬甸擔任新聞記者不需要擁有相關學位或考取執照,門檻較低,但如何增進記者專業,拉近與其他國家記者的距離,是緬甸媒體的一大挑戰。

 
李偉文:教養是經過設計的放任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心之所望,作家李偉文和番紅花拒絕把孩子交給補習班的教育模式,他們自己選擇環境、營造環境,讓孩子在一定範圍的安全教育環境中探索,他們認為,教養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短時間的成績表現會扼殺追求人生的多元選擇。

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今年主題鎖定「教育」,挑選性別、罷凌、種族、科技、學歷通膨等面向的紀錄片,探討教育議題。22日的名人座談中,主辦單位播映獲美國全景紀錄片影展評審團大獎的《美好前程》,邀請作家李偉文和番紅花探討親子教育問題。

良好學習態度才是根本

《美好前程》記錄兩個生活於美國紐約的黑人家庭伊卓和西恩,從5歲至18歲的求學過程,他們在父母親的期望下,被送進全美知名的私立道爾頓學校,經歷種種學習挫折與喜悅。片中許多片段記錄父母的陪讀時光以及對孩子成績的焦慮。2個孩子正就讀國中的番紅花坦言,從孩子小學1年級開始,她就再也沒陪讀過。

番紅花說,孩子回家沒有父母陪讀,自己又不願上補習班,若有課業問題一定會在學校解決、發問,直接把學校老師當家教。她認為,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才是根本,一旦養成認真在學校上課的意識,上課專注力會提高,不必把問題一直往後拖。

片中,父母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將孩子送到菁英學校就讀,李偉文說,是否要讓孩子就讀明星學校,是每位父母都會焦慮的事。他認為,時代變遷太快速,如今學歷通膨,擁有優異成績和找到好工作的相關性越來越低,他認為,重點應該是如何養成孩子走過求學階段後,仍然獨立學習。

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

李偉文表示,他從不管2個女兒的在校成績,甚至連成績單都讓孩子自己簽名,只為了讓孩子了解「讀書是自己的事」,不過,他深知教育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他會巧妙規劃學習環境,讓孩子自己選擇。2個女兒從國小升上國中時,都會聆聽來自體制外學校、社區型和以升學為導向國中的學生分享,他笑說,這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

「學習環境不只是學校,家裡環境也是。」李偉文說,學習環境包含實體和虛擬,除了選一所好學校外,他不讓孩子接觸電視,自小培養孩子的生活紀律,因為他了解傳播媒體的各種亂象,所以他從今年初教學至今,已花費了80個小時進行媒體識讀教育,讓孩子懂得分析訊息的好壞。

李偉文的女兒直到高三才開始補習,番紅花的2位孩子至今仍未補過習,他們認為,比起斤斤計較學校成績,孩子的童年應該有更多摸索興趣的空間,懂得與人溝通、表達意見,生命的選擇才會更多元而豐富。

 
性教育開跑 非洲女孩擺脫宿命

【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日前宣布,8個非洲國家將獲得贊助,予以改善數百萬名青少女的生育健康教育和服務。

給百萬弱勢女孩家庭計畫教育

根據《湯森路透基金會》報導,該組織將與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莫三比克、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共和國、南蘇丹及坦尚尼亞政府合作,發展一項專為15歲至19歲弱勢女孩及青少女設計的計畫,在這些全球人口成長最快的國家中,確保女孩能得到符合其年齡的性教育課程,為成人生活做好準備。

「我們正在嘗試創造一群年輕女性生力軍,她們接受過充份的性教育、能夠得到相關服務、有能力自己做出人生抉擇、曾接受教育…以至於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潛力。」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執行歐索提梅辛(Babatunde Osotimehin)表示。

每年,約有1,600萬名青少女成為母親,這些女孩中,絕大多數居於中、低收入國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15歲到19歲的青少女族群中,每1千名女孩就有120名身為人母,而懷孕、生產相關併發症以及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是發展中國家青少女的主要死因。

曾接受家庭計畫教育,或是得以避免非預期懷孕的婦女和女孩能夠在學校讀較久的書、累積更多技能,最後賺取較高薪資。女孩每多讀一年書,就表示她們推遲婚姻生活一年,也就延遲了她們初次懷孕的年紀,降低感染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和減少生產死亡的風險。

由於女性是全球經濟的重要貢獻者,生育健康不僅對女性整體健康相當重要,同時也對影響整體人口組成。全球勞動力有40%為女性,撒哈拉以南地區更有60%的農業勞動者為女性。

良好的生育計畫助脫貧

「我們堅信,如果你能發展女孩的能力和她們的教育,提供她們取得生育健康、教育及相關服務的管道,她們就能在自己人生中做出決定而不被他人強迫,屆時你所看到的女孩,不但能完成一般教育,更能發揮自已的潛能。」歐索提梅辛表示。

「她們將擁有經濟能力,決定自己想嫁給誰、何時結婚、要生幾個孩子或不要生孩子、每個孩子年紀應該差多少。」他補充:「我們知道,只要賦予女孩能力,她們便會產下孩子並付出關心,而這些孩子也將接受教育。所以事實上,你是在幫助她們離開貧窮並創造一個新的世代,這個新世代也將把女孩的教育列為社群和國家的首要之務。」他表示。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期待,該計畫若有所成效,將推廣到其他能因此受益的國家。

 
打破刻板印象 街頭藝人另類環島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今年盛夏,6位20出頭的人形藝術裝置表演者,展開熱血0元環島旅程,他們選擇果菜市場、夜市街道、捷運車站等地點,要讓藝術妝點日常,推翻社會對於街頭藝人的刻板想像,他們還深入小學,播下藝術種子。

7年前,還在念國中的陳志政,因為一次與街頭藝人的接觸認識張忘老師,進入匯川劇場,當時的他覺得街頭藝人好玩、又有錢賺,沒想到這一表演就長達7年,如今他已經是經國暨健康管理學院化妝品應用系的應屆畢業生。

今年初,因緣際會聽到同學分享環島旅行的經驗後,他突發奇想,決定以「人形裝置藝術」方式環島,為自己的大學青春畫下熱血句點,他號召劇團裡的朋友們,並在臉書上散播訊息,廣徵願意同行的夥伴,和紀錄片導演徐嘉凱進行溝通。

陳志政說,人形裝置藝術者在台灣是新型態表演藝術,表演者從服裝、眼神到肢體都在表演,取決於個人生活經歷,可以與舞蹈、默劇等藝術型態結合,表演者還可依不同空間、時間進行肢體表演。

人形裝置藝術者需要專注力及肌耐力訓練。參與此次藝型環島、今年畢業於台灣戲曲學院的陳品旭說,人形裝置藝術者表演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定住不動的,所以他們平常就會藉由拉單槓加強肌耐力。

陳志政坦言,決定環島時,並沒打算藝術教育為目標,直到與6位夥伴討論,藝術播種的理想逐漸成型,他們挑戰「0元環島」,堅持賺足旅費再上路,才會在第一站的「新竹」耽誤了,也因此得到許多前來觀賞民眾的熱情。


▲今年夏天,由陳志政為首的6位人型藝術裝置表演者,離開熟悉的信義區,進行熱血環島,他們選擇果菜市場、夜市街道、捷運車站進行表演,希望能改變社會對街頭藝人的刻板印象。圖攝於高雄美麗島捷運站。(圖/Dream Jack Studio 文/郭琇真)


將藝術帶給新世代

這趟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深入新竹實驗中學的表演,他們選擇在國中生午飯時間,在川堂表演,利用空檔分享。

陳品旭說,實驗中學是一所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他覺得台灣的教育過於強調升學,導致孩子很少接觸藝術,他一直希望能將「人形裝置藝術」帶給新世代的小朋友了解。

除了進行藝術教育,陳志政也邀請了畢業於台藝大廣電系、擁有多次入圍城市遊牧影展的徐嘉凱擔任紀錄片導演。徐嘉凱的第一部紀錄片就是以街頭藝人為主題,當時記錄的是匯川劇場的創辦人張忘老師,也因此認識環島團隊。

為了這次拍攝,徐嘉凱參考文獻,了解人形裝置藝術的各種表演問題、國內生存環境等,團員懈怠時,他還會從旁激勵。

他說,透過張忘老師認識了人形裝置藝術,擁有一段街頭表演的時光,如今能再度拍攝,成為散播這樣新型態藝術的推手,改變社會對於街頭藝人的觀感,他甘之如飴。


▲人形裝置藝術者從服裝、眼神到肢體都在表演,而這樣的表演型態又取決的個人的生活經歷,還可依不同空間、時間,與觀者產生不同的心靈交流。圖為人形裝置藝術家與小朋友的互動。(圖/Dream Jack Studio 文/郭琇真)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台灣立報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