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韋格納(Daniel M. Wegner)沃德(Adrian F. Ward)
翻譯╱王怡文
數千年來,人類依賴彼此記憶日常瑣事,現在轉而依賴「雲端」,這正在改變人們的記憶方式、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對自我的認知。
重點提要
■記憶在傳統上是一種社會互助合作。在一個群體中,某個人知道如何料理火雞,另一個人則記得如何修理漏水的水槽。
■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由於現今幾乎到處都有網路可用,許多人可能會先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而不是打電話詢問朋友。
■時時刻刻連著網路,使得個人記憶與分散於網路上的資訊兩者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而主觀的自我意識也隨之改變。
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把勞心的事託付他人。當新資訊出現時,我們會自動把「記憶事物與概念」的責任分配給社交群體裡的成員,我們自己記得某些事,也信任其他人會記得其他事。想不起正確的名字或如何修理壞掉的機器,只要去找負責記得這些事的人就好。不管遇到任何事,我們不只知道自己腦袋裡的資訊,也「知道」社交圈裡其他成員負責哪些資訊。
這種透過「交換記憶系統」(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分攤資訊的傾向,是在面對面互動的世界裡發展出來的,其中,人類心智是資訊儲存的最佳工具。然而那個世界已不復存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心智已經從主力退居成陪襯角色。
邀請iPhone上的Siri進入個人社交圈,改變了一切。我們的研究發現,人們看待網際網路的方式,就像看待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我們把記憶分攤給「雲端」,就像分攤給家人、朋友或情人一樣輕而易舉。從另一方面來看,網際網路又跟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不一樣──雲端知道得更多,而且能更快提取資訊。現今幾乎所有資訊都能輕易透過快速的網路搜尋取得。或許網際網路不只取代了被當做外部記憶資源的他人,還有我們自己的認知功能。網際網路不只降低了把資訊分享給人類夥伴的必要性,或許也減低了人們想把剛學到的重要事情刻印在肉體記憶庫裡的渴望。我們稱此為「Google效應」。
記憶,交給電腦就好?
我們團隊最近的一項實驗顯示,網際網路開始取代了朋友或家人而變成日常記憶夥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巴洛(Betsy Sparrow)、當時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劉(Jenny Liu)以及本文作者之一的韋格納,請受試者輸入40則假資訊到電腦裡(例如「鴕鳥的眼睛比腦還大」),實驗中有半數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輸入的資訊會存進電腦,另外一半則告知會刪除。此外,每組中各有一半的受試者被要求,無論資訊是否會存進電腦,他們都要記住這些資訊。
我們發現,相信電腦已儲存資料的那組,記憶表現很差。人們似乎把電腦當做我們數十年前就開始研究的交換記憶夥伴──把資訊分攤給雲端心智,而不是記在自己腦袋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明確要求受試者把資訊記在心裡,這樣的傾向依然存在。這種把資訊分攤給數位資源的習性似乎太強大,以致於有位數位夥伴在場時,人們常常無法把細節牢記於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