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阿爾及利亞會議終於原則達成「減產」協議,同意將原油產量目標訂在每天3,250-3,300萬桶,亦即每天將減產25-75萬桶。至於何時開始減產?那些國家減產多少?這些細節仍有待11月底OPEC部長會議決定。然而OPEC這回究竟是玩真的抑或虛晃一招?關鍵就在於一些細節,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OPEC這次能夠達成協議,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對伊朗做出讓步。沙、伊兩大石油出口國今年來已演出「凍產三步曲」;年初時沙國主張「大家凍產」,因伊朗拒絕參與協商而破局;9月沙國又向伊朗提議「我減產,你凍產」,伊朗又予拒絕,只同意出席會議;最後沙國再讓步,終於達成「我減產、你隨意」的協議。
沙國之所以節節退讓,主因油價下跌對兩國經濟造成的痛苦程度不同。伊朗財政對石油收入的依賴較低,且經濟制裁結束後外資開始回流,石油出口量增加。伊朗今年經濟預估成長4%,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不到2.5%,經常帳收支接近平衡,顯示已經擺脫「撙節」期。
反觀沙國,從去年元月到今年7月共燒掉1,150億美元外匯存底,政府已大幅削減各項補貼,對公務員減薪並停發獎金,基礎建設計畫紛紛延後。今年預算赤字占GDP比率預估將達13.5%,經濟成長率僅1%,經常帳也出現逆差,沙國的苦日子才剛開始。兩相比較,伊朗是「苦盡甘來」,沙國卻是「由奢入儉難」;面對低油價,伊朗仍有轉圜餘地,沙國卻再也拖不起。
伊朗不須凍產,因此裡子、面子都有;但沙國雖有失面子,卻未必輸了裡子。沙國的算盤其實非常之精,因為減產協議是以8月的產量為基礎,而夏天正是沙國產量及國內油品需求旺季,原油日產量本來就比春季高出約50萬桶;因此就算沙國同意減產50萬桶,出口量並不會有多大改變。
至於伊朗雖一再宣稱今年內將把原油日產量由目前的360萬桶,提高到400萬桶,但沙國估計以伊朗目前的產能,至多只能增產10萬桶。因此沙國對伊朗讓步,其實是惠而不費;但若油價因減產協議而上漲,沙國卻能得到實惠。
真正值得關心的是國際油價是否就此大幅回升?仍面臨多項問題。第一,由誰減產?減產多少?要到11月才正式決定。如果決定只減產25萬桶,國際油市供給量將不減反增。就算總共減產75萬桶,且由沙國大部分承擔,但伊拉克、利比亞與阿爾及利亞卻可能要求增產,結果真正減產的數量可能微不足道,何況OPEC各國一向不大遵守產量目標。
第二,須考慮其他國家的產量動向。油價目前回升到每桶50美元,美國頁岩石油業者已能夠存活,若再向60美元靠近則美國更會增產。另外哈薩克卡沙干油田將於10月起投產,每天約生產35萬桶。至於俄羅斯,產量已增加到每天1,100萬桶;OPEC當然希望俄國也減產,但俄國大部分大型油藏都在西伯利亞,氣候及地質條件惡劣,油井一旦停工便會被冰封,加上俄羅斯正大力爭取亞洲市場的占有率,因此暫時性「凍產」應是最佳選擇。
另一項變數,則是沙國與伊朗仍在葉門及敘利亞進行代理人的戰爭;因此一旦地緣衝突升高,11月油長會議不排除撕毀協議的可能。
除了產量外,油價的另一壓力在於庫存龐大。美國能源資訊局估計,到今年底已開發國家的商用原油庫存量為30.9億桶,且預估明年夏天前庫存量還會繼續增加,這絕非OPEC區區減產之數就能迅速消化得了。
總之,OPEC雖達成減產協議,但基於14個會員國內部意見分歧,俄羅斯及美國等非OPEC國家產量大增,加上各會員國未必會遵守協議,因此油價的上漲空間有限,仍難擺脫每桶40-60美元的區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