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炎炎夏日,就讓熱線陪你渡過


健康飲食、肥胖、醫學新知…各種你想知道的醫學健康資訊、名醫提供的保健錦囊,都在【健康e世界】。 【慈濟月刊電子報】提供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彙編選粹,慈悲與智慧的雋永語錄,是您日常生活中的心靈資糧!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6/05第3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手札
炎炎夏日,就讓熱線陪你渡過
文章選讀
Queeroloy:《背離親緣》-那些與LGBT和台灣
端傳媒:走入同志家庭6》我的T媽媽教我的,不是恨
云閱讀:說賦權太廉價-《我們曾是女性主義者:一場政治運動的買與賣》
新聞選讀
風傳媒:「這條路很難走,你知道嗎?」櫃父母談同志兒子 重震驚到接受
【有片】重大突破!迪士尼動畫出現女同志家長
法部支持定同性伴侶法 同志團體:像推託
活動快報
六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支持熱線
2016同志諮詢熱線晚會:7/23 ATT SHOW BOX,等你喔!
 
 
炎炎夏日,就讓熱線陪你渡過

端午未到,已經感受到夏天的威力了阿!希望大家都可以安然度過這個夏天阿!

然後熱線今年晚會已經開始賣票了喔,歡迎大家來買票(買票請按我),跟大家一起度過一個又哭又笑的夜晚吧!

本期文章選讀,首先推薦Queerology木川的文章,《背離親緣》事中談家庭、也談「疾病」與「認同」,木川用自己的故事跟書有了很深刻的對話,推薦給大家。接下來的文章是端傳媒的系列報導(同志家庭與他們的孩子),紀錄片導演黃惠偵的和自己T媽媽的故事,小編很喜歡導演說:「對我來說,這部片不是去爭取同志婚姻平權,而是去爭取每個人,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能活出自己樣子的自由。」最後則是云閱讀的文章,談最近女性主義被商業化的狀況,小編覺得這樣的現象也很值得同志運動一起去思考。

新聞部分,熱線於母親節前夕舉辦了記者會,邀請了兩位同志媽媽來到現場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以及從被幫助到開始接電話幫助其他父母的歷程。熱線目前還有準備精美的小福袋,歡迎有需要的父母洽熱線辦公室。另外與大家分享來自迪士尼的消息,現在動畫中也有更多種不同角色的形象,小編覺得超級美好的!最後則是法務部部長邱太三對於同志伴侶權益保障的說法,又再次談及支持立專法而非修民法,但對於同志團體而言,這實在像是推託之詞。

最後,熱線有新的活動行事曆,方便大家更清楚的找活動喔~

熱線官網瞧瞧吧!http://hotline.org.tw/calendar

 
 
 
Queeroloy:《背離親緣》-那些與LGBT和台灣

上下冊加起來近千頁的《背離親緣》,感謝熱線夥伴召集了讀書會,不僅有機會好好讀完,也在大家相互的督促下,加進許多實務經驗和生命故事的視角。

提到此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很多人並不陌生,因為他在 TED 上有二支著名的演說:「沒有接受的愛,是愛嗎?」、「煉造意義,建構價值」。他從同志身份出發,自生命經驗提出反思與辯證。還記得第一次聽他說出 "Forge Meaning, Build Identity",被帶動起的熱情與感動——誠懇而具有撞擊力的生命故事,往往是這樣的,當事人透過回顧進行整理與療癒,旁觀者也被帶動反身檢視自己的議題與缺憾。

乍看《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的書名,以為這是一本談親子關係的書,但沒有主體亦無從反叛,所以英文書名寫著「尋找認同」——「你內在的東西若能彰顯,內在的東西將拯救你;你內在的東西若不能彰顯,內在的東西將毀滅你」(《多默福音》。上冊,頁 21)。

此書聚焦書寫的對象很酷兒(queer),對我來說,是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甚至被視為「怪胎」的族群——聽障、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我們也許聽過這些詞彙,但對於這些疾病的成因、呈現的樣態、連動引發的生理苦痛與障礙、認同/文化的形成等等,未必了解。這些詞彙各成一章節,作者從前述的各個面向切入,帶入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故事,於是每個詞彙展現出立體的喜怒哀樂憂恨的生命,也呈現出各種元素與成因的傾軋,抉擇之不易、難有對錯。作者以「孩子」和「父親」作為開頭和結尾,回到自己的同志身份,也回到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辯證與力量。

對我來說,這也是閱讀此書既痛快又糾結之處——因為把自己的生命經驗也置入對照,如果每個人生命的旅程有其功課,交織著愛/恨、衝突/和解、遺憾/完滿,這本書引領著我,從自我/家庭/社會三種不同層次,去剖析、觀看自己與父母家人、朋友他者之間的緊張/支持:

我研究的對象,是接納孩子的家庭,以及這件事又如何影響孩子接納自己——所有人都一樣,接納自己的這條路,有部分得通過別人的心。接下來,我的研究還要探討整體社會的接納程度又如何影響這些孩子及其家庭。包容的社會讓父母的心變得柔軟,也有助於培養自尊,不過社會能變得更加包容,也是因為自重自愛的人揭發了偏見的謬誤本質。父母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隱喻,我們一直努力接受自己,並把這樣的渴望轉嫁到父母身上,努力想讓父母接受我們。文化則是父母的隱喻,我們在外面的世界追求別人的尊重,其實很幽微地反映了我們最原始的願望:父母的愛。我們常迷失在這樣的三角關係中。(上冊,頁29)

***

回想自己一路同志身份認同的過程,學校的課本裡沒有,當然得勝者之流的校園品格教育裡也沒有(是的,七年級生如我國中就遇到了⋯⋯),一切都在迷霧中。因為課外讀物、朋友的刺激,終於在大學比較自由的環境裡,逐漸摸索。情感與慾望先行,卻沒有足夠的知識來述說、建構,直到加入熱線接線小組的培訓課程,基本架構開始建立——其實也是自己準備好了,想好好認識自己、LGBT 族群的文化、同運的議題等等。畢竟如果自己都不認同、不愛自己,又要怎麼去愛上別人、擁有自在的各種關係呢?

也是在這個系統知識與零碎經驗不斷相互印證、質疑與修正的流動裡,同儕現身。當你以為自己是少數的「不一樣」,時常需要花費力氣,確認、肯定、迎向質疑或不友善的眼光,「同伴」成為一種力量,讓你不再孤單,可以相互陪伴、有人懂你的困境和難處。

作者在書裡,把身份區分為「垂直身份」和「水平身份」。前者是指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基因、文化/宗教規範(Ex. 種族)、語言等等;後者則可能是隔代遺傳、隨機突變、孕期影響等,包括:同性戀、肢體殘障、天才等等。幼年時,垂直身份會被強化,因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是自己的延續;相對地,父母所不了解的、陌生的水平身份,往往會被視為缺陷、想去矯正,於是成為日後雙方不斷拉扯的課題。

有些父母一開始可能把異常視為疾病,直到習慣和愛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奇異的、全新的現實,這樣的轉變多半是因為認識了「身份」——親近差異,便能適應差異(上冊,頁7);但也有不少父母,因為孩子的障礙,導致婚姻關係破裂、生命完全轉向,甚至在自閉症一章的結尾,出現不少虐殺孩子的父母——往往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與壓力,也繼承/內化自社會他者的眼光及規訓、甚至相關支持系統的足夠與否。只是父母與孩子無法切斷的血緣與責任關係,一不小心,容易陷入「情深則迷」的危險狀態。所以在作者的成長經驗中,他嘗試透過與女人發生性關係,來「治好」讓自己羞恥的同性戀傾向;而一路以來各種透過生理、心理的自我否定、形塑與凌虐,甚至宗教驅魔的「性向矯正治療」,也服膺著「排除異己的正常」才會繼續殘酷地存在。

在本書各章中,「疾病」與「認同」往往是並存的——因為醫學進步,疾病的基因篩檢、各種藥物與行為的治療方法,越來越進步;同時,在醫學還沒跟上來除魅的時代,各種身心障礙的狀態,也發展出屬於自己認同的文化和語言,表彰各個非主流族群的生存權與需要社會看見、幫助的需求。

於是,我們不再用「正常」做為一種標準的敘述,「健康」也只是約定俗成的標準,或是一種統計上的大多數。因此「損傷」和「障礙」代表著不同的生理和社會意義:前者是某一症狀所引發生理的後果,譬如腳不能動;後者則是社會環境造成的,譬如腳不能動而無法進入公共圖書館(上冊,頁31)。

「疾病」與「認同」二者時常處於緊張卻又相輔相成的矛盾狀態。因為「疾病」潛藏著治療與治癒的傾向,但「認同」往往代表著接受自己當下的樣貌,豐富更多元的族群生活方式與文化論述——因此同性戀的去病化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代表著,非異性戀族群的現身和權益的爭取,將是歷史/演化進步的動力。

背離親緣,157-158
描述紐約的同志侏儒哈利・韋德的故事。在台灣的 LGBT 圈子裡,我們有機會看見侏儒、腦性麻痺或唐氏症同志嗎?他們不存在抑或不被看見?(圖片摘自上冊,頁157-158)

畢竟歷史的不遠處,希特勒殺害了超過 27 萬名身心障礙者,理由是「人類形體和靈魂的劣質仿冒品」(上冊,頁29);也是基於「身心障礙可以根除」,非自願墮胎的優生學,才會進行篩檢,如同傅柯所說:

知識和權力的正規網絡一建立,就會出現一套研究異常人的技術。

⋯⋯

聲稱要確保「社會體」的生理活力及道德純淨,也必定將消滅有缺陷的人、墮落及腐壞的族群。「正常」也以生物和歷史的迫切需求為名目,合理化國家的種族主義。(上冊,頁32-33)

行文至此,不免有一種台灣進行式的既視感,複習一下 2014 年護家盟在同婚及收養公聽會上的語錄(來源:Fw: [趣事] 同婚及收養公聽會 護嘎盟妙語錄護家盟震驚全台:反同的七個超爛理由):

  1. 郭大衛:同性戀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比異性戀風險大,自殘、藥物依賴機率也比異性戀高好幾倍。
  2. 孫立虹:在男女之外的其他性別都是基因突變。
  3. 從小要教孩子正常的兩性關係,才不會有黑心油
  4. 護家盟秘書長張守一:「我們中華民族最可貴的就是孝道,孝道才能生孩子,禮義廉恥都不講的時候,就變成無恥的國度了。」

簡單說,「不正常」、「基因突變」和不遵守(八股的)傳統價值,不正是狹隘的「封聖行動」所致?在大自然的演化中,「變化」才是不變。如果我們仔細地去看待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會發現「『例外』無所不在,而所謂的『典型代表』,境況其實既罕見又孤寂」。(頁32、5)

此外,護家盟慣常使用的家庭倫理和禮義廉恥,部分源自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們以守護「中華傳統的優良價值」為尊,而這一套簡化過的「禮義廉恥」,相信七年級生以前的世代,小時候都背誦過蔣中正版本的解釋: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嚴嚴整整的紀律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慷慷慨慨的犧牲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切切實實的節約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轟轟烈烈的奮鬥

這一套維穩的統治術,或說把個人隱匿在家族的集體主義底下,以家庭的安定聯繫社稷的安穩,於是個人唯一的思想和奮鬥就是為家族、國族犧牲,而女人更被視為以男人為舵首、沒有話語權、只有被動形象的無條件積累;個人的能動性、主體性都是不被鼓勵、乃至剝奪的。這也是過往我們在瓊瑤劇中時常看見民國初年的封建惡象,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往往得與整個家族和社會的保守價值拼搏;只是中華民國建國都超過一百年了,封建復辟的鬼魂仍時在眼前;甚至在近年部分的台獨運動者和性別運動者的論戰中,也不脫這種將個人置於為國族服務的階序之下。

然而,個人個性的張揚,真地會破壞家庭、國家的和諧與聯繫?還是更有反省力,更有動能,隨時調整、變化、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事實上,社群主義正著眼能讓每個獨立的個人,如同一個又一個的原子一樣,可以保持獨立性卻又相互連結,個人的主體性與所長聚合起來,反而有意想不到的創造力,這也是為何 318 佔領運動以及 g0v社群,自主發動之魅力所在。

我曾在從多元成家法案論戰看護家盟「邪惡的平庸」一文中,指出護家盟之流反個人、反啟蒙的思想伏流,特別當宗教又與黨國、資本相結合(資本家多希望每個人都是乖乖的小小螺絲丁),譬如信心希望聯盟主席雷倩,最近發表「想我被消失的中華民國」,依舊在混用多元概念,林佑軒的文章「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正回應了不同省籍、階級及性少數相對比的歷史記憶與觀點。

***

歷史不遠,只是太容易斷裂與被遺忘。身份認同也是,脆弱易滅,而延續身分認同的秘訣,正在於「擴大人類家庭的定義」——唯有各種樣態的家庭都能存在於社會中,集結與多元才有可能。就像擁有身心障礙或 LGBT 孩子的家庭:孩子是圓心,從這個圓心出發,會影響父母和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撼動相關的教育體制與社會規範(norm)——華人社會總喜歡強調「愛」,然而除了籠統的「以愛之名」外,社會整體及個人都需要更多對於愛的想像力的練習

目前熱線的教育小組,積極入班,從幼稚園到大學,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 LGBT 族群,擴展平等以待的空間、消泯歧視。但不幸地,護家盟之流也在教育的區塊發動箝制,以「家長」之名,對種種入班的機會進行騷擾和抵制,於是在教育現場,家長、老師、輔導室和性別平等教育的法律之間,仍有許多衝突、摩擦、相互交戰的過程。

對話和理解,可以進行轉化,但前提是誠懇與願意傾聽。而我相信,社會上極強的仇恨仍是少數,更多的是因為不理解所造成的誤會與誤判。今年熱線的募款晚會將於 7/23 登場,有別於往年比較單向的表演形式,今年的場地和活動設計將有更多的互動。邀請大家一起來聽聽熱線這一年的工作與遭遇,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各種形式的 LGBT 平權運動,畢竟運動不患多、患不均矣。

2016熱線晚會
網路購票

→原文網址

 
端傳媒:走入同志家庭6》我的T媽媽教我的,不是恨
《我和我的T媽媽》劇照。(照片/黃惠偵提供)
6歲跟著媽媽做陣頭,20歲開始走入社會運動。紀錄片導演黃惠偵,關注移工、土地正義議題,作品有《八東病房》及《烏將要回家》。這次她拿起攝影機,說起自己「不正常」的家庭故事。

黃惠偵有個暴力酗酒的父親、有個同性戀的母親,自己則是個連國小都沒畢業的陣頭少女,從小被貼上各種標籤。曾經痛苦、曾經恨,社會上的「正常」對她來說竟是那麼遙不可及。

她在成為母親後,才開始跳出女兒的身分,以更跳脫的角度來看自己母親的人生脈絡:一個徹頭徹尾的獨身主義者,在家庭、社會的壓迫下,選擇了一條背離自己本質的路。「這個社會沒有給我們太多空間,成為自己的樣子,」黃惠偵在《我和我的T媽媽》放映後與觀眾分享。

在這部片子拍攝期間,黃惠偵出席了一場公聽會。一位反對同志婚姻的「母親」,再三重申為了保護孩子,絕對不能讓同志婚姻合法。會後,黃惠偵在網路上寫下:

「做為一個女同志的小孩,我的確有著非常痛苦的成長經驗。然而那痛苦並不是因為我的母親是同性戀,而是因為其他人的歧視;就像公聽會中站在發言台上神情激動、緊蹙眉頭,誓言一定要保護孩子健康安全成長那樣的人。

我相信他們想保護孩子的心,如果那天他們真的願意多了解同志家庭,讓孩子們可以在身心健全的環境中成長,我也會願意幫忙。是的,儘管你們教我歧視仇恨我的母親,並對我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但我不會計較那些,因為我的同志母親教我的,不是恨。」

以下是黃惠偵接受《報導者》專訪紀要,以第一人稱表述:

我媽是變態?

我以前真的以為,每個媽媽都有要好的女朋友。直到我11歲,天安門事件那年,我才聽到其他長輩聊天,說我媽媽是同性戀、是變態、不正常。那時候心裡響了一聲很大的雷,懷疑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我不敢多問,只能自己去找證據。我看了電視、報紙,看了書,都剛好在驗證長輩們講的那些話:「同性戀是疾病、不正常」。

我的爸爸喝酒、家暴、賭博,我們都希望他最好不要在家。我一直有感覺我媽有天會逃走,我一直在等那天,很擔心她只帶我妹妹逃走,沒帶我走。

逃走的那天,是個尋常午後。我媽逃得很倉促,沒想過帶小孩逃走需要做哪些準備。因為戶口名簿沒帶走,我不能報戶口也不能上學。我媽拜託鄰居朋友帶我們去學校念書,想要蒙混過去。但因為我三天兩頭要做陣頭,上學情況很不穩定,所以後來就沒繼續上學了。

我的身上帶有很多標籤。除了我媽是同志外,我們家也是做「牽亡」的(牽亡:民俗喪葬禮儀中,牽引亡魂的儀式)。做陣頭的在這社會上一直都沒有好的地位,外界總覺得你是中輟、不學好、逃家、飆車、吸毒的小孩,才會在陣頭這個行業。好像這社會認定的「正常」,在我身上都沒有。

1998年,有個紀錄片導演來拍攝青少女做牽亡的議題,我才第一次知道什麼是紀錄片。也因為科技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購買攝影機,我決定要買一台,我想自己講自己的故事。

《我和我的T媽媽》是我第一次拍這麼親近的家人。訪談過程中,讓我最驚訝的,就是我媽結婚的原因。我一直以為她是被家人嫁出去的,後來才知道,我媽是因為跟她當時的女朋友吵架。賭氣之下,兩個人都跑去結婚。

訪談的過程中也發現,我本以為我家沒有「櫃子」(櫃子:指對於同志身分的隱藏)。因為我媽媽交女朋友從沒對家人隱瞞,常把女朋友帶回家,有的女朋友跟我媽吵架,還會打電話跟我舅舅告狀。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家是沒有櫃子的。一直到拍攝的時才發現,我們家還是有櫃子,只是櫃子裡的人不是我媽媽,而是我媽的家人。影片中很經典的一段,就是我訪談親戚一連串的問題,但是只要問到:「你知不知道媽媽喜歡女生?」他們都稱說:「不知道」然後轉移話題,直接從攝影機前面離開。我一些同志朋友看到這段就很有感觸:當你打起勇氣要出櫃,周邊的人反而沒辦法接受。

我印象中,媽媽交了10個左右的女朋友,但我媽的朋友都說她至少交過20個。媽媽因為送女友們金飾、玉鐲,把家裡的錢都花光了。很多跟我們一樣做陣頭的人,房子都是一棟棟的買,因為這行都是現金收入,又不用繳稅。但我到二十幾歲時才發現,我媽不僅沒有儲蓄,還有負債。

站在不是家人的角度看她,會覺得這個人真的好自由喔!對她來說,人生應該是單純的,如果不是遇到這一連串的鳥事……。

老娘天生就是這樣,不需要有人來認同

年輕的時候,我對我媽不只是埋怨,而是恨!會覺得為什麼我不能跟其他人一樣?會覺得媽媽就應該要有媽媽的樣子。

生孩子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在這之前,我都是用女兒的角度在看我媽。生了孩子以後,我才去思考,我媽這個人,她在生我之前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她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她所處的是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樣的無奈?

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女生年紀到了就得出嫁,不然神主牌位就不能擺在家裡。影片中沒有剪進去的一段是,我問我媽:「假設你當初嫁的,是會工作賺錢好好養家的『正常人』,那你還會去喜歡女生嗎?」她說不會,她會選擇跟其他正常人一樣,因為這樣比較輕鬆。我當下聽到很難過,想說:天啊!為什麼我們要為了過得比較輕鬆,而不去成為你真正的樣子。

我們一個資深剪接師看了影片後說:「你媽根本就是爸爸!」這也是我拍這片最大的學習,本來就不應該期待她是一般想像的溫柔的媽媽。她不應該走入婚姻,也更適合一個人自由的過日子。

有次我帶她去參加同志遊行,本來想說她會有被認同的感覺。但她才逛了一下就想回家打牌了,我發現她根本不需要別人認同,她就是一副「老娘天生長出來就是這樣,不需要有人來認同」的模樣。這才是理想狀態,每個人本來就不需要透過一個遊行來呼喊或尋求認同。

很多看完《我和我的T媽媽》的人說,覺得影片並沒有太多呼籲同志平權的內容,只是我跟我媽的和解。對我來說,這部片不是去爭取同志婚姻平權,而是去爭取每個人,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能活出自己樣子的自由。

→原文網址

 
云閱讀:說賦權太廉價-《我們曾是女性主義者:一場政治運動的買與賣》
演員艾瑪華生出任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有些人說這莫非是「第四波女性主義」來了。
泰勒絲是女性主義者。

艾瑪華生是女性主義者。

不是「只」教你化妝術但是「也」教你化妝術的網站,自詡為女性主義媒體。

連賣你沐浴乳的廠商,都說自己在為女性賦權。

這難道不會讓你開始懷疑,時至今日「女性主義」究竟是什麼意思?從20世紀初,婦女參政份子必須學格鬥術抵抗警察逮捕,到現在任何一個流行偶像都可以隨口主張自己是女性主義者,這個社會到底進展了多少?

可能沒有想像中多。

Bitch》雜誌創辦人Andi Zeisler在新書《我們曾是女性主義者》中,悲觀地談到女性主義為了爭得一席之地,如何放下身段與流行文化翩翩起舞,最終遭到商品化而被主流吞噬。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切格瓦拉之外,沒有哪個人事物像女性主義一樣被商業化得如此徹底。整個偽女性主義的產業鏈組成分工非常細緻,從最下層的「兩性作家」、「網路情慾自主專家」、「說自己為女性而生不過也鼓勵你買彩妝的媒體」、到「唇彩搶眼但實際上毫無女性主義作為的貌美鄉村歌手」、「只是賣你沐浴用品卻假裝在為女性培力的廠商」、「分明賣的是睫毛膏但卻說賣的是自信的化妝品產業」、再到「學生遇到性侵案件卻只想息事寧人的社運名流」、「根本就是官太太聯誼會卻自稱是婦女團體的組織」。一大堆跟女性主義信仰不相容的事情,全都掛著女性主義的招牌亮相。

Andi Zeisler提到,過去幾年許多國際大廠牌,譬如多芬、威訊、歐維氏,「忽然之間恍然大悟,原來用女性賦權的話術和影像諂媚婦女,比起過往那些刻意貶低、製造女性不安全感的廣告更有效」。Zeisler說這叫做「市場女性主義」(marketplace feminism),就是「告訴可能的反對者,即使在本質上不平等的空間中、什麼根本的改變都不做,女性主義也會好端端的存在哦」。

所以,我們不必討論好萊塢男女星片酬嚴重不均的問題,只要看艾瑪華生到處演講讓女生相信自己就好了!也不必討論約會強暴、分手暴力背後的社會原因,你只需要泰勒絲唱歌給你聽!跟女性相關的社會政策或學術思潮一點都不重要,我們來學韓妞彩妝吧!女性如何在職場上平等發揮,這我們不知道,但是你要不要買沐浴乳啊?為什麼女性應該選擇生育與走入家庭?呃,反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嘛!這裡有一批親子裝好便宜的,現在買省更多喔!身為媽咪的你最棒了!

女性主義的悲劇,顯示了「商品化」是摧毀任何社會運動的最簡單方式。只要讓所有能夠賣錢的東西,包括文字、包括影像、包括名人、包括商品、包括生活方式,全都貼上女性主義四個字,很快的女性主義就連屁都不是。

但奇怪的是,當女性主義已經快要變得連屁都不是的時候,卻還有一群人天天喊著女性主義者是他們的敵人,「女權太高張」威脅了他們的生存權益。這是否顯示女性主義的存在還是有點用處?譬如,用來激怒那些搞不清楚狀況的潛在性別歧視者?或者,女性主義只是不令人滿意的社會的代罪羔羊,不只被性別歧視者拿來開刀,也被非性別歧視者剝削利用。顯然的,有些人忘記了這個概念最初產生用以爭取平等「人權」的初衷,而變成了只為特定群體爭取利益、只為個人爭取名氣、只為市場行銷獲益而存在的機會主義者。

既然這個地球是個資本社會,何者不是買賣?問題在於,有些核心價值被出賣之後,這個概念究竟還剩下什麼。性感愉悅簡直就是贏了人生大樂透的女性主義者當然可能存在,但問題是,整體女性乃至人類面臨的真正困境一點都不性感。示威抗議嚷著要同工同酬的女性不性感,遭遇性侵堅持不肯私了的女性不性感,寧可死也不為了你化妝的女性不性感,聽到你開黃腔馬上沈下臉投訴人事部門的女性不性感。她們都不性感,但她們都比艾瑪華生更像個女性主義者。

你最好接受這個事實。

→原文網址

 
 
 
風傳媒:「這條路很難走,你知道嗎?」櫃父母談同志兒子 重震驚到接受
針對經驗中發現父母最常有的疑問,教育推廣部許欣瑞主任對此表示很多父母都在找尋「解答」。(同志諮詢熱線提供)
當得知自己孩子是同志的當下,疑問、擔心和複雜情緒的情緒充塞於每位父母心中。同志諮詢熱線自2003年成立家庭小組,提供同志父母及其子女各式服務資源以及支持,順應母親節即將來臨,兩位櫃父母分享其經歷,期許讓這些仍在困惑中的同志父母,能透過他們的故事,了解自己並不孤單。

林媽媽與Judy媽媽是兩個極為不同的例子;一個是事後發現兒子出櫃,另一位則是自兒子年幼時替他鋪路。

林媽媽,以實際行動支持孩子

「當我第一次發現我的兒子是同志,我只問他兩句話:『你確定嗎?』他說確定。『這條路很難走,你知道嗎?』他說知道,然後我就沒有再說什麼了。」獨立的林媽媽表示,在得知兒子出櫃的當下,儘管非常震驚及恐懼,但仍尊重且認同兒子的決定,即便難過,她也知道悲傷持續不能太久,只能接受。

→按此看完整原文

 
【有片】重大突破!迪士尼動畫出現女同志家長
《海底總動員2》預告疑似出現女同志家長帶小孩的畫面,引發熱烈討論。
全球動畫龍頭迪士尼即將和皮克斯攜手推出《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最新預告中除了影迷熟悉的海底畫面,出現了一對女同志伴侶,對著嬰兒車裡小孩說話的畫面,馬上引起熱烈討論,由於在美國通過同性婚姻後,迪士尼曾被反歧視組織抨擊同性戀角色太少,這次很有可能是迪士尼終於跨出突破性的一步。

預告中一個小女孩因為八爪魚逃出水族館而被撞倒在地上,鏡頭一轉就帶到2個看起來像是家長的女性,其中一個短髮較為中性的角色對小孩說:「可憐的寶貝,讓我來幫妳。」馬上在推特引起討論熱潮,事實上《海底總動員2》中的「多莉」一角就是由美國知名的女同志主持人艾倫狄珍妮擔任配音,不過由於預告中這段片段真的很短,不少網友認為2人也可能只是朋友關係。

→按此看完整原文

 
法部支持定同性伴侶法 同志團體:像推託
法務部長邱太三30日表示,修民法親屬編較複雜,支持訂同性伴侶法。同志團體認為法務部說法像推託或藉口。(取自Pixabay圖庫)
法務部長邱太三今天表示,修民法親屬編較複雜,支持訂同性伴侶法。同志團體認為法務部說法像推託或藉口,修民法遠比立專法容易,讓人質疑捍衛婚姻平權的決心。

法務部長邱太三今天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表示,總統蔡英文揭示多元、平等價值,修民法親屬編較複雜,他支持訂定同性伴侶法,將盡速進行立法研究和評估社會衝擊。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執行長許秀雯表示,反對另立同志伴侶專法,隔離並非真平等,若立專法像是種族隔離,異性伴侶用民法制度,同性伴侶用另一套伴侶制度,婚姻平權真正的意義,應該開放給不同性別的人,讓其伴侶關係得到法律保障。

→按此看完整原文

 
 
 
六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六月份依舊有非常多在台灣各地的各主題活動,等著大家參加唷!欲知詳情,歡迎上熱線官網查看!

• 20160603(六)19:30【彩虹平權,有你相伴:熱線感恩酒會】@西門紅樓

• 20160605(日)14:00【南辦】熱線X女人家:如何與青少年談性《青春水漾》

• 20160611(六)14:00【家庭】櫃父母下午茶台中場@台中女兒館

• 20160618(六)14:00【性權】熱線青少年同志雙聚會:彩虹K書中心@同志諮詢熱線(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

• 20160619(日)14:00【南辦】【嬡拉蕾】女同志系列活動

• 20160619(日)14:00【愛滋】爽歪歪系列講座:我的BDSM經驗談

• 20160626(日)14:00【老同】熟女同志聊天會

• 20160626(日)14:00【老同】【光陰的故事座談會】G能保養:用心手護你-關於男SPA的二三事

 
 
 
2016同志諮詢熱線晚會:7/23 ATT SHOW BOX,等你喔!
∼2016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募款晚會-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 

∼台北場 7/23(六)午後場 14:30、星空場19:30 於ATT SHOW BOX 立方文創(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12號)∼

∼高雄場 9/24(六)午後場 14:30、星空場19:30 於駁二蓬萊倉庫群 In Our Time(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99號B10倉庫)∼

∼熱線南部辦公室-https://www.facebook.com/SouthHotline/ ∼

∼本會歡迎各方大德善心捐款,您的支持讓熱線持續為社群服務。∼

捐款連結http://goo.gl/GHEJLE ∼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記憶藏寶圖】懷抱中的紫紅色絨布鞋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6/04 第3746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記憶藏寶圖】懷抱中的紫紅色絨布鞋
【難忘同學會】阿嬤也瘋狂
【說明書大補帖】缺點說明書
【青春名人堂】諶淑婷/我在想這是怎麼一回事
 
 
 
今日繽紛
 
【記憶藏寶圖】懷抱中的紫紅色絨布鞋
文/劉洪貞/聯合報
每天一起上下學的小五堂妹,神祕兮兮地把我拉到廁所角落,打開她藍色四角包巾,拿出一雙過年時買的、才穿一次的紫紅色絨布鞋……

那日經過精品店,無意中注意到展示櫃裡的一雙紫紅色絨布鞋。那雙鞋子似曾相識,所以我走過頭後又再折回來,看了好一會兒。店員以為我想買,特地過來介紹,「這是復古款式,時尚、輕便又好穿,要不要試試?」我搖搖頭,哽咽地說不出話來,含淚離開。

新衣新鞋比賽去

小六那年,有一次我要代表學校去鳳山參加演講比賽,當天到學時,和我同住三合院、每天一起上下學的小五堂妹,神祕兮兮地把我拉到廁所角落,打開她藍色四角包巾,拿出一雙過年時買的、才穿一次的紫紅色絨布鞋,以及一條嶄新的裙子。

她要我換下身上破了很多洞的裙子,並穿上那雙鞋子。這突然的舉動教我訝異,因為我沒找她借過裙子和鞋子,況且從小媽媽就告訴我,「衣服舊一點無妨,乾淨最重要;沒有鞋子穿,照樣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我把媽媽的話告訴堂妹,她回道:「平時在鄉下怎麼穿不要緊,但今天妳是代表學校,要去城裡比賽,妳就穿上它吧!」我覺得也有道理,把裙子換了。至於鞋子,平時習慣赤腳上學,忽然要穿有點不好意思,於是堂妹把鞋子包回布巾裡,要我出了校門再穿。

那天老師帶我從美濃搭客運到鳳山,在車上我穿著鞋子覺得腳有點痛,本以為是平日少穿鞋子,腳不適應,沒想到是鞋子太小了。由於下車後還要走一段路才到比賽地點,我痛得不能動,只好脫下鞋子,把它緊緊抱在懷裡,繼續跟著老師趕路。

堂妹用心情難忘

到了現場,老師示意我把鞋穿上、報到抽籤,籤上除了號碼還有題目。我抽到四號,題目是「保密防諜的重要」,這個題目我練習過很多次,加上前面已有三位選手,心情放鬆不少。在台上,我努力展現所學,也不忘老師叮嚀的重點,不疾不徐地字字句句認真表達,全力以赴。最後比賽結果算是不辜負老師和同學的期望,僥倖得了第二名。

回家的路上,我因磨破腳皮無法穿鞋,所以又將鞋子抱在懷裡,深怕弄髒或搞丟。我知道它是堂妹瞞著父母偷偷借我的,不能出任何差錯。

到家後,我把東西趁著家人還沒回來前還給堂妹,並衷心感謝她,「有朝一日我有能力時,一定會買一雙新鞋送給妳!」她大笑回答:「我們是好姊妹,不用客氣了。」

長大後大家外出工作,和堂妹變得很少聯絡,直到有一年返鄉,輾轉從親戚那得知,年紀輕輕的她竟已因車禍過世……一個善良純樸的女孩,怎麼就這麼從人間消失了呢?何況我還欠她一雙鞋子呢!我愈想愈心痛。

幾十年過去了,同樣的款式又出現在眼前,但人事已非。往事雖不堪回首,可是對堂妹的感謝和承諾,不曾因歲月的流失而磨滅,反而更加鮮明。

【難忘同學會】阿嬤也瘋狂
畢珍麗/聯合報
我們這一班大多已晉升到「嬤」字輩,可是只要阿華出現,立刻就像打翻了回春水。阿華身形四十多年沒變過,永遠巧手精心裝扮自己,同學會光看她一個人就值回票價。

畢業後我婚嫁遷居南下,生活不寬裕,每年同學會盤算旅費,最終總是對主辦同學抱歉。搬回台北後,日子好過些,每年同學會變成一種期待,想看到同學安好,也想看阿華的新造型。

有次,她頂著一頭豔麗的橘紅色妹妹頭進場,像極了時尚辣妹。全體驚呼:「妳把頭髮染成橘紅色喔?」她拉起裙襬轉一圈,蝴蝶似地要飛起來了。大夥快笑翻之際,她竟一把扯下橘紅色頭髮--原來是頂假髮,阿華刻意戴來炒熱氣氛的。這下,全場簡直要掀鍋啦!同學們拍桌又跺地的,全都笑到前仆後仰,失去淑女風範。接著,大夥搶戴那頂假髮,試當辣妹的滋味。

其實,阿華曾罹癌,但她樂觀正向,我們不曾見過她低潮;反而是每次見到她,就感覺自己增添不少能量。誰說阿嬤不能瘋狂呢?

【說明書大補帖】缺點說明書
葉子妹/聯合報
●檢驗:

1.座標:優點的對角線。

2.重點:是弱點,也可能是盲點。易成為被攻擊點。

3.相容:瑕疵、缺角、短處、問題、毛病。

4.評估:人非聖賢,有缺點是正常的。

5.保管:家是唯一可以隱藏缺點的地方。

●種類:

1.個人型:個性上、能力上、習慣上的缺點。

2.共通型:人性的缺點。

●規格:XS成為個人特色。S討人厭。M壞事。

●規格:XL害人害己。XXL害命。

●使用方法:

1.自用:面對自己缺點並改正。

2.外用:借鏡他人缺點當警惕。

3.慎用:勿把很不一樣的特點歸類成缺點。

4.善用:以大優點讓中小型缺點「瑕不掩瑜」。

●江湖認證:

1.戀愛結婚,有個人會發現你的缺點。

2.工作合作,有些人會發現你的缺點。

3.如果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缺點,去選舉,對手會告訴你。

4.如果還是不清楚是哪些缺點,去從政,大家會告訴你。

●江湖榜單:

1.最完美的缺點:沒有缺點。

2.最崩潰的缺點:沒有優點。

3.最剛好的缺點:剛好是重要的人討厭的缺點。

4.最無解的缺點:只看到別人的缺點。

5.最臭屁的缺點:只看到自己的優點。

6.缺點的最大優點:還有進步空間。

【青春名人堂】諶淑婷/我在想這是怎麼一回事
今日登場/諶淑婷/聯合報
我在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四月底嘉義縣民雄收容所載運七十隻貓狗至台南私人狗園,四十七隻狗因超量運送悶死;五月,桃園新屋收容所園長疑似因收容所制度不佳,服動物安樂死藥劑自殺。為了「減少死亡的生命」,造成了生命的消逝。

知道這件事的兩天前,我剛在「新屋毛孩俱樂部」的臉書社團裡,放上了家裡狗兒豆豆的照片,加入社團的認養人其實素不相識,但我們知道彼此的狗,因為新屋志工長年努力,每周入園區為狗兒整理毛髮、拍照、上傳、分享於網路。我認養狗已是四年前的事,但志工從沒與我斷了聯繫,豆豆胖了、過生日了,或者只是夏季剃毛,他們都沒錯過,我很驚嘆他們要花上多少時間關心那些送出去的狗兒過得是否幸福,然後奉獻多少個年頭的周末假期給收容所。

每一張送養照片裡的狗,只要沒有病痛,多數都是咧嘴笑的,灑著一身陽光,看得出來新屋收容所在極有限的資源裡,竭力提供了讓被棄養的狗、被陳情捕捉的狗一個休養環境,那些認養訊息裡,不免參雜了志工對棄養人的抱怨,但對所方十分體諒,因為他們都看得到園長的盡心盡力;她在關園後,帶著不肯進食的棄犬或傷犬在園區散步,邊走邊哄,像是照顧著孩子,過往獸醫系的養成教育,讓她盡力照顧動物性命與心靈。

朋友問,到底是死諫,還是因為即將實施零安樂死的政策壓力過大?有哪裡不同嗎?沒有配套的零安樂死,猶如宣告棄養動物不僅合法,還讓人無須有罪惡感了。棄養量增大,捕犬數也提升,收容所爆量,進得多、出得少,收容環境品質下降,不知情的民眾還在批評執行安樂死是不人道的劊子手,這是台灣每一間收容所面對的困境。

收容所動物不斷增加,沒有嚴格控管的繁殖與買賣是一,繁殖場每隔一段時間就將幾十隻老弱病殘的種犬丟入收容所,不痛不癢;民眾個別棄養則是二,「我棄養的動物不會被安樂死,還會有人幫忙餵,又能節省醫藥費」,合法零負擔,何樂不為?第三是未結紮家犬、流浪動物的持續繁殖,無論有無飼主,剛出生的小狗小貓一窩窩送到收容所。

三個源頭問題不改善,農委會允諾投入的十九億元也只是沉到水裡,連漣漪都無法激起,買賣動物依舊進行;TNR(捕捉結紮後接種疫苗原地放回)雖然有效,但缺乏組織人力,導致徒勞無功;動物保護業務依舊只是農委會畜牧處的眾多業務之一。

我們都應該想想這些事,政府說零安樂死是動物保護,現實狀況卻是動物收容品質低落、動物福利變低,又誘發了棄養效應;那些被棄養到收容所的老犬傷犬,有些明顯遭受長期虐待,飼主卻未曾遭受裁罰,網友只能不斷在認養照片下留言:「救救牠!」誰救?誰能一直救?

其實我不認識這位園長,我只認識她捨不得安樂死而留下來當所狗的雞蛋黃,因為關注牠,我才知道,有那麼柔軟的心;我們失去了一位執行安樂死時會流淚的人,我在想這是怎麼一回事,一定是哪裡出了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