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經驗:總覺得曾說過你壞話的那個人會不斷說你壞話?幾天前在臉書上「衝浪」(意謂在網路上四處瀏覽),意外看到一位不甚親近的朋友發文批評某人,我心生好奇,仔細一看,赫然「發現」他所批評的對象好像就是我本人。我一時羞怒交加,隨手再看了他的其他貼文,總覺得每一篇都像是針對我,從沒想過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在世界某個角落一直「被傷害」,心情鬱悶了好幾天。
疑心生則暗鬼多
我一定要找人吐吐苦水,不然會悶出病來,向來冷靜自持的好友B君就是最適合的對象。B君聽了來龍去脈,先對我說了一段故事:
古時候有個人懷疑鄰居的孩子偷了他心愛的斧頭,疑心大起之下,從此他看那個孩子,不管是走路姿勢、神色表情、說話語氣,一舉一動都像是小偷的樣子。
「當你對某人『心生意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的每種行為、每則貼文都是針對你、影射你,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你自己『對號入座』呢?況且,你真的覺得自己有這麼重要到不熟的朋友要一直發文評論你嗎?」
這則故事的下半段是那人後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斧頭,「從此他看鄰居的孩子,就覺得他的行為舉止一點都不像會偷斧頭的人。」轟,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主觀臆測、先入為主造成的偏見真是嚴重,那個孩子差點就永遠被貼上做賊的標籤,而本人還蒙在鼓裡呢!
現實世界裡的那位朋友真的偷了我的斧頭嗎?
網路生存之道:公而忘私
既然不熟稔,他何必屢次針對我?既然不親近,他又能講出什麼真實的批評?當我「釋懷」之後,「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我重新再去看那些貼文,忽然覺得文中指涉的人根本不是我啊!感恩B君,讚嘆B君。
「多虧你開導了我,我真的氣了好幾天,差點控制不住要找他理論。」我決定要請B君到大稻埕喝他喜愛的高山茶,B君點頭贊同,接著說:「你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很多沉溺網海的網民都是像你這樣『自尋煩惱』,自己挖坑給自己跳。猜疑心太重,日子會過得很苦啊!」
「幸好你先來找我,而不是一時衝動,展開一場場肯定是無謂的『筆戰』。」B君簡直散發出得道高僧的光芒──卻是「碎念不休」的那種高僧。
踏入網路時代,社群媒體連接起每個人,讓人們彼此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聯繫,卻也因而衍生出過多紛爭,甚至霸凌。許多專家學者都注意到了網路環境扭曲人心的現象,紛紛呼籲人們多關注、多討論公共議題,少熱衷於個人的私事。
尋找夢中仇人豈不荒謬
「我們可以在網路許多貼文串的留言中,觀察到有些人似乎隨時在挑起戰火,彷彿人人都招惹了他,不如己意就反覆出征,四處攻擊別人,這種人其實頗令我同情,他的人生非常可悲。」B君大發感嘆之後,又對我說了一段出自《呂氏春秋》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名叫「賓卑聚」的人,某天夢見一男子,身穿白衣,腰掛墨劍,走過來大聲斥責他,還吐了他一臉口水。賓卑聚一驚醒來,發現是一場夢,但他整晚就再也睡不著,一肚子不爽。隔天,他找來一群朋友,怒氣沖沖說從小沒人敢欺負他,昨天夜裡竟然被人(在夢中)羞辱,他嚥不下這口氣,打算找出那個人討個公道,要朋友們幫他尋人。
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這怎麼找得到人呢?但賓卑聚卻堅持尋找夢中人,最後因為找不到人出氣,他竟然憤而自殺了,還真是「悲劇」!
「所以你當初若真的基於氣憤跑去跟對方抬槓,事實卻是誤會一場,你跟賓卑聚豈不是一樣,都為了無所謂的事而大動肝火,最後跟朋友鬧得不可開交也有可能呢!」B君這一番話真是語重心長。
「我懂你的意思了啦,但遇到問題都當沒看到嗎?」我對這場筆戰沒打成彷彿有點扼腕。
一說便俗,沉默是金
「我再跟你介紹一個人。」看來我又製造機會讓B君掉書袋了。
元四大家(指元代山水畫的四個代表畫家)的倪瓚,生性好潔,一日要換洗多次衣服,連家中庭院的樹木都要清洗,最愛的梧桐樹甚至因洗得太勤而枯死。他家的茅廁可以稱得上是「香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方填土,中間鋪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不聞有穢氣也。」
B君停頓了一下,特別強調:「我介紹倪瓚,不是要說他癖好如何,更不是要你學他養成潔癖,而是他這麼難搞的人,卻有一名言值得現今網路世界好爭論者為戒。」
有權貴聽聞其名聲,命人攜名絹重酬前去邀畫,倪瓚卻說自己絕不為權貴作畫,還撕絹退錢,把對方趕出家門。豈料冤家路窄,一日湖上泛舟,巧遇權貴,被權貴尋釁一頓毒打,倪瓚被打時竟不出一聲。事後有人問他為何一言不發,倪瓚回答:「一說便俗。」
「許多人寧鳴而生,不默而死,終究徒逞口舌,虛耗光陰,若知『一說便俗』,將省卻多少口水之爭!我們都應該把這句話貼在電腦螢幕前,提醒自己少浪費時間打筆戰,多衝浪多看點有用的資訊,豈不更值得?」我完全同意B君這個結論。
想知道B君讀了什麼書?
1.黃瑞雲《新譯歷代寓言選》(三民書局)
2.江仲淵《文青這種生物,自古就有:17段隱藏在史籍和作品背後的奇葩人生》(究竟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