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一個出國三、五十年的人,他回到台北,最想看一眼的台北是哪裡?他一定說:城中。
因為城中就是台灣近代的凝結記憶。
尤其是中山堂廣場,如果他站上一站,向四面望去,他馬上腦海浮現了那些所謂近代的景象:像銀行的建築(重慶南路上的台灣銀行,襄陽路上的土地銀行)、博物館的模樣、醫院的長相(台大醫院)、總統府的遠眺巍峨景、公園的格局(二二八公園)……都在不遠處。更別說那些深長的騎樓,衡陽路、博愛路上的繽紛店面,西裝革履的男士、旗袍花傘的婦女……全是永不會褪色的一張張畫面。
老台北一定會到城中,找尋他生命中喝過第一杯的酸梅湯。他要再去一嘗。這是「公園號」(衡陽路、懷寧街口)。
他還要回味最早吃過的牛肉麵,桃源街「老王記」。
甚至他父母五、六十年前就帶他吃的食堂式的日本料理「麗都」(延平南路50號),這家被譽為從1943年一直還在原址的台灣最早的日本料理店。他也要去。
更別說,他要坐一坐當年最愛的咖啡館,像七十年代他常去的「明星」(武昌街)與八十年代的「上上」(延平南路95號),太多的人坐過巴黎的咖啡館、坐過羅馬太多廣場邊的咖啡館,覺得太迷人了,但此刻回到台北城中,坐在中山堂廣場旁的「上上」,看著對面的中山堂,想起多少個畢業典禮在這裡參加、好幾次的演講比賽、無數的舞台表演、電影欣賞在這個經典地標中山堂裡發生,這些你生命中的寶貴記憶,都可能被這杯咖啡喚起,如何是巴黎、羅馬、東京的咖啡堪可相比呢?
許多人對寧波菜飯的記憶,壓根就是「中山堂對面的『隆記』」。對山西麵食的懷念,就是「山西晉記」(延平南路83號,離國父銅像最近的餐館)。這些美味地標,站在中山堂就看得到。雖然現在都不見了。
中山堂對面,就在「上上」的隔壁,有台北最老字號的「委託行」,叫「木蘭」(延平南路93號),至少六十年代我就被它那兩個于右任題的大字「木蘭」所吸引。它停業也幾十年了,最近在原址又開了「木蘭蔬食」,用的字體,依然是于右老當年的字。
台北人買西藥,最多的選擇也在城中,像衡陽路上的「聯合大藥房」、永綏街6號(也是中山堂對面)的「中英大藥局」。
台北人出國換美金,當年會到銀樓,衡陽路、博愛路上的老字號最多。這裡也是綢緞莊最密集的兩三條街。
博愛路90號的「湯姆西服」,據說也是很多人最早的訂做西裝的老店。
博愛路上的「世運」,1950年創,許多人郊遊遠足前買的沙拉麵包、三明治,總是在這裡。然後帶著它到火車站集合。有一種廣式糕點,叫「倫教糕」,是發酵的米製白色晶體甜甜酸酸糕點,「世運」可能是全台灣唯一還做的一家碩果僅存店。
「世運」旁的沅陵街,被稱為皮鞋街,但它的9號,是在台的客家耆宿早年最愛宴客的「新陶芳菜館」。
沅陵街通出去,是重慶南路。是全台灣最重要的「書店街」,我最早買的一本《唐詩三百首》,在這裡。如今有的人,五十年後又回國,想買一本國語字典,還是會到這裡。
這裡不只有書,也有文具。很多人生平第一枝鋼筆,是這裡買的。那是很珍貴的一樁記憶,而如今,誰還用鋼筆呢?
以前的人買雜誌、期刊,會到書報攤。六十年代人們買《新聞天地》、八十年代買《時報周刊》、到九十年代人們買《新新聞》,一直到現在買《今周刊》,都應該有那種經典場景下的書報攤。它必須在辦公大樓林立的熱鬧區,人來人往,但又靜靜的坐落在老舊的騎樓下,你看到那種畫面,就禁不住想停下腳來,在攤子前挑一兩本雜誌來買。
重慶南路就是這種書報攤最古典最雋永的落腳場景。如今的郵局旁、大方書局門口那個攤子,仍有那股味道。
許多人在自家吃他的家鄉菜,然後在城中太多的各省菜館品嘗到更接近「正宗」的川菜、江浙菜、北方菜、粵菜等,甚至像前面提的客家菜「新陶芳」,然後砥礪他的味覺,終於使台北日後成了一個美食大城。而最早大家「練功」的地區,是城中。
現在台北人那麼會吃,但大家說起他小時吃的第一口北平烤鴨、第一籠蒸餃、第一盤鍋貼、第一次廣東飲茶、第一次的福州海鮮米粉、第一盤宮保雞丁……竟都是在城中。
而吃麵,城中也是啟蒙之地。中山堂以北的延平南路,是台灣清真牛肉麵的發源區塊。也就是所謂「北門附近」。延平南路往南,是福州乾麵的大本營,也就是所謂「南門附近」。而桃源街的紅燒牛肉麵,更不在話下了。
城中的格局,仍舊保持那種古典城市的尺寸。夾著中山堂的兩條街,酉陽街、秀山街,皆只有幾十公尺,那種短,是古典的珍貴。中山堂跨過廣場,正對的是永綏街,也是短得剛好。然後夾著這個中山堂廣場,不大不小,莊嚴卻又文雅。南面的衡陽路,東面的博愛路,北面的武昌街,將這個中山堂廣場包得那麼恰好。然後再向外一層,你到了重慶南路了,再多走一點,你到了二二八公園了,全都是台北近代的痕跡,全是好看的、好玩的,甚至好吃的。同時,是好懷念的。
許多人便是在這個豐美多元的城中,薰陶出他的美感,日後做了建築師,做了攝影家,做了大廚,做了小說家,做了服裝設計師……
台北市或許很大,但如果能在城中直的橫的各四、五條街走逛一下,時間不過一個鐘頭,你心中的近代,會滿滿的湧現。你甚至會有一種幸福的感受,感到自己早年居然如此有幸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