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別說出書委屈 不賣你會更委屈

聯副電子報

細細品味【每日一詩】,悠活一整日∼輕薄短小的如珠詩句,讓你咀嚼再三、餘韻無窮,也歡迎創作投稿! 【聯合書報攤快遞】網羅各類型雜誌文章,為您精選最即時的周刊報導、最時尚的流行品味,最深入的知識饗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28 第606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別說出書委屈 不賣你會更委屈
【書評˙生活】舌尖心上,愛與智的遠旅
【閱讀˙散文】詩人何為?

  今日文選

別說出書委屈 不賣你會更委屈
祁立峰/聯合報

反正讀者信了就行

我先說理性勿戰(起手式),雖然副刊的文學口味或許偏向純文學,但就我所知在台灣書市,有很大一部分的產能產值來自於心靈勵志類的圖書。這幾年眾所周知的大概就是《被討厭的勇氣》、《情緒勒索》,《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等熱銷大作。

猶記《被》剛出版那年,我同樣也在某雜誌負責寫書介,有幸火燙燙搶先讀了該書。即便阿德勒(Alfred Adler)與同屬維也納心理學派的佛洛伊德、榮格等,曾一齊列研究所課程的參考書目,但直到讀過《被討厭的勇氣》,我才真正理解心靈勵志之不同於學科的精邃理論或漫天術語。淺近的語境,易懂的思辨,再加一些超級適合用來摘抄出來,從前當作BBS簽名檔,如今當作臉書或IG封面照片的珠璣格言。

我還發現相對以前的兩性書,什麼《謝謝你愛我》,《謝謝你不愛我》,《讓我好好愛你》,《愛你要先愛自己》的膩軟轇纏,最近流行的書名都走一種特殊的警句迴文詩風,平頭上尾,蜂腰鶴膝,諸如《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別說工作很委屈,沒工作你會更委屈》……當然,青年創造時代時代考驗青年,這種格言從來也不會錯不過時,所謂最美的情話往往是空話是夢話,反正讀者信了就行了。

我先承認自己幾少讀心靈勵志、兩性互動此類圖書,但在同溫層的光怪陸離演算法之下,還是難免看到這類專欄的神文幾經瘋轉,有時候身涉貴圈更深,竟還意外湊泊加了哪個專欄作家的私人帳號,這才恍然大悟,向來教人戀愛互動撩弟撩妹的,壓根感情不順遂單身多年;經常教人家排解負能量的,每天在封鎖刪除人際僵局裡等閒度。當然這也無所謂,所謂善游者溺於水,善騎者墜於地,理論不必與實際經驗必然相關。

自購成了常態?

上面我貌似有些酸譏訕誚,但我敢發誓對此類書籍無意指摘。凡存在必合理,自詡菁英賤斥另外一派美學與品味,本身就有反身性的反智。我們都說知識被輕薄化,深度被淺碟化,但從文學史的縱深來說,一代有一代之文風與賞愛,都是大自然。

不過從此心靈勵志一類圖書延伸出的話題,大概就是作家黃大米與其自購書的爭論。最近黃出版新書《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神奇迴文再現),同時於粉專發文——稱就其所知出版新書的同行,花三、五萬買自己的書竟是常態。即便書市衰頹版稅有限,但考量若新書賣不到三千本,可能從此遭出版社列為拒往來戶,只好將自購書的花費,就當教養孩子挹注的補習費。

這段喻世警語一瞬發酵,讓貴圈我輩中人可說嚇到吃手,因為在眼下這個讀者潰縮、文學凋零的小時代,據說文學書只消賣超兩千本,已堂皇堪列暢銷門牆。且文學書的作者,大多朝不保夕或另兼專職,連出補習費在賠錢貨身上都顯得奢侈(謎之聲:他只是個孩紙啊)。

朋友與我聊到此事,說真難以置信自購成了常態;也有作家於專欄提到,當印刷技術大躍進,文學書出版日後或許會更緊縮。一旦新書印量只剩幾百本,那麼寫作者耗費半載一年的孜矻筆耕,最後版稅收益恐怕只剩下萬元不到。但關於作者自購書這事,我更擔心的是出版業在顯性衰退之外的隱性危機。

眾所周知,圖書出版近五年的營業額已然腰斬,若把自購贈書也當成營業額再扣掉,真正出於自由意志去逛書店和買書的讀者可能只剩下原本的三分或四分之一。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凋零正寄寓於斯。此際同時,台灣竟成為世界第二的新書出版國,每年亮簇簇四萬種新書出版。羅蘭•巴特有句名言:「讀者的誕生須以作者之死為代價」(只是許多文青將之斷面誤讀成「作者已死」)。而這句話反身過來,就成我島如今的惡果負評。讀者的消失,作者藉著自購書偽裝混充成(根本不是的)讀者。於是乎那些買來當公關書、當伴手禮,當結緣物的書,可能不曾被閱讀,猶如核燃料棒般永久封存。我自己基於人情也偶爾贈書,但有時想到一整批從印刷廠的噴墨色帶裡刷刷刷噴發出來的紙頁,不曾被翻閱就此消失,那有多感傷?

象徵一種知識公信力

不過也有些朋友告訴我。心靈勵志或商業書場域自有其習態,作者出書作為名片,此後有了「作家」這履歷頭銜,隨之而來的大型商業講座邀約不斷,這才是商機藍海。因此即便網紅其經營的粉絲專頁已幾十萬追蹤、動見觀瞻了,仍需要實體書的出版,這並非考量實際的閱讀行為。

這麼說來,可見實體書的出版,或者說出版業這行當的存在,仍然象徵一種知識公信力。至於對邀約講座的機關寶號而言,一本書被知名出版社燙亮亮地印刷出來,比起網路世界數以萬計的點讚追蹤,更能寄寓作家的權威。不過我同時也擔心,出版是商業是生計,那麼當文學書再無利潤,而其他類別的書這樣的存在,那麼出版社會否淪為代編代印的機構,無法再負擔我們過去想像的文化守門員功能?且當其時,伴隨著「出書」象徵的認證是否還有價值?

關於這樣的價值崩盤,宛如滿身家金圓券只消一夕就貶值暴殞的光景,對我來說還殷鑑不遠。遍設大學、博士過剩,台灣的高教近十年才剛剛經歷過了一輪。未來出版和市場將如何因應呢?這不僅是出版從業人員的課題,更是每一位讀者,愛書人必須思考的未來景觀。


【書評˙生活】舌尖心上,愛與智的遠旅
賴鈺婷/聯合報
《不接地氣》書影。
閱讀《不接地氣:巴黎台北兩地飲食記》是很特別的經驗。初看書名副標,以為這是一本品評菜式,書寫異國與本土飲饌經驗的書籍。開始閱讀後,才發現這本書最迷人的精髓,在於作者對於葡萄酒的研究極深:他談酒的氣質與格調,說品酒的靈魂,味覺感知與關鍵;怎樣俗、怎樣不俗,餐食酒水如何相得益彰,搭配得宜。在傳統與創新、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流激盪中,楊子葆筆下的飲饌世界,不僅只是吃與喝的口腹記事,更多的是融合個人知識、經驗、閱歷與美感層次的信念傳遞。

楊子葆的文字通透,條理清晰。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典故佳言,讓每一短篇的主題文字顯得生動有趣,發人深省。一如書名《不接地氣》,顛覆普遍思維的創意,彰顯作者字裡行間意欲傳遞的理念:新的視野、新的方向,乃是心靈的開展與靈魂的自由。

世俗以「接地氣」為佳,楊子葆說的卻是「不接地氣的美好」。

什麼是「不接地氣的美好」呢?這麼抽象,難以一言以蔽之的概念,有點玄,要論述起來,已然是美學、哲學的層次了。這本書的魅力所在,是通過飲饌小事的轉化闡發。一如書中對於綠酒的描寫,是一種「沒有塗脂抹粉,沒有矯揉作態,僅止於素顏之美」的清新單純。又如〈尼罕寧默哈庫它〉裡說的:「原來貴族未必都矯揉造作,強扮高深;親民、隨和、謙虛與自然而然的單純,其實更顯包容與大器。」

書中屢屢可見楊子葆對於嘗鮮、改變的善意闡釋。譬如在〈如何點一瓶酒〉文中提到,如果只在酒單中找尋那些早已熟悉的名字,「膜拜被教育的、心中已預設或限定的美」,其實非常可惜。唯有放下成見,感知體驗,發現新意義,才是品味的真諦。所謂「好品味」並非追求單一標準,而是具備洞察力,不斷覺察提升的經驗。

我特別喜歡他多方類比的闡說方式。簡單說來,筆下談的是菜是酒;深入去看,卻是美善與人生。譬如說蘆筍與白魚,說道:「法國人認為,到米其林星級餐廳吃飯,既不是為了吃飽,往往也不完全為了好吃,而是品嘗料理藝術,或者更清楚地說,是為了欣賞美。而真正之『美』,當然不可能削足適履降格地配合我們過去習慣的品味。」淡雅真味的美感層次,不在於喧騰擾攘、譁眾取寵,那必得是陽春白雪,接近藝術層次,具備一定鑑賞能力,才能領略。

楊子葆寫灰酒,想到已逝父親的叮囑:「人生不是白,也不是黑,大部分是灰色的。你成熟的程度有多大,就要看你能忍受灰色的程度有多大。」人生總是在不自由中追求自由,不完美中追尋完美,總有限制和遺憾。飲饌人生的美感,說來是複雜多元的。「不接地氣的美好」,說的或許就是學習包容,欣賞歧異的心胸。勇於冒險開拓視野,舌尖心上,愛與智的遠旅。


【閱讀˙散文】詩人何為?
陳柏煜/聯合報
《與騎鯨少年相遇》書影。
如果我們相信,在自序開頭第一句作者是認真的──「我想談的,表面上也許是詩,但其實是人,人的品質。」──這一群以詩想為名的彩蝶,時而覆蓋時而掀開,牠們棲居的幽谷不(只)是詩意/藝,是詩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人人可寫現代詩的今天」,陳克華要談的不是寫詩的人。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雖然少數蝴蝶會迷路,或者尋訪別處花園,陳克華的一與道,就是「詩」。

近年來,幾個火紅的粉絲專頁,在網路上造成了新一波的現代詩流行,詩(以及某些詩人)率先跨出文學圈,海浪觸及新閱聽族群的海岸,改變地景,海浪也包裹陌生的貝殼與砂。這些如病毒感染般的詩,通常具有兩個特徵:第一,形式上輕薄短小,適宜在短時間閱讀(比如通勤時),甚至可以具象的說,能夠以一至兩個手機畫面容納,其中有三到四行「金句」可供抄寫轉載;第二,內容上貼近生活,「詩人」的生活,有時,詩成為人如何(主動)過活如何(被動)面對生活的瑣細記錄。

陳克華的詩想,儘管發表於傳統的報紙副刊,也具備上述兩種特色。這些百字以內的「想詩」(思索詩),或由詩引發的隨想,保留了靈光閃電原初的狀態,在論述的天空上單刀直入,斬釘又截鐵,一瞬間割裂天空隨即又閉合。有些閃電自身完滿,有些則破碎、分歧,與其他同伴衝突,這樣「未完成」的狀態,是陳克華表達詩總是存在於完成/被言說之前的方式嗎?

另一方面,在許多篇章以及附錄談愛荷華創意寫作工作坊經驗的演講,陳也積極去思考應對華文現代詩困境的「策略」,除了打破傳統意象、寫作套式的「感性迴圈」外,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就是「進入生活」。當然,這裡所指向的實踐與先前提到的種類並不相同。但兩者都側重使用切身的元素,將詩歌從相對狹窄的文字牢籠拉近日常。相對於「詩是無法翻譯」的概念,陳也相信在詩歌裡有相通的「溝通格式」,而翻譯能夠打開詩的可能。

其中一束顯眼的閃電也是演講稿裡提到的主張。避免華文詩人被前輩陰影籠罩的「感性迴圈」,陳也提醒,寫作並不是依靠本能,而是「策略」,「因為在文化與文學的世界,『英語中心』已不可否認」,似乎暗示華文現代詩要進入世界,寫作時就要考量是否能夠「翻譯」(更基進一點的說,翻成英語),以進入「世界」的文化語境。

這種路線是否是華文現代詩未來的「出路」呢?陳克華提出了他的意見。而無法忽視的是,新一代的詩人、詩風,以及讀者正在形成不同的風向。這會是一時的流行,還是足以形成斷代面貌,沒有人知道。我們都等待時間替我們解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