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重整舊我,活出自在完整的我

每週 二 出刊.2019.01.08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張老師月刊493期
重整舊我,活出自在完整的我
心靈環保,騰出內心空間迎接新的一年
《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
活動快訊
當期簡介 

張老師月刊493期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當期文章 

重整舊我,活出自在完整的我

撰文╱趙凡誼
照片提供╱胡慧嫚

「Happy talk─心靈spa幸福對話」創辦人胡慧嫚,領人在薩提爾的一致性溝通姿態中,活出自在完整的我!

邁入新的一年,過往黏附在身上的那些自貶、自抑、自卑、脆弱與失迷……,許多人都想重新整頓,許個願心,活出完整自在的自己。

「我在,你也在」找回自在的美力
什麼是「自在」?從薩提爾的生存姿態概念來看,「自在」是從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等內在高自我價值的狀態中安穩怡然地透散出來的,而這樣內在的安穩,讓人在面對壓力衝突時,能夠不再僵化地以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這些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形塑的溝通姿態來立即「反應」,而是經過「第三次誕生」的轉化之後,能夠兼顧「自己」、「他人」、「情境/關係」所作出真誠一致的完整「回應」。

對於「自在」,胡慧嫚,這位從時尚雜誌總編輯跨入心理諮商領域的心理專家,也有著她「悟道」的歷程。

「多年前的那天,我站在董陽孜的書法作品——『自在』兩字前面,被深深震懾完全無法移動腳步。董陽孜充滿生命勁道的筆力,回應了我長期以來的追尋與疑惑,那一瞬間,我突然懂了——自在,原來就是自己存在。」聽來彷彿靈光乍現,其實不然,那是胡慧嫚任職時尚雜誌,浮潛於日復一日的光鮮亮麗迴圈下,始終想找尋的答案。

離開編輯檯,浸潤於心理諮商研究與薩提爾的流裡後,讓胡慧嫚更懂了如何能夠透過她口中的「心旅行」,陪伴自己與他人走到「自在」的應許之地──並非來自外在的期待與堆疊,也不來自於條件交換或符合主流標準後的喜歡與認同,而是一個純然俱足的自己,真實完整的存在。她深刻感受到,「能夠看見人我生命都是獨特、完整、有力量,並加以欣賞,我們就跟自己及他人有了悅納的連結,這種『我在,你也在』的存在狀態,便是找回『自在』之後的美好與力量,讓我們體驗並得到人生升級版的幸福、快樂與成功」。
(全文請見2019年1月號《張老師月刊》)
心理資訊文章 

心靈環保,騰出內心空間迎接新的一年

文•照片提供╱廣梅芳

我們的內心也需要刺激,把一些不必要的陳年舊思整理淘汰,這樣才能有精力接受新事物,享受心可能。

在巴黎走出自己的風格
法國巴黎是一個充滿風韻的都會,她獨特的氣質在於恢宏華麗的建築物之間,充滿各式新舊風情的人事物。在這裡,你不需要用最新流行的服裝或者汽車裝備來襯托自己,因為所謂「時髦」,在這些富有歷史之美的街道面前,僅為曇花一現。在這兒,講究的是每個人的自信和個人品味,還要有一份懂得享受生命的閒情逸致。一件古董外套,搭配一雙有設計感的運動鞋,配上一杯熱呼呼的牛奶咖啡,你就是巴黎的主人。巴黎是每一個人的,只要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巴黎有無數的二手貨小店,更有許多古董跳蚤市場的原因吧。因為這裡珍惜所有曾經美好的事物,不會只因為東西「舊」了就丟棄;相對地,也不會因為捨不得而將不合用的物品閒置一隅、惹人礙眼,人們會因為手上的物品不合時宜而轉手賣出,讓更適合的人擁有。當有新的需求產生時,也不會馬上衝去買最新的產品,而是從這些舊貨店開始著手,找尋那個有緣的物件,營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心靈的除舊佈新
我們的內在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我們只是被動的任由時間和經歷充填內心,而毫無檢討和省思,許多記憶和情緒終究會被淡忘而不會消失,仍然存在個人意識的邊緣地帶,成為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見,持續地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讓想法越來越僵化,有如戴著一副老眼鏡來觀看世界,透過老眼鏡看見的世界當然總是同個模樣,也會認為他人了無新意,我們因此看別人不順眼,其實別人看我們也很難受。

另一種情況是,我們不先審視內在狀態,反而努力接受新知,不停地看書、聽演講、上工作坊,報名最新的線上課程,最後很有可能會淹沒在各種學說和看法之中,無所適從、找不到出路,更不知道該拿內心塞滿的這些回憶和各家學說怎麼辦。

我們的內心就像是專屬於自己的一個獨棟房子,這也是為什麼人有時會夢到自己的家,有時候是現在的家,更多的時候是一個曾經住過的家,甚至是外婆家或者鄉下的老家。這些家的形象和記憶,正象徵著我們的內在心靈;而這個內在房子和真正的房屋一樣,需要定期整理和清掃,更需要隨著歲月增長而淘汰換新,讓房子隨著時代而展現不同的風采和格調。

內在心靈的除舊佈新,的確是一個需要時間消化和重新建構的過程,雖急不得,倒也不用覺得困難而裹足不前。因為人們的心靈是一個流動的有機體,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試著從一些活化心靈的小活動開始著手,刺激一下停滯已久的舊我,引動正向循環,空出一些內在空間,啟發全新的想法。

旅心•鮮提案
以下是針對不同性格的人所提出的建議,可以試著找到適合你的方式,享受一下內在心靈的轉化。

■給生活幾乎一成不變而內向的人
在日本京都的鴨川上,有一座用很多塊大石頭所建成的「橋」,想要過這條橋,就要從這一塊大石頭跳到下一塊大石頭上,雖然距離不是很遠,但還是必須要稍微跳一下才能搆得著,看著遠方的鞍馬山和眼下急淌的川水,心裡面還是有些緊張,連跳了七、八下之後才到了對岸,每個人都會露出鬆了一口氣的放心微笑。這種無傷大雅的刺激感,正可以帶給生活單調而內向的人,一個跳脫停滯和疲乏,重新啟動生機的時刻。這個週末可以去試試看爬一下單槓,走一下平衡木,或者坐一次雲霄飛車吧。

■給心思繁重而過勞,不得不外向的人
每天有操不完的心,處理不完的事情,還有許多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早已經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歡和人接觸所以有了現在的生活方式,還是被逼上梁山攬了這麼多事情,無論如何,總是感覺身心都很煩躁。這樣的你,可以試試北歐人最喜歡的森林散步,一面享受森林浴,一面靜靜的讓芬多精洗滌淨化你的身心。選一條曾經走過的爬山散步小路,曾經走過的熟悉感,讓你不需要再為了找路而增添無謂的緊張情緒,獨自慢慢地走一小時,看看路邊的小花野草,摸摸這些大樹,讓每天汲汲營營的「自我」(ego)暫時休息,給天生的「自性」(Self)一個機會伸展一下,迎接新的想法和可能。

■給內心有很多感觸,但是不習慣表達出來的人
雖然紐約的街頭總是人多又熙攘,但是隨處可見的街頭表演和麥迪遜公園裡面的現場演奏,卻能帶給人們臨場感的激動,甚至會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經熱愛過的音樂或者舞蹈的記憶。你有多久沒有去看現場表演或者展覽了?可以找一個有互動環節的節目,在欣賞藝術表演之餘,還可以聽聽別人的感想和意見。讓自己走出舒適圈,稍微探頭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你會發現,藝術本源於生活,而你的生活是可以有更多的表達和創造。
書籍介紹 

《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

新書簡介
書名: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
作者: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譯者:李家雯、吳毓瑩、林上能、黃珮怡
出版單位:張老師文化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作者魯道夫.德瑞克斯認為:機會平等的概念徹頭徹尾是根本上的謬誤;它不但沒有體現,反而還否定了基本社會平等的實現。只要這種機會平等的理想被用來取代真正的人類平等,那麼真正的人類平等就會因為這個概念而誤導我們的努力,無法往前推進。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作者
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民主、平等、和諧的想像和行動
審閱序
楊瑞珠(北美阿德勒心理學代言人、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個體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對歸屬的渴望是人努力的自然目標。當個體能用勇氣和社會情懷履行生命任務(工作、愛、社會關係、自我接納、與世共處)時,隸屬感和意義就會產生。對許多人而言,歸屬感的獲得充滿著困難,因為民主的本質一向具有爭議性,走向民主的路徑更是崎嶇顛簸。大部分人的衝突,可歸因於缺乏平等的文化環境所造就的講求比較競爭、支配和控制、偏見和歧視的生命觀;更甚者,「與自己和他人競爭以獲取成功」或「比別人更好」的態度,會造成人與人間之不和睦及社會歧視和壓迫的問題。

在講求位階和傳統威權的華人社會裡,大部分的人們尚未預備好如何以平等的態度接納和尊重差異,文化多元和時代變遷顯然更造就了人們價值和行為的兩極化,充斥著困惑、衝突、矛盾、霸凌的社會生活更讓人不知所措。本書的中譯本出現得正是時候,可以協助讀者理解社會平等如何是解決歸屬問題的方法。其實平等是一個心理建構:平等的勇氣就是面對不友善的環境,或其他優越者試圖否定我們的平等地位時,仍然具有自我肯定和繼續追求共好的勇氣。家是一個人最早的社會團體,他╱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家人互動及生命早期經驗,會構成一個人的認知信念、態度、特質及生命風格,因此家也是培養個體對平等的自覺、認知和行動的最佳時候和場所。

(摘錄自《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張老師文化最新出版)
活動快訊 


心靈鍊金講座1 {關係是傷也是藥}
時間:108年1月11日(五) 晚上 7:00-9:00
主辦單位:馬偕協談中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張老師文化
講師:賈紅鶯教授
地點:台北馬偕醫院9樓第一講堂(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
費用:免費講座,請先報名
活動查詢:02-23697959#220張老師文化謝月娥小姐
報名網址

BEING & JOINING
加拿大海文學院創辦人麥基卓(Jock McKeen),《新關係花園、新生命花園、存乎一心》共同作者麥基卓(Jock McKeen)即將於2019年3月來台,近期將開放報名。
請關注讀家心聞網www.lppc.com.tw 首頁訊息

讀家心聞網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9-01-01 最溜的英雄─溜溜球金氏紀錄保...
2018-12-25 你的心意,我來款待-主廚張秋...
2018-12-18 料理的溫度,就是情感的溫度-...
2018-12-11 靈感與人生的游擊戰-專訪漫畫...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張老師月刊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