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國內超額儲蓄(國內儲蓄超過國內投資的金額)占國內儲蓄毛額的比例節節升高,從1990年代的平均不到10%,一路升高到2011至18年約35%。換言之,台灣的儲蓄有三分之一在國內是找不到投資機會的,必須到國外去投資。
超額儲蓄率的大幅提高,主要是國內投資停滯甚至減少的結果。這樣的長期趨勢代表台灣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民間對環保以及生活品質的要求,使得台灣原有投資帶動、製造業領軍的經濟成長模式無以為繼。台灣的未來必須更倚賴高成長年代累積的財富,投資於海外資產所能帶來的回報。
在用錢賺錢,並且國內投資機會稀少的時代,專業海外投資人才養成的重要性,和以往台灣在電腦、IC產業蓬勃發展的年代培養電子工程師同等重要。但是政府很早就允許國外共同基金透過銀行指定用途信託,可以直接管理台灣人的海外投資資產,無須設立在地的專業團隊。台灣是國際共同基金的最大市場,有1,200億美元的資產委由國外的共同基金管理,台灣本身卻未培養出應有的海外投資專業人才。由政府掌控的勞退基金,也缺乏對培養海外投資人才重要性的認知。新舊制勞退基金3.4兆中,因國內投資機會缺乏,超過一半投資於海外,但其中八成也都是委由國外投資經理操盤。
反觀和台灣同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早已注意到其國內儲蓄不可能由國內投資市場吸收,透過海外投資、以錢賺錢是必然的走向,於是在1981年就成立主權基金GIC,培養海外投資人才,引導新加坡成為亞洲最重要的投資管理中心。GIC的資金來源是新加坡政府及政府機構,包括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的央行)的累積儲備。根據市場資料,GIC管理的資產規模估計約4,500億美元,比新加坡的外匯存底還大。在過去20年,GIC的平均年度投資報酬率為5.5%。
四小龍之一的香港,則是將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的央行)所管理的外匯基金分成兩個投資組合–支持組合和投資組合。支持組合就是外匯存底,而投資組合是實質的主權基金。支持組合必須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來確保港幣的聯繫匯率,但外匯基金中超過支持組合所需的部分,即流入投資組合,追求較高長期報酬。2018年底,約5,000億美元的香港外匯基金有57%是在投資組合中。因為這種做法,香港外匯基金1994年成立以來,整合年化報酬率得以達到4.7%。
南韓遲至2005年才成立主權基金Korea Investment Corporation(KIC),成立的宗旨是增加投資報酬、促進海外投資、發展國內金融產業。KIC的資金來源包括南韓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退休基金、和政府資金。2018年底的規模約為1,300億美元,自成立以來的投資報酬率為每年3.76%。
台灣是四小龍中迄今唯一尚未成立正式主權基金的。央行對於將外匯存底直接投入追求長期投資報酬的主權基金,始終持保留意見。但早在2008年,央行自己的刊物就發表報告,認為台灣擁有鉅額的超額外匯存底,政府可成立主權基金,透過向央行買匯,消化一部分的超額外匯存底。
從2008年到現在,央行的外匯存底已增加到4,700億美元,而台灣進口總額在同期僅略微增加,台灣對國際債務市場更是處於淨資產的狀態。因此,台灣外匯存底絕對有餘裕投入主權基金。若4,700億外匯存底中僅四分之一投入主權基金,長期投資報酬率每年能增加1.5個百分點,每年對台灣GDP的貢獻就是0.3個百分點。
英文諺語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寧遲勿缺。是時候成立台灣的主權基金了。
(作者是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富邦金控高級顧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