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17 第469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論文抄襲還當官股董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下猛藥 救急難救窮
民意論壇 嚴震生/民主國家也需要真相委員會
紓困急於振興 出錯兩頭落空
聯合筆記/勞保年改 別「嘴」了
振興抵用券 可仿口罩2.0發放
全球賽跑 拉平新冠病毒曲線
一場肺炎 民族性的照妖鏡
別讓教師成超級傳染者
校園版口罩之亂 口罩築心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論文抄襲還當官股董座?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以「回歸專業」為名,閣揆蘇貞昌一舉拔掉三個官股董座,還下令今後不准政治人物擔任官股企業董事長。蔡英文執政四年,各種酬庸讓人眼花撩亂,此舉自然大快人心。但深入探究,他的「反酬庸」是真的嗎?

不健忘的話,蘇揆任命的台水公司董事長魏明谷,是彰化縣長敗選者,與台水毫無淵源,這難道不是酬庸?又如捲入國安私菸案的華膳空廚,董事長是民進黨大老葉菊蘭,迄今文風不動。蘇揆的反酬庸表現在哪?

從派系角度看,蘇貞昌換掉的三個官股董座,都與「新潮流」桃園市長鄭文燦關係密切,又與「正國會」的交通部長林佳龍有關,「左打新潮流,右攻正國會」,是「反酬庸」或「項莊舞劍」,還不明白嗎?

就在蘇貞昌大動作「反酬庸」的同時,近來被捧成「口罩實名制2.0」英雄之一的公股企業「關貿網路公司」董事長許建隆,被科技部判定升等論文抄襲。這是三年前遭檢舉的舊案,兩年前就被期刊認定抄襲,論文下架,導致他副教授資格被取消。比起政治酬庸,學術抄襲的道德問題更嚴重;但幾天過去,卻不見蘇貞昌有任何動作。

當年教育部長蔣偉寧掛名的論文涉及抄襲,立刻下台。許建隆論文被判抄襲,官股董座的位子還坐得牢牢的。由此看來,在不同政府為官,「危險性」還真的大不相同。蔡政府的「用人標準」,要說什麼反酬庸、回歸專業,誰會相信?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就在我們自以為防疫有成之際,台灣這兩天一口氣新增了十四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主要是歐洲為主的境外旅遊移入案例,包括一名高中生在內。這樣的發展並不意外,從三月十日確認的第四十七例起,國內新增的案例幾乎都由歐洲移入,連續有二十一人因旅遊、工作或訪友,不知不覺間遭到感染並把病毒帶回台灣。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過去兩個月,中國大陸因圍堵疫情而大肆封鎖、經濟幾近停滯,民眾的生活被壓縮到不成形狀,卻有不少人將之當成看好戲。殊不知,武漢乃至更多大陸地區的高壓隔離,其實是為了避免病毒殃及別人所做的犧牲,以換取全球有更多的時間、裝備和知識來對付這個狡猾的新型病毒。近兩個月過去,觀察大陸目前的疫情,人們至少可確認一個正面的事實:「封城是有用的」,疫情可以透過縮減人員的流動來降低傷害。但另一個不幸的事實則是,中國大陸為世界爭取到的因應時間,其他地方卻白白把它糟蹋了。

截至十五日的統計,中國的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是八萬一千多人,大陸以外地區的全球累計確診數則是八萬七千多。亦即,中國境外的累計病例,已超過大陸的人數,其中歐洲國家即囊括五萬多例。進一步看,中國仍待治療的人數已不到萬人,全球其他地區則高達七萬四千多。儘管中國的死亡數三二一八人仍比海外的三一九三人略多,但這個數字一天即可能翻盤。

當許多西方國家民眾還在歧視亞洲臉孔,甚至仍把戴口罩視為「染疫象徵」而不是「防疫工具」時,新冠病毒在這類缺乏警覺的國家擴散流行,自是可以預料之事。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目前確診人數已接近兩萬五千人的義大利,該國在十四世紀對抗黑死病時曾發明了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制度,所有進入威尼斯港的人員要隔離四十天,證明未染病才能登岸。這次義大利很早就對台灣發出飛航禁令,卻忘了老祖宗發明的隔離檢疫制度;事實上,最早將病毒傳播至該國的不是東方人而是義大利人從德國慕尼黑帶入。

目前歐洲已成為新冠肺炎的新「震央」,義大利和西班牙已先後宣布全國封城,分別有數千萬人生活受到影響,其規模已遠遠大於武漢封城。近日,奧地利和捷克也將跟進,要求人民在家自主隔離。法國雖未宣布封城,但已下令關閉餐廳、酒吧、咖啡館等設施,並削減國內飛機、列車、巴士班次,呼籲人民不要跨城互訪。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英國的「佛系防疫」,竟放言要讓全國六成人口感染,以達「群體免疫」的效果。也難怪,美國總統川普原本只宣布禁止歐洲人赴美,放過英國一馬;但一聽到英國首相強生的防疫論調,隨即也對英國和愛爾蘭設限,否則美國如何擋得住疫情?

台灣昨日將歐亞等四十三國及地區列為「三級警戒」,要求民眾避免前往,所有從當地入境台灣者則需「居家隔離」十四天。這樣的措施,當然是必要之舉;然而這是否足夠堵住現有防疫漏洞,則仍有待商榷。例如,土耳其、日本、泰國的旅遊和轉機,已陸續為台灣帶進數起案例;我國昨已將土耳其列第三級警示,但對日本和泰國卻未升高警戒。反觀澳洲和紐西蘭的作法,從本月十五日開始,所有入境者皆須隔離十四天;相對於我國而言,則嚴格許多。

全球疫情的發展,從嚴防「中國流入」,變成嚴防「歐洲流入」,顯示抗疫形勢愈發嚴峻。至今仍在蔑視戴口罩者的歐洲民眾,恐怕還需要歷經更大的震撼,才能真正見識新冠病毒的可怕,也才能體會過去兩個月東亞的防疫作戰不止是一場自虐遊戲,而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命題。比較棘手的是,已拆除邊界的歐盟,如今面臨新冠病毒擴散和敘利亞難民湧入的兩面夾擊,恐已不知如何自我防衛。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Fed下猛藥 救急難救窮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美國聯準會(Fed)繼3月3日緊急降息2碼,3月12日對金融市場注入鉅額資金後,15日又有驚人之舉,不僅搶在周日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降到0%-0.25%,還擴大購買資產公債及房貸擔保證券(MBS),以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嚴重衝擊。然而美股期指不僅利多不漲,反而被打到跌停,顯示市場反應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Fed此舉究竟是在「防患未然」,還是「收拾善後」?到底是領先情勢(leading the curve),還是落後反應(behind the curve)?

其實近日來要求Fed趕緊將利率降到0的呼籲已經甚囂塵上,因此這回一舉降息4碼,並不令市場太意外,因為Fed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支持基本的市場機能;一旦金融體系承受壓力,Fed就應提供充裕流動性。

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絀,至少已經反映在三個層面。第一,當美股重挫之際,美國公債通常會成為資金避險的歸宿,即股市跌時公債漲,然而近日卻出現股、債雙跌的反常現象,顯示投資人為增加手中的頭寸而不得不拋出公債。

第二,銀行業的消息指出,多家超大公司爭相用盡信貸額度,許多企業財務主管本周都打電話要求銀行提供頭寸,搶奪現金唯恐不及,商業票據利率也大幅上升。

第三,金融危機的元凶離不開「債」,這回輪到的是企業債。十多年來的超低利率,使美國許多「僵屍企業」得以苟延殘喘。據摩根士丹利估計,全美約六分之一企業的現金流量,並不足以償還債務的利息,但仍然能夠靠發債取得再融資。現在企業界承受新冠疫情擴散及國際油價大跌的雙重衝擊,終於到了清盤的時候。企業若周轉不靈,會發生破產關門,員工失業。

面對金融緊絀,Fed當然必須大舉放鬆信用,但令人意外的卻是時機。第一,上周美股雖曾大跌,但周五 (13日)已強勁反彈逾9%,Fed似乎不必趕在休息日出手 ;第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7日就要召開決策會議,Fed為何連三天都等不及?「事出反常,必有妖」。經濟學界有句名言,「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太猛」;而「太猛」,往往是緣自於「太遲」。

目前金融市場當然有理由懷疑Fed了解的實際經濟狀況,可能比已經反映在經濟數據上的情勢嚴峻得多;Fed之前一直強調「一切看數據」,現在可能認為寬鬆行動已經太遲,所以才會突下猛藥。投資人既高度憂慮,又不明實況,自然是先賣再說。

至於此番寬鬆措施的效果如何?其實並不容樂觀。大幅降息是「價化寬鬆」,擴大購債是「量化寬鬆」,儘管Fed「量價並舉」,但這種普遍性的寬鬆措施必須靠暢通的金融傳輸機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方能奏功,銀行業尤其扮演關鍵性的中介角色,而資金最終能否提供給最需要紓困的廠商,仍不確定。

再者,這次金融危機與以往不同,震撼效應並不是從金融市場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恰恰相反。肺炎疫情擴散不僅攪亂供給,又窒息需求,企業經常性營收因而枯竭,並產生連鎖效應,導致業績惡化及償債困難,從而衝擊金融市場。因此Fed放鬆信用只能支持金融業不致崩潰,以免經濟雪上加霜,但要想振衰起敝卻並不現實。

然而「遲來總比不來好」。面對疫情持續擴散,要支持實體經濟不受重創,當然不能全靠央行唱獨角戲,政府也必須擴張財政支出;在財政政策落實之前,只能靠Fed先行出手,以時間換取空間。

我們再次強調,肺炎疫情衝擊的是實體經濟面;寬鬆貨幣政策只能緩解流動性壓力,讓企業界還能夠咬牙苦撐;救急或有成效,救窮卻難為力 。只要疫情不能在短期內明顯緩解,美國今年出現經濟衰退恐怕已在所難免。國內企業界要有度小月的準備,投資人也應抑制搶反彈的衝動。一切看疫情,半點不由心。

   
民意論壇
嚴震生/民主國家也需要真相委員會
嚴震生/聯合報

真相委員會(Truth Commission)或真相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是威權國家在民主化後為達成轉型正義經常設立的機制。比較著名的案例包括南非的真相和解委員會、阿根廷的失蹤人口國家委員會及德國在兩德統一後處理東德專制時期的兩個委員會。它們的任務分別是發掘南非種族隔離、阿根廷軍人執政、及東德共產黨專制時期人權遭到戕害的真相,及如何達成轉型正義的期待。

我們很少認為民主國家,特別一個已經是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或是老牌民主國家,還會需要真相委員會。不過,在美國參議院投票是否要彈劾川普總統之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來自麻塞諸塞州的參議員華倫女士,曾提出兩個重要的承諾,如果她當選總統,將開放所有川普彈劾案相關文件,另外會成立獨立的司法部專案組,調查川普政府的貪腐問題。華倫指出不僅川普家族在他擔任總統時期獲得不當的私人利益,有各項報導指出川普政府各部門都充斥非法貪腐。此外,華倫還有意調查川普任內移民體系中的濫權,以恢復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主導川普彈劾案的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的謝安達,曾在聽證會上表示「歷史不會對川普仁慈」,他同時提醒共和黨的參議員在歷史中的定位將永遠和川普綁在一起。謝安達的說法或許有道理,但撰寫歷史的史學家需要足夠的資訊,才能做出適當評價。如果川普的白宮禁止相關人員出席聽證會或交出文件,而共和黨參議員也拒絕傳喚證人,歷史學家豈能做出客觀的評價?

在未獲參議院通過後,彈劾案應當已成過去,兩黨僅能向前看。不過許多川普的不當作為都未被揭露,或許僅能等川普下台後,才有可能展開調查。但此案撕裂的美國,將已難以平復,亟需政治人物願意在這個議題上做出承諾。華盛頓郵報最近報導指出,川普政府更換國家檔案局和國會圖書館一些和其相關的相片檔案。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康納利也在紐約時報撰稿提出警告,有迫切需要保存川普政府關鍵文件。

過去歐巴馬政府上台之前,包括美伊戰爭期間在古巴瓜達納摩灣刑求在內的一些布希政府不當作為,也曾是媒體討論必須要處理的問題,但歐巴馬當時選擇的態度是「我們必須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如果回頭來看,沒有處理這些爭議是錯誤的。

若川普在二○二○年輸掉選舉,獲勝的民主黨候選人浸淫在重返白宮的喜悅,或是僅想推動競選政見,而不去面對及處理川普政府任內的各項濫權作為,那麼民主黨奪回政權又有何意義?

民主黨的候選人應當回應華倫的呼籲,讓聯邦政府的公務人員及有良心的白宮官員願意保存證據,不僅是為了政府的倫理和公平正義,讓歷史學家未來可以客觀分析,也為了本身可以免於刑責。如果民主政治中的政黨輪替,會有許多濫權的文件和證據都隨之消失不見,那和威權國家有何不同?基於此,在民主政治的品質不斷沉淪的今日,真相委員會的成立確實有其必要。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紓困急於振興 出錯兩頭落空
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聯合報

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世界各國紛紛推出紓困與刺激經濟方案以為因應。我國於日前通過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六百億元,並拍板定案頗具爭議的廿三億元振興抵用券的發放。儘管該抵用券被列為振興經濟措施,但由於定位不清且規模太小,預期效果將會有限。

目前振興抵用券規畫在疫情緩和後,針對每位國旅住宿的國人發放八百元,可使用於夜市、商圈、餐廳與藝文活動等四領域各二百元。之所以要限定用途,據行政院的說法,主要是為了排除大部分替代消費的發生。

替代消費效果的強弱與國民的儲蓄傾向息息相關。台灣是亞洲最愛儲蓄的國家,除非針對十分特殊的領域給予極具吸引力的補貼,否則很難避免替代消費效果的出現。振興抵用券補貼國旅消費的範圍廣泛,更是容易替代原本旅遊預算中的花費,而不會創造出新的消費。例如,原本計畫在餐廳花費一千元,在補貼二百元後則會減為八百元,但在歐美國家可能仍維持一千元或更多的消費。

振興抵用券成功的關鍵不在對原本即計畫國旅的民眾進行補貼,而是吸引沒有旅遊計畫的民眾出去旅遊。根據一項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不會為了要使用振興抵用券而去住宿。可想而知,主要原因是補貼金額不具吸引力。要促使民眾為了享有抵用券的利益而變更原本的時間規畫,另掏腰包安排一次旅遊,需要更大的誘因。

事實上,以此次振興抵用券的規模與針對性來看,比較不像是要振興經濟,反而像是對旅遊相關產業的紓困。二○○九年,為因應金融危機,政府發放總金額高達八九八億元的消費券,但GDP只提升零點二八%至零點四三%,對比此次僅注入廿三億元,幾乎不可能對GDP有任何拉抬作用。但如果是要紓困,卻要等到疫情過後才發放,屆時該倒的企業早已倒閉,人民也早已陷入困頓,實在緩不濟急。一個原本想要兼顧振興與紓困的政策,如因設計不當,最後恐會兩頭落空。

紓困急於振興經濟,在金額有限下,不如將此廿三億元直接針對受害人民進行補償,以維持他們應有的生活水平,特別是針對因此次疫情失業或遭放無薪假的勞工,直接給予現金或消費券補助,不必發放全民振興抵用券。全民振興抵用券這種以透過消費者的方式補助受害者,不但效用不高,最後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會到受害者的手上。

直接補貼疫情受害者對提振經濟的效果可能也會比振興抵用券還高。主要是因為這些人受疫情影響而收入銳減,導致消費能力大降,政府的補助將會在其原本已經很低的消費外增加消費金額,可以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而不會產生替代消費的問題。

但若政府仍然認為振興的優先性高於紓困,則可增加振興抵用券的額度,使其更能吸引民眾出遊。同時也必須將油價大跌可能帶來的通縮一併納入考量,推出一個綜合性的振興方案。

   
聯合筆記/勞保年改 別「嘴」了
許俊偉/聯合報

蔡政府一上台就大刀闊斧力行年金改革,軍公教年改火速「開鍘」,當時同步提出的勞保年改草案,卻躺在立法院躺到「屆期不連續」。

如今蔡政府都要邁入連任任期了,勞動部卻是過了三年才告訴外界,當時由勞動部提出、經政院審議通過送立院的勞保年改草案「無實益」?

勞保精算報告預估勞保基金將在二○二六年破產,只剩六年,透過年改調整基金財務,迫在眉睫。二○一七年時,蔡政府曾提出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但至今不僅未完成修法,勞動部部長許銘春上周還在立法院答詢時說,該草案僅能讓勞保基金破產大限延遲二年,沒有實益,必須重新思考年改方向。

「別嘴了」,是時下年輕人廣為使用的流行語,意指不要盡講一些不著邊際、或逞嘴皮、或找藉口的話。今年初總統大選前,蔡政府面對此一議題,還對外宣稱已提出勞保年改草案;如今連任成功了,這個草案卻突然被棄如敝屣,真的很會「嘴」。

許銘春一席話,也像是幫外界「解謎」為何勞保年改多年遲無下文,「真相」很可能就是勞保年改過去根本「玩假的」?

如果勞保年改玩真的,蔡政府竟是提出一套無實益的勞保年改草案?如果勞保年改玩真的,首任就已全面執政的蔡政府,竟讓該草案冰封在立法院這麼多年,讓勞工老本步步走進破產險境?如果勞保年改玩真的,蔡政府豈能過了三年才發現草案根本無實益?實在太愧對千萬勞工。

蔡政府自己提出的勞保年改草案,當然早就自知破產年限只能延後兩年。明知卻又故端無實益的草案,顯然當初該草案只是「配合」軍公教年改「演出」;既然是玩假的,草案有無實益自然不重要。這樣的真相,當然更不能在尋求連任前說破。

如今蔡政府面對外界質疑「荒廢」三年的勞保年改時機,勞動部現在也只能趕快對外改口稱將重新思考方向,以時間換取年改空間。只是勞保基金虧空年限已在眼前,繼續拖下去,恐怕才是真的對勞保基金財務改善「無實益」。

外界已等著看,蔡政府這回會端出能「續命」多少年的「有實益」方案,還是又將一如過去,繼續「嘴」下去?

   
振興抵用券 可仿口罩2.0發放
王又鵬/實踐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商家生意受創,而為了振興經濟,經濟部研擬多時的「振興抵用券」方案終於出爐。報載這次的振興抵用券待疫情穩定後推出,並依「雨露均霑、立竿見影、不要產生替代消費」等原則進行規畫。

個人認為,政府規畫在疫情穩定後推出「振興抵用券」,恐怕緩不濟急。因為目前已有實體店面的旅宿與餐飲業,傳出因為顧客不來消費而選擇歇業。有鑑於目前民眾偏好外帶或外送且使用手機普遍,因此個人建議「振興抵用券」應在這個時候利用「口罩實名制2.0」的作法,針對願意使用電子形式「抵用券」促銷工具的目標民眾進行發放,並透過行動支付平台進行消費折抵,以期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因為「振興抵用券」如果希望達到刺激消費的作用,當然應該在消費不振的時期使用,才是此種促銷工具的功能。一旦等到疫情緩和,顧客本來就會開始消費,「振興抵用券」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其次,「雨露均霑以及不要產生替代消費」的原則,則可以在可回收「抵用券」的商家範圍進行規範來達成。

不過,「振興抵用券」如果要提高民眾的使用率,可折抵總金額大小固然重要,但是抵用券面額與政府設定的使用門檻間的比率要能讓使用者有感(即達到可辨識差異比率),才能引發消費動力。因此,政府應該找到足以引起民眾注意的可辨識差異比率,進而針對不同使用門檻提出不同面額的「抵用券」,將有助於提高抵用券的使用率。至於商家部分,除了向政府申請紓困補助外,尤應積極推出創新作法,爭取民眾將抵用券使用在購買其所推出的商品上。

最後,雖然有人提到振興經濟應該發放現金會比較直接有效,且使用現金也使民眾所需付出的心力相形較少,但是個人認為透過前述的作法,抵用券仍可受到民眾的歡迎。至於紙本抵用券則可留待疫情緩和後,再扮演刺激消費的點火角色即可。

   
全球賽跑 拉平新冠病毒曲線
汪志雄/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芝加/聯合報

全球新冠肺炎的確診數,正在快速上升中。從統計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正在與時間進行一場「拉平曲線」的競賽。

美國與歐盟在這一波疫情中,一開始掉以輕心,反應遲緩。筆者在與NIH/CDC一場視訊會議中疾呼,在未來幾周內,如果沒有積極強硬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美國和其他歐盟國家可能會受到新冠病毒如海嘯般的襲擊。

任何一個流行病毒的曲線,爆發之後,都會到達一個高峰,然後持平,爾後開始下降。從公衛醫學的角度,全世界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病例超越全球醫療資源所能承載的負荷量之前,能盡速拉平曲線,不再繼續讓它呈指數上升。

因為如果病毒傳播太快,讓太多人同時出現在醫院或急診室,那麼就會讓醫療保健的基礎設施,面臨防疫接縫處破裂的極大風險。

而唯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就是透過人為干預,減緩病毒的自然爆發。藉著通過採取某些步驟(例如取消大型公共聚會,並限制某些人與他人的接觸),政府可以避免新的感染鏈,讓疫情損害被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之內。

例如,台灣在疫情之初,採取嚴厲的防堵措施以及口罩收歸國有政策,再加上國民高度的警覺意識,相當成功地阻隔了病毒的大型爆發。從結果來看,雖然疫情本身的衝擊相對不大,但是如何面對未來嚴峻的經濟環境,以及修補(或持續對抗)兩岸關係,將會是執政者最大的挑戰。

同樣的,中國大陸在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失控之後,也採取非比尋常的措施。在農曆新年前後,鎖定了數千萬人,以防止這種病毒從武漢擴散到全國。儘管這種大規模的隔離是近代史無前例的,但也成功阻止了湖北以外的城市爆發大規模疫情。

從那之後,新冠病毒在中國的傳播速度便開始放緩。現在,發生大規模疫情的韓國,也正以類似積極措施來遏制病毒傳播。

然而其他地方,尤其是義大利和伊朗,卻面臨極大的恐慌與掙扎。這其中,世界衛生組織的無能與誤判,以及歐美國家過度的自信與輕忽,都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很顯然,WHO一開始並未完全了解這次病毒爆發的規模,而且嚴重低估了這種爆發的危險性。而美國與歐盟因為自由主義使然,更不願貿然地使用國家手段限制人民的生活日常。

不過這一切,都因全球疫情持續擴大而改變。

當受到第一波疫情攻擊的亞洲國家逐漸拉平流行病毒曲線,受到第二波攻擊的西方國家已經意識到,只有透過公共衛生的干預措施和個人的行為改變,才能有效減緩病毒傳播。

這幾天,美國與歐盟已經開始採取類似中國大陸的限制人口移動以及避免集中接觸的措施。歐盟多處城市已管制進出,美國的學校、餐廳、遊樂場所、職業球賽與大型會議,也都宣布暫時關閉、停賽或延期。

從流行疾病的應變和以往經驗中,我們知道越早實施這些措施,就會越有效。不過,現在仍為時不晚。我預估約在五、六月,全球新冠病毒的流行曲線,應該就會被拉平,然後逐漸趨緩。

面對任何一種新的病毒,恐慌是可以理解的。疫情總會過去,經濟活動也會逐漸恢復正常,但是如何面對「後疫情」的反省、檢討與改變才是當務之急。

人類必須學會謙卑,與萬物共享地球。更多的占有與破壞,只會帶來大自然更多的反撲與摧毀。我們不是主人,不能勝天,也不能伏地。放過自然,就是給自己一條生路。愛惜萬物,才能圓人間八方淨土。

為下一代,儲存一些善良與美好吧!

   
一場肺炎 民族性的照妖鏡
麥明晴/大學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一場肺炎,讓我們看清楚每一個國家真正的顏色。過去曾有人說過,如果人們沒有學習歷史,這個世界就可以少掉很多紛爭。是的,如果人們沒有學習歷史,對於彼此的了解,就是從空白開始,重新摸索、重新認識;一旦學習了歷史,所有彼此之間過去的偏見、恩怨、仇恨,就將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這一次的新冠肺炎,始於中國武漢,因此一開始西方世界認為這個疾病不干己事,是遠在天邊的落後民族因愛吃奇怪野味、又隱瞞疫情所惹出來的事,也是黃種人的事,因此只要黃種人不要來到自己的世界、滾回亞洲,自己的世界就可以安全。這種認知讓種族歧視找到最正當的理由,白人的優越感轉為顯性,連帶著中國周邊的我們、日本、韓國等所有亞洲臉孔的人,不論文明水準可能早已不輸、甚至贏過部分白人國家,都遭受同樣的歧視。這樣的發展也讓急於圍堵中國政經勢力擴張的西方政府找到最大的施力點,證明極權制度的野蠻,也證明西方民主制度的優越。

然而,隨著疫情往歐美擴散,過去西方國家引以為傲的浪漫、開創、個人自由等特色,在疫情一照之下,卻變成不夠精細、不夠自律、無法為別人著想,相當不利於疫情的控制。反而亞洲人過去被批評的無原創性、局限於反覆操作小範圍的事物、放不開等缺點,卻變成防疫所需要的精細、自律、不給人添麻煩。

例如最近對於該不該戴口罩這個問題,展現出巨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自豪於本身的浪漫、追求個人身體自主,也可能是因為國家口罩存量不足、不夠全民使用,因此各國政府一再強調戴口罩不是有效防止病毒擴散的方式,人民不需要戴口罩。

然而東方國家,許多人相信戴口罩或許無法完全阻止病毒的傳播,但的確減少了飛沫噴濺,當大家都減少散布飛沫到空氣中,各種病毒交叉感染的機率自然降低。這是經濟學中減少「負外部性」的思考,就是減少「自己的行為帶給外人的負面影響」的程度,也就是不給人添麻煩的想法。當大家都不給人添麻煩,麻煩事就少了。

這場肺炎,把每一個民族的優缺點,如同照妖鏡般清楚展現出來。這告訴我們,或許未來台灣人不用總是以西方文化為馬首是瞻,也不需要總是唱衰自己、認為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微不足道。因為東西方文明,各有優缺點。沒有歐美的天馬行空、浪漫創新,世界不會有這麼多先進產品、時尚精品,但沒有亞洲人的慢磨苦練、精準製造,許多的想法也落實不了。更甚者,東西方這樣的差別,也正隨著東方人的自我認知,開始加強創意教育、鼓勵多元想法而縮小中,在這次抗疫中,用創新科技幫助台灣的唐鳳以及背後的團隊,不正是新一代多元人才的代表?

造物者創造不同的種族,給予不同的特長,我們都應珍惜自己的特長,不要有種族優越感,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未來疫情過後,希望東西方國家都可以體認到這個事實,互相尊重、共同平等的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接納多元的種族、文化、想法,也將迎來多元文化的豐富反饋。

   
別讓教師成超級傳染者
徐慶忠/高中教師(屏東市)/聯合報

正當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際,北部學生的個案成為第一起校園班級隔離事件,這起事件同時影響了一起吃飯、打球的同學、朋友與家人。人數雖然不多,但我們不免開始擔心教育現場的老師們。

一位老師每天至少要面對六到八個班級,以一班卅五至四十人來看,每天接觸的學生數量至少有二、三百人,如果有某位老師確診感染病毒,對學校的影響實在難以想像。

我們看到許多歐美國家部分地區因為疫情採取停止到校上課的策略,改採線上數位學習的方式進行。因此,思考台灣教育現場提供幾點供參考:

教育主管機關應提供穩定且充足的預防物資,如:醫療用口罩、酒精(消毒用品)、額溫槍等,而不是還要老師們排隊買口罩或酒精等物資。

老師與學生確實做好個人健康自主管理(掌握外出旅遊史、每日體溫監控),在家(校)實際測量體溫而非想像體溫,體溫超過規定即返家或在家勿出門。

學校行政團隊確實掌握入校師生、校外人士的健康情況。另對於教學部分,提供師生必要之教學協助,培養教師數位資訊能力,以備後續數位教學時之需求。

教師們唯有認知到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更多學生時,如何避免讓教師、學生成為超級傳染者,是各級學校、行政團隊、教育主管機關一同努力的目標。

   
校園版口罩之亂 口罩築心牆
王偲媛/高中生(新北市)/聯合報

隨著疫情爆發,世界各地掀起搶購口罩的浪潮。在台灣,藥局前排隊已經是基本操作,雖然口罩價格已經來到平易近人的五元一個,不過仍是一罩難求。而確診病例最近開始直線上升,我才真正認識到,什麼叫患難見人心。

我的學校目前沒人感染新冠肺炎,但每天也是過得膽戰心驚。雖然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測量體溫、噴酒精,但病毒畢竟是透過飛沫傳染,若是沒戴口罩,內心還是會不安。又班上每個人家庭情況都不一樣,家中防疫物資自然有多有少。每天換一個口罩的有,一個星期都用同一個的也有。這就不免讓有些人覬覦別人手中的口罩;覬覦,已經到了用這個詞彙才能形容的地步。

朋友抱怨,班上有人拿了她一個口罩。準確來說,是她給了那人口罩,不過是帶點類似「勒索」情節的。朋友整理書包時,恰巧那個同學看到她書包裡有一疊全新的口罩,詢問後得知朋友一天換一個口罩,又表明自己是七天才換一個,好像朋友極度奢侈不知節省似的。搞得後來不給幾個口罩反倒顯得不近人情,朋友最終便給了一個。她說,以後要把口罩藏好,免得又有人和她要。

原本我覺得這沒有什麼,直到後來,我聽聞還有人以幫忙複印文件為由,向別人索取口罩,才覺得不對勁。

大家平時和樂融融,也團結友愛,但現在班上的氛圍雖說不至於到互相猜忌,卻也出現了些許裂痕。某些人的心,已經築起了高聳的牆壁。

口罩是防病毒,還是隔離人心?也許答案要在疫情趨緩時才能揭曉。

   
疫情擴散40天 全球經濟劇震全解析
2月最後一周,美股經歷史上最瘋狂的一次震盪,3月3日,聯準會無預警宣布降息2碼;另一端的歐洲,義大利的疫情快速惡化,德國將成歐陸經濟重災區;在亞洲,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國的復工進展依舊遲緩,市場日益憂慮韓國恐成「第2個武漢」。

不只流感、武漢肺炎!諾羅病毒傳染力也很高
諾羅病毒具有高度傳染力,經常是家中一人受到感染,便引起全家感染之現象,甚至可能因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而引起社區流行,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例如:校園、安親班、觀光區、飯店……等人多的地方。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