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生活進行式】張卉君/斷捨離的功課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如果你是美食主義的信奉者,喜歡動手打理家中事物,並堅信生活值得用心去經營,歡迎加入【生活高手】行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05 第4975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張卉君/斷捨離的功課
【青春名人堂】黃宗慧/疫情下的倫理課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張卉君/斷捨離的功課
文/張卉君/聯合報
從修壞中,學習各種斷捨離的果決。照片提供/張卉君

這道工序是決定作品最終形狀、外觀的關鍵

學製陶的第二堂課,老師拿出了前次我們拉得歪斜厚沉的土壞,在木桌上一字排開。

原本濕軟黏滑的土壞,在經過一周的陰乾之後,空氣和陽光蒸散了壞體上多餘的水分,漿土坐實了位置,排列秩序一般略略顯出沉穩的神態,拿起來輕省乾爽了不少,而壞體上各種手指拉、刮、堆疊的痕跡也在水氣退去後清楚地顯現了出來;尤其是壞土底部那一圈厚厚的土體,是拉壞最後成型時,以鋼線切割離盤的基座,初學者考量壞體若過軟,會因為黏著無法一次拿起而擠壓了壞體的形狀,往往多留一些厚度在底部便於施力,同時那也是「修壞」的重點部位,是物件塑型後立穩於平台上的接觸面。

原以為是用各種雕刻工具手動修整壞體的底部,沒想到老師仍是一句:「拿著你們的壞坐上拉壞機。」眾人紛紛抬頭:「修壞也用拉壞機啊?」老師維持著一貫的淡定:「修壞的第一件事,一樣:定中心。」瞬間教室哀鴻遍野——初學者以為第一關拉壞的「定中心」已經硬著頭皮心虛地闖過,沒想到在乾硬如皮革的修壞階段,為了在整件作品的底部找到從頭到尾貫徹的圓心點,更是要回到「初心」,一個個重新面對拉壞時決定的那個平衡點,倒過來修整出一個圓滿的「圈足」,這是在將壞體進窯素燒前,以「土」的型態塑型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決定了這個作品最終形狀、外觀的關鍵。

於是我小心翼翼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乾硬的壞體倒置在拉壞機光潔的不鏽鋼台面上,重新啟動機台,在搖晃的壞體下試著調整中心的位置,判斷的依據是壞體搖晃的程度,輔以固定距離的測量,緩慢而細微地找回物件的重力核心所在,如同在密林之中回首尋找走過的路徑,低下頭細細辨識早已掩蓋在落葉底下的麵包屑,回顧出發的方向,嗅聞著行走過的氣味痕跡。

拿起土塊和壞體的心情,每個人所想的都不太一樣

當輪盤再度轉起,略為發顫的乾硬壞體需要濕泥土的固定,才不至於在修整過程中因為遇到阻力而飛拋出局。修壞的工具是各式各樣形狀的木柄鐵圈、雕刻刀片或鐵片,因應每個人理想中修整出來的形狀、弧度而產生了修壞刀的各種造型,攤展開來霎時琳瑯滿目得如美妝產品,其中最大差別約莫為化妝品是往素淨的臉上「添加」各種顏色和元素,畫出強調的部位;而修壞刀則是為了從壞體上大量「削減」多餘的土塊厚度,將最想要的形狀修整出來。

於是當修胚刀在高速運轉的拉壞機上再次舞動,一圈圈土壞的外層便如同蘋果皮一樣條狀綿延而出,刀鋒一個轉向、一個弧角,都能減去原先毫無個性筒狀胚體的厚重感,瞬間展現了腰身和門面,和底部乾淨俐落的曲度——如果身上多餘的脂肪也能這麼隨心所欲地雕塑捨去就好了——我一度在刨起成堆的土條前感慨地出神;然而每一刀若角度略偏,壞體修破見底、體無完膚的結果也是常有的。「哎呀!前功盡棄,修破了啦!」此起彼落的驚呼聲充斥著教室,未能掌握該「捨去」多少的拿捏失據,太過追求輕薄、無負擔的結果,可能就會換來壞體不可逆的損傷與遺憾。

拿起土塊和壞體的心情,每個人所想的都不太一樣。

有些人主張隨心所欲,壞要拉展成什麼模樣、最後修整出怎樣的形體,都是意隨心轉,也歡喜接受這塊土壞最後長成的樣子;而多半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有些人先在腦中預設了成型的結果,過程中立定方向地朝那個目標前去,在過程中將作品捏揉、雕整成理想中的樣子,有了想像中的對照,也就因此產生了好壞高低的比較和評價。

在修壞的階段尤其明顯。因為是整理形狀的最後一道程序,該如何取捨、留下什麼痕跡,坐在拉壞機前面向作品的人,心裡都快速運轉著每一個瞬間的決定:這是一個斷、捨、離的練習,考驗著果決與信心,同時帶著不可預測的風險,如同人生的每一道選擇。

找回創造時的初衷,在各種關係裡保持著斷捨離的警覺,然後勇敢地在每個階段清理、捨去那些多餘、附加的標籤與期待,才能清楚看見自己最純粹的樣子——於是,在修壞的小心翼翼中,我看見了製陶向我揭示的第二層哲理。

【青春名人堂】黃宗慧/疫情下的倫理課
黃宗慧/聯合報
自從五月中旬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以來,每聽到新聞報導染疫病故的多半是老年人時,我總會忍不住想起當代美國詩人林妲.派斯坦的〈倫理學〉這首詩。儘管主題乍看並不相干。

這首詩訴說了幾乎已成為老婦的詩人,在博物館內林布蘭的畫作前,想起了童年的倫理課。當時在課堂上,老師每年秋天都會問大家,如果博物館失火,是要救一幅林布蘭的名畫,還是「反正來日無多」的老人?對如此沉重的主題既沒耐性也還不可能有所體會的孩子們,就敷衍地輪替著一年選救人命,一年選救藝術。詩人甚至曾自作聰明地回答,何不讓老婦人自己決定?藉以逃避選擇的困難。詩人暗示,只有偶爾當她把問題中老婦人抽象的面貌,換為自己祖母的臉時,才似乎比較會被設想中的情境觸動。然而,終究是等到自己走到生命的秋天時,她才體悟到老婦、畫作、深秋都有其意義,「且都由不得孩童來挽救。」

很明顯地,關於「藝術重要還是人命重要?」的這道倫理詰問,是不經世事的小孩所無法回答的,更不用說挽救。致力動保教育的我,過去總是故意「歪讀」這首詩,想用來強調,如果我們願意正視他者的臉——就像詩人小時候把老婦人換成祖母的臉那樣——就有機會更勇於承擔一點,那麼其他的生命,也就不至於顯得事不關己。

可如今當這首詩不斷浮現在腦海時,卻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當詩裡的老師把老婦人和名畫並列的時候,為什麼要強調老婦人「反正來日無多」呢?是暗示著選藝術,才是正確的嗎?我突然有點難過了起來。我知道,真正讓我難過的不是這首詩本身,是新聞報導在統計死亡人數時,總會附帶說明的那句,「死亡的多半是老年人」。這不但是不爭的事實,說不定很殘酷地,也是大疫年代下稍能「安定人心」的說法?如果那些會被疫病帶走的,是本來就時日不多的人,那麼我們「一般人」或許就不用那麼害怕?

如果這樣人們真的就會比較不害怕,反而更讓我感傷,感傷於這樣的淘汰顯得如此無可奈何。再之後,為數不少的老人在施打疫苗後過世,數字繼續告訴我們,他們多半有慢性病纏身……老人的臉,消失於冰冷的統計數字中。

始終相信,臉,是開啟倫理思考的契機。但疫情的無情,卻迫使我們來不及看清逝者的面貌,即使許多家庭因此破碎,恐怕此時也乏人有能力去接住,遑論去思考更深刻的,諸如倖存的人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止住災厄、減少對地球與他者生命的傷害這類倫理問題。新冠疫情將艱難的一道倫理題向我迎面投擲而來,而我卻只能以蒼白的文字,來紀念這些原本或許未必真的時日無多、但如今確實已不在的生命。由不得我來挽救。

 
 
 
訊息公告
 
 
 
 
邪惡第5波買什麼?下半年多頭主角誰來擔綱
第2季的疫情發展反轉直下,讓許多投資人受傷,但展望下半年台股多頭可還沒有完蛋!未來在疫情過後、解封三級警戒之後,應該仍有「隱藏火力」在其中,現在筆者就帶投資人一起重新進行大盤規畫。另外,當大盤再闖天關18000點時,邪惡第5波將可能再度出現,屆時又要買什麼股票呢?

職場生存、社會走跳必備智慧經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是春秋時代老子所說的,意思是說:「聰明的人能夠看到他人的長處與短處,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著眼於別人的長處與短處,而是觀照自己的內心,清楚照察到自己的優缺點,進而反省與改過,使得生命得到昇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