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聯合報社論/鏡電視的內鬥戲,NCC扮編導還是演員?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3/17 第518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電緝兇奇譚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鏡電視的內鬥戲,NCC扮編導還是演員?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銀行內控機制要與時俱進
民意論壇 糧食變局 台有超前部署?
像極了烏克蘭 台灣防被丟包
俄烏戰加劇美中競爭 提高兩岸風險
看看烏克蘭 想想芬蘭
老師工作生殺權 交給高中生?
要孩子做自己 出問題怪老師?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善時尚與永續設計的啟示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台電緝兇奇譚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不要小看台電,它除了越來越會跳電停電,緝兇的本事也日新月異,驚奇連連。前天一天,台電就緝獲了三起斷電事故元兇:一起是工人盜剪電纜導致機場斷電,一起是水公司挖壞電纜導致中和停電,另一起是禽鳥誤觸導致饋線跳脫造成大社、燕巢停電。

不管你信不信,許多台灣民眾是不相信的。以機場的笨賊為例吧,拿著油壓剪去偷運作中的高壓電纜變賣,結果沒偷成卻造成斷電。但專業人士不信這種故事,他們說,一剪下去笨賊應該就「當場往生」了,哪還有機會等到被抓?就像高雄那隻鳥,不過是停錯了地方,就只剩鳥屍,還被指為兇手。

但也別責怪台電太誇張,他們背負著蔡總統不可承受的能源包袱,如果沒有這點「創意」,日子要怎麼過下去?往好處看,台電這次緝兇,至少抓到的都是「生物」。不像去年核二廠跳電,他們直接指控「椅子」是元兇,是「無生物」必須負責,跟「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不要以為推給「鳥肇事」很荒謬,經濟部長王美花還幫大家加了蛇、猴子、松鼠等選項,都是停電疑犯。反正,只要台電和政府官員創意滿滿,可以輪流用各種動物幫人們排解停電黑暗期的憤怒和焦慮。包括工總那起理事長與秘書長間的新聞稿齟齬,交給台電來辦,準是錯在傳真機,人又何必傷和氣!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鏡電視的內鬥戲,NCC扮編導還是演員?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十年來首度獲得NCC核准新設的電視新聞台「鏡電視」,最近傳出光怪陸離的內部鬥爭大戲;核准設立不到兩個月,竟更換了三名董事長。十一天前,才以「政變」方式當上董事長的李永豐,日昨以「不斷遭施壓」為由辭去職務;當天,董事會即另選出導演楊雅�F擔任董事長。然而,歹戲會就此落幕嗎?

鏡電視獲准設立的前後過程,充斥著各種離奇的政治操作,讓人匪夷所思。兩年多前,鏡電視提出設立申請後,NCC委員會多次審查此案,均持保留態度。主要原因是,具專業背景的NCC委員對董事長裴偉主持「鏡週刊」的扒糞文化及狗仔作風抱持質疑,唯恐類似作風被帶進電視,造成汙染。為使申請案順利過關,裴偉同意NCC開出的條件,在去年五月辭去鏡電視董事長職,以示「鏡電視」與「鏡週刊」完全切割,並改由大眾銀行董事長陳建平擔任董座。

NCC在今年一月十九日核准了鏡電視設立,但仍不尋常地附帶史上最多的數十項條件,給予限制。誰料,鏡電視本月初召開董事會,當場爆發了一場「政變」。會中,一名非經勞工選舉產生的「勞工董事」手持紙條照唸,指責陳建平「干預新聞」,要求將他撤換,李永豐立刻舉手附議。現場幾名董事一表決,便決議將董事長及總經理雙雙換掉,由李永豐當上董事長。這樣的演出,如果說事前沒有任何劇本,絕難如此轉折流暢。換言之,陳建平在鏡電視申設過程中被當成了一個「人頭」,他出錢出力,爭取到鏡電視的許可執照,然後就被宣告「作廢」。

與此同時,前董事長裴偉則被抖出,他左手雖辭去鏡電視董事長之職,右手卻仍變相以「顧問」的名義,支領每月高達一百五十萬元的顧問費。因此,裴偉退出鏡電視究竟是真是假,他是否仍在幕後扮演主要操盤手,且價碼驚人?同樣可議的是,鏡電視在籌設期間,即與裴偉設立的另一家「停雲顧問公司」簽約支付這筆顧問費用,形成「裴偉與裴偉簽約、付款給裴偉」的怪象。儘管裴偉聲稱,他已退還顧問費,但民眾黨仍質疑,這種作法不僅違反公司治理,並涉及背信,也侵害了鏡電視股東和員工的權益。

鏡電視的人事內幕及「政變」傳聞,外界議論紛紛;離奇的是,理應扮演監督角色的NCC卻裝聾作啞,不以為意。在立法院,多位立委要求NCC應該對鏡電視「撤照」或「告發」;主委陳耀祥卻推稱,撤換董事長等運作屬於「公司治理」的範疇,並無影響。但事實有那麼簡單嗎?一,鏡電視去年的營運是虧損,裴偉以顧問費領取一千多萬元,此一開銷是否合理?二,鏡電視資本額為十三﹒五億,如今資金僅剩不到一億元,能否在五月依要求增資到廿億?三,依照鏡電視的財務計畫,預估二○二七後該頻道四分之一營收將來自政府標案,如此高度倚賴政府餵食的電視台,能保持獨立客觀嗎?

李永豐做了十一天的董事長,他是因為什麼壓力辭職,目前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整齣鏡電視宮鬥戲的發展,是沿著將媒體「綠化」的軸線前進。這點,從李永豐到楊雅�F的色彩,乃至新總經理蔡滄波火速從「民視」辦理退休來此「卡位」,已可略見梗概。

比較令人好奇的是,NCC在這齣大戲中扮演的,究竟是編劇、導演或是演員的角色?有無可能真正的導演仍在幕後指導操作,NCC只是被動配合指示行事,並跟進劇情所需,消極地作出回應與演出?按照綠營操作媒體的經驗法則,只要確保鏡電視掌握在自家人手裡,至於營運及獨立性如何,NCC可能根本不在乎。比照陳文琦出任TVBS董事長,NCC拖了一年才通過,鏡電視風波,且看NCC如何處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銀行內控機制要與時俱進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台灣銀行蘇澳分行一名襄理陸續盜領存戶2,000萬元後失蹤;損失由台銀賠償了事。身為國內形象良好的龍頭銀行,台銀居然也發生監守自盜弊案,對商譽的損失顯然巨大。

近年來類似事件頻頻:前年,台新銀行理專「玩期貨」失利,十年來陸續盜領客戶3億元;因客戶過世、家人發現帳目不對才揭發。2019年,永豐銀行發生理專以定存單和保險單,四年內盜領客戶7,000萬元事件。而在永豐案發生之前,金管會其實剛因「監守自盜」開罰了七家銀行總共4,500萬元的罰款,但顯然處分效果有限。

銀行員侵吞客戶存款,在1990年開放設立15家新銀行之前,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因為,銀行多半是公營的,市場為寡占結構、缺乏競爭且獲利豐厚;銀行員工作被視為「金飯碗」,優於一般公務員的「鐵飯碗」,入行必須經過嚴格考試篩選,不僅待遇高、福利好、培訓和升遷都按部就班,服務態度雖不保證親切,但工作態度必定嚴謹。只要不出重大差錯,個個都能領高薪、拿豐厚退休金;因此,不太會有人覬覦客戶存款,更別說放棄一般人稱羨的「襄理」職務,盜領存款後逃逸無蹤。

然而,社會變化快速,在全球化之下所得分配日益惡化,頂端富豪的財富集中更甚以往,出手闊綽毫不遮掩;加上媒體對富豪的奢華生活恣意報導,不僅產生顯著的模仿效果,更刺激年輕人「有為者亦若是」心態,每每意欲快速致富,乃至於投注股市期貨,連保守的金融從業人員也紛紛「下海」,導致投資失利,調出手上客戶存款為「周轉金」,企圖扭轉頹勢;甚至愈陷愈深、終於東窗事發、鋃鐺入獄者也日益增多。

銀行員發生的弊案之中,最有名的當屬英國霸菱銀行首席期貨交易員李森(Nicholas Leeson)捅出的婁子。1995年,霸菱銀行新加坡分行發生交易員李森因投資失敗,卻隱藏虧損不報,致累積損失高達14億美元的重大弊案,導致霸菱銀行被荷蘭銀行以1美元併購的慘劇。這件事轟動全球,引發各界關心如何避免類似事件;關鍵在於負責交易者不能和負責處理清算和製作報表者相互重疊,必須由獨立部門稽核相關帳冊和報表,才能避免作業員一手遮天、讓弊端日益擴大。然而,李森案發生迄今27年,台灣銀行員的弊案未減反增,顯示若非防弊措施未能被有效遵循,就是過去的防弊措施已難以應付當前需要,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更有效防弊。

銀行員盜取客戶款項的普遍手法,包括取得客戶信任而為其保管印章和存摺,或者暗中偷蓋印章拿到取款條,設法取得客戶帳號和密碼透過約定帳戶移轉客戶存款,設立假帳戶移轉客戶存款等手法。銀行目前都強化了防弊作為,包括提高開戶的嚴格資訊要求和查核來防止假帳戶,不斷提醒客戶不能將存摺或密碼提供給銀行員,交易時要「緊盯」取款條、印章、存摺避免被行員濫用,用簡訊即時通知客戶存款變動,要求客戶務實核對「對帳單」等。

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術性監控或稽核的效果總有其限制,也經常難以跟上時代或科技變動;例如行動交易和網路銀行出現之後,內控措施就必須迅速跟上,嚴密防範,避免可能出現被駭入盜款的風險。因此,針對銀行員的「心理建設」,讓他們能夠生活「正常」、遠離誘惑、杜絕違法犯紀之心,才是根本之道。而如何才能讓銀行員獲得適當的「心理建設」,已成為現代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對各銀行的最大挑戰,各銀行和金管會都該全力以赴。

   
民意論壇
糧食變局 台有超前部署?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聯合報
極端氣候引發全球性災難,農業本身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而新冠疫情大爆發,全球物流幾乎陷入癱瘓,嚴重影響食品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俄烏戰爭更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應的緊張局勢,對全球食品供應產生連鎖反應,讓已繃緊的全球糧食價格「神經」更加脆弱。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由於俄烏衝突,國際糧食和飼料價格上漲,加以糧食生產國為求自保,紛紛管制國內重要農產品出口,其他國家若爭相效尤,將嚴重影響國際穀物的正常交易及運作。為此FAO呼籲主要糧產國不要實施出口限制,各國亦應維持市場的流通、開放並提高透明度。

極端氣候、流行病、區域衝突正在對全球糧食系統,產生多重和複合影響。對此,先進富裕國家早已超前部署應對變局,主要朝向擴大糧食安全內涵、增加國內糧食生產、穩控國外糧食來源和節約糧食避免浪費等四大主軸,值得參考。

首先,擴大糧食安全內涵。過去對糧食安全主要考量稻米、小麥、大豆等主食,但隨著經濟成長、消費習性轉變及對健康飲食追求,先進國家已將糧食安全納入水果、蔬菜、水產、肉類、奶類等,不再限於穀類並提出適當配比,以滿足民眾多元化食物消費需求;例如歐盟規畫到二○三○年豬肉及牛肉產量和消費量會降低,蔬菜,以植物為基礎的肉類替代品,禽肉和水產的供給和消費量則會增加。

其次,增加國內糧食生產,降低對國外依賴。國內產量不外增加耕地面積及提高單位產量,然而受水資源短缺,耕地移作他用、森林需保護等限制,增產相當困難。為此多數國家朝向運用新科技包括:基因改造、基因編輯等育成高產、抗病、逆環境等新品種,再配合智慧農業技術,提高糧食單位產量。例如抗褐化的蘑菇、抗旱的玉米、抗條紋病毒香蕉、無麩質小麥等;印度政府鼓勵農業科技初創公司,透過整合包括人工智能在內尖端技術,幫助當地貧困農民提高低生產率並增加收入;法國藉助人工智慧、衛星圖像和無人機技術,建立資訊平台,提高農民產能等。

再者為穩控國外糧食來源。除有計畫從國際市場採購外,主要做法為海外屯田,即直接對他國土地進行投資和耕種。美、日、韓很早就開始進行海外屯田,政府在法律、政策和融資層面予以支持。日本透過與當地農戶簽訂購買協定,來保障農產品的供應,目前日本擁有的農地面積相當於國內農地的三倍。這些年中國大陸亦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前往非洲、中南美洲投資農業經營。

最後為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FAO統計,全球每年浪費掉的食物約為十三億公噸,達生產量的三分一,約值二點六兆美元,帶來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八%。糧食損失浪費涉及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需要大家一起行動,例如中國大陸不僅推動「光盤行動」,還特別頒布《反食品浪費法》。

台灣位處極端氣候熱區,又被國際喻為「地球上最危險地方」,加以農地大量移作他用,穀物高度依賴進口,未來糧食安全及能源將成為台灣軟肋,熱中抗中的蔡政府準備好了嗎?

   
像極了烏克蘭 台灣防被丟包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聯合報
看兩個人像不像,如果沒有人比他倆更像,那就是像極了。在世界所有國家中,與強鄰處境沒有台灣與烏克蘭更像:

一、與強鄰同文同種;

二、原屬一國,晚近才分裂;

三、原本相安無事,近年才交惡;

四、大小、軍力懸殊;

五、烏克蘭/台灣均有反俄/反中民粹政府,極力打壓反對聲音,對方則有極權政府;

六、本來都有在東西方「左右逢源」的機會,近年被民粹消磨殆盡;

七、兩地民粹的底氣,來自寄望於沒有同盟關係的外援,烏克蘭已慘吞苦果;

八、兩地都有唯恐天下不亂的美國在後撥弄:俄烏戰爭三周,已見能源糧食以及各種基本物質大漲,歐元貶值,原本與美在對俄立場若即若離的歐盟大國,迅速歸隊,美國「軍工複合體」在販賣軍火上大行其道,拜登政府對俄強硬但不出兵立場獲得選民認同,並贏得認知作戰,促使聯合國大會通過譴責俄國,可謂成果輝煌。

由此觀之,台海如有戰事,本就一意打壓中共「大國崛起」的美國,安處萬里之外,如俄烏之戰的紅利固可照單全收,說不定還可大大打擊中共銳氣,可謂一本萬利,穩賺不賠,一向力行「霸權政治」的美國,怎會不見獵心喜,極盡挑撥之能事?

另一方面,台灣或尚有機會扭轉乾坤,主要是台灣「不自由的民主」以及人均所得仍較大陸占有優勢,台灣藍綠陣營難得地都有要本地居民同意才與對方談統一的共識,而大陸以「和平發展」為優先,只要維持清醒,不致弄得戰火烽起,生靈塗炭。

以綠營來說,很明顯喊獨立是玩假的,否則府、院、黨、側翼、媒體、網軍「六軍齊發」,可能弄假成真,導致兵凶戰危,成為如烏克蘭執政黨一樣的罪魁禍首。缺乏中心思想的藍營除了認同中華文化或有「大中國」情懷外,則毫無統一的本錢甚至願望。如果大家能體認中共在實力未足之際,無意在危及「大國崛起」努力下,急於在中短期解決台灣問題,台灣政客以蒼生為念,盡可在民生經濟議題上做良性競爭,克制以口號迷惑大眾,換取短期政治利益,則庶幾能化險為夷。

一如預測的,俄烏之戰交戰雙方與歐盟是大輸家,美國是唯一贏家。從地緣政治上來看,自詡為「善霸」的美國,儘管本身問題叢生,絕不會輕易甘於失去「獨霸」地位,因此可以預期會持續在台海製造緊張,如果得到台灣政府的充分配合,讓大陸沉不住氣,則西方得以其侵略為口實,發動如俄烏戰爭對俄國的大規模制裁,而無視台灣戰場飽受戰火摧殘,滿目瘡痍。以美國多次在世界各地「丟包」的紀錄,以史為鑑,今後台灣人民必須要睜大眼睛,不容繼續為美國馬前卒,而陷自身於萬劫不復的地位。

   
俄烏戰加劇美中競爭 提高兩岸風險
趙文衡/明日智庫執行長(新北市/聯合報
俄烏戰爭推高通膨,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但對台灣而言,除了通膨外,還須面對另一個由俄烏戰爭挑起的更大風險:美中競爭加劇。美中兩國對俄烏戰爭採取的立場,不管在勸阻俄羅斯發動戰爭或實施制裁,都不一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日前警告中國,如果協助莫斯科大規模避開制裁行動,絕對會面臨相關後果,正展現美中之間的深層矛盾。

美中兩大強權競爭,影響廣大且深遠,幾乎全球主要事件兩國均無可避免的涉入,而且涉入的結果都會反過來影響兩國競爭態勢。對全球,特別是東亞,產生的風險相當巨大。儘管兩國均非俄烏戰爭主角,但兩國分別為俄烏雙方背後主要資助者,雖然不能稱代理戰爭,但兩國早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俄烏戰爭無疑加劇雙方的不信任,導致競爭更加惡化。

今年二月,中俄發表聯合聲明,支持俄羅斯對歐洲的立場,被視為同意俄羅斯開戰的支票。戰爭爆發前,北京當局拒絕美國阻止俄羅斯侵烏的請求,並在戰爭爆發後,反對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這些作為均使歐美國家未來在制定對俄政策時,須連帶對中國祭出預防性措施。甚至有些西方評論認為,防制中國才是防止俄羅斯侵略的根本。

另一個加劇美中競爭的因素是,各界將俄烏戰爭與台海情勢類比。不管俄烏戰爭是否會增加台海開戰的機率,它都會使美國聯想到,在印太區域,戰爭並非遙不可及,尤其在台海,中國假想敵的角色將會被強化。西方國家在俄烏戰爭中無力直接介入,也凸顯出事先防範戰爭發生的重要。

事實上,美中競爭加劇對台灣帶來的風險,更甚俄烏戰爭本身。根據明日智庫的研究,在影響第二季台灣經濟發展的四類十三項地緣政治風險中,預估會有卅七%來自與美中競爭相關的風險,卅四%才是源於俄烏戰爭,廿%源自兩岸衝突,另外有極小的部分來自中東國家歷史衝突以及北韓試射飛彈。若所有風險均實現,台灣GDP將因此減少三點五%,尚高於二○○八年金融危機減少的二點二%。其中仍是以美中競爭對台灣GDP減損程度最大,達一點五五%。

在台灣地緣政治風險的頻譜中,美中競爭與兩岸衝突是相互連動的。不論哪一項風險增加,都會外溢至另一項,而使兩項風險同時惡化。俄烏戰爭加劇美中競爭,將會拉動兩岸衝突風險,台灣主要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因此同時上升。

截至目前,台灣經濟整體上應是受益美中競爭。以往美中競爭多限於經濟領域,例如貿易戰與供應鏈重組,由於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特殊地位,反而掀起台商回台投資浪潮,造就資訊電子業的榮景。但俄烏戰爭拉升的風險,將不止於經濟層面,主要會在軍事層面,軍事層面的風險無疑會減損投資,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害無益。

俄烏戰爭逐漸加速國際體系陣營化,對美中競爭造成長遠影響。首當其衝的台灣除了關注俄烏戰事發展外,更應評估後俄烏戰爭時期,全球地緣政治轉變與美中競爭新態勢。焦點須放在美國是否強化印太地區結盟,及對中國協助俄羅斯逃避制裁,美國採取的反制措施。

   
看看烏克蘭 想想芬蘭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聯合報
從俄軍在烏克蘭邊境集結開始,西方媒體就憂心台灣會是下一個受害者。

烏克蘭的歷史多災多難,列寧與史達林時代的大饑荒尤其是民族集體記憶。當蘇聯瓦解時,烏克蘭人抓住獨立良機,莫斯科卻開出條件:把境內部署的核彈都移交俄羅斯!為了解決僵局,英美在一九九四年的布達佩斯會議上承諾保證烏克蘭的安全。然而,普亭在二○一四年併吞克里米亞,除了對俄國實施小規模經濟制裁之外,歐巴馬連武器都不肯提供烏克蘭。北極熊的胃口自然越來越大。

對台灣人來說,烏克蘭的處境能夠提供的真正啟示是:這是聯合國的成員國,舉世各國承認,地位早已確定。三十年後,普亭翻臉就開打,國際社會只是隔岸觀火。

普亭的這記七傷拳打慘了烏克蘭,也讓全世界腦震盪。所謂國家主權聽聽就好,誰的拳頭大,誰就是王道。坐擁六千枚核彈的獨夫不按牌理耍狠,大家只能馨香禱告。北約與美國顯然師承日俄戰爭時的清廷:劃遼河以東為戰場,作壁上觀!

拜登與歐盟、北約做了不少事,但是終歸畫地自限;老先生就怕誤觸三戰。

平心而論,情勢演變至此,基輔當局也犯了致命錯誤,明知不可能還是堅持加入北約是其一,國內的反俄氣氛持續高漲是其二。普亭是人類公敵,這點毫無疑問。然而,誰的隔壁住著黑道大哥,卻對他翻白眼,下場不難想像。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仁者不存時,智者更是可貴。烏克蘭境內烏語與俄語族群的矛盾由來已久。資深記者希欽斯日前在英國「周日郵報」回憶十二年前在克里米亞的觀察讓他預感不祥,也提到澤倫斯基在戰前的打壓異己行徑。反俄民粹當道,智者也只能坐視悲劇降臨。

無人能保證烏克蘭會因低聲下氣就免遭毒手,然而,情況最壞也不過如此,不是嗎?地緣政局改不了,小國只能睦鄰。最擅長這角色的非芬蘭莫屬。它本來被沙俄統治,趁著一戰與俄國大革命而獨立。布爾什維克政權還是意圖染指。一九三九年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讓史達林可以伸出魔掌;與俯首就擒的波羅的海三小國不同的是,芬蘭人堅決說不,逼得北極熊發動冬季戰爭。在三個半月內,芬軍以一比五的陣亡人數痛擊紅軍。儘管如此,清楚鄰居是地頭蛇的芬蘭還是割地讓步。一年後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它又加入侵蘇軸心國陣營。發現納粹敗局已定,芬蘭毅然單獨與蘇聯媾和。

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冷戰開始後,芬蘭選擇小弟角色,壓制國內反蘇言論,國際外交上則行與熊共舞策略。當西德布蘭德推動東進政策時,國內保守派指控他對華沙集團卑躬屈膝,把國家「芬蘭化」。冷戰結束後,這一詞搖身一變成了小國明哲保身的極致典範。芬蘭或許會加入北約,但這無損於那段因為扮演小弟而造就諾基亞的歷史。

烏克蘭的悲慘下場帶給蔡政府的政策調整就是擴大教召。他們不相信兩岸會兵戎相見,副總統賴清德的近日發言就是證明:「中國若出兵攻打台灣將不是一對一的戰爭!」八國聯軍都喬好了,台灣有金鐘罩護身,這位「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當然會心無旁騖地繼續那趟務虛之旅。沒人知道台灣會不會出現一個臨陣不脫逃的澤倫斯基,可以確定的是,民進黨的「建國」列車最終將駛向烏克蘭而不是芬蘭。

   
老師工作生殺權 交給高中生?
蔡田/國小退休校長(台北市)/聯合報
聯合報獨家報導:行政院兒少權小組去年提案,希望新增學生代表列席學校教評會,以利廣納多元聲音;教育部為此召開過三次討論會,並提出三項因應方案,包含學生代表被動受邀出席教評會陳述意見,或學生代表可主動請求蒞會陳述,以及賦予學生代表可直接參與會議。

筆者認為高中生參與教評會的立意良好,但實務上卻有不少的困難猶待解決,應放慢腳步,至少也要經過試辦,再行定奪。

教評會最重要的職責乃在於審議跟老師有切身關係的事項,特別是有關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及資遣之審議,涉及老師工作權,交由高中生決定,妥當與否?

教評會設置辦法明定組成委員中並沒有學生代表,立法當初就是考量到教評會與學生獎懲委員會等有很大不同,所以前者未設置學生代表,後者則設有學生代表。雖然學生的表意權應該被重視,但是出任代表並不是唯一的作法,可以視情況邀請學生代表出席、陳述意見。

高中生面臨升學考試,不但課業繁重,生活步調緊湊,而且身心發展不一,是否能勝任教評會委員工作負擔,不無疑慮。就以審議不適任教師,或是議決有關性別平等法案之停聘期程來說,高中生平時沒有巡堂紀錄或晤談老師的經驗,要如何決定老師的停聘、不予續聘、解聘或資遣呢?如果貿然施行,恐怕後遺症不少。

高中生的意見可以參考,但不能過分溺愛,大學生評鑑老師已出現不少問題,再開放高中生參與教評會,議決老師的工作生殺大權,應該從長計議!

   
要孩子做自己 出問題怪老師?
林紹中/公(彰化市)/聯合報
如果教育本質是「愛與典範」,那麼任何師生問題,包括這次引人矚目的中一中事件,僅從時代特性或社會變遷角度找答案,都將是治標不治本。

典範為「以身作則」,而「愛」,大概最高境界就是「捨己」,筆者於技職院校專兼任近卅年,一直以此自勉;由歷年學生評鑑成績倒也差強人意。只是脾氣溫和的我,為維護想上課學生的權益,要求起碼秩序引發的反彈,和許多同行曾有的經驗,從刮車、投訴到直接被嗆,還是一樣都逃不掉。

老師並非全能或聖人,看著中一中新聞和各方評論,我不禁想問:如果教育是整體,是從家庭、學校、社會到國家的浩大工程,而「愛與典範」又牽涉「換位思考的對應」,那麼當我們處處要孩子「愛自己、做自己」,出問題時再歸咎老師,這是否意味台灣正走在「反教育」的路上?

該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和體制,我無力回答,但我確知西方擁有「法治與公民」的歷史傳統,若無法深入其「義務在權利之先」、「容忍比自由重要」的文化精髓,只見「個人主義」皮毛便盲目跟隨,甚至因此棄「尊師重道」如敝屣,接著必定是天下大亂。

至於如「天地君親師」的國故,由化育萬物的自然、休戚與共的群體,到見賢思齊的榜樣,依次漸進而循循善誘,無處不見昇華人性的「愛與典範」,或可藉此爬梳剔抉,成為今日杏壇百病叢生之矯弊良方。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善時尚與永續設計的啟示
方元沂/聯合報
如果我不說,一定很多人以為這些產品來自百貨專櫃。風格簡約細節別致的托特包,把蝴蝶結換成領帶就成了型男休閒包;工業風圍裙和純手工杯套耐看又有設計感。好看實用的樣式,前身竟然是二手牛仔褲,回收後經過巧手拆線、整料、再縫製,立刻改頭換面、煥然一新。

「我們還可以把不合身的舊西裝跟牛仔褲打掉重練,拼接成新西裝喔!」台北市婦女新知工坊的年輕夥伴熱情自信的介紹每一樣新品。日前我受邀客串公益模特兒,也仔細參觀了台北婦女新知協會成立的新知工坊,他們正與著名的零廢棄時尚品牌Story Wear合作,有個性的風格商品出自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之手,熟悉網路的年輕夥伴負責推廣行銷。

這個非政府社會創新組織,以令人刮目相看的商業經營模式,跟社會溝通何謂「永續設計」與「善時尚」。經營新知工坊,能為婦女提供職業訓練和就業機會,也從工作成就感提升自信;而回收丹寧布重新設計再製商品則是踐行減碳經濟,減少傳統紡織業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既跟上了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責任)的永續風潮,也導入時尚供應鏈,得到穩定的企業訂單收入,相較以往只能仰賴捐款,更有助於協會的長期經營,和實踐服務婦女的使命。

目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會創新組織登錄的社會創新組織有七五一家,約有四成是跟台北婦女新知一樣的非營利型社會創新組織。行政院於二○一八年推出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以政策支持社創組織發展,例如成立Buying Power推廣政府與企業採購社創組織的產品。然而對於必須實現理念的組織來說,要兼顧獲利與公益並非易事,大部分仍高度仰賴捐款,光靠政策推進,欠缺良好的生態系市場力量,經營之路一樣充滿挑戰。其中兩大關鍵是缺法規、缺人才。

由於缺乏社會創新組織專法,社創組織沒有法律上的「位格」,無法建立有效的揭露機制,或防堵名為社創實為營利的「洗綠」漏洞,讓社創組織必須負擔很高的溝通成本尋求投資人或消費者支持。

再者,非營利社創組織欠缺統一事權的專責主管機關,設置組織要向內政部申請,營運又依事業目的各有主管單位,而社創登錄和政策窗口則屬經濟部管轄,光是營運就要多頭馬車的進行溝通周旋,常會錯失時機與商機。

人力也是另個難題。目前各領域都缺乏熟悉永續理念與生態系經營的人才,要與大型企業與金融業競爭,缺乏薪資誘因的公益社福團體更難延攬到有能力對接E.S.G.,打入淨零減碳新經濟模式供應鏈的人力資源。

當全球都在倡議經濟的包容性成長時,政府必須理解,社創組織扮演著「關鍵夥伴關係」角色,盡速搬開社創法規不友善的巨石,並透過與產學合作加速培育人才,是推動永續包容性經濟的基本步;當暖身已做得夠久,就要加速快跑,跨越柵欄,奔向目標!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台灣整形教母林靜芸的無齡哲學
我七十歲了,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

得晶片者得天下 然後?
當台灣在歡度春節時,美國、歐盟不約而同推出「晶片法案」,其重點在強調「晶片主權」,甚至是「數位主權」,主軸強調的是晶片在地生產,亦掌握關鍵製程與技術。同時,美國產業界直指一些國家用政府投資、稅賦優惠,造成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不公平競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