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公布2023年全國賦稅收入的初步統計,全年實徵淨額3.43兆元,創下歷史新高,比2022年稅收3.25兆元,成長了1,840億元,年增率高達5.7%。實徵數比起全年的預算數3.07兆,高出3,617億元,亦即超徵了11.8%,且是連續三年「鉅額」超徵。由於「預算數」是事前根據「既有」的租稅政策及財經統計值,例如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的稅收數及2021的實際經濟成長率,以及「預測數」,包括2022年、2023年的可能經濟成長率,來綜合推估,這些都是難以精準掌握的重大變數,因此實徵數和預算數難免有所「誤差」。正常情形下,若預測過於悲觀,則容易出現「超徵」的結果;反之,若過於樂觀,則會出現「短徵」的情形。如果偶而出現超徵,有時短徵,都屬情有可原。但連續七年都是超徵,且近三年「鉅額」超徵,誤差率高達20%以上,確實離譜。財政部必須在預測的方法上,繼續精進。
其實,超徵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財政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也就是讓政府誤以為財政狀況良好,於是就編列特別預算,造成支出也同步成長,進而造成舉債增加。因為超徵是事後的結果,會反映在「決算」上,除了抵銷原來在「預算」預測的赤字之外,轉變成「決算」的歲計剩餘。政府可能將該普通預算沒預測到的歲計剩餘,設法以「特別預算」的方式消耗掉。此種道德危險,從蔡政府任內共高達1.8兆的超徵稅收,最後編列了高達2.57兆的特別預算,以至於最後累計債務也淨增加了5,000多億,得到印證,確實令人擔心。
因此,有必要在預算法和財政紀律法中,要求每年稅課收入至少要有8%用於償還債務;「超徵」的稅收,則強制要求至少10%用於償還債務,嚴格限制「特別預算」的編列,才能避免超徵就超花的道德危險。
其次,最近幾年稅收的成長和經濟的成長有「脫鉤」,甚至「背離」的情形,連財政部也認知到此種不合理的情形,更應深入檢討原因,極有可能是稅制方面不合理所造成的問題。
2021的稅收成長率19.8%,是當年經濟成長率6.5%的三倍多,已經是不可思議。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下修到2.3%,事前財政部預測稅收可能負成長,結果稅收巨幅成長,年增率高達13%,是當年經濟成長率的五倍多,更讓人覺得意外。去年經濟成長率下修到低於1.4%,大家又再次預期稅收會嚴重負成長,沒想到稅收成長率仍高達5.7%,是經濟成長率的四倍多。
也因為稅收年增率,是經濟成長率的數倍,此種脫鉤、背離的現象,使得近三年的租稅負擔率,也就是以全國稅收除以GDP的比率,快速上升。從2020年的12.1%,2021年回升至13.2%,2022年再上升至14.3%,去年初估達14.6%,創下1995年以來的新高紀錄。人民的租稅負擔率快速上升,顯然政府超拿了經濟成長的果實,難怪已有人主張,政府應再次將超徵的稅收「還稅於民」,以減輕人民租稅負擔。
再深入探究這幾年比較特殊的經濟因素,即可發現過去三年萬物飛漲,通貨膨脹率分別為1.98%、2.95%、2.5%,且占全國稅收將近八成的主要稅目所得稅、營業稅,成長率和增加的稅額最高。例如2023年的綜合所得稅年增946億元,成長14.4%,營利事業所得稅年增487億元、成長4.7%,營業稅年增165億元、成長3%。粗略來看,即知所得稅和營業稅的高年增率,和高通膨率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因為所得稅的免稅額、扣除額和累進稅率的課稅級距金額,在物價上漲率累計超過3%之後才調整,期間已經課徵了「通貨膨脹稅」。而營業稅是「從價」課徵,廠商為反映通膨造成的成本上升而調高售價,也造成稅負的提高。
財政部有必要檢討現行稅制中的「通膨稅」現象,改革主要稅目,以減輕人民溢繳的稅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