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潔 相片提供╱李屏瑤
作品寫出去之後,讀者怎麼閱讀,怎麼詮釋,都不關我的事。 作家李屏瑤的第一本書封面是純白色的,靠近書背的地方寫著兩段文字:
「她的黑裙子,我的黑裙子,被燙得筆直尖銳的摺痕;女生與女生之間,一百道等待跨越的界線。」 作者與敘事者的第一條線 一個她,一個我,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拉近了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距離,彷彿有誰在耳邊輕輕說著一段故事給你聽;再加上作者的身分與性別,有些讀者甚至會不自覺地將角色與作者的經歷做對照,先入為主地認為這就是她的親身經
歷。李屏瑤笑著說,就連與她同校的同學或是學姐,都曾寫信問她,故事的某個角色原型,是不是她們共同認識的那個「誰」?
「事實上,在處理素材的過程中,我就已經把許多重大材料都扭轉了。」雖然抽換了元素,但小說裡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事件,她都細心地與年代、時間和地點緊密相扣,使人在熟悉感中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好像是朋友的朋友曾經發生過的事。「就像是都市傳說,所有可以辨認的指紋和齒模都被我抹去了,就算覺得熟悉,也不會有對號入座的可能。」
坦承自己對創作的界線有些潔癖,縱使有些讀者會向她詢問劇情這樣寫,是不是在暗示後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或是對小說角色的未來進行某些推測,對李屏瑤來說,這些都是「小說」的事,就算她是作者也不會知道答案,自然也就
無法回答。「對我來說,作者和敘事者還是不一樣的。作品出去之後,讀者要怎麼閱讀,有怎麼樣的詮釋,我都不會去干涉,因為這是他們與作品之間的事,不會有作者干涉的空間。」
創作是生命,但不是「我的」 將「作者」與「敘事者」的界線劃分出來。李屏瑤形容,創作之於她,就像是在表達自己在世界定位的一座橋樑,有時是溝通的管道,有時是提出疑問的平臺,更有些時候,是帶領她去更遠的地方探索一塊不知名的淨土。
(全文請見2017年11月號《張老師月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