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閱讀思考」的人將會被AI取代!人工智慧的現在VS.人類教育的未來
內容簡介:今後我們該怎麼樣才能應變與AI共處的未來?那就是培養「閱讀思考」的能力。在面臨AI大量取代人力未來,是該再一次重新思考,並調整我們的教育體制及觀念。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AI進化的歷史、學習過程,引用大量資料事例,更以自身經驗詳細說明。並聚焦探討未來將來臨的「AI恐慌」,以及我們人類該培養哪些能力才足以與AI共處而不被淘汰。
作者介紹:新井紀子 ,國立情報學研究所教授、社會共有知研究所長。財團法人「教育科學研究所」代表理事兼所長。一橋大學法學院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數學系博士課程修畢,東京工業大學理學博士。專門分野為數理邏輯。 2011年主導研究開發「機器人能否考取東京大學」的計畫。
搶先試閱:〈AI將奪走人類的工作〉
放射診斷科醫師即將絕跡
沒有護理師忙進忙出的身影、沒有消毒水嗆鼻的味道,就連一個患者也沒有。只有一排人坐在電腦前,仔細觀察螢幕畫面--
這不是對未來的想像,而是目前放射診斷科的實況。
可能是因為日本人特別熱衷健康檢查,與歐洲相比,日本接受CT、MRI 等放射檢查的患者非常多。放射檢查的機器過去十分昂貴,近年價格降低,因此一些規模比較小的診所也會設置。過去放射檢查很花時間,一個上午只能拍攝兩張照片;現在由於性能大幅改善,拍攝一張照片只需要六分鐘。此外,不僅照片的解析度提升,每次拍攝都能取得數百甚至數千張照片。
放射診斷科醫師的工作為觀察放射檢查的照片,判斷患者是否罹患癌症、動脈瘤等疾病。然而即使放射檢查的機器變得普遍,放射診斷科醫師並未隨之增加,反而人才短缺。事實上許多診所無法聘請專屬的放射診斷科醫師。過去診所必須委託大醫院診斷,但大醫院的放射檢查亦日漸頻繁,實在無力負擔。因此各地開始出現大大小小負責診斷照片的檢查中心,提升診所的效率―一開始我提到的實況,正是這些檢查中心的樣貌。
據說某位目前於學會擔任要職的內科醫師,在實習醫師時代曾日以繼夜地負責診斷照片的工作。
「就像生產線一樣,我得在昏暗的房間裡一張接一張地診斷照片。工作時不需要與患者、同事交談,機械式的作業十分孤獨,且很容易疲倦。我當然知道診斷漏誤可能會使患者喪命,但我還是難以集中注意力。就這一點來說,那工作真的很辛苦。」
這位醫師回顧當時,最後這樣說:
「與其交給人類,那項工作是不是比較適合由AI來做?」
深度學習使AI的圖像處理技術有長足進步。儘管仍無法像人類一樣識別圖像,但
AI十分擅長條件確定的作業,比如說:確認圖像中是否有貓。這麼說來,AI的確可能可以判斷圖像中是否有癌症、動脈瘤等疾病。而且各地的檢查中心每天都在生產教師資料,提供AI學習。相信各位都已經知道,教師資料能協助AI自動學習、提升正確率。有專家表示,未年三年內AI的表現將可以超越放射診斷科醫師的平均值,成為診斷照片的主力。換句話說,未來三年內AI將會奪走診斷照片的工作。
除了診斷照片,放射診斷科醫師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不會失業。相反的,既然方才提及的內科醫師認為診斷照片的工作對人類來說太辛苦,那麼交給AI或許反而是一項福音。不過無庸置疑的是--AI將奪走人類的工作,許多人可能會因此而失業。
大半員工即將失去工作
在此以表1 -1整理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的預測結果:受到電腦(AI)的影響,十年
∼二十年後,哪些工作會消失。值得矚目的是表中有許多白領階級的工作,包括-- 第二名不動產登記的審核與調查、第四名使用電腦進行資料收集、加工與分析、第八名稅務代理、第十一名圖書館借還書、第十二名資料輸入、第十四名保險理賠與代理、第十五名證券公司一般業務、第十六名訂單登記、第十七名融資業務與第十八名的汽車保險鑑定。
至於第七名貨物代理、第十九名體育競賽裁判、第二十二名包裝機與填充機操作、第二十五名金屬、塑膠加工用銑床、成形機操作等,看似沒有共通點,但都是照表操課的工作。也就是說,只要根據既定的規則作業。這種工作也很容易被AI取代。
相信有人看了會覺得鬆一口氣:「還好我的工作不在榜上」,但也不能安心得太早。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指出美國現有的七百○二種職業有四十七%―也就是近半--「at risk」可能會失業。
有人會問:「那是美國呀?」可惜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任何國家,只要是確認文
件、審核授信等工作都會被IT技術、AI取代。即使雇用習慣與形式相差甚遠,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經營者都得優先考量企業的利潤。只要電腦化能降低人事成本,許多企業都會如此選擇。因此預測會發生在美國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日本。也就是說,日本也有近半的人可能會失業。
此時萬萬不可說:「沒問題,日本採取終身雇用制。」若日本企業以雇用習慣為由而延遲導入AI的時間,很有可能會因為喪失國際競爭力而破產,或被外商企業併購。如此一來,企業自然無法保證能繼續雇用員工。另一方面,若可以導入AI提升生產力卻堅持維持現有的雇用形態,也會導致勞動環境惡化。人類硬要挑戰AI擅長的工作,如同螳臂當車。為何近年日本處於戰後最長的好景氣、企業的留存收益也創下最高,勞工薪資的中央值卻不斷降低?美國或許可以怪罪移民,但日本幾乎沒有接受移民。那麼,原因只有一個--新發明、新技術可以取代的勞工的勞動價值急速下滑。
人類可以勝任AI無法勝任的工作嗎?
溝通能力越來越重要
第一章提及近未來包括藍領階級、白領階級的工作,都極有可能必須面對AI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第二章說明AI並非萬能,至少在我們還有我們的下一代還活著時,
AI不可能取代人類。也就是說,AI將使近半勞動者面臨失業危機,而我們必須與其共生。
有些人樂觀以為--人類只要將可以交給AI處理的事物交給AI處理,轉而從事AI
無法勝任的工作即可。如此一來就能提升生產力,不用像以往那樣長時間工作,也能過著豐足的生活。然而很抱歉,我實在沒有那麼浪漫。那與我想像的未來相差甚遠。
「AI加入勞動市場將使人類的工作變得輕鬆,人生變成彩色」此論述的前提為大多
數的人類可以勝任AI無法承擔的工作。因此關鍵是--人類可以勝任AI無法勝任的工作
嗎?
一如第二章所述,有許多事物AI不擅長,但人類可以輕鬆完成。包括我的笨兒子東Robo 君,現今世上的AI無法理解「先日、岡山シ廣島ズ行ゲサわギ」(前陣子我去了岡山與廣島)與「先日、岡田シ廣島ズ行ゲサわギ」(前陣子我和岡田去了廣島)之間的差異。換成工作,又是如何?AI無法勝任的工作,人類可以輕鬆完成嗎?
請容我再次引用牛津大學研究團隊的預測,但這一次是「十∼二十年後會留下的工
作」,如表3 -1所示。第一名休閒治療師、第二名(機器)維修與安裝的現場監工、第三名危機管理負責人、第四名心理健康與藥品社會工作者、第五名聽覺訓練師、第六名職能治療師……
各位覺得如何?表中有你可以勝任的工作嗎?應該有吧。然而不能安心得太早。對個人而言,未來是否有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對社會來說,更重要的是因AI而失業的人是否可以順利轉職。無論是表中的工作,或其他AI無法勝任的工作。若許多人無法順利轉職,失業問題就會成為社會的不定時炸彈。如此一來,沒有失業仍會受到影響。當人們的可處分所得下滑,就無法像過去那樣消費。那麼即使是西點師傅、美容師等不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也會被波及。我所謂「不能安心得太早」,是這個意思。
觀察「留下來的工作」會發現一些共通點。比如說有許多講究溝通能力、理解能力的工作,或是照護、除草等必須隨機應變的勞力工作。這些都是AI無法取代的工作,也與第二章提及AI不擅長的領域一致。也就是說,得具備高度的閱讀思考能力、常識與隨機應變的判斷能力。
再稍微仔細說明,AI的弱點是即使好不容易學會一項事物,也無法彈性運用,只能在既定框架中計算。AI無法理解意思,而人類只要具備舉一反三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不受框架拘束的彈性與創意,則AI不足為懼。
問題是身處現代社會的人,是否具備上述閱讀思考能力、常識與不受框架拘束的彈性與創意。儘管我們經常感嘆缺乏常識的人越來越多,但若絕大多數的人不那麼做或不那麼認為,那也就不再是常識了。在此暫且假設絕大多數的人都具備常識或至少能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關鍵在於以閱讀思考能力為基礎的溝通與理解能力。 ▶▶ 閱讀更多 新井紀子 《當AI機器人考上名校:人工智慧時代,未來不被淘汰的關鍵勝出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