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映嘉.攝影□張晉瑞】社會結構越趨高齡化,對於中高齡長者來說,與快速變化的社會接軌,已成為終身學習的核心概念,如何從中發現自我價值,與年輕人使用社群軟體順暢溝通,是時下熱門的課題。透過青壯年世代教導銀髮族如何運用科技,而銀髮世代則傳授寶貴的人生經驗,在雙向都能獲得收穫的互動中,建立多元有趣味的樂齡環境。
北門廣場上,一群60多歲的爺爺奶奶拿著手機,打開具有調整攝影數值功能的App,專注地尋找合適的角度,只為拍下讓自己驕傲的攝影作品。現場每位長輩都像好學的模範生,不斷地拋出問題,「照片裡的雲要怎麼讓它淡一點?」「想讓北門拍起來色彩濃一些,可以使用什麼濾鏡?」被眾多問題包圍的小麟,也熱情地回應每位長輩,對她來說,能夠吸引長輩「走出家門」,就是支持她從事這份工作最大的動力。
「智樂活 樂齡活動社群」創辦人之一的小麟提到,一開始在推廣學習科技產品的課程時,長輩的參與狀況並沒有像現在這樣活絡,直到拜訪台北市各區里長跟宮廟,及參與社區共餐後的課程活動,才開始引起長輩的興趣。「年輕人對於使用科技產品的直覺比長輩敏銳,當長輩跟不上變化的腳步時,難免會覺得挫折,因此我們希望能重拾他們的自信心。」
例如在智慧型手機運用課程中,除了教導基本的操作方式之外,也會告訴長輩如何使用App拍照、看Google Map、查詢大眾運輸工具等等,在實際操作App軟體的情境下,感受學習新知的樂趣。
此外,結合戶外散步的「移動手機教室」,也是相當熱門的課程。小麟分享著移動教室的概念,「我們將現有的智慧型手機課程加以變化,將戶外變成教室,最主要還是希望長輩能出門走走,並且透過這個機會交朋友。」
參與多次移動手機教室的徐奶奶說,「雖然我一直都住在象山附近,但卻直到參與課程才第一次爬象山,像這樣透過課程重新認識自己的居住環境,其實滿新鮮、有趣的。」透過老師、志工的帶領,間接幫助長輩挑戰平常不可能嘗試的事,也是隱藏在課程裡的重要意涵。
經過將近3年的經營,「智樂活 樂齡活動社群」已經開辦了超過500場課程,接觸過的長輩達到15,500人次,課程中所累積的長者意見回饋,也間接幫助銀髮產業的開發者,讓銀髮產品的技術更加純熟與完善。例如,輔具的設計是否符合實際使用情況、高齡者專用手機的操作要如何更直覺等。
以終生學習為概念
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擁有豐富生命經驗的銀髮世代,是相當重要的知識傳承者,透過將自己的生命經歷與知識融會貫通,便能永續傳承下去。「104高年級」平台總監李明倫正是看中這項價值,選擇「以銀髮長輩授課」作為出發點。「我們一直在從事跟人有關的事,在媒合工作時發現,退休後的長輩身體都很健康,經驗也相當豐富,能做的事其實很多,為何不提供長輩能發揮所長的平台?」
參與「104高年級」平台的蔡博淵,退休前是電子公司主管,卸下工作責任後,才開始投入自然生態學。「一開始是參加自然步道協會的導覽招生培訓,想說去試試看也好,沒想到就這樣投入相關領域10多年。直到2017年『104高年級』平台上架,透過介紹加入,也漸漸地發展出一系列的導覽路線。」不僅如此,蔡博淵發現參與導覽的民眾對文史類的主題特別有興趣,為了增加導覽精彩度與深度,他開始請教相關領域的學者,「我每次都跟大家說,為了備課常常半夜不睡覺在研究相關資料,比上班時還要認真呢!」
對此,李明倫也補充說道,「相較於3、40歲的人,60歲的導覽員因為多了許多生命經驗,可以更融會貫通地分享當地的文史知識,讓任何年齡層的聽眾,都能得到超乎預期的收穫。」
透過課程讓各世代的人齊聚一堂,於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發展出共同學習、成長的情誼。「參加過我的導覽課程後,原本不相識的人,最後都會變成朋友。」蔡博淵笑著分享導覽多年的樂趣。「導覽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陌生、安靜,結束後卻像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接著互相約吃飯、喝下午茶。」
除了戶外導覽,平台也有各類藉由多年生活經驗所企畫的課程,像是為了保存古早味而開設的烹飪教室、擅長裁縫的長輩教導大家如何改造舊衣等。在傳承知識的過程中,銀髮世代能獲得成就感,並藉此機會交朋友,形成一個活絡的樂齡社會。
不論是一堂與社會接軌的手機應用課程、一趟回顧歷史文化的導覽,又或是全心投入自己著迷的領域……只要保持開放自由的學習心態,才能為自己開創璀璨的第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