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CDC建議美國人戴口罩抗疫,但總統川普還是沒有標準答案,丟給各州自行決定。東西文化差異,造成戴口罩的歧視爭議,身在美國廣告公司的台灣人張毓真納悶「美國人為什麼不戴口罩?」決心展開線上調查,發現口罩缺貨、怕被誤解有病的社會壓力,是美國不普遍戴口罩的兩大主因。
張毓真在美國芝加哥廣告公司負責數位行銷分析,她有被歧視的親身經驗。「當我環顧整個公車車廂,沒有人戴口罩,一名白人看到我,直喊我是中國來的,一直用手摀住嘴巴,甚至試圖用腳踢我」;她不希望異樣眼光的壓力,讓想用口罩自我保護的人權益受損,決定調查美國的亞洲和非亞洲人對口罩的看法,藉此降低歧視與偏見。
第一階段調查在3月12日至19日進行,受訪者是居住在美國的258人,其中包括123個亞洲人和135個非亞洲人,調查結果顯示,76%的亞洲人認為戴口罩是防止感染疫情的有效措施,只有27%的非亞洲人認同,就算手邊有無數個口罩,只有39%的非亞洲人可能會在受限的公共場所戴口罩,亞洲人則有83%會戴上口罩。
●「只有患者需要戴口罩」 東西方認知差異大
張毓真表示,3月底前,她到當地超市,仍只有亞洲人會戴口罩;「只有患者需要戴口罩」是多數人的普遍認知,不戴口罩是擔心被人誤解「有病」。除了這項文化差異,調查還發現60%的非亞洲人不相信口罩有保護作用,大多數非亞洲人認為口罩只能防止散布飛沫,無法有效預防細菌入侵體內。
三月中旬的問卷結果得知, 當美國確診數已經破千,即使是亞洲人,也有高達55%在過去兩周內未戴過口罩,其中72%的亞洲人認為,周遭沒有人戴口罩或害怕被誤解是主要障礙。這樣的憂心其來有自,調查發現在疫情爆發後,非亞洲人對戴口罩的負面觀感從23%增加到41%,包括批評口罩的防疫有效性低、配戴口罩者自私,以及沒有為醫護、防疫人員保留夠用的口罩。
●疫情攀升 美國人戴口罩比率大增
調查顯示,這股社會壓力並非亞洲人獨有,高達1/3的非亞洲人坦承害怕被誤解,而有戴口罩的障礙。至於口罩歧視,雖然是多數亞洲人的擔心,但結果顯示近半的非亞洲人表示「我不戴口罩,不代表不能接受身邊戴口罩的人」。
張毓真認為,戴不戴口罩取決於文化、社會壓力和政府政策的差異,很難說誰對誰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相互之間的誤解和歧視行為,尊重彼此的選擇,並致力於保護自身健康。」
第二波調查在3月28日至4月12日持續進行,當時美國確診及死亡病例不斷攀升至全球之冠,政府已建議民眾要設法遮住口鼻,調查顯示,口罩政策改變後,調查前的2周內,40%的美國人戴了口罩,雖然比率不高,但跟前期的5%相較已有大幅成長。越來越多非亞洲人願意在公共場合戴口罩,且認為戴口罩是明智的行為,行為改變雖然快速,但大多數美國人還是不普遍戴口罩。
張毓真表示,從調查結果顯示,口罩缺貨和怕被誤解的社會壓力,仍是美國人不戴口罩的主因,且他們戴口罩的主要理由是為了保護他人,不是防止自己被別人傳染,和台灣、亞洲將口罩當成自我健康的護身符差很大。
同樣來自台灣的蔡博安也受到美國當地的口罩文化衝擊,他在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物理治療研究所就讀,並在學校附設的醫院實習,同事都是美國人,疫情發展初始,儘管已有確診案例,醫院同事仍都沒戴口罩。
●戴口罩增加同僚不信任感 □台灣人也不敢戴 □
蔡博安嘗試戴過幾次口罩,但被患者及同事懷疑「你生病了」,因為不信任感增加,後來他也不敢戴口罩,直到疫情變得嚴重,醫院才開始禁止訪客,並規定要戴口罩、量體溫。
蔡博安說,因為疫情發展,學校提前結束實習課程,改成線上上課,並取消畢業典禮,工作變得很難找,許多原本開缺的職務都暫停,或延長到職日,伊利諾州呼籲大家待在家裡,但還是可以出去運動、遛狗,禁令並不強硬。
蔡博安也分享在美國疫情下的生活,在美國經常看到民眾戴手套,相較於口罩,美國人更相信接觸會造成疫情傳染,因此他們更相信手套,戴著手套去買菜讓他們感到放心。
因為不能外出,大家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張毓真買了電子琴、學畫畫,減少外食讓她廚藝大幅精進,「我有一位熱愛運動的朋友,因為外面太冷,加上大樓的健身房都因疫情關閉,只好在家繞著客廳跑了8公里。」 許多想要減肥的友人都成功減重。
她跟朋友、同事每周相約視訊跳舞、視訊共餐,在當地用視訊有很多創意做法,例如一群不認識的人舉辦線上讀書會、透過視訊在家喝酒聚會,近一個月芝加哥每天晚上八點會有窗台活動,大家同一時間在窗台閃燈、高歌、大叫,抒發在家避疫的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