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新冠疫情會成為壓垮韓國中小企業最後一根稻草!?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8/19 第49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新冠疫情會成為壓垮韓國中小企業最後一根稻草!?
10大廣告主拒買廣告 Facebook沒在怕
 
新冠疫情會成為壓垮韓國中小企業最後一根稻草!?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Gettyimages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19年的「國際勞動統計」,在全球工時爆表的國家中,除了墨西哥與哥斯大黎加位於中美洲,多數都集中在亞洲地區,其中,新加坡、韓國、台灣都名列前茅。日本的排名雖然低於韓國與台灣,但若算入日本上班族「自願加班」的黑數,日本勞工的工作壓力並不亞於韓國。為此,日本在2018年6月通過「勞動改革法案」,決議推動工時減少與同工同酬。違反制度的日本企業主,將遭受最高30萬日圓(約新台幣8.4萬元)的罰款,或6個月以下的有期徒刑。

4倍差的金字塔階級

在同一時期,韓國也推動《勞動標準法》修訂案,將工時上限從每周68小時,下調至每周52小時。300人以上的企業,從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執行新制;50至299人的企業,從2020年1月1日施行;5至49人的中小企業則從2021年7月1日起適用。違反制度的韓國企業主,將面臨最高2,000萬韓元(約新台幣53.5萬元)罰款,或2年以下有期徒刑。由其罰則之重,可窺見韓國勞動環境的嚴苛。

眾所周知,韓國經濟與產業的基礎,在於輸出導向貿易與財閥企業。2017年,隨著「中小企業廳」升格為「中小創新企業部」,部會服務的公務員人數從80人增至430人,預算規模也增至11兆韓元(約新台幣2,750億元),韓國政府開始試圖調整其經濟發展模式,由之前的大企業出口模式,轉為中小企業僱用模式。事實上,韓國的企業總數中,有99%為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僱用了88%的韓國勞工。

然而,由於韓國大企業的全職員工平均年薪為中小企業員工的2倍,而非正職人力更只有中小企業者一半,形成落差極大的金字塔階級。由於大企業僱用人數不多,導致韓國年輕族群用盡各種方法,只是為了擠進大企業的窄門。這些手段包括學歷、專業證照、外語能力等學習勳章;公益活動、實習經驗、競賽經驗等社會歷程,以及提昇外貌競爭力的整形美容。

許多韓國年輕人若未能應徵上大企業,又不願進去高工時、低待遇的中小企業,寧可待業等待來年應徵,或報考公職。這種現象,也直接反映在韓國年輕人的高失業率上。每年40多萬的韓國大學應屆畢業生中,有接近90%的人找不到正職工作;在約100萬失業人口中,有1/5是年輕人。

3項挑戰vs.3項解方

在上述的背景下,韓國的中小企業同時面臨3項嚴峻挑戰。第一,韓國的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主要生產低階產品,必須壓低成本與中國、越南等新興國家進行價格競爭;第二,韓國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公平的競爭關係。即便有的中小企業努力研發出具競爭力的技術,也會輕易地被大企業給搶走;第三,韓國中小企業的職場環境與待遇不佳,很難補足人才的缺口。

2017年升格的韓國中小創新企業部,就是為了解決前述的嚴峻挑戰。首先,韓國政府推動「智慧製造」與「企業創新」政策,鼓勵與支援韓國中小企業由傳統的製造業,朝向結合AI科技的「智慧製造」與「新創企業」發展,以提昇其市場競爭力。其次,推動、建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共存關係,要求大企業有義務與中小企業簽訂保密契約。當大企業刻意損害中小企業的權益時(如掠奪技術),政府可對大企業進行懲罰性損害賠償。

最後,透過「勞動安定資金」、「未來保障制度」等機制,改善韓國中小企業的就職環境。其中,「勞動安定資金」是針對員工人數30名以下的企業,政府出資補貼因最低工資上漲而增加的人事成本;「未來保障制度」則是由政府提高對勞工保險的補助金額,鼓勵中小企業長期僱用。

韓流發威 時尚產業席捲亞洲

除了政策支持之外,韓國政府也透過「韓國中小創新企業振興公團」,藉由電子商務體制支持韓國的流行產業。一方面針對中小企業的採購代理,以及海外商品輸出,整合其電子商務系統;並在不牴觸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規定下,統一運送以降低運輸成本。另一方面,支援補助的順位,在海外市場方面,是以中國、日本、美國的順序;在商品種類方面,則是以服飾、化妝品、消費電子的順序。

事實上,這些與流行相關的時尚、娛樂產業,伴隨著韓流的風潮,在2000年之後開始席捲亞洲的市場,並且從原本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成具影響力的跨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中小企業規模的時尚公司,在創業初期都是靠著獨特的市場戰略,取得一定的市場成果,但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通常會遭受到韓國大企業的不公平競爭而被併購,甚至被擊潰。

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許多韓國大企業、中小企業受到衝擊,但在復甦過程中,也為有創新能力的韓國中小企業創造了機會。從知名韓國時尚企業「聖珠集團」(Sungjoo Group)的發展,可以看出當代韓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軌跡。

1990年,金聖珠(Kim Sung-joo)觀察到韓國國內名牌市場的發展趨勢,以30萬美元設立聖珠集團,並取得Gucci、YSL等歐洲名牌的韓國獨家代理權。及至1996年,英國時尚品牌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在韓國尋找特許經營商。規模小且經營戰略靈活的聖珠集團,擊敗了實力雄厚的三星集團,奪得了特許經營權。

300間專賣店 營收暴增9倍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韓元大幅貶值,韓國國內消費市場也出現大幅萎縮。影響所及,聖珠集團需要支付給各品牌的特許權使用費急增,不得不停止或出讓歐洲名牌的韓國代理權。手中剩下的,只有取得國內生產特許權的德國旅行袋品牌(Michael Cromer Munich, MCM),面臨到公司存亡危機之際,聖珠集團計畫在5年內收購MCM總公司。

2005年,聖珠集團買下MCM,當時MCM的年營業額大約7,000萬美元;到了2015年,聖珠集團與韓流結合,將行銷主力放在中國流行時尚名牌市場的經營策略,成功讓MCM在全球的300間專賣店,達成6.5億美元的營業額,增幅超過9倍。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因為原物料供應斷鏈、海外移動受阻、國內市場萎縮等因素,每3家韓國中小企業,就有1家面臨經營困難。而且,有超過80%的韓國中小企業,可能無法在此一情況下支撐超過半年。對此,韓國政府一方面給予中小企業前所未有金融救濟規模(50兆韓元),另一方面則是推動大企業、中小及中堅企業之合作,建立業種間、企業間的產業聯盟。

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台灣、日本、中國在內,亞洲各國的中小企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韓國政府與韓國中小企業,因為經歷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對於疫情危機的因應,以及市場轉機的掌握,比起台灣、日本與中國,具備更多的經驗。從短期來看,韓國中小企業如何將疫情危機變成市場轉機;以及從長期來看,韓國中小企業如何因應2021年的工時新限制,都是值得台灣持續觀察與分析的議題。(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8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10大廣告主拒買廣告 Facebook沒在怕
文/劉容皿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2020年5月25日,非裔美國人佛洛依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影片在社交媒體瘋狂轉傳,激化民眾的情緒,引發全美各地民眾紛紛起來抗議。長期關注種族歧視議題的民權團體,包括「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 ADL)和「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NAACP)等,不滿Facebook未能管制仇恨言論及假新聞貼文,號召全球數百家企業,共同以拒絕刊登廣告抵制,發起「停止以仇恨牟利」(Stop Hate For Profit)活動,要求改善仇恨言論的傳播。對Facebook來說,這場活動,除了可能損失巨額廣告收入外,還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的信任危機。

遭抵制股價重挫8%

由美國民權團體發起的「停止以仇恨牟利」(Stop Hate For Profit)活動向Facebook提出10大訴求,包括:應聘請具備民權問題的專業人士出任高階主管;若有貼文內容違反Facebook的《社群守則》而被刪除,在該則貼文側欄刊登的廣告,應退費給該廣告主;應主動向常設的獨立第三方審查機構提報刊登在Facebook上的針對性(Identity-based)仇恨貼文和假新聞。

「停止以仇恨牟利」聯盟呼籲企業7月起不在Facebook刊登廣告,已有500多家企業響應,包括福特汽車(Ford)、輝瑞(Pfizer)、威訊通訊(Verizon)、聯合利華(Uniliver)、可口可樂(Coca-Cola)、以及旗下有健力士啤酒(Guinness)、約翰走路(Johnnie Walker)、軒尼詩(Hennessy)等酒類品牌的帝亞吉歐(Diageo)、服裝品牌利惠(Levi Strauss)、JanSport、Lululemon等知名品牌,Facebook的第6大廣告主星巴克(Starbucks)也宣佈暫停投放廣告。

除了企業界的回應,Facebook還要面對來自政治界的壓力。包括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在內的民主黨人士認為,Facebook過濾仇恨言論和假新聞的動作做的不夠。但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為首的共和黨反而認為,其對言論的管制過當,而且刻意針對保守黨的言論加以管制。

廣告占Facebook 1年700億美元營收的98%,因此全球企業品牌的抵制活動不容小覷。就在全球廣告大戶聯合利華宣佈響應拒絕在Facebook投放廣告當天,該公司股價重挫8%,市值蒸發560億美元,Facebook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個人財富縮水達70億美元,損失慘重。

爭議貼文加上標籤

Facebook遭遇此次嚴重的營運危機,不僅攸關營收,對公眾形象也是一大挑戰,甚至可能釀成公關危機。Facebook公共政策總監尼爾.帕茲(Neil Potts)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FT)訪問時坦承,Facebook正遭逢「信任不足」的危機。

對此,祖克柏選擇親上火線做出回應,宣佈將仿效推特(Twitter)的做法,對違反Facebook規範但仍有新聞價值的貼文加上標籤,不過,祖克柏仍強調:「我們對貼文的正確性不做判斷。」

對於祖克柏的回應,「停止以仇恨牟利」聯盟並不滿意,認為Facebook應扮演主動監督及調節的角色,並且不得因仇恨言論和假消息的貼文獲利。於是,「停止以仇恨牟利」擴大影響範圍,原本只把重點放在美國企業,如今準備將抵制活動擴大到全球。非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執行長吉姆.史代爾(Jim Steyer)告訴路透社(Reuters),活動成員希望運用日益壯大的實力,轉而向歐盟施壓,對Facebook採取更強硬的做法。

「停止以仇恨牟利」的訴求也有可議之處。在提出對Facebook的10大訴求中,主張應向常設的獨立第三方審查者提報,形同要求Facebook交出管制權,給可能政治立場和聯盟呼應的第三方,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將整個網際網路的言論轉為封閉網際網路模式(Closed Internet Mode)。「停止以仇恨牟利」聯盟聲稱「還不夠,這只是開頭」。對於需向公司股東負責的Facebook高層而言,交出公司管制權自然是難以從命。

主要營收來自小企業

Facebook若拒絕「停止以仇恨牟利」聯盟的訴求,會對公司構成多大傷害?英傑華投資(Aviva Investors)投資長大衛.康明(David Cumming)接受BBC訪問時表示,其可能因此喪失公信力,並被指責為了獲利不顧道德規範而「砸了生意」。但是否會危及Facebook生存,目前來看似乎言之過早。

我們甚至可以斷定,抵制活動根本傷害不了Facebook。首先,多數企業只承諾7月時不在Facebook刊登廣告。其次,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各企業原本就打算縮減廣告預算,加入抵制活動既可省下廣告支出,又可獲得在媒體上免費宣傳的機會,還搏得關懷社會議題美名,可謂一舉三得。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Facebook廣告的最主要來源,其實不是來自上述大型企業品牌,而是來自數百萬家中小型企業。CNN報導,以2019年來看,在Facebook刊登廣告的前100大品牌共帶來42億美元收入,但也僅占Facebook廣告營收的6%。而小企業因為買不起電視廣告,若再失去這項通路,生意會撐不下去。至於Facebook能否安然渡過7月危機,則要看美國本土的抵制活動會不會延燒到8月?抵制範圍有沒有可能擴大到美國以外的地區?Facebook的營運之路將會如何發展,仍然有待觀察。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8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