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改變,從選擇開始 蔬食力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0/04 第35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素食護大地
證嚴上人專區 最美的人生
慈濟脈動 改變,從選擇開始 蔬食力
焦點專欄 全家出遊壓力大
素食護大地
「植物肉」自去年上市以來,儘管價格高於傳統肉類,卻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經濟學人》雜誌將二○一九年訂為「純素之年」,意味茹素已成新風潮。

臺灣是全球素食供應環境友善的國家之一,素食食材一向不少。約十年前,餐飲食品業引入蔬食的概念,素食人口也因此增加,至今已突破三百萬人,約占全臺飲食人口的百分之十三。

以往素食給人缺乏飽足感,營養不良或不均,或口味單調等刻板印象,今日素食餐點不僅多元,且味道可口,有營養學的資訊提供指南,加上個人體驗,素食被發現對身體有益。茹素的理由也不再限於宗教,還包含維護健康、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等。

飲食喜好和習慣雖屬個人選擇,但食物的來源和生產方式牽涉人類整體生存,需要嚴肅檢視。

食品產業全球化發展,原產地與銷售地相隔漸遠,分配供應鏈加長,生產者獲利少,可能將食品造假,以降低成本;也可能為防腐壞變味,摻入有害人體的添加物。以肉食而言,飼養的禽畜不斷增加,活動空間擁擠,禽畜更易受人為催化而快速成長,以增加肉品產量;飼料穀物的種作面積也過度擴張。

相對的,素食食材對環境的破壞或加諸的負擔少很多。然而,由於可耕地縮減,土壤被污染,加上氣候變遷,也有糧食供應不足的危機。解決之道是,讓身體與餵養我們的土地重新產生連結。

日本在江戶時代形成「食養料理」的和食傳統,源自佛典「身土不二」、道家醫食同源的概念,除了主張吃當地、當季、友善耕作的食物之外,更提醒人們聆聽身體所需,選擇正確的飲食。人只要重新與土地連結,知道食物從何而來、如何善用食材,食得其所就能療癒自己,內心也會平和寧靜。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慈濟志工謝景貴在長年參與國際賑災的經歷中,對農糧危機感受深刻,於是自學自然農法,退休後轉為專職農夫,期望影響更多人關注環境及土地的議題。另外,原是豬農的駱鴻賢認識到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選擇將營生場所轉型為動物庇護所,並且茹素。

農作環境需要被照顧,以維繫生命所需。重視以原味呈現的素食,代表以清淨心面對、回饋滋養我們的大地,這是「心淨則國土淨」的最新有力註解。

最美的人生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九熹(幽情逸韵落人間局部)
環保菩薩把握能做事的每一分、每一秒,

發揮身體的良能,爭取生命的價值,

不只讓物資再製再生,還舊為新,

也把人生用得很美,是「最美的人生」!

慈濟推動環保,今年已經三十年,最近大家都很活躍,要把做環保的歡喜從內心和外界接軌,讓「亮點」多一點,能讓更多人看見,做好環保教育。

環保志工很真、很誠,為了清淨大地,付出無所求;有時天未亮就出門回收資源,夕陽西下還沒有收工。還有些志工年紀雖大,還是很用「力」,以心力、體力、智慧力造福社會;他們一生為家、為社會、為慈濟、為環保辛勞,歲月的痕跡寫在他們手上,證明這輩子多實用。

一般人以工時計算工資,如果要跟這群環保志工計算,怎麼算也算不清,他們很珍惜時間,珍惜還能做事的每一分、每一秒,點點滴滴細膩地做,用雙手保護地球,這分精神是無價之寶。

人的欲念無窮,所需要的物資就難以限量;消費得多,垃圾就多。環保志工出於一片不忍之心,人丟我撿;即使有些回收物,回收商認為沒有價值而不願回收,志工還是把這些物品一一撿回來,仔細清理,盡量讓回收物不被當成垃圾焚燒或掩埋。

塑膠袋被丟棄時多半是骯髒的,志工收來後不怕臭不怕髒,洗滌晾乾,才交給回收商。這麼多要晾在哪�堙H慈濟人各行各業都有,臥虎藏龍,發揮智慧研發各種設備,減輕人人的負擔。在新北市新莊區中港環保站,每個月回收一萬公斤的塑膠袋,由於空間不足,從事鐵工業的志工蔡直,設計了升降曬袋架,最初是手動,一層層、高高低低地懸掛塑膠袋,但也要四、五人才能合力把它拉上;蔡直又改為電動升降曬袋架,一個按鈕,要高要低都可以運用自如,讓環保志工做得更輕鬆。後來還設計了電動滾動晾曬架,可以風乾塑膠袋,塑膠袋也不會被風吹到別的地方去。

蔡直常在環保站走走看看,用心思考如何改善空間、扎實運用,做到比一般工廠更工廠化;這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資源回收,讓廢棄物復生,不會再污染大地。在每個環保站,志工付出時間、力量和技術,改造資源回收物,把廢物變成精美,適合空間再利用。

他們有功夫,而且是真功夫,真、誠、善,愛惜物命,讓物資再製再生,還舊為新。他們把人生用得很美,這是「最美的人生」!他們以真誠的心做對人間有用的事,發揮身體的良能,爭取生命的價值,是真菩薩。

人人合心共濟,回歸了清淨本性,彼此之間沒有利害得失,共同一個方向,無私大愛配合起來,你出力,我也出力,力量就能相加,這是最真、最誠的協力之善。

也期待人人轉識成智,轉「享受的智識」,成為「保育的智慧」。現在的地球四大不調,災難頻傳,需要每一個人來共同守護。用誠懇的心懺悔——降低欲念,節省用物,不使自然資源枯竭;虔誠齋戒,不為口欲濫殺動物,不再造作業力。人人展現「感恩、尊重、愛」,茹素與環保,讓社會更健康。

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在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有許許多多地方正在被危機包圍,美國林火、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有許多慈濟沒有因緣、沒有種子、走不到的地方,要用心力代替人力,為這些受災的國家、受災難的人間虔誠祈禱;也要把握因緣造福,做一個發心立願,能對人類有影響力的人。請大家多用心!

改變,從選擇開始 蔬食力
撰文•陳麗安 攝影•蕭耀華
五穀蔬果是大地的恩賜,

足以飽滿人們的營養所需,

更含藏扭轉日益變遷的大環境之關鍵;

把握每日用餐的機會,

以蔬食疼惜生命、守護地球,

開啟改變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Shu-Min!一起跟著我做辣炒年糕吧!」來自韓國,在臺求學多年的朴修民,對著鏡頭,透過時下盛行的自媒體做起簡單的素食料理。今年以來,她在社群平臺上累積十多部影片,研究生的一天、上街用餐、下廚等,共同點是呈現環保與蔬食的日常。今年二十四歲的她,不吃肉的資歷已有九年。

「我經營自媒體,主要核心是希望能影響更多人不吃肉。」朴修民在臺就學時,看了講述豬與雞等經濟動物如何度過一生的紀錄片《生命的吶喊》後,她坦言自己受到不小的衝擊,第一次了解到,每天吃的肉是如何來到餐桌,及這段歷程對動物造成的痛苦,「我很喜歡動物跟小孩,當知道有些動物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欲,不能正常成長,被迫跟家人分開、被屠殺,我覺得很殘忍!」

看完紀錄片後,朴修民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習慣,她發現:「其實不吃肉,我一樣可以生活啊!」

烤肉包菜、辣味炸雞、石鍋拌飯及活章魚,是著名的韓式料理,為了添加風味,魚露、海鮮及肉類均是重要食材。朴修民分享,在韓國與朋友聚會時,供應純素食的餐廳並不多,一般人對「素食」的觀念也十分薄弱,曾有友人說,「你吃素,那我們去吃豬腳吧!」因為友人認為豬「腳」不是「豬身上的肉」。

「也曾有朋友夾肉給我,讓我假裝是素肉,當時我感覺很不受尊重。」儘管在茹素初期曾經猶豫或忍受同儕玩笑,但為了喜愛的動物,朴修民依然堅持茹素的選擇。

許多嘗試茹素的人,即因素食種類少,同時擔心被朋友排擠等原因,而打退堂鼓或半途而廢。朴修民坦言,在飲食與社交的取捨上,確實也遇過一些挑戰跟難度。她曾因難捨愛吃的甜不辣而動搖;外食時無法勉強朋友配合,只好到餐廳後再隨機應變,「選擇不多的情況下,鍋邊素我也接受,我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吃到肉。」

求學階段就會透過社群平臺分享蔬食及手作素料理,踏入職場後,工作之餘,朴修民也用心規畫拍攝主題。如何吸引網友注意,累積幾萬個「讚」不是目的,她反而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去思考,吃進去的食物,與周遭環境有何影響及連結。

「我看了資料才知道,畜養動物會消耗許多水資源,污染土地及空氣。既然茹素可以守護動物又能保護環境,那是否也可以從日常落實環保,進一步去減少環境破壞?」為此她也改變生活習慣,開始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並拒絕在外食時,使用一次性餐具。選擇的化妝品也是不用動物做實驗的純素化妝品,不只對自己好,對動物、對環境也好。

而看到網友回應,認同她的理念,對蔬食、環保的生活方式產生興趣,並開始嘗試茹素,朴修民感激地說:「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就算今天觀眾只有一人,我也會用我的方式繼續推素。」

把無肉飲食變「潮」

隨著時代轉變,素食扮演的角色,不再如刻板印象中,只專屬宗教團體或傳統習俗。相較五辛素、蛋奶素與全素這些耳熟能詳的素食族群,近幾年來,保護環境、健康考量與愛護動物,成了不少年輕世代從肉食轉型蔬食主義的主因。

朴修民分享自己就是「為了保護動物而茹素」的例子。儘管父母早已因宗教因素開始茹素,但是他們並沒有強制要求孩子也要改變飲食習慣,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年輕人不喜歡被約束,如果一味地強迫我不能吃肉,其實容易引起反彈。」透過獨立思考,反而讓她主動並且願意進一步做出改變。

長期關注蔬食相關議題,朴修民分享近幾年在政商名流、運動員、影星、模特兒等具知名度的人士帶動下,不食用、使用動物相關製品的「Vegan」(純素,或譯為維根)這個詞彙在年輕世代之間崛起;不單是流行與時尚,更深層是重視動物權益、對地球友好,「年輕人的飲食習慣,其實非常容易受周圍的人或關注的名人影響,『Vegan潮流』就在無形中帶動更多人認識與了解蔬食。」

二○一九年,以植物原料製作的未來肉(Beyond Meat)、新豬肉(Omnipork)、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成了食品界與股市的新星,引起許多素食者、非素食者的關注。在市場環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變之下,這股熱潮也讓《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在全球趨勢報告�堙A將二○一九年訂為純素之年(The Year of the Vegan)。

臺灣素食人口據統計超過三百萬人,素食觀念與環境相較許多國家先進與友善,然而肉食總量也相當可觀。根據農委會二○一八年統計,國人每年人均食用豬肉與家禽約七十公斤,遠高於鄰近的日本、菲律賓等國。隨著氣候變異加劇,還有散播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了影響更多人茹素愛地球、護健康,長年推動素食的慈濟人,加大力度勸素;慈濟志業體年輕同仁在今年成立「吃播──用肚子翻滾素的花蓮」社群媒體直播;在美國,慈濟人邀請會眾和居民響應「百萬餐百萬善」,虔誠祈願疫情消弭,並累積勸素超過二百萬餐。

不論是受Vegan潮流影響,或從守護環境、守護生命的理念出發,蔬食的力量,正在各地發聲。

「出一張嘴」救地球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旁的街道上有一間餐館,每逢週末假日還未開門,就有客人排隊等候。明淨的店面,咖哩、煎餃、火鍋,各種蔬果食材製作的餐點,讓運動後的老人家、帶著孩子的媽媽,還有年輕上班族,食指大動。

今年二十八歲的店主劉妍希,與朴修民一樣,屬於年輕世代的一員;平時關注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的她分享,「從報章雜誌及網路上的各種數據來看,要拯救環境破壞或氣候變遷,做再多彌補的動作,都不及吃蔬食來得快速。」

以守護環境為初衷,為了帶動更多人少吃肉,並且有意識地吃蔬食,她在三年前開始經營只供應蔬食的餐館。

「我推素的方式,是店內只提供未經加工過的『原型蔬食』,每一位客人只要進到店�堨峇@餐,就代表他今天吃了一餐素。」劉妍希期望在良好的環境中,讓消費者自然而然地喜歡上蔬食,並進一步影響對方的飲食習慣,「臺灣素食以往普遍給人油膩的印象,若能品嘗食物的原味,減少添加物與加工食品,就可以避免過油的擔憂,吃得環保、健康的同時,也能為地球付出一己之力。」

許多客人吃著吃著成主顧,也帶著家人、朋友來用餐。美味只是入門第一關,要持續、有意識的蔬食飲食,就要從觀念上改變才能堅持。

在肉食即美食的主流觀點中,愈來愈多年輕人像朴修民與劉妍希一樣,透過「環保、氣候、動物」等議題,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而社會上亦有不少人因同樣理由,在好幾年前就做出改變。擁有三十多年攝影資歷的義大利籍攝影師安培淂(Alberto Buzzola),長年來多次深入東南亞、非洲及中東等上百個國家,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及大量吸收資訊,促使他開始思考吃肉的意義,他提到,「一塊土地,若飼養動物,產量只能供應少數富裕人口;然而世界上有超過八億缺乏糧食的飢餓人口,大小相同的地若種植農作物,可以幫助更多人。」除此之外,三十多年前就出現的臭氧層破洞報告等環境議題,也是影響安培淂做出選擇的原因之一,「不吃肉,我也可以生存。」

為守護環境,除了茹素多年,他亦長年落實「環保」的生活方式,盡可能自帶環保杯取代瓶裝水,上下班騎自行車通勤降低碳排放;而身為職業攝影師,時常需攜帶沉重的攝影器材,安培淂工作之餘持續運動健身,「吃素並不影響我的體能與健康!」

從了解餐桌上的食物如何而來開始,一餐的選擇,牽動著另一個生命與另一個地方的遷變。無肉餐點,可以是表達對動物的關切、氣候變遷的擔憂或是身心健康的加分。在多元理念的支持之下,蔬食不再單純的屬於飲食習慣,對新世代的年輕族群而言,更從餐桌延伸至日常,發展成一種嶄新的生活態度,年輕人也能自在地說出:「我吃素,我是素食者!」

全家出遊壓力大
撰文•李秋月(高雄區慈濟教師聯誼
插畫/鍾庭嘉
問:國中以後,孩子就不喜歡跟我們一起出門,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應該是許多家長的心聲!現在的孩子不跟父母出門的年齡正逐漸下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非常多,我們可以試著逐一了解並針對問題修正,相信又可以重拾全家快樂出門的景象。

一、父母太忙型:

父母親很忙,所以週末假日都幫孩子安排各類補習,寒暑假也幫孩子安排營隊,親子很少共同出遊,爸爸開車帶全家一起去海邊逐浪、看夕陽的畫面,只在電視廣告中出現。孩子從小就過著這種生活,長大後他怎麼可能跟家長出門?

二、直升機父母型:

父母處處幫孩子設想、照顧得太好,以至於孩子變成「媽寶」、「爸寶」。太陽太大怕曬;下雨天不想出門;太冷受不了;請孩子規畫出遊景點他也嫌麻煩。這樣的孩子叫他出門,難於上青天。

三、父母嘮叨型:

難得全家高高興興出門,在車上就開始算帳:「大寶!你這次月考數學怎麼考得那麼爛?隔壁小明聽說每科都九十分以上,讓你補習是白費了……」「小寶!不是叫你不要穿這件上衣嗎?……」如果每次出門的經驗都是這麼不好,孩子長大後怎麼可能再跟父母出門?

愛、尊重和陪伴

雖然步入青春期後,有些孩子會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想老是跟著爸媽,但孩子需要的其實是:愛、尊重和陪伴,缺了這三項,親子關係很難密切。經營親子關係隨時可以進行,千萬不要讓關係變成「冰山」才開始努力,這時候就會有點辛苦。

首先,要撥時間陪伴:

要求自己固定時間「人在孩子身邊」,同時「心也要在孩子身上」;不要邊陪伴邊滑手機,或一直跟朋友打電話聊天;如果可以,將手機關機,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改變,假以時日,孩子的冰層一定會慢慢融化。在心理學上,新的改變通常需要重複二十一次,才能養成習慣,想要讓孩子真正信任父母,鼓勵家長們,別忘了這個數字。

其次,要尊重孩子:

孩子想要去看電影,父母可以詢問是否能一起前往,孩子若不願意,請不要勉強;孩子若願意,千萬不要嫌片子血腥、幼稚……這樣才可能真正「破冰」。

進入孩子的房間之前,一定要記得敲門;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手機、日記、偷聽孩子講電話,請尊重孩子需要的隱私權與空間。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畢竟我們是照顧者的角色,不具有「擁有」、「控制」權。

愛無處不在:

真正的愛不是孩子要手機、摩托車就買給他,而是在他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在身邊;人際關係碰到問題,有人聽他傾訴;學業遇到挫折,有人為他解惑;再大一些,追女(男)朋友時,有人當他的軍師。

有一個孩子問自己的爸爸,在公司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爸爸說一小時可以賺五十元美金。有一天孩子說:「爸爸!我這�埵酗迨Q元美金,請您陪我一個小時,好嗎?」賺錢很重要,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陪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請父母在生活中用心經營親子關係,相信不久,孩子又會願意快快樂樂跟家長出門。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647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