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淚流滿面? 《藝術家在現場》(The Artist is Present),是行為表演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2010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同名回顧展的核心作品,也是當代藝術中,少數打破藝術世界與流行文化高牆的罕有事件。從3月9日至5月31日,扣除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持續75天,每天七小時以上的不動、靜默,並且與坐上對面椅子空位上的觀眾,進行安靜的眼神接觸。這些觀眾想坐多久就可以坐多久,能坐多久隨他們坐多久。最長的記錄,是一位女士一次坐了391分鐘,幾乎將當天的七小時用盡。最頻繁的記錄,則是有一位Paco先生,前後坐了21次,而且經常淚流滿面。當然,這兩位在75萬觀賞人次與75天行為表演登記上場對坐不下1,500人的觀眾群中,引起罵聲連連是必然的。但阿布拉莫維奇對此表示,她之所以不對入坐時間加以限制,因為這也是一種行為選擇,可以表現行為的社會向度,而行為者自須面對其選擇的後果。 有人說,這件作品達到了幾個難能可貴的目標:(1)她將群眾的注意力,帶回到行為表演藝術家的歷史,也重演了她自己過去的行為表演與展覽。(2)她提出了一個令人側目的新作品,這件作品在未來是否算是成功,依據當時冷淡而警醒的評論來看,仍有待檢視。(3)她帶出了創造行為表演藝術的行為遺產的可能,雖然行為表演藝術家會死去,但他們的行為表演藝術觀念可以透過重演而持續存活下去。(4)這似乎是個非宗教、非精神修養的公眾事件,一次衝擊到那麼多的參與者,但這個事件與對其參與者而言有什麼意涵,這是個開放的問題。以下的討論即將環繞著這四個問題來開展。 問題還是在「這是藝術嗎?」或者「什麼是藝術?」阿布拉莫維奇在事後的訪談中說:「《藝術家在現場》這件作品,是關於在當下時間中的存在。我們總是投身於未來,或者在過去中的反思,但卻很少活在當下。真正存活在當下時刻的時空中,領悟生命本身。那麼就請坐在椅子上,注視我的雙眼。你所注視的並不是我。我只是一個道具,一個觸媒。我就像一面鏡子。你開始反映你自己,然後出現了各種情緒。」情緒,眼淚,泛紅的眼眶,激動的身體姿態,臉部抽動的神經,某種新型態的情動影像,讓我想起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的《聖女貞德的激情》(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中的臉部特寫。 紀錄片導演艾克斯(Matthew Akers)在此片中,安插了不少鏡頭,顯示觀眾見了阿布拉莫維奇的當下,淚流滿面,而她本人也經常眼眶泛紅。同時,本片有許多的訪談與檔案影片,呈現了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表演藝術生涯。基本上,這不是一部分析性的藝術家紀錄片,而較為接近慶典、華麗、甚至推廣式的藝術家紀錄片。相對於行為表演形式與內容如此挑釁、如此具有奇里斯瑪(charisma)特質,本片只有在新聞報導MoMA出現裸體行為表演,亦即年輕行為表演藝術家重演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以及由中庭上方撒下具有嘲諷內容的宣傳單時,表現了一些暗示鼓噪的態度,但是,導演明顯不願意挖深某些批判的聲音,或進一步深究她作品中的性、暴力與認同問題。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二月號•245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