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鄭漢文分享偏鄉教育:真正的教育 就在部落中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語言是欺騙 溝通是妄想 我們用冰冷的鍵盤 敲出網路上迷路綿羊的足跡…【e世代文學報】網路文學創作的新入口!!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08 第881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今日教育新聞
鄭漢文分享偏鄉教育:真正的教育 就在部落中
貼近生命 高中生發現不一樣
補助藝術新秀 給素人一個舞台
顛覆傳統 學音樂也能線上搞定
飼料變營養午餐?基改黃豆吃下肚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鄭漢文分享偏鄉教育:真正的教育 就在部落中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跨越校園圍籬,台東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將社區文化帶入校園。鄭漢文認為:「真正的教育就在部落中!」父母、祖父母、耆老、百工之人都是值得學童學習的對象,他們所能教授的文化訊息,遠遠超過教科書的知識。3年前,他開始推動「師工坊」,找出父母、耆老的強項,培訓成為社區教師進入校園教學,讓所有部落的人都成為學童的老師,增加學童對部落、自我的認同。

小英教育基金會7日邀請鄭漢文,以「超越學校之外─學校之外的社區文化與學校教育」為題演講。鄭漢文長期在偏鄉小學服務,歷任蘭嶼東海國小、台東新興國小,現在服務於桃源國小。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全程聆聽。

缺定位 教育不進則退

鄭漢文舉例說明部落族人對於自我認同的困境,有一回他到朗島作社區營造,有名老人家滿臉疑惑的問他:「以前經過派出所時,都要穿上褲子,才不會被警察打,甚至關起來,不過現在作社區營造,又要我們脫褲子,到底要我們穿?還是脫呢?」引起全場哄堂大笑。鄭漢文解釋,該案例顯示族人找不到自我定位,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只好不停往後退。


▲小英教育基金會7日邀請台東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以「超越學校之外─學校之外的社區文化與學校教育」為主題,分享他在原住民部落做基層教育的經驗。(圖文/楊萬雲)


「學校是權力的架構,讓學生無法認識自己的生活。」鄭漢文堅定地說,假如教育如同杜威所說,等同於生活,文化便是生活面貌的具體呈現,若要讓生活融入學校,社區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可惜在教育制度中,學校和社區逐漸脫鉤,過去的教養方式無法獲得認同。

比如,老師常在課堂上叮嚀:「你們要認真讀書,不然像爸媽一樣。」無意間傳遞出父母是落伍的,傳統穿著不入流,孩子好像帶著原罪來到這片土地,久而久之,部落孩童拒絕學習當地的語言,穿當地衣服,刻意講很標準的國語,如同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耗費畢生精力否定自己。

師工坊 族人化身老師

為了讓部落孩童找回自我認同,鄭漢文推動「師工坊」,讓部落耆老、「社會菁英」成為社區老師,而這些「社會菁英」多數是在都市找不到工作,或回鄉照顧年邁父母的族人,外界視他們為「無能力的人」。

鄭漢文卻認為,外界沒有看到這些族人的才能,他深信「朽木可雕」,透過「師工坊」找出他們的強項,例如說故事、唱歌謠、跳健康操,培訓成為社區老師,進入校園教學,讓他們得到學童尊敬,也讓學校老師好好認識在地文化。

下課後 學習不會喊卡

這樣的教養觀,如同回到過去,「所有的人都是我的老師」即使放學後,孩童也能擁有很多學習機會。鄭漢文得意地說,實施「師工坊」後,不只學校和社區可以集體合作,也讓孩子更尊敬社區的耆老和族人。

早在「師工坊」之前,鄭漢文已推動「木工坊」、「布工坊」,幫助部落父母學習木工、織布,賺取生計,得以留在部落陪伴孩童成長。會有這樣的構想,是因為鄭漢文先前在新興國小服務時,有些畢業時獲得縣長獎的學童,升上國中後沒多久竟然休學,原因在於「缺少家裡點亮的那盞燈」,沒有父母陪伴,即使獲得很好的成績,也沒有人可以分享,久而久之就失去學習興趣,因此,他才會想到成立「木工坊」、「布工坊」,讓父母留在部落賺取生計,從此點亮家裡的那一盞燈,也點亮了孩子的生命。

 
貼近生命 高中生發現不一樣

■ 陳松禮、白芳芸、陳玫伶


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旭光高中是唯一的完全中學,多數學生來自中彰投偏遠學區。儘管學校資源薄弱,純樸的地方總有用心深耕的老師,設法滿足孩子生命成長的需求。過去一年來,學校設計多元的主題式活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探索求學生涯裡「不一樣的可能」。

學務處訓育組長陳松禮老師與社團活動組長白芳芸老師是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的推手,他們試圖與教改行之多年仍無法改變升學至上的主流價值角力,希望扭轉以考試決定成敗的僵化觀念,掃除名校保證未來幸福的陳腐認知,在一次次的活動後,建構學生實際的能力。

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和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共同合作。二位老師費盡心力地與校方溝通,聯繫相關單位、規劃課程與執行活動,讓學生跳脫書本學習,離開教室,走進真正的「大學」──大自然,讓「帶著走」的能力指標,穩穩落實在活動與學生學習當中。

用生命碰撞生命

生命教育體驗課程中包括生命教育與體驗教育。透過聽聞生命鬥士的分享講座,例如台灣密碼女孩莊馥華,以及單車橫跨美東到美西的優秀青年吳佳穎的現身說法,孩子瞭解知足的快樂,啟發生命的更多可能。

在體驗教育系列學習活動中,包括垂降、耐力單車、爬樹、造舟與社區巡禮等項目,學生有別於一般教室內講述的模式,而是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學習人權的基本概念與價值。

垂降與體驗教育

攀爬牆壁在學校總被視為違規行為,課程內卻要求學生從自己上課的教室外牆垂降,旁人建議另找高樓作垂降,白芳芸表示:「我們深信,在自己就讀的學校裡有這樣的生命經驗,這個意義與價值遠遠超越眼睛的可見高度。」透過垂降,學生學習確保與信任,學會放心的把自己交給信任的他人,學會專注地確保每一個下降的人。


 南投縣旭光高中學務處訓育組長陳松禮與社團活動組長白芳芸推動生命教育體驗課程,讓學生跳脫書本學習,離開教室,走進真正的「大學」──大自然。圖為學生運用所學的技能完成架設系統及體驗爬樹。(圖/陳松禮、白芳芸)


在專業的引導員帶領下,學生透過實際活動,藉由經驗學習圈的模式,將感受與日常生活做連結,進而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時,能將所學的能力運用出來。

旭光單車練習曲

單車是容易取得的交通工具,透過單車讓活動範圍更遠,移動的過程是對自我安全負責的練習。課程包含對認識單車構造以及具備維修單車的能力。這對遠距離騎乘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短程挑戰包含了半天的騎乘,目標是20公里外的坪林與雙冬。中程的挑戰是一場耐力考驗,團隊從雲霧中騎上學校附近的坪頂神木,路程先是緩坡,接著陡上,25名學生全程沒有人放棄。


▲挑戰地理中心碑的前訓。(圖文/南投縣立旭光高中 陳松禮、白芳芸)


六次漸進式的系列課程,透過對單車構造的認識與理解,以及體能的初級、中級、高強度的挑戰,旭光30名師生不畏寒冬風雨,終於完成一天來回80公里挑戰地理中心碑的創舉。現就讀高二己班的林怡馨完騎後有感而發:「埔里是我用雙腳踩踏的地方,到現在都還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成功了!就算淋了一整個上午的雨,雙手冰凍,還是堅持下來,努力不懈,因為『不是做不到,是你肯不肯去做』。」

感受自然的聲音

爬樹是另一個與自然接觸的練習。教師團隊學習國家公園的爬樹技能,利用裝備以最友善的方式與高聳的樹木互動。學生在習得尊重樹木的要領之後,再以架設系統的概念與方法,練習繩結、拋繩與護樹,以貼近的方式,認識滋養生命的大地。一整天的活動後,高中二年級戊班何品萱用這首詩反映爬樹活動帶給她的感受:

「空中的飛鳥是我兄弟,野花是我姊妹,樹木是我的朋友。

 所有的生物,山丘和流水,我都要好好照顧,因為這綠色的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藏在天空後面的是她的心靈。

 我與大地的一切共一生命,我的愛及於一切,我的愛及於一切。」


▲一整天爬樹活動後,用心聆聽樹的聲音以及擁抱樹木表達感謝。(圖文/南投縣立旭光高中 陳松禮、白芳芸)


團隊造舟滑出信心

如果以「上了賊船」來形容這次的活動,學生們期許自己是「最優秀的海盜」。在日月潭浮動碼頭上,一群十幾歲的孩子發揮創意,將散落一地的塑膠管與竹竿,結合童軍繩的穿針引線,設計完成獨一無二的船,同心協力在日月潭裡,划出充滿尖叫聲的歡樂時光。

學生分組進行腦力激盪,設計出創意設計圖,結合繩結技能團隊合作完成屬於自己的一艘船。經過下水典禮測試,「希望號」、「賣號」、「賽爾號」、「冰山一號」等船隻開始航向日月潭中的浮標球。大夥兒坐自製的船裡,載浮載沉濕透了褲子衣服,穿著救生衣仍不免緊張害怕,也充滿著期待與興奮,競賽名次早已不重要,樂趣才是最大收穫。


▲發揮創意將畫好的設計圖製作成可以承載十人的舟。(圖文/南投縣立旭光高中 陳松禮、白芳芸)


進階任務是同組8-10人需全體搭船,划至對岸再回頭,因為乘載的人數眾多,船下沉的深度更多,阻力更大,不安全感跟著提升。在極具冒險的活動中,同學之間的信賴與合作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旭光高中的學生透過參與各種主題活動,理解身為人的生命力與價值,思索自己的定義與定位;在既定的升學制度下,學生成功突圍,展現驚人的想像力,也累積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命教育在旭光高中脫離「口號」的角色,它是個行動歷程,從參與過程中,自然而然融入學生的學習,進一步內化成學生的態度與價值觀。

 
補助藝術新秀 給素人一個舞台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給素人藝術家第一次發表的機會。」文化部推出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最高補助申請團體一百萬元。文化部長龍應台在7日發布記者會上表示,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時,收到許多素人作家未出版的手稿。這項計畫給予未曾發表創作的藝術家第一次出版機會,就像播一顆種子,未來會長成青翠的大樹。

補助年齡不限

文化部今年推出藝術創作發表補助,個人首次出版、展覽、演出、映演或公開發表計畫,皆可申請。個人最高補助30萬元;申請團體每案最高補助1百萬元,每年最多補助2案。補助創作類別包括文學、視覺藝術、音樂、舞蹈與戲劇(曲)、影視媒體藝術及動漫。

這項補助對象不限年齡,年屆50歲的油畫藝術家黃水順多幅畫作,也請年僅17歲的蘭陽女中湯芷欣上台朗讀其獲獎新詩《影子》,該詩作於去年獲頒第30屆全國學生文學獎高中新詩組第一名。龍應台說,當年林懷民寫《蟬》的時候才讀高中,年輕創作者有了第一個發表作品的舞台,前方的道路會又寬又廣。


▲蘭陽女中湯芷欣新詩《影子》於去年獲頒第30屆全國學生文學獎高中新詩組第一名,上台朗讀時,還因為緊張而邀請文化部部長龍應台陪同朗讀。(圖文/姜林佑)


布袋戲也會川劇變臉

現場請到高雄新世界掌中劇團表演布袋戲《木偶川劇變臉》。23歲的第三代掌門人王政祺為傳統布袋戲劇團加入變臉的創新元素,讓木偶坐上重機、在海上衝浪,還模仿四川變臉,可換16張臉譜,95年發表新劇碼以來獲得熱烈迴響,目前已連續3年獲文化部傑出扶植團隊補助。王政祺指出,年底劇團將發表新劇《慟之曙光》,結合特有的奇幻活動佈景,以布袋戲結合舞台劇演出,比原本表演方式需要多一倍的人手,也需購置新3D投影設備。藝術新秀補助經費會全數投入這次的展演中。

王政祺說,阿公40多年前成立劇團,從小他就跟著爸爸東奔西跑演出,耳濡目染喜歡上布袋戲。15歲正式出道,目前和爸爸王泰郎共同經營劇團。一般人會覺得布袋戲是老一輩才會看的表演,為吸引年輕觀眾,他將傳統戲偶改造成眼睛可眨、身形更靈活。儘管有布袋戲前輩曾說:布袋戲怎麼可能結合舞台劇?但他突破傳統加入大型佈景,舞台上看不見操偶師,只見戲偶吊單槓、飛天、衝浪的靈活身影,不斷創新需要經費資助,這次將由他代表劇團申請藝術新秀補助,5月也將率領劇團至北京演出。


▲看過真人演出的川劇變臉不稀奇,高雄新世界掌中劇團23歲的第三代掌門人王政祺(左)7日在文化部「給素人藝術家第一次發表的機會」記者會上,表演布袋戲《木偶川劇變臉》,讓文化部部長龍應台(右)近距離體驗驚奇感。(圖文/姜林佑)

 
顛覆傳統 學音樂也能線上搞定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陶青(Talc Tolchin)住在位於舊金山北方開車需要1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一個居民大約5百人的小鎮。他步入音樂工作室,準備上鋼琴課,他的學生許多不住附近。開始上課時,他靠近放在鋼琴右手邊的筆記型電腦,呼叫學生雪絨(Madeline Sheron),原來雪絨不在現場,而是透過Skype向陶青學鋼琴。

雪絨的視窗彈出,開啟一個應用程式,發出鋼琴、貝斯和鼓聲的伴奏,調和的節奏與旋律,雪絨開始彈奏近日練習的爵士樂。雪絨住在距離陶青2百英里外的內華達山脈的滑雪小鎮特拉基(Truckee)。

雪絨那端的電腦攝影機瞄準她的左手,而陶青有兩台攝影機,一個架在天花板,學生可以看到他彈奏的手,另一個則是拍攝他的臉部表情。

這個名為「2013-style」的音樂課程,搭配了視訊會議平台的軟體。對陶青來說,高速寬頻的連結設置,讓他和雪絨可以在沒有延遲的情況合奏彈琴。

突破空間限制

這種方式尚未普及,位於辛辛那提的美國音樂教師協會(Music 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會員發展部主任克萊莫(Rachel Kramer)表示,世界音樂還沒跟上科技發展,即使要做線上課程,預算也很吃緊。他說:「總是有老師覺得這種方法沒有作用。」

儘管如此,很多教師已加入這類作法,克萊莫舉出實例,學校薩克斯風教師在下大雪的日子,採線上教學而不會中斷學習進度,鋼琴教師和家人在加州相聚時,仍可安排時間替學生上課。

身為一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陶青在25年前就開始試驗新的教學方法,先是製作一系列影片拿到市場銷售,隨著技術演變與時間進展,他錄製成DVD,但隨著免費網站Youtube的興起,銷售速度漸緩。

現年66歲的陶青形容自己是一名教練、教師,有時是家長,甚至是治療師。他允許學生選擇想學的音樂,以學生的步調親自指導他們,他堅信以「耐心的教條」結合熱情指導,他喜歡指引有熱情的學生進入詞曲創作的意境。

「當你看見某人的臉,你會看見他們質疑或興奮的表情,這是跟個人及表現有關的問題。被肯定,或擔憂被責罵,我真正想做的,是建立彼此的關係。」陶青說。

科技進步 教學變順暢

陶青的學生幾乎都是成人,最遙遠的學生來自加拿大,一堂課收取50美元(約新台幣1,500元),學生有的親自前來,有的在螢幕上出席,17名學生中有3名進行遠距教學。陶青的最終願望是,有一天能夠有許多遠距離學生,他能夠在巴厘島進行音樂教學。

親自上課的學生平均學習2到6年,不過遠距教學平均為期2到6個月,學習成效不顯著。

他的學生幾次遇到網路速度不穩的問題,但Skype升級後,陶青可使用分離式螢幕讓學生看到兩個視角。目前為止,他對設備的使用還算滿意。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音樂系教授奧爾曼(Evelyn Orman)專門研究遠距教學,她說訊號、速度和干擾狀況隨科技發展降低。最引人注目的技術是經過軟體設計,學生彈一個鍵,老師的琴也會在相同的按鍵按下,精準傳達學生彈奏。

研究:遠距教學易分心

奧爾曼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惠特克(Jennifer Whitaker)合作,評估面對面教學與遠距教學的差異,受測者有3所學薩克斯風和低音號的學校學生,分析近3萬個視頻,讓學生與教師寫下評論。

他們將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遠距教學》(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研究發現,遠距教學中較少閒聊和開玩笑,相較於面對面教學,遠距教學的學生在演奏中有較多的眼神接觸。不過也有學生提出,遠距教學的視覺範圍有限,學生分心的機會較多。

面對面的教學行之有年,排斥遠距教學是可理解的。「莫札特是那樣受教育,巴哈也是這樣被教育的。」奧爾曼表示,他與惠特克正一起為指揮研究虛擬實境的教學法。

比較進階的學生可能會為了名師而長途跋涉,奧爾曼自己就曾到法國學習薩克斯風,而不願意或無法奔波的學生,先進的通訊科技漸漸被認可其價值。

新英格蘭的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所提供線上教學包含12週的多元課程,包括貝斯、鋼琴、吉他、交響樂和理論等。

對雪絨來說,採取遠距教學向陶青學習的方式是完美的安排,「這個作法有效的主因是因為陶青非常敏銳,他真的風度翩翩而且風趣,我覺得他就在現場。」雪絨說。

 
飼料變營養午餐?基改黃豆吃下肚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為了捍衛學童飲食安全,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團體所組成的「無基改農區運動聯盟」發起連署活動,號召全國家長寫信給學校,拒絕飼料級黃豆出現在學童餐桌,呼籲小學主動響應。

審核漏洞 健康有風險

主婦聯盟基金會秘書長黃嘉琳指出,台灣自產的黃豆極少,而從國外進口的黃豆,超過9成是基因改造黃豆,也就是業者口中的「飼料黃豆」。她解釋,美國或歐洲等國將「飼料黃豆」用於榨油或飼料,剩下的豆粉或豆粕餵食牲畜。在台灣,「飼料黃豆」卻端上餐桌,尤其是學童的營養午餐。根據主婦聯盟的調查,一個禮拜5天,有4到7道餐點加入黃豆烹調,等於學童「天天吃飼料黃豆」。


▲無基改農區運動聯盟7日召開記者會,訴求「校園午餐要營養,不要飼料」,呼籲校園營養午餐應禁用基因改造黃豆。(圖文/楊萬雲)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提到,雖然衛生署強調進口的基改黃豆經過審核,但近年來發現,許多國家包含台灣在內,審核機制都有漏洞,基改黃豆也存在健康風險,去年一項動物試驗發現,餵食小老鼠基改飼料,1年後,小老鼠長腫瘤或有病變。

郭華仁表示,國外自從開始種植基改黃豆後,農民比以往大量使用嘉磷賽除草劑,連帶使得殘留量過高,迫使其他各國必須放寬進口標準,台灣嘉磷賽殘留量允許值從原本0.01ppm提高至10ppm,增加1百倍,其他國家不會食用基改黃豆,但台灣可端上餐桌,增加長期茹素者與學童的健康風險。

基改食物疑慮多,家長心慌慌。基隆復興國小家長會長張明麗,家有小一生,從幼稚園開始,她非常關心孩子在學校的飲食安全,小孩上小學後,才發現一頓營養午餐的預算才20多元,她只好自力救濟,發起義賣活動,籌措經費,希望將校園的營養午餐更改為非基改的食材。

訂定標準 政府責無旁貸

針對「無基改農區運動聯盟」的連署活動,台北市忠孝國小校長林芳如表示,原本營養午餐的評選便有一套標準,倘若任意修改遊戲規則,對廠商不公平。倘若有修改必要,應由政府重新建立標準,讓廠商有方向可依循。


▲台灣本土黃豆產量少需仰賴從國外進口,而進口的黃豆多數為基因改造黃豆。(圖文/楊萬雲)


台北市公館國小校長李鍾慧提到,去年11月開始,有家長反映不希望孩子在學校吃到飼料黃豆,校方考量到成本,一餐僅40多元,所以採最保守的方式,營養午餐菜單不出現豆製品,至於豆類所含的蛋白質改由蛋或菇類補充。綠色陣線協會代表林學淵建議,地方教育局應負起責任,將「使用食品級黃豆製品」項目,納入營養午餐委外辦理契約書的範本,發揮更積極的作為。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