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陸經濟布滿了隨時可能觸發的地雷。因此原先高喊「調結構」的習李體制,已經悄悄地將「促增長」,又擺回「調結構」之前;而且還自我約制地將成長率降到七%這個罕見的低標。
過去十年,在前任胡溫體制手中,過於重視短期成效、表面文章,又不幸遭逢2008年全球性的經濟大災難,在倉皇求急效之下,種下重重禍根,為接手的習李體制留下一個群醫束手的爛攤子,稍微莽撞一點的舉措,即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
因而習李縱有滿腹理想,也不得不步步為營,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老手法,在高舉的改革大纛下,試探出安全的道路。
在如此動輒得咎的困局之下,長久受到排擠、壓榨的農村、農業與農民,反而可能是既可高喊改革,又能出奇制勝的活棋。因而今年中共中央所發布的第一號文件,依循十一年來的慣例,聚焦於三農,雖云蕭規曹隨,但倘能別出心裁,或許會有奇效。
其實三農問題的核心,端在於農地。農地一方面是農業不可或缺的資源,對於大陸日趨緊張的糧食問題更重要無比;另一方面,農地是建設用地的來源,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建地身價百倍,重要性更不言可喻。
正由於農地之無比重要,因而幾乎一切重大弊端及每年十餘萬起的抗議事件,都與之密切相關。大陸地方政府一如台灣,最好強徵農民土地,給予極為低薄的補償,然後大肆炒作牟利。而直接使用、占有農地的農民,不但難分一杯羹,更因「懷璧其罪」而搞到一無所有。
然而號稱八億人口的三農部門,若能透過農村現代化、農產行銷體制健全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效率化,再加上基本良田的有效保護以及農地變更為建地的制度合理建立,三農都有可能自最低層拔地而起,成為整體經濟健全成長的最大助力,一如50年代的台灣。這一步活棋能否大建奇功,我們正拭目以待。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
《理財周刊》 700+701期合刊號;
訂閱理財周刊紙本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