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擊溥心畬的假畫!」朋友在參與幾次拍賣會後這樣跟我說。溥心畬是近年低迷市場中的一劑強心針,逆勢上漲,在愈嚴峻的市場調整期中反而愈能體現其價值,價位一好什麼貨色都出籠了,即使在大拍賣行也不例外,看著衝出高價的問題作品,他憤慨不平地說:「這跟溥老的真功力怎能比。」 溥心畬是近現代書畫家中的「舊王孫」,詩書畫三絕,以皇室貴冑的身分,拿起筆寫字作畫,是遣文人雅興,寫胸中逸氣,也為掙錢養家。清廷覆滅、民國成立,溥心畬為維持排場家計,早年賣珍寶古董過日子,而後「一家的開銷全靠一枝筆。」從北京時期到台灣時期,溥心畬日以繼夜畫事不輟,依其學生估計,他每天作畫時間超過12小時,曾被形容像畫圖機器,至少留下上萬張作品。萬大鈜曾提過,溥心畬在他生日和夫人生日之時,都會畫約150件作品作為摸彩品送給來賓和弟子,十年來兩人生日就累積3000件作品,除此之外,索畫的人亦多。喜愛溥心畬畫作的人很多,據黃天才回憶,溥老在台每年貼春聯總要貼上好幾回,一貼上就被人揭走了。 話說從頭 一舉成名畫價高 畫事本為溥心畬的最餘末事,他曾自評:「一生之學在於經學,餘事為詩,其次書法,畫再次耳。」初心要作經學大師,最後卻以無心經營的畫名最大。溥心畬的畫名大噪,還得從1930年春說起,那年的他35歲。據臺靜農回憶,當時溥心畬在北平中山公園水榭首次舉辦畫展:「溥心畬先生的畫首次在北京展出時,極為轟動,凡好此道者,皆為之歡喜讚嘆。北宗風格沉寂了幾三百年,而當時習見的多是四王面目,大都甜熟無新意,有似當時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只有軀殼,了無新意。心畬挾其天才學力,獨振頹風,能使觀者有一種新的感受。」一舉成名畫價高,溥心畬的畫價也就高居琉璃廠肆第一位。 1930年代溥心畬已是有名的畫家,現在所說的「南張北溥」之名,據傅申研究,實出於當時琉璃廠字畫商周殿侯的生意頭腦,想藉由溥心畬之盛名來為張大千宣傳行銷,而後才由大千的好友于非闇化為文字。在1933年2月1日《湖社月刊》第63冊上登著「西山逸士山水潤格:堂幅六尺120元,五尺80元,四尺60元,三尺40元,三尺以下30元,屏幅減半,以四尺為一堂,單條照常幅例,冊頁每方尺20元,手卷每方尺20元,成扇每面10元,細畫題詩加倍,先潤後墨。」要買溥心畬的畫是得先付潤金的。對比大千和心畬,在1935年喊出南張北溥前的潤例,大千山水人物堂幅六尺為24元(現有資料中最接近的1928年潤例),溥心畬畫價可說是大千的五倍有。 全文摘錄自【典藏•古美術】1月號•268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