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究竟是孩子過於好動、活潑調皮,還是真的患了「注意力不足」的過動症?
是老師沒耐性、太過敏,才會認為小小孩童的坐不住、不安定,就是「過動兒」?
已經算不出多少次數了,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在「親子教育」講座會後,總會遇見家有幼童的媽媽一臉無奈又掩不住憤憤不平之色跑來告訴我:「學校老師一直打電話來抱怨,說我兒子上課老是坐不住,跑來跑去到處搗蛋,要我帶孩子去看醫生,會不會是過動兒?拜託喔,孩子現在才一年級呢,要他多專心──?」
「我的兒子現在才幼稚園大班,只因為他總是不肯安靜睡午覺,平常又愛東問西問的,老師大概被他煩透了,竟然問我:『他是不是過動兒?』美儒老師,我兒子只是精力比較充沛吧?怎麼可以說這樣就是過動兒?」媽媽對「過動兒」這個名詞顯然十分「反感」,在敘述孩子的遭遇過程中,總覺得她有掩不住的憤怒。
「美儒老師,我女兒現在小學三年級,老師已經告訴我好多次了,說她上課總是東張西望,根本不肯專心聽講,有時候還會站起來離開座位,跑到其他同學的桌子旁,直接拿別人的鉛筆盒玩,老師說已經有別的小朋友家長來跟她抗議,希望我女兒離開這個班級!怎麼可以這樣?這樣未免也太傷人了吧?這樣算不算校園霸凌啊?」媽媽說到孩子的委屈、被排擠,一時激動得眼眶泛紅,嘴角隱隱地顫抖。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老老實實上班的公務人員,孩子從小就教他規矩的,我們不會因為他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也不會因為他是家裡的獨生子就特別偏寵他。可是孩子從小好像就靜不下來,就是連坐在餐桌前吃個飯,他也常常把身體扭來扭去的,坐立不安;讓我和老公擔心的是,原本以為兒子只是活潑好動而已,可是卻看他好像愈來愈嚴重,都國小四年級了,卻連排個隊上捷運的耐心都做不到,人家還以為我們不教孩子規矩的…」
為什麼許多媽媽,一聽到孩子可能要被貼上「過動兒」的標籤,總是覺得既委屈又生氣,甚至惶惶然驚慌不安?
★「過動兒」診斷的標準在哪裡?
根據中山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陳主任表示,目前「過動兒」在台灣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七點五,卻常容易被視為「活潑」、「調皮」、「精力充沛」而遭人忽略。
罹患者約只有百分之二十被及早發現,其中願意接受治療的僅百分之三左右;陳主任沉重的提醒,依他的臨床經驗和醫學文獻顯示:過動兒如果不治療,長大後有幾近半數的人會出現憂鬱、反抗對立性格、反社會人格的後遺症。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指出,根據統計:全台有將近百分之八的學齡孩子有過動的傾向,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所謂俗稱的「過動兒」,其實罹患的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或稱「注意力缺失症」,在醫療上是屬於一種「精神失調」的情況。目前常見的案例多以兒童為主,所以才會有「過動兒」這樣的名稱出現,其實此類「過動」狀況也會在成年人身上出現。
根據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要符合下列症狀,始能稱之為「注意力欠缺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也就是「過動症」:⑴七歲前發病。⑵其明顯癥狀是:在學校、家裡、工作職場,造成學業、社會、職業功能上,兩項以上的損害。⑶並非因為其他發展疾患或精神疾病所引起。
★過動兒主要表現在外的三個層面
●一、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作業或遊戲,常常因為外界環境一有什麼聲音或刺激,馬上就被吸引而轉移注意力;對於靜態的遊戲也往往無法「一氣呵成」、「一以貫之」。例如做功課、寫考卷時常容易疏忽細節、小地方、閱讀文句會跳躍式錯落,無法完整看完一句或一個段落,以至於粗心大意而做錯;對於需要長久時間集中精神的事(如讀書、寫作業),無法從頭做到尾,所以會出現逃避或拒絕的行為;上學或工作活動必備的東西,常不記得放哪裡,嚴重的甚至對每日常規的事也會忘記。
●二、行為衝動:往往上課時還沒聽完老師所提的問題,就搶著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搶話、打斷別人談話或活動的作為,最容易招來同儕的排斥、老師的反感;因缺乏耐性,無法乖乖跟大家一樣的排隊等候;未經他人同意,會不自主擅自拿取別人的物品或窺看;會突然出手與人碰觸,如突然拍打對方的手或臉;不管危不危險,只要是心中意念想做的,就迫不及待跑去做。
●三、活動量過大:許多過動孩子的學校生活評語大多是:活潑好動、聰明調皮、上課多話不專心;沒辦法安定坐在椅子上,不是不斷地扭動身體就是搖手抖腿,一副「坐立難安」的模樣;上課時會莫名地離開座位,四處遊走、跑來跑去,靜不下來;在群體裡有時會突然獨自嘰嘰喳喳地說話,講個不停。
不是每一位「過動兒」都會具有以上所有癥狀,有的孩子的表現會以高活動量或衝動行為為主,有的則表現在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則可能合併以上二或三種特性,這些言行將對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通常會造成極大的困擾與不良影響。
「過動兒」的這些人格特質,可能使他從小就被視為「特殊人物」,父母師長怎麼懲罰都難以讓他改善;如果想以打罵等外力來矯正孩子行為,這絕對是無法達成的「不可能任務」。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請您一定要有這樣的體認與心理準備:即使你因為他的行為而氣得半死,狠狠把他打個「半死不活」,他終歸還是你的孩子,他還是個「過動兒」。至於想憑你無比的愛心,而缺乏適當的行為訓練與藥物輔助治療;「過動兒」大多是不會自動「改動歸靜」,更無法「自然」好起來的。
★「過動」的病因到底是什麼?
依據醫學證據顯示,注意力不足的「過動症」,最大肇因可能是大腦細微功能欠佳,特別是在大腦前額葉部分,先天或後天因素都可能造成此結果;因為這種大腦的病變,目前透過腦波或電腦斷層檢查是無法檢測出來的,而必須由專業醫師經由病歷摘要、臨床表徵與行為表現才能確定結果。
★如果不予治療,長大會自然好嗎?
從國外醫學研究報告得知,不少的「過動兒」成長至青少年後,好動情形確實有逐漸改善的情況;這種自然紓緩寬解的情況,大約發生在十二到二十歲之間。
經由醫生的藥物治療、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親職訓練和感覺統合訓練,有三分之一的病童在長大成人後可恢復與一般正常人一樣。
「過動兒」如果不經治療或特別處理,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學業學習、家庭生活、人際往來各方面都比較容易遭遇挫折、身心難以協調,並可能進而衍生出不適應的種種問題。
這些「痛苦」的情況,包括︰ ⑴課業學習及表現低成就、不理想。⑵人際往來關係不好,容易被同儕「排擠」、視為「怪胎」。⑶因為難以遵守常規而被師長、父母責罵,長久以來極易信心匱乏、沒自信。⑷合併續發的親子關係問題、學校學習障礙,進入社會後適應不良;不知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起伏,常無法控制個人的喜怒愛惡欲。
~以上資料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陳美儒◎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