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總局5月2日在關渡大橋設置彈性護欄,實施出口分隔分流措施,但才啟用就頻出事故,昨先拆除一半護欄,並將加強相關標示。圖/公路總局 | | | 公路總局5月2日在淡水關渡大橋設置近300公尺長的彈性護欄,實施出口車輛分隔分流措施,但才完工啟用就頻出事故,新北市交通大隊統計,2天就發生6起車禍,公路總局昨天拆除一半護欄,並表示已接獲各方改善建議,會將橋面的分流字樣及預告指示等補強,但護欄不會全數拆除,實體分隔仍有必要。立委洪孟楷表示,民眾認為有安全疑慮時,護欄該拆就拆,不應該在未參考用路人使用經驗前貿然實施,他要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重新評估關渡大橋雙向車流安全,2個月內提出最適合的方案報告。 關渡大橋車道配置特殊,主橋末端分別銜接兩出口匝道,北側分往淡水、台北,南側分往五股、八里,總計4個匝道,用路人常在接近匝道分流處才變換車道,造成短距離內車流交織嚴重,時常發生擦撞事故。 為改善出口匝道車流交織情形,公路總局在關渡大橋雙向道路共設置約296公尺長的彈性護欄,但因施工廠商先完成護欄,指標沒有同步完成,導致用路人因不熟路況,在2、3日總計發生6起事故,近日地方也對是否設置護欄引發討論。 支持設置護欄的汽車族陳小姐表示,許多人用路習慣不佳,都是接近匝道才變換車道,她認為設護欄有必要性;陳姓民眾認為,設置護欄後更容易出車禍,大車跟機車都在閃護欄,認為應該要全數拆除。 公路總局中和工務段長游旻達說,初期發生事故是因為用路人對路況不熟悉,目前已將雙向道路的彈性護欄各退縮78公尺,剩下70公尺,增加用路人的緩衝空間,另外也補強橋面、地面分流字樣及預告指示標誌,剩下的護欄因考量安全問題,會繼續留著,將持續觀察車流狀況跟肇事型態等,做為後續參考。 有民眾認為可用科技執法取代設置柵欄,游旻達表示,關渡大橋全長1公里,雖有設置監視器,但主要用途在監控路況,因為解析度不足,且有死角,無法密集設置,還是要靠實體護欄進行車輛分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