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文學相對論9月 二之一】黃威融vs.洪愛珠/第一本書的主題,常常是創作者的青春精選集

聯副電子報

你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愛好者嗎?你是否對週遭充滿了好奇?【科博電子報】歡迎你一同來發掘大自然的奧秘。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9/06 第716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9月 二之一】黃威融vs.洪愛珠/第一本書的主題,常常是創作者的青春精選集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9月 二之一】黃威融vs.洪愛珠/第一本書的主題,常常是創作者的青春精選集
黃威融vs.洪愛珠/聯合報
黃威融(左)、洪愛珠(右)。

兩人因緣早在1997年埋下

●威融:愛珠,2021年四月,你出版了第一本個人創作《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看起來這本書徹徹底底影響了你接下來的創作人生,不僅完成了你過去幾年認真寫作的夢想,也實現了你對出版品裝幀、選紙、行距、字體和設計的執著。

第一本個人創作的主題,常常是青春精選輯。1997年的四月,當時即將滿三十歲的我,出版了一本旅行雜文集《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新新聞出版,已絕版多年),我把去歐洲自助旅行的文章搭配旅途上收藏的物質(法國香菸盒、捷克買的T恤外盒、商店提袋……)和文件(博物館傳單、商店手寫收據、電話卡、德國電車票券……),用非常土炮的方式(所謂的土炮,就是腦中想像著歐美日出版品的規格,卻只能用不熟練的技術和不豐富的預算執行),書的前言有一段這麼寫的:這一本裡的二十篇文章,全部是我1995年夏天三十三天歐陸旅行Shopping的文字紀錄成品,由商品書寫和旅行書寫兩大部分組合,再加上許多可能像是文化觀察寫作和看球看電影讀文學作品心得的剪裁所構成。

後記中的這段文字,說明了我當時的想法:出一本這個樣子的書,是我構想了很久的念頭。創作的人,最怕想到的東西做不出來,若不是眼高手低,就是缺乏才氣……用流行音樂做比喻,有人希望一出手就是《滾石》雜誌的十年經典,我只求起頭能入選年度十大新秀就好……我希望它是一本涉及一大堆事物的書,沒有人規定小說不能寫得像個性食譜,文化評論就和精采的旅行指南無關,好看有趣的書就沒辦法像設計師香水瓶一樣成為人們的蒐集對象。

當年這本書賣得還可以,有進入暢銷排行榜,後來我順勢跟不同出版社出了好幾本書。不過,那些都不是多重要的事了,最讓我珍惜的,還是那趟旅行採買的物件:在德國買到的義大利導演T恤和設計品牌玻璃杯,在捷克買的水晶公杯和花瓶,在法國收集的博物館印刷品和店家名片,至今仍跟著我過日子。

●愛珠:威融,我倆年齡有超過一個decade的代差。很多人以為我認識你,是透過你編輯的多本設計雜誌,其實不然,我知道你更早。1997年我十四歲,剛進國中。《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當年熱銷程度,少女我亦恭逢其盛。和你相識後不久,我回老家翻出從前收藏,其中《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竟是1997年四月的初版一刷。此階段的《Shopping Youth》、《旅行是一種生理需求》等書也全沒錯過,足見少女愛珠當時頗為關注你這位難以歸類的創作者。

這批書是當年圖文書的濫觴之一,同期大紅的還有李欣頻的文案寫作,一種菁英式,聰穎的小資都會風格,在九○年代的國中生眼中,文字新鮮圖片生動。我不曉得今日的國中生如何,不過少女時期自由選擇的課外讀物,除了部分暗示天然的興趣偏好,也隱隱形塑了後來的職業選擇。

高中開始我投入廣告設計的職業訓練,此後在圖像領域學習和工作迄今二十年。你的作品和坊間多數旅行書寫關鍵的差異,在於明顯的文藝取向,尤其著重設計和生活物件。在他人不曾留意的小節,或直接回收的票根、消費收據和購物紙袋中,寫出旅行況味。且大量引用文學作品、電影和歌詞。這些旅行書寫,後來竟隱隱引導我多年後的歐洲自助旅行路線。

首次到布拉格旅行,進卡夫卡博物館,對經典版畫圖案感到似曾相識,前網路時代,不斷回想究竟何處見過,原來在你書裡;去龐畢度,堅持要外頭廣場午餐,是對書中標題〈去龐畢度旁邊廝混同時野餐〉記憶的殘留。沒預期多年以後我倆結婚,書中物品直接出現在屋中櫥櫃。比如你在布拉格購買的那個底部超厚的喝酒用公杯,我發現很適合裝油醋醬;那只你形容為「圓筒狀、鋪滿各種顏色,像油畫原料擠在調色盤上模樣的水晶花瓶」,插上一把陸蓮,很是雅氣。

請問威融,如你所說第一本書是青春的精選集,能否聊聊你的青春時代,和出版因緣,年輕時的書,如何影響後來的人生?

十五歲讀的書,成為生命的印記

●威融:當年我自己率先出書這件事,讓許多同輩大吃一驚。大學時期參與《台大人文報》創辦的我,認識許多才華洋溢的同學和學弟妹,如果要出書,比才華比努力比資源,我都是後段班;更何況,我從來沒有把「成為一個作家」當作人生的重要目標。

當時的我,原本打算在廣告圈出人頭地,不過事與願違,我很快就發現自己無法全心全意學習商業運作的策略寫作,雖然跟著幾位創意總監、優秀業務和視覺夥伴學習很多,但是我決定當個「不上班的接案寫作者」。

離開廣告公司的全職文案工作,感謝1996年在台北之音主持午夜廣播節目的李文媛小姐,她找了我的大學社團好友馬世芳當節目企畫,我和其他幾位文青好友受邀參與內容協力,我的第一本書裡多數文章原本是節目素材。後來,這個節目推出「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企畫概念,先是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合作徵稿,接著遇到大塊文化的廖立文總編輯和郝明義先生,促成這本集體創作的出版。

出道是寫旅行雜文,但是我更偏好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五人編制,成為日後我參與雜誌編輯的重要啟蒙。與其說我有個人創作出版的念頭,我更有圖文整合編輯的衝動,在我以作者身分參與的出版作品,我可以放肆地用我自己的方式下標寫作,讓作品以我偏好的方式呈現。

多年後回顧那段創作過程,我曾經這麼描述:30歲那年,習慣橫衝直撞的我和此生難得的四位好友共同成就了這本創作,如今回頭看來,這是那段時日最不讓自己臉紅的一件事了。當時的我們基本上是用「出清存貨才能告別青春期」的瘋狂態度,挑戰當時出版環境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採用幾近毀滅友誼的吐槽批鬥,完成了一本可說是叫好也叫座的作品。

請問愛珠,你多次受訪時公開表示,《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打動了中學階段的你?你怎麼看呢?

●愛珠:《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確實是我的青春經典,當年十五歲的我初次讀這本大書時受到的衝擊至今清晰,日後亦常常翻讀。我想當年讀者印象猶新,若是年輕朋友,容我解釋一下這本怪書,好讓你們趕緊去買。(至今已改過三個封面,二十年來持續長銷中。)

本書的關鍵文案,乍看像一句廢話:「台北不是東京,台北不是紐約,台北不是倫敦,台北就是台北。」但是放在二十年前的社會氛圍裡,即為精采破題。我們的家鄉首都表面上逐漸成為經濟上的小巨人,同時深層的不自信則和台北的柏油路面一樣坑坑窪窪。此時一本橫空出世之書,將台北的可愛可恨可吐槽之處,寫成一百個生存的理由。比如〈行天宮完全拜廟手冊〉、〈燒餅油條反攻大陸,牛肉麵是台灣土產〉等。這些篇章挖掘了台北生活的滋味,記錄了台北的不可替代。這本書是解嚴後十年,活絡湧動的台灣社會一個奇特的結晶。同時解放了多少台北小孩對家鄉複雜的心情。

一百理由的五位作者,後來持續以不同的方式創作並生活著,因我倆的相識與結婚,有幸陸續見到每一位。其中沒有任何一人在二十年後變成令人生懼的油膩大叔,反倒始終帶有某種覺醒青年的明朗氣息。可見創作人真誠的底氣,足以長久護持心靈。

在個人主義無邊無際發展的今日,若想得知你所說的那種「搞樂團」式團體工作的激盪(或互相傷害),強烈推薦年輕朋友(尤其如果你是設計系同學,正受苦於畢業製作),一讀全書最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誕生」,除了有創作Time line和進度控制表,還有當時五位年輕作者如何用機車的文字,激勵和挖苦彼此。各位長年的情誼和這本作品,二十年後回溯,尤其勵志。

威融,我發現包含《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在內,你所有的作品,乃至於後來的雜誌編輯生涯,都是大量的圖文整合出版品,能否分享你的創作靈感與閱讀取向?

設計上花的心思,不輸給文字的努力

●威融:我在三十歲以前出了幾本暢銷書,與其說它讓我成名,最大的體會是在台灣不能靠寫作維生。於是我回廣告公司上班,幾經轉折我進入雜誌社,後來創辦了設計雜誌和生活雜誌。過了幾年,我又成為公司編制外的接案人,雖然現在還是所謂的雜誌總編輯,但是我已經很久沒有全職為一個公司或工作服務。

剛開始參與出版的我,會把我喜愛的雜誌和報紙版面收藏在資料夾,針對每篇文章,把我屬意的視覺材料、要參考的版型拿給設計看。當年啟發我最多的是香港《號外》雜誌和義大利服飾品牌Benetton出版的《Colors》,我根本是個不純粹的作者,是個混合廣告文案和雜誌編輯的寫作者。

我會成為圖文整合取向的編輯人,跟我愛看許多外國雜誌有關:1990年代我認識了日本次文化雜誌《Studio Voice》,每次搬家,都曾經動念把它們丟掉,不過目前都還在身邊。前幾年我開編輯課時,分享它們曾做過的專題,例如安迪沃荷、法國新浪潮電影、黑人文化,不只切入點有趣,版面更是精采,厲害的雜誌內容是超越時代的。

1990年代後期,我開始看 《Wallpaper》,這本都會生活雜誌,改變了原本時尚和設計的既有類型,2007年他創辦《Monocle》,又是另一個經典。2000年以後,有兩本日本雜誌成為我的採購主力——《Brutus》和《Casa Brutus》,前者是半月刊,每期都會推出一本大主題,它的選題結構攝影排版敘事……簡直是雜誌聖經;後者主題圍繞建築和設計,針對日本和世界知名建築師的報導,它的主題設定和版面呈現,影響了這一整代設計雜誌的面貌。我至今仍珍藏兩本日雜那個時期的大量紙本,是我後來從事圖文創作的重要養分。

多數的文字作者,其實對設計專業並不熟悉,很顯然你不是這樣。請問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這本書,你不但是作者,而且參與設計,很多讀者恐怕不太知道你在設計上花的心思、並不輸給你在文字上的努力……

●愛珠:我年近四十才寫出了第一本書,但是十七歲就開始學平面設計,一路沒改過行,工作到今天。因此儘管如今大家識我,多是透過寫作的身分,不過我倒從沒忘記自己多年的設計飯碗。

本來,設計作品讓圖像表述即可,最好別解釋太多,不過既然「作者自己設計自己的書」這類案例不算多,就藉此版面多說幾句。

前不久,和尊敬的資深出版人葉美瑤聊及《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的封面,她說初見那碩大的書名標題,和滿版大紅底色很感訝異,可以說是與今日時潮的小清新設計風格背道而馳,然而也走出一種風格。

我確實觀察到今日許多浪漫優美的書封,美則美矣,在書店平台和網路縮圖上,幾乎看不見書名。長年商業設計的訓練,我習慣將訊息溝通置於第一順位,風格居次。設計自己的書,也打算先讓人看得見找得著。老派少女封面的成形,是在遠流出版社的會議室,我以鉛筆畫草圖,提出的關鍵字包括「矮胖開本、穿線膠裝、大紅色、壽桃圖案、昭和風格手寫廣告字體」。總編輯黃靜宜和編輯蔡昀臻聽了,竟當場同意,任我去弄了。回想起來,一方面是對人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對這本文集的情懷深深的理解。

連帶的印刷風格也希望老派點,為了模擬四色印刷出現之前的印刷,那種多版單色套印的效果。封面的壽桃,我以點畫完成,壽桃的紅暈,葉子的綠色都套單色,靠網點疏密產生漸層。標題字也是手寫,以長型明體的結構,加上圓潤轉角,最後完成這個蓄意老氣,印著白胖壽桃,或許可以用台語形容為「倯倯啊□」的封面,希望它與書中文字,保有一致的性格。

--------------------------------------

黃威融

跨界編輯人。1968年在台北市出生,2018年夏天在編輯課與洪愛珠相識,2020年一月宴客結婚。1997年出版《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1998年和四位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曾擔任《Shopping Design》、《小日子》總編輯,目前擔任《新北市文化》季刊總編輯。

洪愛珠

1983年生,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資深平面設計,設計學院兼任講師。2017年始陸續發表散文,主題圍繞家族飲食,本地小吃與人景。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與黃威融組隊結婚。2021年出版首部散文集《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訊息公告
全球創作圈淘金熱!藝壇新秀轉戰NFT,六張圖賺35萬
3月初,美國網路藝術家Beeple一張圖檔,透過NFT形式,竟以新台幣19億元天價拍出,讓NFT加密收藏,迅速成為今年全球創作圈最熱門的話題。其實,台灣也已經有新秀藝術家,透過NFT成功淘金。終於,有這麼一天,藝術創作不再是必須忍耐窮愁的漫漫長路。因為,NFT橫空出世了!

雲南探險家洛克的故居 納西族起源之一「玉湖村」
在「玉湖村」的重頭戲還是洛克的故居。他居住在雲南的時期也正是他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和攝影的時期。也多虧有他,我們現在才能一窺當時的麗江之美。像是他照片裡馬幫在下面休息的這座美麗牌坊如今想來也早就不存在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