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看準半導體產業前景,投入電機、資工領域,還有學生放棄醫科,將電資擺在第一志願。一個好消息,現在學生不僅有電機、資工系的選項,今年又更多了一個新選擇:半導體學院。
去年,政府快速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鼓勵產學合作成立「研究學院」,鬆綁相關規定,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讓產業參與人才培育。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居領先地位,卻深受「人才缺乏」所苦,為把握優勢,產學界於是率先針對半導體領域設立研究學院。
不到一年,台大「重點科技研究院」、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成大「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紛紛成立,總統蔡英文、教育部長潘文忠、企業大老等都到場出席揭牌儀式,顯見產官學界的重視。
去年5月「產學創新條例」通過後,由台成清交所領軍的四大半導體學院,被視為由國家一手催動、集結頂大與企業資源所做的科技產業人才布局。如果這是理工領域的人才國家隊,那人文領域呢?
今年2月,同樣國家級的「國際金融管理學院」正式成立!由金融總會與金融研訓院共同推動,「北政大、南中山」兩所國立頂大領軍,未來將成為台灣在金融領域國際級人才的培育重鎮。
也許有人想問,這和過去的商管學院或財經系所有什麼不同?目前,許多商管學院也開設了國際金融學程,或更高階的國際金融研究中心、EMBA國際金融組,為何還需要國家級的「國際金融學院」?
2020年2月襲台的新冠肺炎,至今已兩年,對國內企業帶來天翻地覆的營運挑戰,也讓企業對新鮮人的能力,帶來不一樣的重新評價角度。
去年中,以「全球防疫模範生」「疫情之下的平行世界」自豪的台灣,島內爆發出嚴重疫情,三級警戒下,許多公司面臨營運突然中斷的措手不及,許多企業原訂的人才招聘計畫,也紛紛暫緩或延後,讓去年7月畢業的大學生,面臨職缺數量大減的窘境,成為「最慘新鮮人」。
然而,8月之後台灣疫情快速消退,國內消費市場猛力反彈,加上國際需求持續暢旺,突然回春的市場力道,讓企業紛紛急著搶人,一路開缺,也讓2022年一開春,就成為台灣史上最缺工的一年。以國內最大徵才網站104人力銀行為例,截至2月,線上工作數達87.2萬個,不僅創史上同期新高,更比去年同期增加17萬個職缺,年增幅達24%。
知識 • 品味 • 樂在生活分享
訂《遠見》雜誌一年12期即享《遠見行動誌》暢讀12個月 再贈《HYDY時尚露營杯》兩入 優惠價 2,680 元
訂《遠見》一年12期 贈 Armada 艾麗絲鑄鐵鍋(湖水綠),訂閱即享《遠見行動誌》暢讀12個月 方案價2,880 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