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兼具潮流與永續 快時尚蛻變「綠時尚」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異外之聲˙同志熱線電子報】帶你/妳了解台灣同志社群近況,掌握第一手活動與報導,聊異性戀之外的事!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8/24 第58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兼具潮流與永續 快時尚蛻變「綠時尚」
從第1天到第∞天 Amazon的永續創新經營學
 
兼具潮流與永續 快時尚蛻變「綠時尚」
文/張名榕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疫情帶動線上商機,SHEIN、H&M、ZARA、UNIQLO等快時尚品牌成為網購寵兒,營業額屢創新高,卻也因耗費更多資源,與ESG理念背道而馳,飽受批評。身為快時尚發源地的歐洲,更著手立法管制快時尚品牌,這些廣受歡迎的潮流品牌是否會走向衰退?又如何轉型因應?

歐盟立法管制 衝擊成衣市場

根據2019年的世界銀行報告 (World Bank Report)指出,該年度全球生產的新衣服比2000年的500億件還多出1倍;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的報告指出,全球服飾年產量持續增加,從2000年至今,每位消費者平均多買了60%的衣服,丟棄速度卻越來越快,衣物在衣櫃裡的「保鮮期」只剩過往的一半。

無獨有偶,BBC報導美國民眾每年平均丟棄高達37公斤的衣物,下場多半是當成垃圾進入焚化爐或掩埋處理,BBC更悲觀預估到了2030年,全球1年丟棄的衣物將達到1.34億噸之多,驚人的數字也讓歐盟下定決心,出手整頓造成環境負擔的「快時尚」產業。BBC指出,歐盟研擬的新規定將要求品牌確保商品堅固耐穿,同時符合友善環境的條件,也要揭露更多回收、修補及衣物再利用等資訊給消費者,非營利國際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Coalition on Standards指出這樣的要求,可以有效地增加衣物使用次數,不再穿過即丟。

歐洲環境署則指出,在環境及氣候的影響因素排行榜上,衣物高居第4,排在食物、建築及運輸之後,每個歐洲人一生消費的衣物會消耗391公斤原材料,並製造出270公斤的碳足跡。在英國,民意代表要求政府修改法條以規範服裝生產商,主要訴求是減少原材料的浪費,倡議者認為改變成衣原料的這項政策,可以為歐洲以外的地區設立一個良好的示範。

快時尚品牌為壓低成本,通常採用低價的人造纖維取代棉花,製造生產線也多半設立於人力成本較低的亞洲地區,歐盟修法也代表亞洲成衣產業勢必遭受衝擊,儘管如此,包括UNIQLO與H&M都已承諾會與下游廠商研擬改善方案,努力符合歐盟的新規範。

快時尚大污染 霸主也須轉型

2008年在中國南京創辦的SHEIN,以1件洋裝15美元、1件上衣5美元等,各種難以想像的低廉價格結合風格多樣的服飾配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快時尚網路品牌,在2021年衝出高達1,570億美元的驚人獲利。商品銷往全球近200個國家,最大的市場是美國,吃下當地快時尚產業高達30%的市占率。

華爾街日報指出,SHEIN在商業上的成功歸功於生產與行銷層面,利用中國成熟的成衣製造鏈及高速的物流效率,品牌向數千間工廠下單,短時間內生產出大量的低價商品,每項新品最初會以小規模的形式發售,快速上架測試消費者喜好,利用敏捷式開發,SHEIN每日都能上架數千件新衣,完全符合喜新厭舊的快時尚消費者需求。

行銷層面則刻意保持神祕低調,在官網及社群網站上,SHEIN不特意提及品牌來自哪裡,巧妙地起用西方模特兒拍攝商品照,網站設計也營造西洋品牌氛圍,許多消費者甚至不知道SHEIN是中國品牌。

人工智慧也是SHEIN成功的秘訣之一,AI在社群媒體快速搜尋目標消費族群的影片與照片,蒐集最新的潮流提供給設計師,完成的設計圖隨即進入SHEIN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ERP) 快速生產販售,ERP會視銷售情況調整製造數量,生產到販售原本需要3周的工作流程,現在只要3天,是名符其實的「快時尚」。

SHEIN的驚人收益引起投資人的興趣,批評聲浪卻也隨之而來,大量生產的低價服飾捲入抄襲風波。其大小爭議不斷,但最被外界詬病的還是「浪費資源」,在快時尚風潮推波助瀾下,像SHEIN這樣的品牌每年生產出不計其數的商品,最終都會成為海量的垃圾,更別說生產過程中造成的資源耗損與環境污染。

面對各界批判,SHEIN的ESG負責人Adam Whinston表示,品牌將投入5,000萬美元解決紡織廢棄物問題,並研究如何將二手服飾轉化為新產品,替時尚廢棄物找到新出路,希望降低大眾對品牌的疑慮。

ESG浪潮 時尚「綠化循環」

面對ESG風潮造成的市場衝擊,不僅快時尚品牌緊張,整個時尚產業都備感壓力。

2018 年底,由聯合國發起的「時尚產業氣候憲章」(Fashion Industry Charter for Climate Action)正式登場,獲得Guess、Gap Inc、H&M Group、adidas、PUMA、UNIQLO等全球數十個知名品牌,以及紡織、物流公會支持簽署,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時尚產業氣候憲章主要依據《巴黎協定》,目標是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執行方法包括選用友善環境的原料、在製程中減少碳與化學排放、與低碳排物流業者合作等,希望推動時尚產業往「循環經濟」邁進,各大品牌也隨即推出相關政策響應。

1.ZARA 100%永續布料

ZARA宣佈在2025年前,所有服裝將百分之百使用棉布、亞麻等永續材質,今年更與新創科技公司Lanza Tech合作,將環保聚酯纖維應用於禮服設計中,取代尼龍、人造纖維等不環保的石化製品。ZARA也表示,實體門市、辦公室使用的電力會有8成來自可再生能源,並計劃逐步減少實體門市,全力轉攻線上市場。

2.「H&M LOOOP」 舊衣再造機

2013年就開始回收舊衣的H&M則把重心放在資源再利用,積極推出再生材料服飾,包括以釀酒過程中廢棄的葡萄皮、樹莖與種子取代皮革,製作人造毛皮大衣,及海漂塑膠瓶再製的再生纖維外套等。2020年也在斯德哥爾摩門市展示新機器「LOOOP」,它能夠在5小時內將回收舊衣清洗、切碎、紡織,重新拼接成新衣服,藉由體驗行銷促進客戶回收舊衣的意願。

3.UNIQLO 1杯水的水洗技術

UNIQLO的永續發展報告中則提出多項承諾,包括從源頭要求棉花農合理用水、在製程中達到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並研發出以1茶杯的水量就能完成水洗加工的技術,大幅降低用水量。此外,品牌也積極回收廢棄商品,使用回收商品內的羽絨在日本推出「再生羽絨外套」,藉此顯現永續發展的決心。

透過包羅萬象的新政策,過往耗費大量資源與用水的「快時尚」,是否真能轉型為節能永續的「綠時尚」,除了業者本身的努力,下一步推出至市場上之後,消費者的態度與迴響,或許才是最終的成敗關鍵。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8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從第1天到第∞天 Amazon的永續創新經營學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其偉大之處在於不走別人走過的路,願意冒險航向不可知的未來,企業在擘劃願景、攻城掠地、開發新產品時也應該抱持著同樣的態度。千萬不要只知道模仿競爭者的思維與套路,要適度放任自己的想像力,自由探索無限可能的未來發展,要像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逃離埃及、跨越紅海,千辛萬苦地追尋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般。

賈伯斯、貝佐斯、馬斯克都是類似哥倫布及摩西的大人物,只不過他們不是在航海及宗教界的英雄,他們分別在電腦、應用平台、零售、物流、智慧汽車、星鏈網路等產業領域發揮長才。特立獨行是這群異端共同擁有的標籤,他們不走傳統既定的習慣路線,不按牌理出牌,不遵行別人設定的典範,敢於改變現有的遊戲規則,他們就像Apple知名廣告「Think Different」文案下描繪的創新英雄:「向那些瘋狂的傢伙致敬,他們特立獨行,桀驁不馴,惹事生非,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墨守成規,不安於現狀,他們改變了事物,推動人類向前發展。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

英雄人物是劃時代事件的代表,就像目前台積電的半導體技術獨步全球,絕不是張忠謀1個人的功勞,而是整體團隊成員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成就。身為組織掌舵者,張忠謀的責任是提出策略願景,形塑足以實現理想的強大團隊與文化。張忠謀早在2008年就提出開放式創新平台(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OIP) 的服務概念,台積電期望能夠建立1個IC設計生態體系,有效整合聯盟夥伴協同針對客戶需求進行開發,共同提供矽智財、元件庫、可製造性設計、電子設計自動化、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相關服務項目,張忠謀高瞻遠矚的策略思維引領台積電團隊成為全球最先進、最強大的半導體公司。

Amazon:每天都是Day 1

貝佐斯在亞馬遜(Amazon)同樣扮演著策略願景及組織文化領航者的角色,即使成長為超過150萬名員工的大企業,貝佐斯仍希望Amazon保有初創時的靈活應變能力,惟有如此才能激發出具有顛覆性的創新。因此,貝佐斯將西雅圖的辦公大樓命名為Day 1,其用意就是要Amazon的員工永遠處於創業與網路產業的第1天,避免落入大企業的官僚作風。貝佐斯在寫給員工的一封信裡說道:「要持續創新,不要因為最初的構想看起來太瘋狂而陷入絕望。記得讓思緒漫遊,讓好奇心成為你的羅盤。記住,今天依然是第1天。」

隨著時間的流動,經營成功的初創企業會不斷的成長與茁壯,進而培植並累積出得以爭霸市場的策略願景、組織文化、規章制度、商業模式、專業知識、設備資產,龐大的資源及深厚的實力成為大企業與競爭者相抗衡的保證。然而,有好處就有壞處,如果經營者管理不當,原有的資產會變為包袱,制度會形成官僚,模式會製造束縛,複雜則導致遲滯,反而限制企業靈活應變的能力。從市場龍頭寶座跌落神壇的柯達(Kodak)及諾基亞(Nokia)就是最好的例證,這也是貝佐斯極力避免的負面效應。

維持創業家精神是Amazon縱橫全球近30年的武林祕笈,鼓勵員工自由進行創新與實驗是貝佐斯不斷強調的經營思維,從招募開始Amazon就盡其所能的挑選具有創新特質的人才,面談過程中,貝佐斯會請對方談論發明過的東西,試探其是否願意嘗試新事物;設定獨特的用人條件,使Amazon持續引進富創新能力的經營團隊。此外,儘量不對提出創新點子的員工說「不」是該公司的基本原則,主管應向未來的可能性進行挑戰,而不是習慣性的否定。在Amazon,只要你有構想就歡迎向所有的管理階層進行提案,有人願意支持就能夠對新事物進行實驗,宛如風險投資的管理機制有效促進了Amazon創新活力能永續增長。

驗證創意點子的未來

保持未來視野是貝佐斯激發Amazon成長動能的關鍵手法,而創新人才的特色就是不墨守成規,不安於現狀,總是長遠思考未來的前景,貝佐斯的腦袋裡永遠在思考3年、5年甚至10年後的事情,他在接受富比士(Forbes)採訪時自豪的表示:「我擅於提出構想,我可以坐在這裡從1個點子開始,然後在1個小時內用100個點子填滿整個白板。」如果1個禮拜沒有進行腦力激盪,貝佐斯就會以抱怨的口氣召集辦公室內的員工:「Come on guys, help me here!」

具有長遠思考的領導人很少被眼前的事情纏身,他們會放下日常的業務,著眼於未來2到3年的佈局,進而制定出公司的成長藍圖,而貝佐斯不但以身作則,也要求領導團隊如法炮製,經過貝佐斯強力推動與要求,不斷探索未來的長遠思考已經成為Amazon的關鍵基因。

前面提到Amazon的員工可以自由地向所有高階主管提出創新方案,那麼貝佐斯要如何強化組織人員的未來視野呢?其具體的做法是為尚未推出的產品撰寫未來新聞稿,根據Amazon Marketplace前執行主管羅斯曼(John Rossman) 的說法,通常企業在創新時對於目標只有模糊的架構,造成許多時間及金錢上的浪費,如果能夠洞察未來,並在推出新產品前精準描繪其特色、顧客、問題,就能開創出無人可擋的策略方案。

貝佐斯在公司初創時期訂下規矩:「不准用PPT條列式的說明想法,而是簡明扼要的說明未來的願景,精準描述團隊對產品未來的想像。」對於Amazon員工而言,未來新聞稿是強制性的工具,有助於徹底、仔細的驗證產品的關鍵特色、接受程度,以及專案成功的路徑。

4原則寫好未來新聞稿

至於怎麼樣才算是合格的未來新聞稿呢?明確點出改變、產品及專案的殺手級特色(Killer Feature)是羅斯曼認為最值得企業探討的,經由未來新聞稿的共同論述,團隊可以針對專案進行深度的理解,發展出具有影響力的推動路徑,進而強化跨組織運作的士氣與投入。羅斯曼在《像亞馬遜一樣思考》(Think Like Amazon)書中提出4個撰寫未來新聞稿的規則,幫助我們設定清楚且崇高的目標:

1.採取未來的觀點描述專案實現時的成功。

2.說明產品對於顧客的重要性,如何提昇顧客體驗?

3.設定大膽且清晰的目標,清楚表達可衡量的成果。

4.概述引領成功的原則,定義有待克服的困難。

未來新聞稿是產品發展的行動綱領,領導者必須驅動團隊做出承諾,做出改變,特別要強調的是:「未來新聞稿是具有強迫性的機制,一旦通過發佈就不能輕言放棄,要克服萬難,使命必達。」對於Amazon員工而言,未來新聞稿是一紙合約書,清楚明白的描繪達成任務需要投入的理解與行動,時時提醒團隊中的每一個人要對其負起責任。未來新聞稿避免Amazon落入官僚組織,與時俱進、不離初衷,保持實現成果必要的敏捷度。

展望未來的情境給我們明確的前進標竿,其做法和傳統以現況為出發點的方式不同,構思未來導向的產品功能有助於開發不受局限的嶄新方案,可以翻轉以現況為原點的提案形式,避免走進只知抄襲別人的死胡同。在激發開發團隊對於產品的未來想像時,企業並非模仿現有產品,而是用未來2年、3年的眼光來看世界,提出足以顛覆現況的新點子,並且著手繪製出長期的演化路徑,擘劃出不同於過往的發展劇本。

打破常規變身創新者

洞察未來的長期視野往往不是大企業的專利,反而經常是來自有遠見的小團隊或個人,像是研發出膠囊內視鏡(PillCam)的導彈工程師葛瑞爾(Garriel Iddan)。長久之來,只要提到照腸胃鏡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光是想像醫生將一根管子伸入口腔、經過食道、到達腸胃,就令人擔心、害怕,更何況過程中還附帶著痛苦及嘔吐等負面體驗。現在病患有無須恐懼的安心選擇,革命性的方案是以膠囊內視鏡來取代傳統的侵入式做法,病患接受腸胃檢查就像吞藥丸一樣輕鬆自在。

這項創新技術並不是由醫學界的大藥廠或大醫院所研發出來的,而是來自一位以色列國防部軍備發展局工程師的突發奇想,葛瑞爾是腸胃鏡的門外漢,缺乏相關領域的豐富經驗與資源,表面上看起來這是橫亙在眼前的阻礙,殊不知這樣的缺憾反而帶給葛瑞爾創新上的優勢,沒有經驗就不容易被傳統的思維所局限,不用看產業權威的臉色行事,沒有資源等同於沒有既定的包袱,容易跳脫現行的教條,可以避免種種有形及無形的思想及行為制約,幫助葛瑞爾無視市場的遊戲規則,運用嶄新的視野來打破常規。

正如我們前面論述的種種原因,組織越是龐大越容易產生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與包袱,而類似賈伯斯、貝佐斯、馬斯克這樣的創新英雄之所以獲得眾人的讚頌,就在於他們能夠擺脫組織的宿命,帶領團隊在企業日益壯大的過程中保持微型企業的創新動能,勇敢冒險航向全新的未知地帶。

創新者必須是自由人,否則很容易落入官僚組織的陷阱;創新者是不斷提出質疑的獨立思想家,要無視社會大眾異樣的眼光;創新者在不同的專業間來去自如,如同馬斯克、貝佐斯擅長在跨產業的異領域靈活跳躍;創新者不跟著成功者走康莊大道,他們寧願選擇荒野小徑,自由自在地走向未來的無限可能空間。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2年8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