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初,張愛玲伏案寫下上頭這幾行字的時候,大概無法想像她預言了時裝圈此後持續半世紀依舊方興未艾的中國風,其中更未卜先知地指涉以巴黎設計師為首的後殖民觀點。儘管大都會美術館亞洲藝術部門主管Maxwell Hearn不斷強調別把展覽和薩依德的「東方主義」興起任何聯想,但任誰都無法否認中國風情的時尚現身,上溯Paul Poiret於20年代的「Nuit de Chine」,往後直到2004年Tom Ford執掌YSL Rive Gauche最後一季的刺繡龍紋旗袍,一次次莫不帶著西方文化眼中對於東方中國的霸權凝視──這些片斷而非全盤的、想像夢囈多過現實理解的、神話傳說多過正史記載的,一個個都是後殖民視角的美麗弔詭。
從王朝到城市
館長Andrew Bolton雖然沒有解釋親自將展覽定名為「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的原因,不過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這樣的字眼,卻讓人不得不想起19世紀作家路易斯卡羅那聞名巨作《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續集《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書中充滿著各種鏡射和時間逆轉的比喻與故事情節)。八面玲瓏的Bolton巧妙地避開中國在人權、經濟和政治議題上的政治正確性,以140件橫跨將近一世紀的高級訂製服與高級成衣、中國骨董與字畫、現代服裝、影像與影音裝置的交錯布展,表現中國文化如何啟發西方時裝,如何鏡射、對稱、對比、逆轉出時裝圈的中國風。
荒誕而精巧
展場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以兩位中國女性為單一主題的展間──「黃柳霜」:1905年出生於洛杉磯華人街的黃柳霜,以Anna May Wong的藝名在長達45年的演藝生涯中,橫跨美國、德國與英國的默片、電影、電視劇、舞台劇以及廣播劇演出,是第一位美籍華裔的好萊塢影星,不僅多次登上《Vogue》和《Vanity Fair》,也啟發了John Galliano、Anna Sui等設計師。「胡蝶」:1908年出生於上海的胡蝶,16歲時以演出中國第一部劇情片《孤兒救祖記》出道,接著一人分飾兩角的《姐妹花》不僅讓她成為30年代中國票房最高的女星,還以此片紅遍東南亞、日本與西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