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台海危疑,誰錯估形勢誰錯解民意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慈濟月刊電子報】提供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彙編選粹,慈悲與智慧的雋永語錄,是您日常生活中的心靈資糧!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9/29 第483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只能拿健保說嘴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台海危疑,誰錯估形勢誰錯解民意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反彈後的新課題
民意論壇 范疇/彩票意識到保險意識
你的「屁股蛋」 我的族群尊嚴
查禁和審查書是死胡同
疫情下的「傳奇」 再現八○年代熱情與理想
金鐘 穿回自然是勇者
政治切割歷史 文化斷根難凝聚
政治力操作 台灣人變中國人敵人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智慧醫療施仁術 醫療智慧存仁心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只能拿健保說嘴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藝人張韶涵、歐陽娜娜要在對岸國慶晚會開唱,陸委會和文化部揚言要依法查處,蘇貞昌則批她們「享受台灣民主自由和健保,還跑去唱不適當的歌」。政治人物帶頭圍剿,兩人立馬成台灣酸民箭靶,各種惡毒言論出籠。彷彿兩人去唱個歌,台灣就要深陷鐵幕了。

此事讓人聯想到當年張惠妹在我國慶大會唱國歌而遭對岸封殺,未來兩位女星在台發展,恐怕堪虞。民進黨二度執政,肅殺和控制直追對岸,連藝人也不放過。蔡英文四年前說「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道歉」,終成笑話一句。

從蘇貞昌到綠營支持者攻擊套路一致,都指責在對岸工作的台灣人貪享健保。前不久,球星林書豪入籍中華民國,也有網路鄉民說他是為「享受台灣健保」。台灣的吸引力,難道只剩健保可以說嘴?

台灣人到大陸工作,不論哪行,多半是為了發展機會,很少是因為「認同」而去。亦即,保留國籍,不會只是為了健保。若台灣能給他們相同或更好的發展環境,誰願離鄉背井?他們希望的,只是更多「被看到」的發展機會,但政府給了他們什麼?一再提「健保」,正顯得心虛。

蘇貞昌雖然也提了「民主自由」,但掌握權柄的高官,用政治立場帶頭欺負出外打拚的遊子,這是什麼民主、什麼自由?根本是自打嘴巴。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台海危疑,誰錯估形勢誰錯解民意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台海情勢惡化,危機升高。六月,「國際危機組織」將台海列為政治安全情勢重大惡化地區;八月,美國前中情局副局長和前參聯會副主席推演明年一月共軍可能在三天內武統台灣。連日來美軍航母穿梭、共軍實戰演練,台海緊張已不是「芒果乾」或「狼來了」,而是國際社會的共同焦點。

根據本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台灣民眾的感受也部分證實了國際社會對台海的觀察:民眾仍普遍認為兩岸開戰可能性低,但兩岸關係天平已明顯向「戰爭」一端移動,民眾對兩岸軍事與政治敵對的感受都達到十一年來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民眾感受出現兩個重大的反差:一方面,民眾知道民進黨導致兩岸關係緊張,但仍力挺蔡總統的兩岸政策和親美反中作法;另一方面,民眾對大陸人民的好感和對大陸政府的負評,都達到新高。先不談外部因素,民心這兩大反差可能部分形塑了當前的台海形勢,也影響未來兩岸關係走向。

民進黨慣於抹紅打藍,操弄反中,獨化教育成功。國民黨則有理說不清,一路挨打,兩岸論述陷入泥淖。蔡政府不但藉機建構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等法制刑具,加上善帶風向的側翼網軍,製造寒蟬效應。民進黨因而全面掌握話語權,大內宣發威,熱賣「芒果乾」。

民眾雖知民進黨帶來兩岸動盪,但在整體社會氛圍下,許多「勇敢的台灣人」無畏中共軍事威脅,不擔心被捲入美中角力戰火;或者相信台海有事,美國馳援;甚或希望美國積極介入,遏中扶台。民眾對台灣前途雖仍以「永遠維持現狀」為主流,但明顯呈「統消獨漲」的態勢;但若任由此態勢發展,結果若非走向兩岸民粹相撞,就是台灣淪為美國棋子,無論美國是否來援,台灣都將生靈塗炭。

民進黨仍供奉著台獨神主牌,蔡政府去中國化的作法肆無忌憚,文化台獨的用心也昭然若揭。但蔡英文機巧運用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定位與兩岸關係,再用「中華民國台灣」處理國家認同和國家定位,既安撫不同光譜選民,也讓民眾在蔡英文和傳統民進黨之間作出區隔。蔡英文聲望一直高於民進黨聲望,原因在此。

最近中共迫台日甚,機艦繞島、飛越中線、持續軍演、外交打壓,既毀了國民黨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又撕破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承諾。種種威嚇和打壓,都讓台灣民眾對北京反感,也讓蔡英文繼續撿到槍。因此,在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負評達到新高之際,蔡英文也獲得更高的支持度。中共變成了蔡英文的啦啦隊,中共軍演的砲火,也變成專為蔡英文綻放的煙火。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試圖讓中國大陸民眾對中共產生對立,形式上區別對待中國政府與大陸人民。中共方面,則繞過民進黨政府,直接示惠台灣民眾。但蔡政府卻把大陸民眾都當成共產黨,在反中氛圍下,連陸生、陸配、小明、台商、在陸台灣藝人都受到株連,似顯不智。相形之下,台灣民眾則懂得區隔大陸的「官」和「民」,也因此,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和對中共政權的反感都達新高。對台灣,這是兩岸緊張關係中最重要的緩衝;對大陸,則是兩岸心靈契合最珍貴的資產。這不僅值得兩岸政府珍惜,更應深思其中寓意。

領導人不能錯估形勢,更不能錯解民意。兵凶戰危,領導人應避戰而不畏戰,應追求和平而不是追求戰爭。台灣多數民眾仍相信兩岸尚不致開戰,兩岸領導人不能辜負這真誠善良的願望。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反彈後的新課題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從第1季衰退6.8%,大幅反彈至第2季正成長3.2%,進而帶動陸股走揚的情形看來,中國經濟自低點迅速反彈的態勢確實優於全球。

之所以有此表現,疫情快速受控,以及政府推出強力的財政與貨幣寬鬆政策乃是重要因素。例如復工復產帶動工業生產與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率先反彈,政府基礎建設支出提供固定資產投資支撐力量,寬鬆的貨幣環境則讓房地產業逆勢走揚,房地產價量齊揚,共同支撐第2季中國經濟成長表現。

疫情也讓中國在美中貿易戰籠罩下,得到些許喘息空間。由於疫情使全球的交通運輸、終端需求及現金流都受到重大衝擊,讓跨國企業更在意成本的控管,遂在綜合考量中國現有的勞動技術、成本及基礎設施狀況後,大幅放緩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步伐。再者,從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可發現,自2018年7月6日美國對中國首次加徵關稅至今年8月底,中國REER由124.53點小降至122.77點,顯示即便美中貿易戰至今經歷數輪關稅加徵,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仍在,加以中國為防疫與醫療相關產品生產大國,使其出口出現逆勢上行。

不過,要就此認為中國經濟已走出疫情陰霾則言之過早,翻揚的經濟成長背後仍有許多潛藏的問題,最為顯著的即是貧富差距擴大、消費支出疲弱的不平均復甦現象。

資料顯示,今年3~8月份零售銷售年增率為-5.2%,仍呈現明顯衰退,顯示消費面的復甦速度遠不如工業生產相關數據般亮眼。若探究消費品細項表現可知,一般民眾消費占比最高的餐飲和服飾消費動能雙雙遽減,累積餐飲消費仍呈現巨幅衰退-19.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也衰退-11.1%。但奢侈品消費卻復甦快速,跌破各界眼鏡。今年第2季,時尚品牌路易·威登集團(LVMH)在中國的營收增長了逾65%、Prada今年6月在中國的銷售額年增率亦大漲逾50%,7月更是超過60%。

中國消費復甦不均主要源於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資料顯示,儘管第2季中國可支配收入回到正成長4.5%,但農民工的月收入卻下降了6.7%;另有調查發現,高收入受訪者(年收入逾30萬元人民幣)在第2季收入已回到正成長,其餘所得階層則持續衰退,特別是年收入低於5萬元人民幣者的收入下降幅度最大。同時,從支出面來看,2019年中國民間消費占GDP比39.12%,占比為消費、投資、出口三架馬車中最高。因此,普羅大眾消費低迷將不利長期經濟成長。

進一步分析中國消費不均的成因有三:一、收入較高的白領工作者工作方式較有彈性,在疫情爆發後仍有多數可透過遠距完成工作,但類如一般零售業受僱員工的低收入工作者,在疫情高峰階段出現大量的失業,且在消費面未全部復甦下,較不易找到工作;二、寬鬆貨幣環境帶來股市和房市飆升,最大受惠者即是高收入者,使其可支配所得增加幅度較大;三、中國推出的經濟激勵方案偏重在固定投資和基礎建設,而非如其他國家一樣普遍發放紓困現金,這樣的政策較有利富人而不利於中低收入者。

由此可知,疫情對中國消費面的衝擊,相對較有政府支出與信貸支持政策的生產面為大,對消費端相關個體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進而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值得注意的是,後疫情時代的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並不會只發生在中國,其他國家若處理失當,也難免會面臨所得與消費面所產生的不均問題。誠如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高平納斯(G.Gopinath)所說:我們尚未走出危機,政策制定者應保持警覺,必須隨形勢變化調整政策。

   
民意論壇
范疇/彩票意識到保險意識
范疇/聯合報

你我都買彩票,也都買保險。這是社會人生常態,但絕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其中的矛盾。買彩票是基於人性中的僥倖,好運氣會落到我頭上。而買保險是基於人性中的務實,壞事情有可能會落到我的頭上。

對於戰禍這件事,台灣人現在處在彩票意識遠高於保險意識的狀態,也就是僥倖心理遠大於務實心理。

半年前,戰禍在台灣還是禁忌話題,甚至是禁忌意識,只要誰敢想就是唱衰台灣,誰敢說就會引來嫌棄,誰要敢倡議人民付諸具體行動,就更加罪不可赦。不要看到電視、媒體上都在大談「戰爭」,就以為「戰禍」不是禁忌話題,其實媒體上對「戰爭」大放厥詞,正好就是「戰禍」意識其實還是禁忌的一種反證。因為媒體在談戰爭時大都圍繞著「美中戰爭」、「美中戰力的對比」展開,好像焦點是在南北韓、波斯灣、南海,這其實是忌諱以台灣為戰爭主體、戰禍的承受者展開討論,好像自己是戲評家,而不是演員或後台。俗話說「公親變事主」,而台灣在戰爭、戰禍這件事上卻是「事主變公親」,把自己當圈外人的本領驚人。

再看學界,分析評論多半來自外國人材料,美國某智庫如何說啦、歐洲某教授的觀點啊、日本的看法啦…請問,台灣自己的研究在哪?台灣人的看法在哪?是台灣人自己沒數據、沒相關知識?應該不是的。那麼大家的心理禁忌在哪?為什麼關係台灣自己福禍的戰爭、戰禍現實不敢談,一定要等到美國、歐洲、日本數據、觀點出爐,才願意堂而皇之議論,挾洋以自重?

這絕對是個心理問題。台灣的政府、學界、媒體、人民都必須轉大人。

對於戰禍應該有的心理意識及務實準備,本專欄八月廿七日的「首戰即終戰!?考驗你的頭腦」一文中已把框架講得很清楚,不再重敘。

這裡想更坦率地談。由於幾個月來一直在有意打破台灣對「避戰」、「備戰」、「戰禍」話題的禁忌,前陣子某前部長對我提了一個尖銳問題:「請問台灣要積極備戰是怎麼個備法 ?全民恢復徵兵,兵役期恢復兩年?南北關鍵電塔從兩個變成十個?三個天然氣接收站增加成十個?還是其他方法?」意思就是,台灣的人心和基礎設施現狀禁不起打,談積極備戰有用嗎?

我的回答是:一、現實上,台灣只能□阻登陸戰,無力嚇阻「非登陸戰」(如飛彈襲擊、水電癱瘓),任何非登陸性質的攻擊後果都要靠民心民力支撐(可想像為全島發生八級地震);二、據我了解,若桃園登陸,雲林人不會馳援,反之亦然,因此各地需有自衛力,社區民防、民團、民兵的訓練組織,應立刻開放建立;三、一時恢復徵兵制不可能,但可在募兵制下積極召募女兵。(請Google二○一六年十月文《為什麼不招募50%女兵?》)

人民的備戰呼聲近日越來越高,聯合報系「鳴人堂」網站刊出《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一文,Line群組中也有以下意見:「1.從國中到高中,每周三小時的槍擊訓練;2.不論男女,每年一天槍擊訓練;3.每個派出所建設彈藥庫,擁有足夠的槍枝、彈藥。全民有槍、有訓。開戰當天,所有人拿健保卡像領口罩一樣,有職訓過的,每個人都有槍」。

幾年前南北韓緊張時,南韓政府告訴人民開戰後首爾可能死亡卅萬人,首爾地產並未因此下跌。大局下,台灣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處於戰火及身的邊緣,政府、媒體、學界、人民,應該開始轉大人,由彩票意識轉向保險意識了。

(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你的「屁股蛋」 我的族群尊嚴
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布農族/聯合報

電視金鐘獎獲獎名單揭曉,原民媒體節目及主持人榮獲多項冠冕,正當原民社會為族人榮耀欣喜之際,卻有媒體在報導身著達悟族傳統服裝(丁字褲)的原民獲獎人時,以「金馬(鐘)新人露屁股」、「激露」、「全場最辣」描述其穿著,甚至下標時出現「他『屁股蛋』整顆露出」此類輕佻文字,透露出主流族群部分成員潛存著對原住民族及其文化慣有的輕慢貶抑或甚至霸凌心態,完全無助族群平等的實踐。

首先,在長期宰制狀態下,原住民族近年得以擁有自己經營的媒體、培育自己的從業人員、製作展現族群觀點的節目。經多年努力,開始嶄露頭角,尤其此次獲獎節目及人員,都是在與非原民同業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這證明只要擁有公平競爭機會與資源,原住民族也能表現的如同其他族群一樣優秀。

再者,因長期同化教育氛圍的影響,不少年輕族人對在公眾場合穿著族群傳統服飾難免有些猶豫。但此次獲獎的達悟族年輕人,在眾人盛裝與會之際,願意身著該族勇士正裝現身,展現出新一代族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自豪,獲獎人在受訪時亦刻意向大眾說明其身著傳統服飾的緣由,這本應是值得讚揚鼓勵之事。

可惜的是,部分新聞報導未能體會其文化及教育意涵並側重報導之,也沒有關注到原民社會是如何從艱困環境中,逐漸建立起族群媒體的專業性。這種自以為是報導方式,不但平白喪失了對大社會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好機會,更糟糕的是,甚至還以物化女性的「屁股蛋」用語標記之,將年輕族人莊嚴勇敢的文化自我展現等同於街頭八卦娛樂新聞,不但傷害原住民族的尊嚴、忽略了原民媒體人優異的專業表現,更無助於主流社會成員對原民文化應有的認知與尊重。

部分媒體此一譁眾取寵又傷害族群關係的報導方式其來有自。雖然我國憲法基本國策早就強調尊重原住民族多元文化,也推動了不少族群平等政策。但主流社會部分成員習於以否定態度看待該族群,加上長期以來貶抑式的獵奇心態,遇到與原民相關的新聞,即使原民社會自身展現自信美好的那一面,但報導內容依然容易歪樓,而呈現所謂「番人」的「不文雅」(屁股蛋)表現,再次於閱聽大眾中複製具有上下優位意涵的族群刻板印象。

誠摯呼籲各新聞媒體及從業人員,在遇到與原民相關新聞時,下筆務必再三斟酌,多一些族群換位思考,讓報導文字成為促進族群平等的公器,而非複製族群偏見的幫凶。

   
查禁和審查書是死胡同
王岫/國圖前編審(台北市)/聯合報

美國圖書館界和出版界,每年九月最後一個星期都會發起「禁書周」(Banned Books Week;BBW)活動,今年「禁書周」於九月廿七日至十月三日舉行。但BBW並非倡導查禁圖書,反而是要反禁書,因此,翻譯成「反禁書周」 或許更為明確。

這項活動已有卅八年歷史了,最初目的是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楬櫫的「人民有言論及出版自由的權利」,宣示閱讀亦有自由的主張。因為,即使號稱是民主發展最進步的美國,各地也有族群、團體、學校、社區等,因宗教觀、道德觀、種族觀的不同,而強加抑制一些民眾或學生對資訊的利用和圖書閱讀的自由(如自圖書館書架取下圖書、從學生參考書目中取消書單,甚至公開查禁、燒毀等)。這個小組每年舉辦BBW的目的,就是要宣導反對禁書、反對限制閱讀。每年的活動大致是舉辦討論會、演講,並張貼海報、分發書籤、傳單、製作各種宣傳徽章,放映各種箝制出版的系列電影等。

BBW今年的宣傳主題就是「查禁和審查是死胡同」,海報上就是一位審查者面對一個大迷宮,永遠走不到「閱讀」的終點;BBW要大家奮起捍衛自由閱讀的權利。

早走上民主大道的美國,每年還是會發生許多強加限制圖書閱讀自由的事件,台灣也是如此。前幾年有本英國兒童文學家大衛.威廉斯所寫的兒童小說中譯本《穿裙子的男孩》,被某國小家長認為有鼓勵孩子變裝之嫌,要求學校圖書館下架。今年則有《國王與國王》之中譯童書,涉及多元性別認同而被家長要求圖書館下架等爭論。

其實大家觀點不同是當然的,但如同「我不贊成你的主張,但我堅決捍衛你有主張的權利」一樣,圖書館或學校,不可因某些家長的主張,而強加下架另一些家長認為的好書。變裝或同性戀等問題,多數人或許不認同,但社會就存在這些人,也要尊重他們閱讀的自由。

圖書館可在事前選書方面,多加依據選書師或專家評選的好書單選進好書,不要淪於被民代綁架,選買一些不堪閱讀的不良書籍;並斟酌圖書內容,給與適讀年齡或適合親師及親子共讀的分類…等等方式,讓閱者有其書,書籍不寂寞,亦有其讀者。但記得,一旦書籍經選擇購買上架,就不能被某些人以宗教、道德、種族、性別…等因素,要求下架。

查禁圖書和審查制度都是死胡同了,在網路時代,誰能強迫誰不能閱讀什麼了呢!

   
疫情下的「傳奇」 再現八○年代熱情與理想
卓玫君/編劇(台北市)/聯合報

在世界各國疫情尚未退歇之際,各地劇場多數僅能在維持社交距離的嚴苛條件下重新開放,台灣劇場很幸運地維持正常運作,其中最具紀念意義的演出,就是近日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的經典作品《李爾在此》在台封箱演出,甫一推出即告售罄,甚至應戲迷要求加演一場,成為另一種疫情下的台灣傳奇。

《李爾在此》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二○○一年由吳興國自編、自導、自演,以京劇生、旦、淨、末、丑行當,一人分飾十角,該劇以極簡的傳統戲曲技法刻畫莎翁筆下複雜深刻的人性,首演以來獲得全球劇場界熱烈迴響,迄今巡演廿國五十城。

劇中吳興國以後設的劇場手法,不迴避在觀眾面前換裝,刻意打斷觀眾的劇場幻覺,卻能瞬間以聲音與科步的微妙轉換,出入不同階級、性別與性格的角色之間,令全場觀眾目不轉睛。這齣廿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牢牢抓住不同世代觀眾的心,差別是當年觀眾看到的白髮老人李爾王是由青年時期身手矯健的吳興國扮演,今天的觀眾看到的年輕男女角色,則是由老當益壯的資深演員吳興國蛻變而成。時光的流逝並未成為演技的阻礙,反而讓一位卓越的演員在歲月的淬鍊之下,如老木般綻放滿樹的繁花,在落英繽紛中,完成了演員的試煉。

當代傳奇劇場當年是由吳興國等一群勇於突破傳統的京劇演員於一九八六年創立,有感於傳統戲曲形式難以回應時代的轉變,致力於開創傳統京劇與當代劇場之接軌。過程中雖然面臨種種質疑與挫折,但三十幾年來該團不斷受邀至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與世界各大藝術節演出,早已成為台灣最美的名片之一。

當代傳奇劇場茁壯於台灣社會從戒嚴體制走向民主開放之際,事實上,八○年代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史上相當關鍵的時期,一九八七年解嚴、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政治與思想上的箝制與框架逐漸被打破,釋放出豐沛的創意能量。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年輕人紛紛以各種形式的行動力推動台灣社會轉型,在表演藝術方面,除了形成一波以實驗創新為主的小劇場運動外,許多今日台灣重要表演藝術團體,如朱宗慶打擊樂團、優劇場(優人神鼓前身)、屏風表演班、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太古踏舞團、舞蹈空間舞團等,都在這個時期成立,風格各異、充滿獨特性的藝術家們,讓當時的台灣文化就像一座長滿奇花異木的花園,散發著盎然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藉由優秀的藝術家們在國際各大藝術節慶與場館努力耕耘,台灣社會具有的自由、多元、創新之能量,因此被世界看見。

藝術家們對當年劇場形式/內容展開的挑戰與革新,無疑是受到時代氛圍之啟發與影響,但他們的創新與創意同時也反過來形塑一個自信昂揚的時代精神,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或許國寶級藝術家們美好的身影將逐漸淡出舞台,但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已為未來更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台灣藝文環境奠下穩固的基礎。

   
金鐘 穿回自然是勇者
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聯合報

上個周末熱鬧登場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中,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得主Pangoyod穿著達悟族服出席,成為媒體報導的失焦點。

一個地區的人的衣著反映當地的文化,而自然環境對衣著文化有很強的形塑力量。例如住在酷寒極區的紐特人(原稱愛斯基摩人)的衣著都採用動物的毛皮為原料;位處赤道附近的印尼最具代表性的衣著則是吸汗功能強的batik服裝。同樣居住在熱帶達悟人的傳統服裝,男性上半身是無袖無領淺灰色芭蕉布製成的短背心,下半身是芭蕉布材質的緊兜檔布,這是極為適應熱帶氣候的衣著。

在全球關注地球暖化的今日,符合自然環境傳統的衣著和效法西方溫帶國家爭奇鬥豔的各式服裝,那一個才是在一個具代表性與宣示性場合的進步穿搭?值得我們深刻省思。如果把焦點放在露了多少遮了多少,低俗的是我們的視野,而不是穿回自然的勇者。

   
政治切割歷史 文化斷根難凝聚
王伯元/創投及科技業者(台北市)/聯合報

今年是一○八課綱一周年,歷史教科書已有了大幅度的更動,除了在所謂「略古詳今」的架構下中國史大幅縮水,且用「南島語族」取代了中華民族,用「多元文化」來取代「中華文化」,另外也否定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歷史脈絡。這樣歷史教科書引起了很多爭議。

但近廿年來,中學生課綱成了政治及意識形態博弈的前哨。因為政治上的「拒中」及「去中」,「去中國化」從主權、經濟,一路延伸到教育、文化上。近年來國高中學生的國文、歷史、地理、公民等科目,都有顯著的「去中」斧鑿。甚至過分美化日本殖民時代的統治,以淡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就拿最近引起爭議的八年級歷史課本為例,中國古代史已被簡化得支離破碎。從商周到隋唐的二千四百年歷史,在教材中僅占一千六百字,在部分版本的教科書已看不到楚漢相爭及三國史。這種以扭曲的歷史觀來切割民族的文化臍帶,從基礎教育來斬斷兩岸淵源脈絡,會讓台灣的年輕一代不再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有任何關係,進而達成社會及政治上的「去中國化」的目的。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幾百年來有著不同的移民及統治者,各自對台灣有所貢獻,也豐富了這塊土地的生命及文化。台灣的歷史就是這些共同記憶的累積,缺了任何一塊,都無法完整呈現台灣真實面貌。當然,因為立場及記憶的不同,對同一事件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見解,但是不管基於那種史觀,都不能偏離史料及史實。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除了原住民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自大陸各地移民到台灣,從最早期的漳州泉州等閩南人,到後期隨國民政府自大江南北撤退到台灣的所謂「外省人」,因此包含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是中原華夏移植到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儘管中間有過荷蘭、日本的短暫統治,又有原住民、西班牙、歐美等文化的影響,但台灣文化的主體仍是中華文化,這是無庸置疑的。

不管要如何「去中」,我們血統裡有著華人基因,我們日常生活裡還是保留著大量中華文化的傳承,無論在宗教信仰、風俗節日、飲食習慣以及倫理價值上都無法與中華文化切割。我們會去拜關公,跟著媽祖遶境,會在農曆過年時團圓圍爐,也會在即將來到的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中華文化在台灣有著豐富的底蘊,世代的傳承,早已滲入我們的骨髓靈魂,如何切割得掉?

台灣可以在政治與中國大陸切割,但卻不能否定中華文化與歷史根源。否定了過去,等於是否定了現在,而不了解現在,又怎能創建未來?台灣不要為了一時的政治目的而拋棄這些可貴資產,讓後代子孫成為忘卻自己文化,不懂歷史根源,沒有民族認同的失根浮萍。如果整個社會老中青三代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及文化歸屬,這個國家如何凝聚向心力及認同感?

教育肩負著培育人才與傳遞文化的重責,影響了個人的未來、社會的安定以及國家的興衰。但是教育的成果不像產業投資那樣可以收立竿見影之效,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且一旦政策錯誤,方向走偏,將牽連數代子孫,危及國家長期發展。「政治」不應該等於「文化」,盼望政府能跳脫意識形態束縛,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百年大計,以培育出兼具優良文化特質及國際競爭實力的人才,那才是台灣之福。

   
政治力操作 台灣人變中國人敵人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聯合報

台灣近年有個反常的現象,一些支持台獨的外省人成為島內分裂族群的急先鋒,引發了中國人和台灣人之間的仇恨,實質上造成了「求戰」的效果;反而是偏統的一些本省人卻不希望中共軍事攻台,以免產生了不必要的傷亡。那麼,是誰真的愛台灣呢?

這也不是省籍之分,多年前,王曉波在北京對中共對台事務官員即表示極力反對武力統一台灣,王曉波的母親是共產黨員,來台後被國民黨逮捕,不降,處決,而王曉波豈不是愛中國,也愛台灣嗎?

多數主張台灣獨立者,目前不願意接受中共的制度,筆者認為是合理的反應,但是這並不表示長遠以後一直要反對做中國人,而只要中國大陸的政治改良,未來的情形是可以商議的。這和受日本殖民教育而不願意做中國人的台獨是不同的。

中共在解放以後的三十年中,確實曾以極左思想與施政方式造成中華民族相當嚴重的傷害。文革以後中共力求改變,這四十年來,大陸人民生活水準普遍上升,然一方面大家記憶猶新,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日益富強,有崛起之勢,卻在政治控制方面愈加收緊,給予美國右派有機可乘,川普選情不穩,一再下重手壓迫中國。而台灣是其最佳棋子,民進黨卻認為這是台灣獨立的良機,一再配合美國演出,成為刺激中共與中國人民的馬前卒,而不知中共鷹派亦認為此刻是統一台灣的契機。在美國右派、台灣獨派、中共鷹派「願望的交集」下,戰爭非常有可能發生。

在三○年代,國民黨殺戮不少共產黨員,造成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深刻仇恨,因此在國共內戰及中共建政後,迫害國民黨員與其族人者不計其數,可見仇恨必須制止。文革以後,中共對台政策守「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原則,惟有自外於中國民族,甚以異族自居且引外力介入者,不論在大陸是何種政權,對此「勾引蕃戎,困我生民」者,無不將士用命,予以平亂。

在此台海戰火升高之際,是戰是和,只在一心,我們是不是中國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者,是在李登輝主政中期以後施政方針變化所致,從此「台灣」與「中國」日益對立,台灣人演變為中國人的敵人,完全是政治力操作的結果。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智慧醫療施仁術 醫療智慧存仁心
趙坤茂/聯合報

人工智慧技術日新月異,深度學習方法已在諸多領域橫掃千軍,成為勇冠群倫的佼佼者。

在醫療照護上,無論是醫學影像判讀、特定癌症診斷、遠距病患照護、醫療結果預測,乃至於流感疾病的預防上,人工智慧軟體都能藉由巨量資料分析,展現其快速精準的特長,適度支援臨床醫療的決策與執行。例如宏□與台大醫院、諾華製藥聯手開發的「智視康—AI輔助診斷軟體」,近日剛獲衛福部核准為眼科用裝置,該團隊預期未來商轉時可望協助快篩糖尿病患的視網膜病變。

因應這波智慧醫療浪潮,台大醫學院與電資學院這學期合設「智慧醫療學分學程」,由自然語言處理專家陳信希教授領軍。課程主軸涵蓋在醫療照護及生醫產業具廣泛影響力的影像處理技術、數據分析方法、資訊系統與安全等面向,以培育智慧醫療跨領域人才,從而提升新世代醫療水平。

須留意的是,儘管人工智慧軟體在棋賽和益智競賽中皆已勝過人類,但這並不意味著智慧醫療軟體可以取代醫生或者超越醫生。前些年打敗Jeopardy!益智競賽世界冠軍的Watson機器,藉由吸納海量醫學病歷及文獻來支援醫療決策,溢美願景讓Watson火紅了好一陣子,可惜Watson在理解複雜的醫學資訊時卻有看沒有真懂,這幾年在市場上跌跌撞撞,學到了痛苦教訓。

何況深度學習方法的透明度及可解釋性往往不足,有時可能產生顛三倒四的結果,而人命關天,一旦出事,該由誰負責?

最新一期Nature Medicine即聚焦於醫療照護導入人工智慧的規範,依指導方針建立可適度監控的機制。為了要跨越人工智慧鴻溝,專家建議可考慮分三階段處理,第一階段關注資料存取的權限及安全,第二階段為毫不影響醫療決策的沉默觀察期間,第三階段才以臨床試驗檢視其優越性及通用性。

雖然當今人工智慧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仍遠遠不如人類醫師,但其軟體的精算能力和機器手臂的精準功力已是臨床好幫手,相信假以時日,智慧醫療必能在精準醫療和健康照護上有更出色的貢獻。

當我佇立醫院梯間仰望楊英風大師的景觀浮雕「痌瘝在抱」時,不禁聯想到一段醫師誓詞「病人的健康應為我首要的顧念…我將不容許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治或社會地位等因素來干擾對病人的職責。」

智慧醫療帶來更精湛的醫術,而醫病醫心,問診仍應回歸人本的醫療智慧。期盼未來任何人就醫,無論有沒有關係,都沒有關係,那就功德圓滿了。(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下一站 西伯利亞鐵路之旅
沿著西伯利亞鐵路的各條路線上,有些景色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旅遊達人表示,從聖彼得堡開始你的行程,並欣賞涅瓦河的景致是個很棒的點子。有許多美麗橋樑橫跨在這條水路之上,在鎮上遊歷彷彿就如同漫步在一間露天博物館。

可預防失智症的營養與飲食
糖尿病、高血壓或動脈硬化會增加罹患腦血管障礙型失智症的風險,糖尿病還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所以對於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就要特別注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