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問題是每個國家都必須恆常關心的經濟議題,但這個議題在台灣受到的關注遠小於成長議題。可能的原因有二,一來在數據上台灣的分配問題相較於國際間並不算嚴重,二來是過於追求成長數字,寧可某種程度放棄對分配公平的堅持。日前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的于宗先院士紀念研討會,主題即是于院士生平最關心的分配不均議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止、美中經濟戰爭持續衝擊下,政府正全力紓困及振興經濟,這個議題看來有點不合時宜。但我們必須指出,無論處於何種經濟情境,經濟政策必須具有一貫性的社會願景,縱使有時必須採取權衡性的犧牲,也不可漠視願景的嚴重背離。
追求更均等公平的分配是政府的天職。四年多前蔡政府甫執政時,即以「創新、就業、分配」描繪經濟願景,希望藉由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轉型,創造多而好的就業機會,改善分配不均的惡況。但四年多過去,最終的分配願景並沒有帶來有感的進步,甚至更趨惡化。尤其,近來政府若干希望穩定經濟的政策,正在蓄積驅使分配惡化的動能,我們不得不提出警示。
首先是紓困政策。以「挺產業」為名的紓困3.0特別預算剛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但類似政策在歐美各國已引起過度保護「殭屍企業」的爭議,恐怕在疫情之後造成尾大不掉的惡果。紓困雖以挺產業為名,政府真正在意的其實是「挺就業」。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穩就業,只好雨露均霑地瞎挺若干已無長期競爭力的產業與企業,無法藉由外在衝擊的機會,順勢調整產業結構與優化資源配置。
即使承平時期,政府對產業的大量租稅優惠或補貼政策,是否能符合「創新」以優化產業結構的政策目標,就已有不少爭議。面對外在衝擊下的這些撒錢補貼,更乏產業發展願景的原則。政府規劃集中發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卻又放任所有既有產業分食有限預算與生產資源,目標其實是矛盾散亂的。
好的經濟願景中,失業率或就業人數不應是最重要的考量,普遍的低薪問題才是。若無法有效解決低薪問題,想要優化分配,就只是奢談。觀察台灣的所得分配情形,薪資所得的占比仍持續惡化,股票與房地產交易等資本所得的占比則不斷提高,這是台灣分配惡化的實況,顯示薪資所得近年雖有些許提升,卻遠不及近來高所得階層的所得提高。
政府近來欣喜地宣傳大幅成長的回台投資與不錯的貿易表現,但投資與出口只是手段,邏輯是藉由勞動需求的提高,解決隱藏性失業問題,進而帶動薪資成長。因此,薪資是否有效成長才是應該管考的目標,投資與出口表現亮麗並無法直接轉化成優化分配的成果。
其次,為了因應經濟惡化的貨幣寬鬆政策也帶來極大隱憂。過多的游資帶來股市榮景,甚至使得股價嚴重背離企業表現。根據統計,高所得者的股票交易所得占比遠大於中低所得者,因此,不正常的股市榮景也正快速惡化分配。另一方面,低利率環境正驅使房地產交易快速地蓬勃擴張,建商四處獵地,房價指數不斷創高。
我們必須指出,房地產早已非產業火車頭,高房價只會排擠民眾的內需支出,使得經濟成長力道受創、分配問題惡化。房地產在其他國家通常不會是投資標的,因為是民生必需,會有嚴格的政策與稅制控管。在台灣情況則極其不同,不但是主要投資項目,交易頻繁,更是高所得階層的主要所得來源。以目前的發展趨勢,可以確信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情形將會持續加速。
對於這些分配惡化的趨勢,政府看來頗為漠視,甚至陶醉其中。紓困與成長固然重要,但若以短害長,忘了「創新、就業、分配」的初衷與願景,恐怕更會令人民失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