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警告說,新興市場無法承受類似2013年「減碼恐慌」(taper tantrum)市場混亂重演,當時美國聯準會(Fed)暗示比預期提前撤回刺激措施,結果引發全球借貸成本飆升。
IMF首席經濟學家高萍娜(Gita Gopinath)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對Fed準備撤回因應疫情的支撐措施持審慎立場,她強調了中、低所得國家在遭遇疫情重創之際面臨的經濟壓力。高萍娜也警告,如果通膨在美國變成一個更有害的問題、迫使央行突然緊縮貨幣政策,可能引發後果。
高萍娜說:「新興市場正面臨更艱困的逆風。他們在不同方面受到衝擊,這也是為何他們現在無法承受得起主要國家央行引發金融市場一些慌亂的情況。」
Fed主席鮑爾上周五(27日)才在線上舉行的傑克森洞央行年會演說中,暗示美國經濟已足夠穩健,可讓Fed能夠在今年縮減1,200億美元的資產收購計畫。
高萍娜說:「我們現在面臨的許多問題是,就連談到通膨和供應鏈瓶頸,都和在世界不同地區肆虐的疫情有關。」她說,如果較高的通膨情況持續,就會帶來通膨預期,接著自我實現,「我們擔心的情節是,當通膨比預期高出許多,需要美國貨幣政策較快正常化」。
IMF在7月計算出,如果新興市場因欠缺疫苗而出現幾波新疫情,再加上美國貨幣政策「大規模」正常化,「雙重打擊」可能會使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到2025年累計減損4.5兆美元,儘管這並非是IMF的基線情節。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歐布斯菲德(Maurice Obstfeld)認為,疫情尤其衝擊中低所得國家,原因是從疫情爆發後,這些國家的債務水準上升。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大型新興經濟體平均政府債務相當於GDP占比在2020年從52.2%提高至60.5%,這是有紀錄來最大增幅,但也協助了這些國家度過疫情。
其中許多國家目前的狀態比2013年「減碼恐慌」時來得好,包括外匯準備更多、預算和國際收支情況更佳,有助於強化抵禦能力,但是可能仍擋不住大型衝擊。
歐布斯菲德說:「如果他們受到美元融資條件緊縮情況突然加劇,且資金流逆轉,在疫情仍持續之際,可能會是相當具破壞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