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6)日前落幕,此次會議除要求各國在明年底前提出更明確的遏止全球暖化路徑,另一個重要結論是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對我國而言,除了2030年與2050年兩階段達成減碳目標的難度甚高,另一個近在眼前的難關是能源轉型與減碳任務正在加大電價走升的壓力,政府必須預做準備,以免人民生計與產業發展遭受重大衝擊。
美國正遭受近年最嚴重的通膨,其中能源價格走升是關鍵因素。台灣在這一波全球通膨壓力下感受相對較小,但這是因為政府干預的結果。政府現在對油價、氣價與電價均採取緩漲或凍漲措施,電價更是連七凍,是2015年新版電價公式上路以來的最長紀錄,中油與台電為了油氣價的凍漲或緩漲,已背負數百億元的虧損,這些虧損未來勢必要由全民埋單。在油、氣、電三項產品中,油價雖緩漲,仍多數反映了國際油價的漲幅,至於政府對後兩者的價格干預,則是為將來電價波動埋下了不安的因素。
未來十年我國電價面臨的調漲壓力來源主要有二,其一是能源供應結構改變,其二是減碳成本增加。再過四年,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將有大幅轉變,燃煤、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占比分別是30%、50%與20%,發電成本相對低廉的核能完全退場,燃煤發電比重也減低,發電價格較高的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攀升。
從過去德國等推動能源轉型國家的電價波動經驗來看,未來十年我國電價易漲難跌,即便政府採用電價穩定基金干預,但這僅是有限度的,在面對中長期的能源成本走揚時仍將轉嫁給消費者。
第二個電價調漲壓力是減碳。COP 26的結論是要加速讓不具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退場,這代表台灣未來在抑制發電碳排上的投資將增加。目前僅台電與台泥小規模測試過碳捕捉技術,台塑集團也曾委託民間學者做過類似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碳捕捉的總量仍低,相較於我國燃煤發電機組每年近6,000萬噸的碳排放,不論是回收總量與花費,對發電業者都會是一項新增的負擔。
另一個對未來十年電力供需的不利因素,是供電大戶將減少供電。以台塑集團為例,麥寮燃煤發電廠從2024年起將陸續除役,雖然台塑集團已申請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未來將轉型天然氣發電廠,但在過渡期供電將減少,其他採用燃煤的汽電共生廠也將陸續停用。在發電供給減少但用電需求可能不變甚至增加的情況下,台塑集團已經預期電價會走升。
過去十多年,電價調整始終是一個政治大於經濟的議題,歷任政府為了降低調漲電價引發的民怨,屢次使用政治手段干預電價,但在抵擋不住電價成本後大幅調整電價,最終反而造成更大的災難,對一般民眾到工商業用電都有巨大衝擊。如今蔡政府採用的方式跟過去扁、馬時代並無二致,仍是用干預的方式壓抑電價,美其名是要照顧國計民生,實際上圖的卻是選票。電價七連凍的負面效應正在逐步浮現,台電今年上半年仍賺錢,下半年恐怕會因此轉盈為虧;中油為了凍漲氣價,今年在天然氣業務上更可能巨虧400億元。
未來十年不但是能源轉型關鍵年,也是減碳的關鍵年,對電力供應與電價走揚的影響顯而易見,政府除了短時間的電價調控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讓國人與產業界瞭解我們即將面臨能源新局可能帶來的轉變。舉例來說,台電已在徵詢部分用電大戶可否更改離尖峰用電時間,就是為了因應能源結構轉變對每日供電的影響。電價是產業界評估成本與擬定生產計畫的重要項目,政府必須提出更明確、更具體的推動方向,讓產業界有所依循並提早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