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六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聲稱,要把民營企業當作「自家人」。但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共如今不再大張旗鼓地對一些民營巨頭企業展開整頓,轉而尋求以一種更低調的控制方式—透過持有「黃金股」來掌控民營企業。面對近幾年民營企業普遍升高的不安,習近平六日再度保證,「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
不過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舉例,大陸網絡監管機構、網信辦旗下一檔基金,近期就買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數位媒體子公司百分之一的股份。儘管持股比例不高,但因持有這些「黃金股」(特殊管理股),將給大陸官方帶來對公司的董事會席位、投票權和商業決策擁有影響力。
對這些公司來說,幾乎別無選擇:向尋求獲得股份的政府實體出售此類股份,對維持企業經營至關重要。對北京當局來說,這些股份意味著更直接地參與大陸一些最引人注目的公司,這些公司是大陸民眾生活的數據基石,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是全球投資者的寵兒。
華爾街日報報導,據部分參與政策討論的官員和政府顧問透露,早在二○一三年發布的一項改革議程中,習近平就提出政府少量持有民企股份想法,讓政府在不會完全失去控制權情況下,將其在媒體和其他公司的多數股權轉讓給私人投資者。比如,大陸官方已持有在美上市的微博、36氪和趣頭條,以及在港上市的短影片企業快手的少量股份。
這種做法帶來一個新常態,導致黨國體制和民營部門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大陸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這種界線模糊正推動美國與其他國家對陸企採取廣泛限制性立場,民企也被迫要證明自身不是中共代理人。
但對於中小型的民企來說,在大陸國企與民企營商條件不平等的狀態下,他們試圖透過引進國有資本來尋求政策保護。據北大國發研究院院長姚洋說法,他觀察到現在出現國企承攬政府訂單,並將其轉包給民企,同時對民企收取百分之七手續費的「二道販子」現象。
因此,姚洋指出,民營企業最後「理性」思考結果,就是引進國有資本尋求政策保護。所以現在大陸談「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雙向的:一方面民營資本在進入國企,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希望引入國營資本,戴上「紅帽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