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六成的老人和子女居住,三代同堂的情形還蠻常見;有趣的是,三代的生命周期大大不同。第一代阿嬤在卅五歲時就生了至少五個子女,而第三代孫子女卅歲了大部分還沒有結婚。中間的第二代,看著掛在牆上他「阿公」的遺照,穿著粗布衣滿臉皺紋,再看看自己的樣子,回過頭告訴第三代,牆上你「阿祖」還沒有我現在的年齡,可是他去世時都已經有十幾個孫子了!
假如這三代的年齡分別為八十五歲、六十歲、卅歲,那麼當第一代生第二代時約在一九五○年代,是台灣的高生育期,子女多到可以組籃球隊甚至棒球隊!阿嬤年輕時候一個人煮全家人的飯,用手洗十個人的衣服,那是一滴血汗一粒米的年代;然而,能像阿嬤活到八十五歲,機會只有十分之一!
第二代屬戰後嬰兒潮,在成長的過程中,兩岸有軍事衝突,越戰則打得火熱,接著是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以及兩次石油危機;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年代,政府仍勇往直前,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並展開十大建設,最後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對國家來說,當時的每一步都充滿著不確定;對每個家庭來說,能餵飽子女則是第一代最大的心願!
那個年代的小孩,不要說擁有個人房間,連有張書桌都很奢侈;然而,第二代跟隨了台灣經濟起飛,見證了台灣的工業化與都市化。進入八○年代,他們建立雙薪小家庭,能生兩三個小孩就不錯了!在經濟持續成長下,他們對子女的投資不遺餘力,不讓子女重蹈自己過去的艱辛是第二代最大的心願!
第三代兄弟姊妹雖少,叔伯、阿姨可多到數不清!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書桌、電腦、房間,並接受高等教育;資訊的運用成為生活的必需,和國際競爭是他們的未來。卅歲沒有結婚比比皆是,有些人寧願養寵物、到處去抓寶!他們的心願是,給我一支夠潮的手機與一份合理的薪水?
通稱八零後的第三代,被生下來時一開始每年還有四十萬人,一九八五年後的十五年間降至每年卅二萬人,這讓高教擴張政策跌破了眼鏡;特別是一九九八虎年只生廿七萬人,莫怪乎今年大專招生人數破底!至於二千年後的十年,生育量只能用「一蹶不振」來形容,從卅點五萬一直跌到十六點七萬;很清楚地,往後的十餘年正是他們進入大學,高教之路將更為坎坷,勞動力也會不斷萎縮!
一樣在未來的十餘年間,第二代也陸續從職場退休並且成為了老人,由於數量超過六百萬人,震撼了當前退休制度也推升了銀髮思維。大學崩盤、保險基金破底、老人照顧,三支大軍看似同時壓境,於是,政府試圖一手關上國庫的水龍頭,減少退休金支出,另一手卻要打開水龍頭,宣稱擴大長照!
這一關那一開,關的是第一代的生活著落與第二代對政府的信任,開的額外百億元卻可能流入社福樁腳並創造非必要的需求。因老人雖會逐年增加,但長照需求量的躍昇並非此時,而是第二代進入七十五歲之後。當前任務應是儲備能量,繼續開發第二代生產力,並善用擁有世界學歷最高的第三代!且別忘了,第二代將有一半可以活到八十五歲,第三代可能活到九十歲,至於第四代…,政府無法阻擋人們活得久,面對未來即需智慧,從人口趨勢中開發新機,而不是去怪罪過去的政府,為何不知卅年後人們多活了十歲!(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