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文學相對論】楊澤VS.詹宏志(四之三)長篇小說

聯副電子報

【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 【聯合書報攤快遞】網羅各類型雜誌文章,為您精選最即時的周刊報導、最時尚的流行品味,最深入的知識饗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2/20 第561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楊澤VS.詹宏志(四之三)長篇小說
李維菁 VS. 張鐵志/思索歷史,透析當代
【慢慢讀,詩】方群/下午茶應該有自己的性別
【文學紀念冊】謝小韞/哲人已遠 懷念一位在台灣土地上刻字的人
【1.2月駐版作家亮軒答客問】再辛苦也要寫下來(下)
幾米/空氣朋友
人文薈萃 【星期五的月光曲】楊澤、詹宏志/春天的朗讀

  今日文選

【文學相對論】楊澤VS.詹宏志(四之三)長篇小說
楊澤、詹宏志/聯合報
小時候讀小說,我們的旅行已經出發了,只是要再等二十年、三十年,我們才有機會用身體重新丈量世界……

楊澤:

年輕時,閱讀是件頗神聖的事,所以挑燈夜讀,全為了好暗自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小天地裡打造孤獨,進而細細咀嚼它。這樣一份刻意,挾帶了某種追求自我戲劇化的特質,到頭來反而容易把所讀弄擰,而且常搞得人神經兮兮,一旦走火入魔,掉入以假為真的神遊或夢遊狀態,久久難以脫身矣。

昆德拉說過,《吉訶德傳》是第一部現代小說,吉訶德先生是第一個現代人。他的故事家喻戶曉,底下何妨再說一遍。

吉訶德是西班牙老鄉紳,只因耽讀中古騎士傳奇,中毒過深,某日突發奇想,拉了村上的農夫桑丘出征,兩人一高一矮,一瘦馬一蹇驢,一定要到外頭廣大的世界去濟弱扶傾,行俠仗義。在老早沒有了騎士存在的世上,他自封為騎士,處處闖禍鬧事,碰壁挨打。他把村姑當貴婦,萬分恭謹的向她示愛;把風車當巨人,衝上前去大戰一場,落得遍體鱗傷;搶來不知情理髮師的洗臉盆當頭盔,向路上結隊的商旅,軍隊,行人宣戰,手持長矛,朝空揮舞不已。

吉訶德最終遭神父及學士騙回鄉里,神智恢復後,很快臥病在床,臨死前,他痛斥騎士小說害人,立下遺囑,諄諄告誡姪女,萬不可嫁其同好,否則不得繼承遺產云云。

對已然不再年輕,也多少識得人世滄桑滋味的你我而言,吉訶德的故事其實是閱讀的寓言,其理甚明。歐洲騎士傳奇沒機會讀到不說,我們的武俠,從還珠樓主到王度廬,從金庸到古龍,大部頭小部頭的,你我那代大學生少有沒追看過一些的,幾幾乎都是過來人。可我這裡要先招供:沒錯,小說是曾毀過我,卻不是後來的中國武俠,而是最早的翻譯小說。

我曾提起,少年時代在嘉義成長的那段,不誇張地說,我是在嘉義的書店長大的。但我當初逛書店,看得最多,最勤的,卻是那堆被擺放在邊邊角角,灰撲撲乏人問津的翻譯小說。這些書大多是早在志文新潮文庫之前就有的三十年代舊譯本。這其中我一開始看得最入迷的,當屬俄國小說家屠格涅夫,後來幾乎發瘋般搜羅了所有當時找得到的譯本來讀。

幾年前,櫻桃園出版社重譯推出屠格涅夫名作《初戀》,社長丘光知屠格涅夫是我舊愛,特意要我寫導讀,我也只好和盤道出自己的這段文學初戀。洪致,閱讀毀人,同時也造人,小說既真且假,人生又何嘗不然?

詹宏志:

楊澤,說到唐吉訶德,我有一趣事可說給你聽;高三時,我讀佛斯特的《小說面面觀》(也是新潮文庫的翻譯,志文出版社創辦人張清吉最近過世了,我們這一代多欠新潮文庫一份啟蒙之情),內容來自佛斯特到劍橋三一學院的克拉克講座,開場佛斯特閒聊克拉克生平,提到他有一本遊記叫Gazpacho,說是一種西班牙冷湯,一副冷湯就代表西班牙的模樣。我感到困惑,趕緊把《唐吉訶德》找來,故事描述這位拉曼卻鄉紳的日常飲食,每日晚餐的雜燴裡,牛肉倒比羊肉多,周六吃雞蛋和小齋(等到八十年代末讀楊絳的譯本,才知道小齋其實是牲畜的內臟和頭尾),周五吃扁豆,周日加菜添隻鴿子,隻字不提冷湯。可憐一位不曾出國的高中生,他的異國想像全部來自翻譯小說,他以為吉訶德的飲食就應該是西班牙飲食,如果兩本書的內容對不起來,他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的異國嚮往源自於小學時邂逅的福爾摩斯,現在回想那應是二十年代程小青的譯本(裡面有不少上海話),小說裡的稱呼蜜斯脫、蜜斯,貨幣單位便士、先令、金鎊,每個名稱都叮噹作響,還有那個入夜就起霧的城市,瓦斯點火的街燈,樣樣讓我著迷,內心懵懂充滿對一個叫倫敦的城市的憧憬。

我還有另一個童年獨特遭遇,小四時我在家鄉的小圖書館裡讀到一本叫《故里人歸》的小說,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原是哈代的The Return of the Native,那應是五十年代正中書局重印的梁青之譯本。故事發生在英國鄉村,但書中的英國農村和我身處的農村是多麼不同呀!主人翁是個身上紅通通的人,因為他賣紅色顏料給農民,農民拿顏料給畜養的羊隻做記號,不讓牠們和別人養的混在一起;農村景觀也與我四顧所見不同,威賽克斯的Egdon Heath是處處石楠樹叢的荒涼景致,我的家鄉則是竹叢散布、阡陌縱橫的閩南聚落。這些對比引發我探索世界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夠遠走高飛,到達那些不可思議的國度。

可以這麼說,小時候讀小說,我們的旅行已經出發了,只是要再等二十年、三十年,我們才有機會用身體重新丈量世界……

楊澤:

洪致,你說得沒錯,小時候讀小說,部分確實是出自對大世界的強烈渴望,藉著閱讀,聊以滿足那份難以滿足的異國想像……

先說西班牙冷湯,和你一樣,我也是久聞其名而不知其然。八○年代末,阿莫多瓦以《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一片打入美國市場,風靡全紐約,我恭逢其盛,看了片中姊妹淘連手炮製那鍋辣味西班牙番茄湯的場景,總算略懂Gazpacho之於西班牙人的意義何在。你知道,紐約有大量西裔美國人,他們世居上城,Leonard Cohen歌中說,I hear the Spanish voices laugh,他們哇啦啦那份大嗓門及豪氣辨識度一向頗高,阿莫多瓦那鍋湯難得教了觀眾許多寶貴的事,這些人終於可以稍稍在自己的城市,在鄰人面前抬頭挺胸,揚眉吐氣。又,Gazpacho原不放番茄與辣椒,哥倫布發現美洲,把番茄及辣椒帶到西班牙前,冷湯只是隔夜麵包,橄欖油,鹽,大蒜,醋的混合物。如此說來,阿莫多瓦該大大感謝哥倫布的,片中那鍋辣味冷湯,外冷內熱,既有番茄本身的鮮甜,加上辣椒嗆辣無比,象徵意味濃,太具說服力了!

認真回想起來,洪致,這世界,這人生太妙,你我兩個小讀者,兼第三世界小鎮青年,不也同樣太幸運了些!原來,時代太厚你我,我們不單活在戰後島上的城鄉大變遷中,也是晚清以來,東西文化大風潮大匯流的一部分。雖然我們當年不可能知道這些,從一開始愛上翻譯小說,就默默決定了我們後來會走的許多路……

小說不是大說,它以假為真,既然真假參半,也一向毀譽參半,怪的是,小說卻被人在晚清賦予「新民」的崇高任務,這是走岔了路,並非小說之福。依我看,小說之道可分主客觀兩路:一種說「這世界比你知道的要大,也複雜得多」;另一種則大力宣揚「生活在他方」的主觀真理,也就是「生活絕非我現在所見這樣,生活應該還有其他可能」。不管主客觀,不管題材與形式,容我重申:小說都是某種心靈的冒險與歸來,小說以假作真,造人也毀人,這才是它的真諦所在……

詹宏志:

楊澤,你這段話說得太好了,翻譯小說告訴我們兩位身處第三世界偏鄉一隅的小讀者,世界比你所知更大、人生比你所料更奇,你應當無畏去體驗、無懼去追尋,我們以為在讀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實際上不知不覺我們打造了自己人生。

在大量閱讀翻譯小說時,我們其實也欠那些默默工作的譯者一份啟蒙之情。這些譯者名字有時竟成為開啟寶藏的通關密碼,看到宣誠,你得到德國和赫曼赫塞,看到黎烈文,你得到法國和史湯達爾,看到耿濟之,你得到俄國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看到金溟若、李永熾,你得到日本與川端康成……

楊澤,你看,光從第一段我自述的故事,其實已經看出來這些小說簡直可預言我後來的性情與生涯,You are what you read,追蹤閱讀清單跟追蹤DNA一樣,足以說明一個人的來歷。

但也許我太強調小說在我們成長期的作用,忽略它對現時世界的意義。我們如今都不復年輕,過去很多未來很少,我們是不容易再有某些人生的探險,譬如說,從前我沒有立志成為一個畫家,未來就更不易了;從前我沒有努力去爬喜瑪拉雅山,未來就真的難上加難了,但如果今天我才二十歲,這些可能性是比較開放的。話說回來,人生至此,修補過去的錯誤與漏洞,有時比追求新方向更有意義。但因為我閱讀小說不斷,我的人生探索彷彿沒有止境。

你說小說以假作真,造人也毀人;《紅樓夢》裡說「假作真時真亦假」,但我的感受卻是假作真時假亦真,被毀也值得。小說裡人物的人生百分之九十是我不曾經歷的,我卻有機會在讀書時痛痛快快活過一場,如果沒有小說,我的人生是極有限的,但只坐在安樂椅上,我們就能出生入死,愛恨交織,又當帝王將相,又能引車賣漿,讀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時,你還感同身受,覺得自己是條狗呢。

楊澤:

好個「假作真時假亦真」,證明你不愧是「謀殺專門店」的店老闆,推理小說及探險文學的傳教士!

洪致,我百分百同意你說的,You are what you read,當我們以為自己在讀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不知不覺卻在打造自己的人生。可我一直挺好奇,如果不是遇到我們心愛的小說家,我們的內心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我們的人生觀及世界觀將有何不同?一個作者相對於另一個作者,究竟意味什麼?一個讀者相對於另一個讀者,又同樣意味什麼?

我相信,小說的閱讀可以沒有雅俗之分(西人叫小說Novel,所謂「作意新奇」,從古典文學的角度看就是「俗」),卻無法迴避真假的問題。一方面,你我在不同時期對不同文學的閱讀,讓我們擁有作為一個讀者的更完整的經歷及資格;另方面,閱讀史固然是「一個人的文學史」,卻不是一般文學史,而是更接近精神史的那種東西。洪致,從少年時特別喜歡七等生(你的亞茲別),到你近年常提笛福/魯賓遜,我忍不住要問,你的內心生活是否曾有(或沒有)什麼波瀾變化?

對我而言,人生既是時間的藝術,只有長篇小說方能道盡人生種種妙處,完整展現人生智慧,殆無疑義。從各方面看,人生都是長篇小說的完美題材,它的境界也許有《金瓶》《紅樓》之分,或《尤里西斯》《追憶逝水年華》之別,個中曲折難道處卻絕非中短篇或電影所能辦。洪致,戰後的台灣現代文學,小說成就全以短篇為主,有那麼幾個厲害的中篇(如黃春明的《鑼》,七等生的《沙河悲歌》,郭松棻的《月印》),但也就那幾個。台灣人過去寫小說,絕大多數都從短篇寫起,而非從長篇下手,但如果你是在歐美或中國起步寫作,老派的作法是直攻長篇,而非短篇。所幸這幾年,新一代小說家已有自覺,先後有駱以軍寫出《西夏旅館》,甘耀明寫出《邦查女孩》,我覺得是件很棒的事。

席勒曾說,長篇小說有浪漫的元素,還有神話及滑稽的元素,進一步分析,長篇小說可謂史傳變體,戲劇變體,晚明的四大奇書即是明證。長篇小說,說穿了,跟一個現代社會的走向自覺,走向成熟有關,它的閱讀與寫作宛如高屋建瓴,展現的正是一個社會學習如何說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歷史及神話給自己聽的大規模靈魂改造工程。洪致,昆德拉愛以高調談小說的藝術及智慧,我多少有質疑,但他從《吉訶德傳》切入,強調近代歐洲社會是小說的社會,這該是不易之論。

詹宏志:

楊澤,我完全贊成你說,只有長篇小說才能道盡人生的妙處,並覆蓋歷史與神話,我可再加一項,連描摹土地的風情樣貌,打造「風景與記憶」,也非長篇小說莫辦。

但,如你所說,台灣的長篇小說成績不如短篇,年輕作者起手寫作,常常直攻短篇,而非動手長篇,好好說個有頭有尾的故事。

原因多方,我想提供的觀察恰巧與你另一質問有關。你問我從亞茲別到魯賓遜,內心生活是否有過什麼變化?唉,楊澤,即使近年於文學我沉默不語,你仍然敏銳洞悉可能變化,說你是個畏友也不為過。

2005年我離開原以為會做一輩子的編輯出版工作,突然,尋找新作品新作者的工作卸下了,我有強烈動機想回去重讀年少時讀的作品。這一讀感慨良多,四、五十年過去,有更多人生體驗,讀出的況味竟與少年時期大相逕庭了。

拿《魯賓遜漂流記》來說吧,我從小喜歡魯賓遜故事,特別喜歡故事中魯賓遜每隔一段時間就盤點他的財產,還有多少彈藥、繩索、麵粉、鋸子與鐵槌之類的;我也跟著盤點自己的財產,一截撿來的鋼筋、一副彈弓、兩百張紙牌、五十多顆彈珠、兩千條橡皮筋(都是街頭贏回的),還有四枚五毛錢銅板,算是很富裕的窮人家小孩。但十多年前重讀《魯賓遜》時,意識到這是文明重建的寓言,我想起我家的外省親戚(我的姨丈、岳母),都是49年逃難來的,來歷包括山東、河南和浙江,他們都有過一場魯賓遜的經歷;我曾描述岳母的處境:她的味覺是江浙的,面對的卻是台式的菜市場,她要如何在陌生環境重建家傳滋味?沒有馬蘭頭的地方要如何做出豆乾馬蘭頭?兩年前此時,我結縭三十五年的妻子也走了;這回輪到我面臨魯賓遜的處境,我要如何重建那些被朋友認為是我家的菜色與滋味?從來都是她在做呀!

我一點一滴笨拙地學習,那道聞名於朋友間的紅燒牛肉,我一面做一面贊嘆,多麼神奇,只有醬油和糖,竟燒出如此優雅細緻的美味。做這道菜要四整天,醬汁煮開後就熄火,只用餘溫燜浸,慢慢等它熟爛;這菜應有歷史的傳承,但在兩岸餐廳都未見它的蹤影。我猜是生活形態不容四天等一道菜了,我必須找出一種農夫作息,早上燒一回夜晚再燒一回,耐心等候。

長篇小說也要求農夫作息,如果一個地方浮躁,缺少安靜的書桌,長篇小說就交不出成績。台灣經濟淺碟,文化也容易流於淺薄,一人鼓譟,全民浮躁;美國大陸,大國也,社會有縱深,全民浮躁還有漏網之魚,創作環境不致全軍覆沒。但如你所說,台灣似乎亦有反省,作家也有新動態,讓我們期待長篇小說的興盛吧。


李維菁 VS. 張鐵志/思索歷史,透析當代
侯延卿 報導/聯合報
1月20日的文學沙龍由李維菁與張鐵志朗讀作品,主題是「甜蜜生活VS.燃燒年代」。主持人陳義芝說,這是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前最重要的一場聚會,李維菁與張鐵志都是懷著理想、不隨流俗的知識分子,視野寬廣,具有原創的心靈,以思想、以文章,開闢社會的道路。

第一輪朗讀由李維菁〈從來,就不只是為了懷舊啊〉打頭陣,接著是張鐵志〈很多事物才正要開始〉,兩人以文對談,透過「90年代」反思今日。第二輪,李維菁擷取她的小說《生活是甜蜜》最後一個章節的片段,張鐵志則選讀去年底出版的《燃燒的年代》自序〈以寫作與時代肉搏〉。

90年代中,李維菁初入社會,見文壇前輩談論70、80年代,不太明瞭他們的心情。現在她步入中年,發現談論90年代之必要,藉由整理個人的生活史,以及自己與家園的關係,順手整理了一個國家與社會的共同記憶。唯有讓大家有共感,擁有對於過去的集體情感,方能對自己身邊的人、家園、社會有向心力,對未來才會有想像。她強調,任何一個想要往前走的社會,最該做的就是整理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

李維菁的小說《生活是甜蜜》,乍看不過是90年代一個熟齡女性的哀傷回憶,然而李維菁把她心目中重要的當代藝術、流行文化、流行音樂及時尚符碼置入小說中,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90年代文化史觀。書中引用的所有過往的文化符號、事件或記憶,都是為了凸顯當代性。她以《樂來越愛你》為例,乍看是輕鬆的歌舞片、約會電影、年輕人的勵志愛情故事,但是導演把他認為好萊塢在1950~1970之間重要的電影經典畫面,重建於自己的作品中,不僅是向前輩致敬,更闡述了他個人的電影史觀。任何作品,如果納入歷史元素,目的都是為了擴充其當代性,從來不是為了懷舊或復古。

在張鐵志眼中,由於解嚴開放,90年代是台灣「遲來的青春期」;到了2000年之後,許多追求理想的人很快就蒼老了,不再信任政治;至於2016年選出的新政府,會讓人更青春有活力或更加失望哀傷,歷史尚未定論,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人總是必須先了解過去曾經走過的路、對照現在的位置,才會知道未來應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大至群體,小至個人,皆是如此。所以他也會思考自己寫的每本書與他過去的寫作歷程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說,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重要的座標。

90年代初期,張鐵志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媒體開放,整個大環境需要很多的思想資源來理解一個新的時代,於是「文化評論」以新文類之姿興起。他說,90年代中期,台灣媒體快速庸俗化、商業化,好的刊物如《人間》、《島嶼邊緣》逐漸消失。直到最近幾年,社群媒體崛起,似乎再度邁入一個繁花盛開的時代。《燃燒的年代》是張鐵志過去幾年寫的文化評論,其中記錄了台灣這二十年來文化、媒體、公共領域的起起落落,呈現時代的變遷。同時,張鐵志也思索政治文化評論與散文的關係,希望在文字與文字結合的節奏與韻律中,為每篇作品賦予美學的意義。

活動尾聲,陳義芝讚賞這兩位作家用不同的面向,精準地勾勒出解嚴之後台灣社會的開放,包括意識形態、女性主義、文化現象……讓讀者感染了那個時代的氛圍,也感謝他們所提出的關於美學、社會、政治、時代的思考。在目前台灣公共論述與社會價值渙散的時刻,期盼能為台灣找到前進的方向。


【慢慢讀,詩】方群/下午茶應該有自己的性別
方群/聯合報
下一場雨吧!

午後陽光隱匿了

茶香盤桓桌際的絮語

應允的承諾

該由誰先說?

有些幸福的歌聲,總想

自在地飛翔

己所不欲

的青春虹彩

性是什麼徵候,千萬

別說——


【文學紀念冊】謝小韞/哲人已遠 懷念一位在台灣土地上刻字的人
謝小韞/聯合報
他對知識之珍惜與重視,不只展現在出版品類型多以整理學術理論及深耕基礎為主,而且更展現在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日前過世,他是出版界備受敬重的鉅子,不凡的一生,見證了台灣出版界如何胼手胝足,一步步為台灣的知識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劉董事長於民國38年間隨國軍撤退來台,在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的情形下,靠著堅強的意志與絕不服輸的個性,奮力打拚,民國42年與另外二位朋友攜手創立三民書局。「三民」取自「三個小民」之意,後來獨資經營,於台北衡陽路開設第一家書店,逐步奠定基礎後,喬遷至重慶南路營業,後在復興北路也開設了門市。

三民書局早期出版法律及政治類的大學用書,所印行的「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等套書,影響深遠,幾乎所有的學子書架上必有三民出版的書籍。台灣在五、六十年前亟需建設之際,三民不但整理古籍,而且有計畫的持續延攬各大學教授撰寫各類學術論著,對知識普及化,提升學術水準,培養人才,做出的貢獻有口皆碑。民國63年,劉董事長又進一步成立關係企業東大圖書公司,專門出版哲學、人文、藝術、兒童、青少年讀物等書籍,將社會科學的出版領域擴張得更為完整。

三民成立至今逾一甲子,總計已出版萬種書籍。其門市是全台擁有最完整書目的書店,包括堪稱冷門的政府出版品,也極為完整,一般民眾上門去找要買的書,都可順利覓得。十年前網路書店興起,三民不落人後,開拓網路書店通路,初期不順,後來漸入佳境,目前有百萬種書目提供。

最為出版界津津樂道的《三民大辭典》,應是劉董事長出版事業的代表之作。民國60年開始籌畫編印,前後耗時十四年,編纂者超過百人,從研擬體例、蒐集資料、考訂典故等費盡心力,又自鑄鉛字排版,用鉛70噸,完成了台灣人第一部自行鑄字、印刷、編排的辭典。

他在編印的過程中,筆者正任職於行政院新聞局出版處,他特地約我去看三民如何為台灣出版業開發中文字體的大工程。猶記,他曾表示,台灣的出版界所用中文銅模,都是來自日本,同是宋體,其書寫體例卻並不符合中文的書法架構,字形也有欠美觀,他並強調,台灣出版業仍然使用日本的字模,乃是國恥,因此,他要以最大的財力與毅力,來研發正體的中文印刷字體。

他劍及履及,說到做到,開始積極研發,另行購製模機鑄字模,聘人刻寫中文字體,所聘請的美術人員用一筆一畫勾勒中文字。我在現場,看到一整個房間裡的美術人員埋首工作,個個聚精會神的用毛筆將每一個中文字,一筆筆慢慢勾寫在如A3大小的白紙上,一張紙一個字,一個字要勾寫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天。我看得目瞪口呆,不禁心想,這樣慢慢刻畫,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寫完所有的中文字啊?

他告訴我說,他的研發工作已失敗多次,究竟要花多久時間方能竣工,他自己也無從估算,但是無論如何,非得把它完成不可。其實,在開發的過程,出版業並不怎麼看好,咸認為這只是在燒錢。這項大工程光是鑄字模,就花了八年時間,從開始籌畫的十五年後,他終於大功告成,獲得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的殊榮。這部辭典固是金錢堆積成的,更是他一生理想與毅力的心血結晶,更為台灣出版界爭了一口氣。

他對知識之珍惜與重視,不只展現在出版品類型多以整理學術理論及深耕基礎為主,而且更展現在對知識分子的尊重。為三民撰寫各類教科書及學術論著的各大專院校老師,是三民的重要知識網絡,劉董事長無不待之如上賓,執禮甚恭,所支付的稿費及版稅從不怠慢,是業界公認的模範生。

對人的尊重,也來自於其個人的成長經驗。他曾對我說,民國38年隨國軍撤退來台時,他只是一個孑然一身的十七歲少年,既無軍人身分,也無親人可依,流落街頭,三餐不繼,甚至差點餓死,幸有素不相識的一位本省籍路人搭救,攜其回家同住,讓他撿回一命。對此救命之恩,他用一生來回報,不但沒有省籍情結,在其事業成功後竭力回饋恩人,甚至報答之心,也及於恩人的後代。他在回顧此事的時候,眼中閃爍著滄桑後的動人光芒。

台灣在六、七十年代可說百廢待興,在資源匱乏下,出版業個個戰戰兢兢,努力開疆闢土。一些大出版社如商務印書館、正中書局、三民書局、聯經公司、時報出版公司等負責人,都望重士林,也都懷抱遠大理想,以出版重要學術論著或經典書籍為職志。各出版社之間互重互敬,普遍支持和參與政府的閱讀推廣政策,當時行政院新聞局每年辦理的全國巡迴書展,例由民間出版社承辦,全力在各縣市推廣閱讀。第一屆台北國際書展,也是在這種官民合作無間的模式下,先由新聞局策展成功,再由民間出版社輪流接手,多年後才逐漸交手給民間基金會辦理迄今。

筆者在新聞局出版處工作近十年,歷經唐啟明、黎模斌、洪德璇三位處長,與出版界頗多業務往來,因而與各大出版社負責人之聯繫亦多,對他們戮力推廣台灣閱讀市場,以及始終秉持傳遞知識的胸懷,知之甚深,極為敬重。四十年來,台灣內外環境劇變,出版業的改變何嘗不然,但是前人所樹立的典範,仍一一銘刻在這塊土地上,而劉董事長就是一生在為出版奠基的人,他默默地、堅毅地,在這塊滋養他的土地上,一筆筆的刻字,作為其飲水思源的最大回報!


【1.2月駐版作家亮軒答客問】再辛苦也要寫下來(下)
亮軒/聯合報
上篇:【1.2月駐版作家亮軒答客問】再辛苦也要寫下來(上)

是否有無法割捨的東西?

●亮軒老師好,近來我打理老家翻出許多舊照片,想起您曾寫過:「家家都有無數的照片,記得的不需留下,記不得的更不需留下……」然而我仍有些老照片、老物件丟不下手,很好奇您是否也有這般無法割捨的東西,它又有怎樣的故事呢?(僧帽水母)

答:是啊,的確有許多難以割捨,多情總被無情擾。您大概還年輕吧?到老了的時候就可能會有些無可奈何了。不忍丟棄就留著吧,自己好受就好,別理會亮軒怎麼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的書多到再活一百年也無法讀完,更何況還在買新書,多少書多年來都沒有拆封,也是對於無窮的探索慾的難以自拔。你看,我也不會總是相信亮軒說的。

●亮軒老師您好,「青田七六」老屋翻新時,當中是否有某樣物件或某個角落讓您最捨不得?當過往的故事被一次次訴說,又是否產生不同的心情?(台北╱小清)

答:青田七六的故事是說也說不完的,在那兒當了五年的導覽義工,倒是沒有兩次完全說一樣的故事的經驗。經常發現今天又說了幾段從來沒有說過的故事。林語堂夫人在林先生去世後,接受了一次記者的訪問,記者問她,林先生的書,你最愛的是哪一本?林夫人含著淚回答說,我最鍾愛的人的書,有哪一本我不喜歡?青田街七巷六號,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整個一去不復返的時代與生命的回憶,處處都是我的最不捨。人是活的,事物就永遠在發展,整個歷史如此,一個院落也是如此。我的「青田街七巷六號」其實可以無窮無盡的寫下去。(下)

●更多亮軒照片,歡迎上聯副部落格點閱:http://blog.udn.com/lianfuplay

預告►聯副3、4月駐版作家 唐捐 敬請期待!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空氣朋友

  人文薈萃

【星期五的月光曲】楊澤、詹宏志/春天的朗讀
本報訊/聯合報
朗誦作家:楊澤、詹宏志

主持人:楊佳嫻

時間:2月24日P.M.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訊息公告
「番茄時間管理法」讓工作更有效率
利用「番茄時間管理法」,你就可以輕鬆追蹤工作進度。很多人發現這是規範他們如何工作或唸書,以及提升效率一種很棒的方式。

看到極光有好孕 真的假的?!
路透2008年一篇介紹極光旅遊的報導,提到日本人相信,出現極光時懷孕能帶來好運。由於這個傳說實在太盛行又很有趣,加拿大《國家郵報》還特別求證是否真有其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