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企業 CEO 似乎知道我們不知道的。Photo by fauxels from Pexels 企業的經營與研發,創造了不少大家喜愛的產品,吃的、用的、玩的,改變了我們生活,有的甚至被譽為改變了世界,像是手機與無線通訊。企業的老闆、產品發明人、CEO,在廣大的消費者面前,對他們的成就自然引以為傲,但這些企業的「內部人士」回到家裡,似乎變了一個人。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公開介紹 iPad 之後,記者問他說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歡用吧?他回答說不許孩子們用,甚至說,不許孩子們用他們老爸發明的任何東西,他說他限制孩子在家裡使用這些技術,每晚家人聚在一起,也是共用一個沒有電話的晚餐。賈伯斯傳記的作者也說,賈伯斯的孩子們並沒有眈迷於這些器具。 自己發明的東西不讓孩子用,安全有問題嗎?有問題為什麼還能在市場上熱賣?或者說他們的思維有什麼不尋常?因為不止 iPad 或電子消費類的產品,其餘像食品、煙草、社群網路的製造或發明者,也多有同樣的行為,只是沒說出來,他們的舉動是否暗示了某些產品的危險內情? 吸煙有害是上一世紀 60 年代發現的,美國衛生局公告香菸有致癌物質,煙草公司以資訊的誤傳與混淆與之周旋,幾十年來香菸依舊生產,只不過在包裝盒上印上政府規定的警語,但據新聞報導,許多煙草公司的高層主管,在他們的生活中並不吸煙。製造駱駝牌香菸的 Reynolds American 公司,不許員工在辦公室吸煙,澳洲 BAT 煙草公司老闆曾告誡他的孩子,絕對不要吸煙。 普利茲獎記者 Michael Moss 寫了一本書,「鹽、糖、脂肪:大食品公司怎麼樣把我們鉤住」,說這些公司公開宣稱,他們設計的零嘴、汽水、以及讓大家著迷的食品,是多麼的方便、教人滿意、省錢,卻不提有多健康。而私下的,據 Moss 揭露,許多製造垃圾食物的公司老闆與高層,以及他們的家人,都避免食用他們自己的發明與創意,看著這些食品閃亮的彩色包裝,警覺到危險。 矽谷的數位產品,業界自己戲言為垃圾食物,吃一口如果停不住嘴,自己就漸漸成為垃圾食物的一部份,手機是一個例子。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孩子,要到 14 歲才准許用手機,但美國平均 10 歲的孩子就有手機,甚至有的父母給他們 8 歲的幼兒手機。一些在技術領域工作的父母正好相反,孩子到 14 歲才給手機,只限於通話與簡訊,到 16 歲才允許使用數據,而且規定睡前多少時間不准用手機。 根據研究機構 PEW 2018 年的調查,95% 的美國青少年(13-17歲)使用手機,45%幾乎經常的在線上,臉書已經不是他們最常用的社群網路,代之以 Youtube 與 IG,31% 認為社群網路對他們生活的影響是正面的、24% 是負面的,其餘 45% 認為沒有影響。至於美國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機 5 小時,每天從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大約滑手機 2,000 次,有人比喻吃薯片,你不可能只吃一片。 「衛報」記者 Paul Lewis 在舊金山寫了一篇報導,說 Justin Rosenstein 讓他的電腦擋住了 Reddit,自己也不再用 Snapchat,他把它比喻成海洛因,也同時減少了臉書以及所有社群網路的使用。他買了一支 iPhone,讓助理設成不能下載 App 的兒童版。他特別警覺臉書「讚」的引誘,說是一個響亮的誘人陷阱,他非常清楚,因為他就是臉書「讚」的設計人。這雖然是兩年前的故事,聽起來仍新奇。 多年以來,各種研究報告、調查新聞、法律訴訟、政府公告,對我們的吃的、喝的、用的,提出無數的報導與評估,有的不夠明確,有的卻更含糊,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讓我們消費大眾無所適從。但一些企業主管、CEO 的私下舉動,一反於他們公開宣稱的產品,這是不是一個隱喻的警訊,他們似乎知道我們不知道的? 有人比喻他們如礦坑裡的金絲雀,當金絲雀嗅到了異味,鳴叫起來,我們也許該聽聽。 當礦坑裡的金絲雀嗅到了異味,鳴叫起來,我們也許該聽聽 。圖片翻拍自維基百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