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小毛病/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4/15 第117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小毛病/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團體迷思/群眾的盲目、自欺與暴力是如何形成的?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王蘭芬/洗出一個男子漢

新書鮮讀
小毛病/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
文、圖節錄自有鹿文化
圖/有鹿文化 提供
從孤獨死到追憶生,從疾病到女性身體……時間滴滴答答,不讓步也不寬容;生命只能往前,與萬物微微變幻。「生而為人,我只能往前,是無法重新來過了。但是,行到此時,我期待自己,以平靜的心迎接日常中不可避免的變化,對應它,容納它——或者,那是最適合的狀態也說不定。」——吳妮民

內容簡介:吳妮民以《小毛病》回歸她所廣為人知的醫事書寫,異於《私房藥》中初畢業於醫學院的青澀眼光,習醫、行醫、寫作十餘年的打磨,她探看診間的病老與生死,旁觀肉體的衰壞與不可逆;她反照女性書寫意識,溫柔展開與己身的對話。本書依照月亮的盈虧做為編輯骨架:食甚、生光、復圓、初虧、食既。從人生真相與終點說起,孤獨死、老之種種折磨、小病小痛的反覆無常,逐步回溯曾經美好的身體、青春的詠嘆。由前順讀或自後倒讀,都形成生命的迴圈——在各種不能復返的時光與肉身裡,寫作者,或做為人的我們,仍能回頭望去曾經,曾經的閃亮,曾經的豐厚……

作者介紹:吳妮民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寫作者,臺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2012)、《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2015),及《小毛病》(有鹿文化,2021)。作品散見各文字媒體,並獲選入《散文類》、《九歌年度散文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輯。

搶先試閱:〈做為一條懶懶蛇〉

其實,由於我的性格怠惰之故,平日很少找朋友來家裡,這回卻約好了一個採訪,地點在自宅。先生樂見其成,因為這表示,在對方來訪前,我定會為了名譽問題,好好打理屋子。他的猜想極為正確,對我來說,這場約會不僅僅是訪問而已,論規模,根本就算得上一次「居家環境評鑑」了。

女生一定有潔癖嗎?那可不,至少我不是。與先生同住的公寓,屬於他的空間總是收得整整齊齊,雜物甚少,看來俐落冷靜;我的起居處則堆滿布衣書籍、瓶瓶罐罐,講好聽點,是蓬勃有生機。觀察我倆共用大木桌最明顯,長逾兩公尺的桌面,左端乾淨無一物,右邊筆電茶杯碎紙頭,隱隱有道界線從中劃過,好似用photoshop拼貼兩張書桌。

我總將周遭的混亂無序歸咎於時間太少。班要上、字要寫、書要讀,餘下閒暇不多矣;充其量,週末可以把整籃衣物洗晾好、地板吸塵畢,便算有整頓身心的誠意了。此等將就性格,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我想想,或許是大學時代吧。離家讀書前,個人物件不多,記得當年抵臺南只帶了一件行李,內含寥寥幾套上衣,鋪進宿舍衣櫃中成薄薄一疊,而僅有的長褲穿在身上,開學頭兩週,每天傍晚還得趕緊脫下來洗,憑藉臺南整夜乾燥的空氣風乾。啊,多麼單純的歲月,東西少得似乎到南部念書只是去參加個夏令營。誰知十數年過去,這些衣書鞋好像會自行繁殖,嘭嘭嘭,它們分裂再分裂,擠出櫃子、溢滿地板,全副打包搬回臺北的那天,中型搬家卡車後門只差一點就闔不起來。

和刻板印象悖反,我認識的很多男性居處一塵不染得使人汗顏,而女性朋友則非常隨性,以下所舉皆為真實案例,絕無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圖。住醫護大樓時,某日有事找好友朱朱,朱朱將門拉開一道縫,臉湊在縫裡招呼,說什麼也不讓我進去。這反使我更好奇了,是怎樣的亂法,連親密朋友也最好別親眼目睹呢?拉扯半天,她終於開門:原來如此,四、五坪大的套房僅餘一條走道,兩岸堆滿瓦楞紙箱,桌上是湯汁冷凝數日的泡麵碗,床上還有顆完整的高麗菜——高麗菜?噢,那是朱朱的妹妹下山探她時順手帶來的,住在宿舍沒有廚房的她無法料理,因而白天她將菜置床上,睡前則將菜移至椅面,每一日,那顆菜就這樣來回遷徙。哪有!我才不是最髒的,朱朱反駁,她的朋友(恰好亦是位女醫師)整個房間就剩一盞書桌檯燈會亮了,浴室燈和室內大燈都壞去,卻遲遲沒找管理員來修,搞得每晚回到宿舍都暗摸摸,洗澡也只憑靠檯燈餘光照明。為何不請人修理?據說是因為房間實在太亂太亂,亂到已經羞於讓管理員入內的程度。難怪啊,有回管理員進我屋修繕,我問,我的房間該不會是整棟大樓最不整齊的吧?他答:「喔,放心你不是。」

房間可看出個性,隨身物當然也能見端倪。想起某些雜誌設有一單元,內容乃突撃各人的包包,我掃掠這種單元常常心悸(兼心虛),大家的提包真的都這麼乾淨嗎?完全沒有傳單發票之類的東西?沒有用到一半捨不得丟的衛生紙?還是其實受訪者都是有備而來?好比我,若知道今天這個提袋可能翻腸露肚要見人,在家我就得先將雜物取出(順便把發票依月收起準備對獎了),否則隨手掏挖瞬間,萬一掉了什麼不合時宜的物件出來,又該怎麼辦才好?

三十幾歲的現在,我輩友人突然開始流行起斷捨離。大學女同學花了數週,將婚後累積的一屋長物打包、回收,她且拍下對照圖上傳臉書,前後比一比,果真清爽不少。回想起來,或許二十餘歲的當時,我們都太過貪心了,衣飾季季買,化妝品則囤積到終身搽不完的程度,絲毫沒有考慮到流行會退潮,而生命,也是需要代謝的。

不過,到底要斷捨離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某回,我在臉書上看見一則轉貼,關於一位日本主婦把房屋整理得如同雜誌樣品屋般清新、美好、明亮的趣聞:那是個以白及透明感為主色調,以純然的直線為幾何美學的家,客廳地板光潔得不染塵埃,流理檯雪亮,儲物玻璃瓶整排一式一樣,冰箱被規格齊整的霧面保鮮盒占滿,衣櫃則盡可能地利用了最大收納空間、在抽屜中垂直地填滿了衣物……視覺印象告訴我,這好像在看無印良品的型錄。最後圖片裡,主婦的女兒,一名四、五歲的小女孩身著荷葉邊白洋裝,坐在漆白椅子上扮家家酒。當然,那椅子配的是一組漆白桌子。

那美麗到毫無包容度可言的屋子給了我一種身處無塵室般的壓力。我想像,在那家庭裡長大,是什麼情景:要時時刻刻維持鋪天蓋地的整潔,亙久的無瑕,彷彿也是一種拋不開的執念——假如活著的每分每秒都得如此剔透晶瑩,我要如何才能不瘋狂?

但說也奇怪,平常不勤勞的我,心煩時,卻會忽然萌出動手整理的念頭。作家蔡珠兒曾在散文裡描述她母喪後做紅蘿蔔蛋糕的心境。她說,把紅蘿蔔洗淨削皮,一根根刨成絲,「空蕩蕩的時候最宜勞動,刨了許久都不手痠」。而我,我發現這事顛倒過來也成立,勞動的時候心就變空了,手裡擦著抹著分著類,意識隨便亂走,過一會兒它便靜下來,憂傷的事也好,紛擾的事也罷,好像都自己長出了腳,照順序排排隊了。

當然如果能夠,吾人還是做一條懶懶蛇最好。懶懶蛇,本來是有人發明類近於臺語「到處跑」語音之詞む編注め,我卻覺得這意象很可愛。日光照耀的客廳地板上,如同一條蛇般懶洋洋地癱在那裡曬著,沒有什麼趕著要做的事,沒有什麼必定要收的東西,其實是很幸福的——那表示其人無憂無慮,是一種簡單的、太平的樣子。

む編注め

原應作「賴賴趖」luā-luā-sô。

▶▶ 閱讀更多 吳妮民《小毛病》

 
團體迷思/群眾的盲目、自欺與暴力是如何形成的?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破解「政治正確」的思維陷阱,解析「同溫層效應」的群體幻象團體迷思如何造成個人偏見與社會分裂?我們又該如何避免?

內容簡介:團體迷思,這種對個人與社會皆造成嚴重危害的群體心理現象,在歷史上不僅屢見不鮮,而且至今仍悄悄影響我們。我們可以看見,它總是意圖使社會充斥對立的「團體」,而各團體經常假借群眾之名,行攻擊異己之實。本書以生活、政治、社會、歷史各領域的重要事件為例,並聚焦在性別、種族、地球暖化等議題上,深入說明團體迷思造成的群體幻象之本質及其影響。作者指出:我們必須深究這種心理現象的根本原因,才能避免被團體迷思入侵,否則人們將與現實脫節,把自我淹沒在群體意識之中,從而對他人產生各種形式的壓迫、偏見或歧視。唯有破解團體迷思,才能不被盲目的群眾左右,重拾理性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介紹:克里斯多福.布克Christopher Booker ,英國知名的政治、社會、心理學評論家,也是資深媒體人、《祕密之眼》(Private Eye)雜誌創辦人兼編輯,曾為《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Dispatch)專欄作家。著有《七大基本情節》(Seven Basic Plots)、《真正的全球暖化災難》(The Real Global Warming Disaster)、《大騙局》(The Great Deception)等書。

搶先試閱:〈導論 團體迷思的運作模式〉

我們有時會聽到人們將團體迷思這個詞掛在嘴邊,通常是用來駁斥那些他們不贊同其意見的人。然而,詹尼斯是有意向歐威爾借用這個詞,並且他是第一個揭示此概念具有一致性的運作方式的人,這是他的著作因對科學有所貢獻而被肯定的原因。儘管如此,他的著作在一九七二年出版後(後於一九八二年修訂,書名簡化成《團體迷思》むGroupthinkめ)並未獲得應有的關注,很明顯的,是因為詹尼斯當時的理論只有特定且數量有限的案例為基礎。

詹尼斯尤其對一九四○年代到一九六○年代美國的幾項臭名昭著的外交策略特別關注,包括美國於一九四一年未留意的有關日本即將偷襲珍珠港(PearlHarbor)的警戒情報、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MacArthur)於一九五○年進軍北韓的重大決定、甘迺迪總統(President Kennedy)於一九六一年支持中央情報局入侵古巴豬玀灣(Bay of Pigs)的行動,以及詹森總統(President Johnson)在一九六五年提高對越南的戰爭層級的決定。在之後的版本詹尼斯又加進了尼克森總統(President Nixon)與他最親近的顧問群在水門案醜聞(Watergate scandal)中的行徑。

詹尼斯透過每一次審慎的個案研究,呈現出這些失敗案例都是出於相同的原因,也即背後都是由團體迷思所驅使,但也因此未能恰當地考量到當事者所面對的真實狀況。雖然詹尼斯在他著作中多次列出「團體迷思的症狀」,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團體迷思運作時的三個模式,這三個模式與我們在本書裡將要檢視的其他案例密切相關。

團體迷思運作的三個模式

一、一群人有共同的觀點、意見或信念,但就某方面而言,這些觀點、意見或信念並非基於客觀現實。這群人可能因為智性、道德、政治或甚至科學的理由而相信那是正確的,他們可能因為自己有的各種證據而確信是那樣沒錯。但他們所相信的事,最終仍無法被驗證是毫無可疑的,因為那些事是以他們想像或希望的世界樣貌為基礎。從根本上來說,在他們團體的觀點中,總是帶有一廂情願或自欺欺人的性質。

二、正因他們共同的觀點基本上是主觀的,因此他們需要非常努力堅持那些觀點是不證自明的正確,讓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能「有共識地」肯定它。他們的信念讓他們成為「群內」,並認為所有與信念相反的證據與不贊同他們信念者的看法,都可以無視。

三、為了強化自己是屬於正確那方的「群內」信念,他們需要將任何質疑的觀點視為是不可接受的。他們無法與任何不贊同的人進行嚴肅的對話或辯論。那些圈外人必須被邊緣化和忽視,必要時甚至須無情嘲諷他們的觀點,使他們看起來可笑。如果這還不夠,就必須用最猛烈的詆毀之語加以攻擊,通常還會借助某些輕蔑的負面標籤,以及某種形式的道德上的攻擊。任何類型的團體迷思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絕不容忍異己。

詹尼斯說明了以上這些模式在他研究的每個例子中是如何一貫且致命地發揮作用,也即那些深陷在「共識」中的人,是如何執意地排除提出證據質疑他們觀點的人。那些人會被他們極力排除在討論之外。而在每個案例中,這種拒絕考慮任何違反「共識」的證據或論點的做法,最終往往導致災難。

但詹尼斯接著用兩個有關美國外交政策提案做為對比,那兩個案例呈現出完全相反的情況。兩個案例分別是關於一九四○年代晚期的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以及一九六二年可能導致世界大戰的古巴飛彈危機之終結。詹尼斯展示出這兩個案例如何被跟團體迷思恰好相反的群體思維所驅動著。在每個案例中,主事者都盡全力調查各種專家的意見,確保所有的相關證據都具備,因為他們希望釐清提案時的各種可能後果。在兩個案例中,最後政策的結果都非常成功。

只要我們能理解前述的三個團體迷思運作的模式,我們將會發現,這些模式的適用範圍其實遠比詹尼斯所聚焦的案例多得多。團體迷思的運作模式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人類團體行為中,最有意義的規則。現在我們應該能更清楚理解各種面向的團體迷思了,更不用說那些在人類歷史事件中已一再出現的案例。

▶▶ 閱讀更多 克里斯多福.布克《團體迷思》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文、圖節錄自先覺
圖/先覺 提供
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正面對決衝擊全球的「疏離浪潮」,首部全方位解析「孤獨危機」的趨勢觀察大作!

內容簡介:這股疏離浪潮正劇烈影響著你我,不只衝擊身心健康,更重創了全球的經濟、政治、商業…接下來怎麼辦?解方何在?從哪些社會現象與線索可以找到對抗孤獨的轉捩點?全球知名的新一代思想家諾瑞娜,將提供你全方位的深度考察與解決方向。2030年之前,全球將有40%的人口是獨居(相當於34億人)。 而我們每天平均查看手機221次,年用量將近1200小時(50天), 深陷數位氣泡裡的人們,孤獨感已達到史上最高點!

作者介紹:諾瑞娜.赫茲 Noreena Hertz ,經濟學家、暢銷作家與全球公認的天才型策略顧問,為各國總統與一流企業CEO提供經濟、地緣政治、商業決策等方面的建議。她擁有劍橋大學博士與華頓商學院MBA學位,以精準的趨勢預測聞名,曾精確預警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三十歲前已是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等多國政府諮詢的專家。曾在俄國諮政四年,在劍橋大學任職超過十年,曾任花旗集團等大型企業政經發展顧問,目前是倫敦大學學院(UCL)榮譽教授,專研數位轉型等當代社會問題,也是TED與世界經濟論壇專題講者。

搶先試閱:〈孤獨與民粹主義者的新時代〉

我要釐清,現今的世界並不是一九三○年代的德國。儘管近幾年來民粹主義在全球崛起,包括匈牙利總理奧班、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在內的獨裁主義領導人,都趁機以新冠肺炎為掩護來進一步鞏固權力以及打壓人民的自由,但我們面對的還不是廣為擴散的極權主義統治。

然而歷史提醒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警訊。如今許多人把新冠肺炎衝擊與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因為都造成失業及貧窮飆升。而孤獨往往與經濟環境不佳息息相關:研究已證實,與有工作者相比,失業者的孤獨程度要高出許多,而且貧窮會增加社會孤立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如同鄂蘭筆下戰前的德國,孤獨已成為「愈來愈多人的日常經驗」,而那早在新冠病毒侵襲之前就出現了。近年來,右翼民粹主義領導人以及位於民主邊緣的極端主義者勢力,都積極利用這種現象來牟取政治上的利益。

當然,孤獨並不是民粹主義唯一的驅動因子。當代民粹主義的崛起有其文化上、社會上和科技上的先決條件,此外也有經濟方面的因素。這些包括了社交媒體上快速傳播的錯誤訊息以及分歧、自由派與保守派的矛盾、進步思想與傳統價值的衝突,以及人口組成的變化。此外,不同國家的民粹主義現象,也可能有不同的綜合因素。要說每個感到孤獨或被邊緣化的人都投票給不管是右派或左派的民粹主義者,也是不正確的,就像是並非每個孤獨者都會生病一樣。即使是在社會、政治或經濟方面感受到被排擠的人,也顯然有很大部分仍繼續期望主流派會回應他們的需求,當然也有些人選擇對政治徹底冷感。

不過「孤獨」確實是近年來有這麼多人支持民粹主義領導者—尤其是右翼民粹主義者—的一個重要且經常被遺漏的驅動因子。我們將看到,有愈來愈多數據揭露感覺孤立和疏離在改變政治版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與鄂蘭的發現有著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孤獨與不信任的政治

早在一九九二年,研究者已開始注意,社會孤立與投票給法國極右派組織國民陣線的尚馬里.勒龐(Jean-Marie Le Pen)之間有關聯。在荷蘭,二○○八年一群研究者從超過五千名受試者蒐集到大批資料,整理後發現,人們愈是不信旁人會顧及他們的利益,並且不會蓄意傷害他們,就愈有可能投票支持荷蘭奉行民族主義的右翼民粹政黨自由黨。

在大西洋另一側,二○一六年選舉及民主研究中心向三千名美國人進行民調,詢問他們當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包括照顧孩童、財務援助、戀愛諮詢,甚至是搭便車等等),需要人幫忙時,會最先向誰求助。結果非常具有指標性。不論是跟希拉蕊或桑德斯的支持者相比,川普支持者顯著地在回答時不提到鄰居、社區機構或朋友,而直接回答「我只靠自己」。他們也更常表示,自己的密友、熟人較少,每週跟這兩者相處的時間也比較少。公共宗教研究所的其他研究者在二○一六年共和黨初選進入最後階段時,調查了共和黨支持者有何特徵,發現跟川普主要競爭對手克魯茲的支持者相比,川普的支持者有兩倍的機率是鮮少或從未參與社區活動,例如球隊、讀書會或家長教師聯誼會。

由此發展的推論也成立。一項歷時十五年、範圍遍及歐洲十七國家、針對六萬名受試者進行的大型研究,發現「公民團體」—例如志工團體和社區協會—的成員,比起沒有參加這類團體的成員,投票支持該國家右翼民粹政黨的比例顯著較低。研究者對拉丁美洲也作出類似結論。

似乎我們愈是置身在廣大社群中,愈會覺得身邊有可依靠的人,也愈不會聽信右翼民粹主義者的惑眾妖言。儘管「有關聯」不代表「有因果關係」,這之中仍然有邏輯可循。因為藉由加入地方社團、當志工、擔任社區領導者,或單純只參與社區活動,或是透過維繫友誼,我們都能有機會實踐涵納式的民主—不只是學習如何聚在一起,也學習如何應對與協調彼此的差異。反之,與社會連結愈少,就會感覺愈孤立,也愈少練習應付差異、謙恭有禮地彼此合作,進而益發不可能信任同胞,並且會更容易覺得民粹主義者兜售的那種排外而分化的社群形式很有吸引力。

▶▶ 閱讀更多 諾瑞娜.赫茲《孤獨世紀》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王蘭芬/洗出一個男子漢
王蘭芬聯合報
《洗車人家》書影。(圖/寶瓶提供)
推薦書:姜泰宇《洗車人家》(寶瓶出版)

當姜泰宇在洗車場前90度鞠躬再挺直身體舉手笑著跟我們道別時,我腦中響起他剛剛說的話:「我不是從工人變成作家,而是從作家變成工人。」

1995年台灣興起的BBS開創華文世界第一波網路文學風潮,寫作與發表之間不再需要報紙雜誌或出版社,敲下鍵盤立地成書,現在看來已是日常的動作,在二十五年前卻是堪稱翻轉出版的革命大浪。

然而很快的,BBS就被其他新興平台如部落格、臉書、IG取代進而幾乎全然沒落。本以為BBS出身的敷米漿會像大多當年一炮而紅的年輕男性作者那樣,學校畢業,當完兵,便拋開那些自己都不好意思重看的年少輕狂,大步朝著人生主幹道而去,再不回頭。

直到第21屆台北文學獎公布,年金類大獎入圍的三人其中一個叫姜泰宇,啊,這不正是敷米漿的本名嗎。原來他選擇了當年的意外歧路,勤勤懇懇走到現在,然後啪噠一聲,再度華麗出場。

今年寶瓶一推出他入圍年金大獎作品《洗車人家》我馬上讀完,激動感慨之餘,立刻找朋友一起驅車直衝林口,在那間經營了十年的乾淨專業洗車場前,迎接我們的是已然蛻變的姜泰宇。

說蛻變不僅是十八年不見的他已從纖瘦男孩長成精壯男子,而是他不再羞澀、極為成熟堅毅的神情讓我嚇一跳,原來從書中感受到的那些人生磨練全是真的。

「因為我也是那個蹲著的人。或者說,誰也沒有在這個世界站著過。」他寫十年來進進出出洗車場的工人、商人、客戶,在這又濕又冷及又濕又熱的空間中,歡樂只能片刻,絕大多數是累,很累及非常累。

轉做火鍋店的小胖、娶了肌肉萎縮會計小姐的阿正、愛吹牛的老張、未婚小爸爸阿智、更生人一號仔,還有迷路的柴犬……從他對他們鮮明的描寫就可以看出用情之深,卻無一例外的全都令人傷心。

閱讀時好幾次我都自己點歌唱給姜泰宇聽:「一千個傷心的理由,一千個傷心的理由,最後在別人的故事裡我被遺忘。」這些遺憾與流汗啊,都是上天的雕刻刀痕,它們鑿出男子漢的線條,也敲出文學的深度。

我們隨著他的文字一起蹲著,仰望疲憊、金錢、人情、霸凌帶來的壓力,感受作家纖細的神經正被踩在地上磨擦,然後一點一點,好像可以觸到他逐漸變強的肌肉和心臟,原來啊,原來是可以活下來的,原來男人是這樣活下來的,將身體彎成90度,然後又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直,發光。

而正因為是從作家變成工人,多年來的文字功力累積加上洗車場的日日沖刷,讓這些勞動之餘在一旁休息室抓緊時間寫出的每個句子每個段落,都是其他作家無法編造想像出來的真實閃亮。

作為當年即使出書也不敢自稱作家的網路寫手,從敷米漿走到今天拿下文學大獎的姜泰宇,值得被台灣文壇鄭而重之,記下一筆。

 
博物館展品 不是告訴你不准碰了嗎?
當你參觀博物館時,通常會看到一些標誌上寫:「請勿觸摸」。不應該觸碰任何展品應是常識。有時候,遊客被給予機會 ── 甚至被鼓勵 ── 直接觸摸某些藝術展品,如同羅浮宮的觸摸藝廊或大英博物館的動手櫃檯。不過大部分時間,博物館是不允許遊客去拿或觸摸珍貴的作品。

60歲領退休金已成過去式!快看你幾歲能領?
在規畫退休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問題便是「我要幾歲退休」,下一步就會想知道「幾歲可以開始領退休金」。過去認知的60歲退休,就可以開始領退休金已成為過去式,想知道你幾歲可以領到退休金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