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譯者看西蒙.波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0/17 第24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聯合文學官方網站聯合文學udn Blog
雜誌文摘 涉及波娃的三兩個或長或短的關鍵字
作家專欄 麵包店小角落
新書上架

涉及波娃的三兩個或長或短的關鍵字
邱瑞鑾

●「我」

在普魯斯特卷帙浩繁的《追憶似水年華》中,以第一個字「長久以來」(longtemps)啟動了往事如長河蜿蜒,在時光中開展、流瀉、噴湧,滔滔進入全書最後,數千頁的盤迴百轉之後還是以「時間」(temps)這個字來收尾,頭尾相串,簡單一個字彙即為全書的題旨點了睛;而西蒙.波娃的《第二性》雖然不是一部文學創作,但她以第一人稱「我」這個字作為開頭,帶出全書七十幾萬字的長篇論述,引領讀者進入一片有待開荒闢土的女性議題中,應該說這個「我」在這裡出現一點也不是偶然──因為不管是從她作為一個作家來看,或是單單就她作為一個女人來看,都可以說只有像波娃這樣一個人,才能寫出《第二性》這樣一本書。

實際上,「我」這個字一直都是波娃其人的關鍵詞。如果我們試著追索她人生軌跡、文字軌跡,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之於波娃正如多重鏡像相映,在折射又折射中,她或是定睛直視自我,或是藉此讓自我移位,或是讓自我豐富而多元。譬如她的自我意識及早就覺醒,在六歲時,她便對自己說:「我不是小孩子,我是『我』」,這個我隨而是她觀察、省思、開創的中心,以致在她十五歲決定當個作家時,便也決定了「我」是她一生創作的主題,她記下當時的想法是「我夢想著成為我自己存在的因,也成為我自己存在的果,只有文學能讓我實現這個夢想……在寫我自己生平經歷時,我可以重新創造我自己……」成為「我」,更是她在人世的挑戰,像是在她和沙特結識時,沙特深入剖析她,兩人在巴黎盧森堡公園談了幾個小時善與惡的問題後,當晚波娃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下「我願意接受這個成為『我』的冒險」。

●讀書

讀書,讀什麼好?論述?小說?這個問題經常在年輕的她的腦子裡打轉。

她說:「讀一本小說,進入了一個具體的世界中,有時間的流動,有人物翩然,有想也想不到的事件發生;而讀論述類的書,理念的世界帶著我超脫塵世,脫離表象,進入一個無時間生滅的理性秩序之恆定中。我還深切記得,每每讀完一本書,在闔上之時,心中的愕然,讀完斯賓諾沙或康德的哲學書,我心想『怎麼會去讀想小說那種淺薄、無謂的東西呢?』,而在讀完斯湯達爾的《紅與黑》或是哈代的《黛絲姑娘》時,我卻問自己『怎麼會浪費時間去讀以概念架構出一個系統的東西呢?』人世的真理到底是在這瞬息萬變的塵世裡,或是在恆久不變的觀念世界中?」

●寫作

幾乎是寫完一本書,她指尖即感受到需要握著筆寫另一本書的需要。她十五歲時立志寫作,信然不是無來由的熱情。

●「我」

「我」的冒險隨後也出現在她所有的文字作品中,舉凡小說、論述、回憶錄、日記、書信等等盡皆帶著她人生的跡痕。譬如她於1954年獲頒龔固爾文學獎的小說《名士風流》,這部以第二次戰後巴黎知識分子對法國社會、對世界局勢的思考,其中便深深有她自己、沙特、卡繆的影子。更不用說,她傾畢生之力寫作的六大卷回憶錄,她以寫作時的「我」來回顧生命過往之「我」其中阡陌交織的鏡像返照,更是眩人。尤其,最出人意表,或者說可能也是最出她自己意表的是,《第二性》這部論述真正為她自己帶出了一場「我」的新歷險。

首先就是智識上的歷險。正如我們所知,波娃在寫作這本書以前對女性的議題並不特別關注,她是在確定了寫作主題後,在寫作過程中,執意深入思考這問題,隨著自己的筆端逐漸開闢出新天地。而且綜觀《第二性》全書,可以說是波娃將她長久以來博覽群籍的一次大回顧,她以一名讀者的身分來詰問幾部典籍,精神分析學著作、歷史唯物觀、著名小說、《聖經》等等著作來到她眼前,思維的破綻便遮也遮不住。

再來就是身體力行的行動冒險。波娃之筆為她自己開啟了因女性議題走上街頭運動之路。1971年,法國女性為墮胎法案向政府請命,波娃總是走上最前端。這時,她是全然的女權運動者,已不再相信婦女的解放要靠階級解放以畢竟全功,而認為所有的女人應團結一氣為自己爭取權利。

有人以為在《第二性》中,頗為缺乏正面的典型,但也許不妨說波娃即以自己一生所行所為樹立了典範,正如茱莉亞.克莉斯蒂娃所說:「即使波娃有許多觀點與我相左,但我把她《第二性》看作是帶有生命力量的建造之書,它和波娃這個人、和她的人生完全密不可分。在讀到書中或此或彼的段落,覺得有些可議,或是覺得她說得太誇張,是我所不認同的時候,只要把波娃一生的作為,包括她的政治、社會主張,考量進來,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就能接受我們之間的歧異。」

◎作者簡介

邱瑞鑾

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獲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高等深入研究文憑,譯有《貓咪躲高高》、《綠色之馬》、《潛水鐘與蝴蝶》、《金魚》、《窮人客棧》、《戴眼鏡的女孩》、《小姐變成豬》、《位置》、《一直下雨的星期天》、《日出時讓悲傷終結》、《可笑的愛》、《太愛火柴的女孩》、《雲的理論》等書。著有《布朗修哪裡去了》。目前正埋首翻譯西蒙.波娃《第二性》(即將由貓頭鷹出版)。

麵包店小角落
李茶
北京住家附近的麵包店,在兼賣雜貨的貨架旁放了幾張桌椅,日本老闆說:「路過的人腳累,可以坐。」我說我腳不累,也可以坐嗎?日本老闆笑了。

「心累,也可以。」

後來,我常帶本書坐在這裡。

客人少的時候,老闆總會開始放起七、八○年代的西洋音樂,從ABBA到皇后合唱團,有時候他在收銀台還隨著哼兩句,我也在座位哼兩句,我跟他距離很遠,認為彼此聽不到,就算聽到也絕對不做眼神交流。

他跟我一樣,依然想活在過氣的世界。(我想他也堅持那叫經典。)

店裡有塊小小的布告欄,社區動態都在裡面。

「我們是瑞士人,有兩個小孩,小田是我們家阿姨,她做了五年,是我們的家人,我們要搬回瑞士了,我們推薦小田……」跨國籍跨階級的情感,離開了還能繼續嗎……「您好,我剛從米蘭來,我熱愛中文,想找可以語言交換的女友……」不可靠的花心男一開始就打算功能性愛情……「我家的布魯妮,母狗,美麗溫柔,上週六在小區走丟了,我離婚後布魯妮一直陪伴我……」法國離婚男長夜難耐,小母狗取個這麼性感的名字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異鄉情節安靜的在我身後喧喧嚷嚷,攤開一本書,今天是東野圭吾的短篇,第110頁:「他擺弄著那個遙控器,卻不知怎樣才能關掉音樂,索性聽之任之……」

麵包店的小角落,那些逝去又歸來的故事不斷上演,每一次,都讓我乾涸的靈感充滿奇妙的能量。

◎作者簡介

李茶

1970年生,著有《寂靜之外──ECM的聲音》、《不穿襪的大提琴家》、《蔓延在小酒館的聲音》,譯有《窗外有藍天》、《印度之旅》等。1997年起開始從事媒體出版,曾任城邦相映文化總編輯、儂儂雜誌社長等職。2008年底赴上海工作,後移居北京迄今。

丁允恭
稀少而緩慢,點滴精粹成書丁允恭二十年來首部小說集

王聰威、甘耀明、周芬伶、郝譽翔、許榮哲、張耀升、童偉格、楊佳嫻 澎湃推薦

  丁允恭六年級看來像五年級,學運、社運、電影,政治與狂熱的情慾交織,令我們想到野百合運動及其後的世代,如何走過世紀末來到世紀初,丁允恭政治與情慾的辯證極有可為,現在的氣氛正有點八○年代的氣息,學生又回到街頭上,這一次他們是蒙面俠與新鄉民的結合,一種快爆炸的前兆,他們又開始讀俄國小說,就這點丁允恭的作品可謂適時出現。其中,〈第二音節〉、〈陳小萍〉、〈主日〉與〈一九九五年的白色夏天〉,都是擲地有聲的作品。──周芬伶(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丁允恭是一個真正懂得思考,也能引領讀者一起思考的小說家!他的小說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語法精準,用字輕快簡省,夾敘夾議,但卻絕不艱澀,反倒讓人感到暢快淋漓,甚至忍不住發笑,並在笑中意識到現代人的存在困境和荒謬。──郝譽翔(作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丁允恭的小說像他自己,完全不願意配合演出,所以經常被冷落、被折磨,但也因此最值得期待。──許榮哲(作家)

  《擺》綜合了學生時代的經驗,與投身政治後、中年犬儒般的視野與觀點。行動之後的失望。血氣與冰塊。頹廢飲酒與感受純美與慾望。閱讀中我屢屢想起朱天心〈我記得……〉、〈佛滅〉諸作,激情的徒勞,擁擠的荒野,而實踐變成表演,理想變成自嘲與愚人的材料……──楊佳嫻(詩人)

   
京都生活見學
京都是日本獨樹一格、個性鮮明的一座城市,經過千年流轉所展現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京都生活見學——到京都,學習一種千年薈萃的生活態度。

日本男生最喜歡的約會地點
經常收看日劇的朋友,一定都有許多印象深刻的劇情場景,尤其是唯美浪漫的約會地點,例如東京鐵塔或是台場摩天輪,更讓人心生嚮往。那麼你可知道,日本男生最喜歡的約會地點是哪些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