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報評論,日本最新的人質危機,將日本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或稱全民外交)的缺點暴露無遺,也引來外界質疑,日相安倍晉三為何高調訪問中東,並接受建議,公開宣布日本將提供兩億美元人道援助,協助因為「伊斯蘭國」(IS)攻城陷地而流離失所的難民。
安倍的目的昭然若揭,他想告訴國際,日本與反IS陣營同一陣線,日本的積極和平主義絕非空談,但安倍的這項作法,無疑提高日本人質的危險,而日本如此做,可能是想贏得美國讚許。
長期以來,日本在反恐戰與反IS上,一向採取幕後、低調,在外圍提供助力的方式進行,並獲得國際與中東的認同。但日本決定拋棄這項四十年來的中東政策,要讓日本於國際事務扮演更看得見的角色,對日本是一大賭注。
以安倍獎學金赴日的美國公共外交學者南西.史諾,對安倍最近一次高調訪問中東大惑不解。她說:「中東不適合日本前往,以免走進IS圈套。帶著兩億美元援助到對抗IS的國家,卻沒想到會踏進一個完美的圈套,是太天真的想法。」
英國衛報評論,第二位人質後藤健二遭處決後,安倍指示要確保海內外日本人安全,表示將繼續對對抗IS國家提供人道援助,且誓言不從外交的積極和平主義退守。不過,兩位人質死亡,可能讓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面臨十字路口。
這場人質危機,雖可能讓安倍更堂而皇之推動放寬憲法枷鎖,強化他重新解釋憲法第九條,擴大自衛隊在海外軍事能力的決心,甚至可能要求成立特種突擊隊,專事救援行動。安倍日前暗示,依新憲法解釋,自衛隊應可參與掃蕩IS的核心同盟行動。
但這幾天,許多日本人對安倍這種冒險主義抱持更加審慎的觀點。此外,聯合政府中的公明黨及在野黨迄今仍反對參與核心同盟攻擊行動。
奧克蘭大學日本研究教授穆林說:「擴大日本軍事角色,仍須獲得國會通過。最近發生的事,可能讓這項過程變得複雜化,有關國家未來方向的論戰也會重新點燃。」
安倍政府去年七月解禁集體自衛權,國會正在審議新安全保障法。國人對安倍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行動支持者少,反對者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