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丟掉江山已一年多,迄今仍找不到出口,反愈往牛角尖裡鑽。這次主席選舉,外界聽不到關於內部反省或未來願景的辯論,反而是「黨內互打」的砲火愈見猛烈。今天,國民黨中央主導的「孫文學院」將討論馬英九的歷史評價,恐將掀起更多腥風血雨。這次有六人投入黨主席選舉,表面上看,似乎頗有民主氣象。實質上,競選規則仍極保守,連署書的門檻是威權遺物卻仍橫在路上,各方竟也都行禮如儀地崇奉。尤讓外界側目的是,有人擁黃復興黨部結構特殊的兵馬自重,另一方則暗渡大量人頭黨員以圖反制。如此往返,其實只是重蹈國民黨過去卅年兩度分裂的覆轍,作「外來」與「本土」的內耗拔河,但國民黨的體質、思維和戰略卻未見提升;今天,難道還要第三次分裂?
國民黨難以轉型的最大癥結,在於它對改變的恐懼。也因此,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轉換,它始終抱持「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希望社會潮流最後仍會回到它身邊。儘管這樣的期待一再破滅,它仍然不改其志地固守原地。這樣的心態,也平行表現在「誰是正統」的路線爭執上:彷彿只要認定是「正統」,即使是不合時宜或愚昧之事,同志們也都可義無反顧地追隨。這次,孫文學院要藉孫中山之名來批判馬英九,即洋溢著「搶正統」的味道。
馬英九當然應該批判。他任內領導荏弱施政無方,只在小圈圈內用人,失去民心而無法力挽狂瀾,過度溫良養大對手猖狂,他愛惜自己的羽毛勝於愛黨,甚至草率處理王柯關說以致遭到起訴而留下汙名;這些,在在值得檢討,也應該反省。然而,黨中央要用「害黨亡國」之名將他定罪,卻恐非明智之舉。
原因是,所謂「害黨亡國」固然反映了黨內不少人對失去政權的憤怒,卻未必是對馬英九嚴謹而合宜的歷史評價。何況,把黨的問題全部推給一個人,並非理性的檢討,也無助於黨的路線問題之釐清。試想,當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李登輝成為國民黨舉黨討伐的罪人;而如今丟掉政權的恨事重演,難道能說馬英九和李登輝的功過可以等同看待?
不可諱言,這次的主席選舉,在態勢上已演成「挺洪」與「反洪」之爭;在兩岸路線上,則分為「擁洪」和「擁馬」兩派。這對國民黨而言,將是一場無可避免的「內傷之戰」。今天,當主席選舉正在熱戰,黨中央要做的事,原應是設法維持選舉的公平與無私,以便產生一個眾望所歸的下階段領導人。遺憾的是,中央黨部卻抱持私心,除與不同的候選陣營交火攻防,又公開討伐馬英九,試圖利用孫文學院來否定馬英九及其路線的支持者。這樣的用心,就算能得逞,也勢必加重國民黨的內傷。相形之下,綠營對於貪瀆罪狀纏身的陳水扁百般呵護,外界皆不以為然;而藍營卻急著對潔身自持的馬英九下重手,教民眾作何感想?這究竟顯示了國民黨有更高的道德標準,或者只證明了它缺乏進步政黨的現代性?
我們呼籲,國民黨應利用這次主席選舉好好思考並討論它今天和未來的角色,而不是拚命在日漸限縮的空間中反省別人、進行內爭。這應該包括幾個重點:一是國民黨和台灣社會的關係,二是它作為一個政黨隨著時代發展和演進的角色定位,三是它要如何使自己承繼的百年歷史在台灣變成有意義的政治力量。
我們認為,國民黨始終未完成的轉型,其實不是「本土化」,而是「現代化」。如果無法使自己在台灣社會扮演有意義的政治角色,卻只能死抱過去,它恐將日漸萎縮。國民黨在兩岸間可扮演的角色遠比民進黨多,但這不應該是在挺洪或挺馬之間作選擇,而必須找出超越他們兩人的路。否則,今天國民黨的內傷之戰,連孫中山看了都會搖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