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文學台灣:宜蘭篇7】林孟寰 /新宜蘭人

聯副電子報

【聯合文學電子報】提供聯合文學優秀作家群:蔣勳、郝譽翔、成英姝、廖鴻基等的精彩文字,讓你一次展讀!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2/18 第660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文學台灣:宜蘭篇7】林孟寰 /新宜蘭人
【慢慢讀,詩】吳耀宗/疫地人
【台積電文學沙龍57現場報導】侯延卿/書寫的力量

  人文薈萃

【文學台灣:宜蘭篇7】林孟寰 /新宜蘭人
林孟寰/聯合報
住家附近的五結海濱,晴朗時看得見外海的龜山島。

1.

開始在宜蘭生活第三年,我才學會開車。

對於外台北生活圈的人來說,三十歲還不會開車簡直不可思議!──在高中畢業後、大學開學前的暑假,那個夾縫不就是用來上駕訓班、考駕照的嗎?

但我沒有。頂著夏天火辣的太陽,我騎著機車沿著台一線上馳騁了三、四個小時,我急急忙忙就把自己送往台北去,迫不及待地展開了新生活。

台北和家鄉不同,地狹人稠、交通壅塞、停車位貴又難找,加上身邊的台北同學沒幾個人會開車,讓我覺得心安。「台北人不開車」這個印象莫名其妙烙印在我腦海中。儘管還是習慣騎車,但捷運、公車、公共腳踏車,還有隨招隨停的計程車,成為我腦中都會生活的時尚樣貌。

說實在的,並不是真的想成為「台北人」,只是憧憬去到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能夠展現真正的自己罷了。在中南部長大的鬱悶少年,憧憬著台北自由的天空,但奮力展翅飛越窗口,迎接的卻是無邊無際的混沌迷航。然後就這麼一年度過一年,直到我跟隨工作搬家到了宜蘭,成為「新宜蘭人」,開始在這片泥土上落地、生根。

2.

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剛展開新生活的時候,任何人事物的面貌都顯得可愛。也許是初來乍到的新鮮感,也許是所有人都還將你當作「外來者」客氣以待,因此從原本促狹的都會生活滑進廣袤的蘭陽平原時,心情完全是開闊而雀躍的。

當時,我在劇團任職,當劇團決定離開台北,搬遷到宜蘭,建立夢想的創作基地時,原本的職員紛紛有了不同的人生規畫,最後只剩我和兩位老闆,有如拓荒般遷進鄉間承租的一座閒置穀倉,面對荒蕪的景象發著大夢:夢想有一天這邊能成為世界各地藝術工作者都會嚮往的創作基地,孵育出一個又一個可以傳世的經典作品……那個時候,連勞動後的汗水都是甜美的。

宜蘭的美好對旅人而言是說不盡的,山、海與平原間的各個村落,都有不同的人文風貌和自然景觀值得探索。但當旅途成為日常,旅客變成居民後,夢幻不再,新鮮感逐漸消逝在種種雜瑣事物之中:冬天嚴寒夏天炙熱、東部颱風與地震頻仍、管線末梢水壓不足、假日遊客塞車、電影院永遠只播映最主流的兩三部電影等等。你以為理所當然必須存在的事物,在這裡不一定是那麼一回事。而你特別感興趣的講座或朋友聚會,也永遠發生在山的那邊。

不過,我們還是能夠自得其樂,劇團附近的街道上有賣調理包簡餐的餐廳、傳統小麵包店、麵攤,甚至炸雞排店,每一間都覺得「好吃、很好吃、好吃到不得了」──尤其是麵包店裡,一款有杏仁角巧克力淋醬的麵包,更是讓人每回一到出爐時間,就立刻離開辦公室,騎著摩托車去買,然後又若無其事地回到原本座位上辦公。

「你必須喜歡這個地方。」

彷彿像是自我催眠,一種看待事物的魔法濾鏡。畢竟遠離熟悉的家鄉和朋友,無論自然環境再優美,都還是充滿未知和寂寞。「這個地方,你必須找個地方喜歡。」讓這些小小的事物,成為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力量。

3.

在宜蘭的頭兩年,我就和住在台北時一樣,出入都依靠摩托車。我在劇團附近濱海的村莊賃屋居住,晨起便騎車穿過兩旁都是魚塭的小路去上班。濱海的村落聽起來十足度假風格,而我也是因為步行便能抵達的海邊沙灘,而選擇了這裡。但我在家裡是看不到海的。千百年來浪濤沖刷與海風堆積下,在蘭陽平原形成了天然的海堤,想要去海邊必須先翻過起伏的小丘,穿越林投樹林後才能看見大海。但風大的夜晚,在陽台上就能聽見穿透樹林而來,大海的聲音──我很喜歡海,從小到大都是。

我家附近並不是風情浪漫的白色沙灘,而是和台灣西部一樣,都是黑色的河沙。如果純白的沙灘能夠說是大海將珊瑚和貝殼磨碎的贈禮,那黑沙應該就是我們這座島被侵蝕後殘留的碎屑吧!沙灘的變化又快又大,浪裂線會在冬季北風吹拂下向外推進數公尺,然而只消一次強烈颱風的功夫,整片沙灘就會被削去宛若峭壁,然後才又一點一點地長回來。沙灘會變,但海還是一樣。

每每望向大海,看著沒有起點也不會結束的波浪,我都會想到和這片海相連的世界。那些絢爛繁華的大都會、遙遠綺麗的神祕國度,其實都只和在宜蘭的我隔了一道海,我們被浪濤連結在了一起,不再感覺那麼孤獨。

為了工作而搬到宜蘭,就會以為會和這份工作天長地久,然而當「開疆闢土」的豪情浪漫,伴隨劇團新基地營運上軌道而逐漸退去後,自己人生的課題就開始浮現:平淡、穩定,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沙灘會變,但海還是一樣。──當再次回頭時,不只是腳印已經消失在浪花間,連熟悉的海岸線,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4.

離職之後,我還是繼續住在宜蘭──原本租賃的房子,才剛付了頭款買下,還有二十年的貸款等著繳,自此開始四處奔波接案的生活。這年夏天,我決定開始學開車。

其實我很享受坐在副駕駛座,麻煩別人載著我到各個地方去的時光。平常大家工作各忙各的,而我又不愛在休息時間與人餐敘與社交。但在車行間的中介狀態,我們可以聊天,分享心情以及未來的夢想,對我來說非常地可貴。

然而離職之後,才發現這樣的我,明明想要走出去,看看更廣大的世界,卻一點獨立自主行動的能力也沒有,完全依賴別人的善意而活。甚至把「請你載我」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決定要學開車後,我的胃便開始不斷翻攪。──畢竟我國中才會騎腳踏車,摩托車考了第三次才拿到駕照,現在三十歲才開始新的學習,又是開車這種出意外就會死人的技能,我真的可以嗎?

「放心啦!原地考照的駕訓班一定會讓你過的。」朋友這樣安慰道。

但如果真的那麼容易,那為什麼駕訓班的廣告詞還會有「第二次報名考照價格優惠」?沒辦法,既然都衝動報名了駕訓班,那就去吧!

原本以為既然來到「駕訓班」,教練就會手把手把你教到會,但其實大部分的時候,就是放著你自己在那裡練習──倒車入庫、路邊停車、S彎道開進再倒出。每個動作都像是標準程序:看到地面某標記,方向盤就要立刻轉半圈;倒退時,樹幹對準車頭引擎蓋上某條線,就絕對不會壓線等等。偶爾做得太糟糕了,教練會騎著電動車過來罵兩句,要你覆誦通關口訣。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真的有辦法成為一個好的駕駛人嗎?

儘管疑惑不解,但我也很習慣當個不多做思考的好學生:反正世界就是這樣吧!什麼質疑都是假的,拿到駕照才是真的。

5.

不知不覺間,我成為新宜蘭人已邁入第七個年頭。

開車上路後,去羅東或蘇澳游泳、在礁溪泡溫泉、逛宜蘭市東門夜市,為了尋找好吃的早餐店,移動到鄰近的鄉鎮,都不再是難事。開始有了喜歡帶朋友去吃的餐廳,開始記得宜蘭友人們住家的位置……開始覺得,無論是到台北還是中南部,甚至越來越多的海外工作,最想回來的,是那個宜蘭海邊的家。

冷風颼颼的夜裡,從台北通勤回到家裡,點一盞燈,煮一壺茶,下樓餵餵親暱的街貓,聽著熟悉海浪聲,一波接著一波襲來……

好一陣子沒去海邊了,那片沙灘現在長什麼樣子呢?

沙灘會變,但海還是一樣。

七年來,換了工作、有了家庭、社交圈也大換血了幾次,似乎什麼都變了,但我覺得自己還是原來的那樣,而海邊的家也是。


【慢慢讀,詩】吳耀宗/疫地人
吳耀宗/聯合報
說時已遲,所以──

有人從時間背後追上來

扣接噹啷斷裂的謊言鏈

有人往道德狹縫中探手

去撿集良心尖銳的碎片

有人堅決逃離隔離

用堅硬的牙齒咬碎最後的氧氣

有人急舉熊熊的火把

點燃開始發黑的軀體

有人搶購存活的機率

帶走更多的口罩和消毒液

有人對著鏡頭流淚

流成一地爬動的鱷魚

有人回收輻射開來的恐慌

有人發放響尾蛇般的咒語

有人允許生,允許死

更有人不。都學不會歷史

隔了這麼些年,死神又是放聲冷笑

推倒前方骨牌一樣的路障


【台積電文學沙龍57現場報導】侯延卿/書寫的力量
侯延卿/聯合報
須文蔚。 圖/本報記者余承翰攝影
即使在戰亂或瘟疫蔓延時,我們仍需要文學與音樂。2020年的第一場文學沙龍,以報導文學為主題,由須文蔚與阿潑朗讀。主持人李明璁主張重新定義政治的可能性──美的事物不應迴避政治,所有過往涇渭分明的事物都將可以找到連結,進行跨界。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不衝突,921大地震之後,須文蔚投入全盟(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並帶領學生在豐原辦社區報工作坊,是台灣社區報的先驅。離開全盟後,須文蔚完成人生的第一篇報導文學〈五個女子和一份報紙〉,敘述創辦中寮《鄉親報》的一群女生,用她們的書寫與美好的編輯方式,讓一個瀕臨崩潰的社區重生。後來須文蔚有機會與曾文娟(曾任職遠流出版社,現為時報出版公司第四編輯部總編輯)合作,一起構思了一些有趣的報導文學,像是《台灣的臉孔》採訪十一位把一生奉獻給台灣的外國人;《烹調記憶》由十個不同領域與世代的人物,透過餐桌上的菜肴,回溯一些國族的、離亂的或飄泊的故事。除了教書,須文蔚也接下教育部DOC(數位機會中心)的輔導團工作,為偏鄉民眾培訓數位基礎與應用能力,《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記錄了須文蔚的團隊在偏鄉遇到的溫馨人事物。他也發現,台灣除了城鄉差距,還有相當大的數位人權落差。銀髮族、農漁民及偏鄉民眾,在資訊方面的「數位正義」長期遭到漠視。

阿潑從小想當記者,大學考上新聞系,看新聞會熱血沸騰,很期待自己在記者職涯中大展身手,可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常常是跟著總編採訪名人或大老闆,那不是她想要過的生活,所以每天都很鬱悶。921大地震那天她如常去上班,採訪一個台大研究生如何靠投資理財在短時間內賺到人生第一桶金;而中部許多人的家產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921那天的晚報是黑白的,寫著中部死了兩千多人,但台大旁的麥當勞裡坐滿了人,吃喝談笑,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隔天她要求總編派她去南投,因為她是中部人,有地緣關係,去採訪應該很合理,可是總編說雜誌社並沒有派人去南投採訪的計畫;公司裡其他同事則熱中於討論地震概念股。當時阿潑決心轉換跑道,思考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站上第一線,剛好看了胡台麗策畫的民族誌影展,於是從人類學找到方向。

阿潑於2018年出版《日常的中斷》,探討亞洲各國在天災之後的重建歷程。發生311海嘯之後,由於日本東北是鄉下,城鄉差距加上人口外流,留在當地的居民多是老人與小孩,所以地方政府意識到,如果要蓋組合屋,就不能拆散原本的鄰里,務求讓居民維持原有的人際關係,以避免發生阪神大地震災後的「孤獨死」現象。阿潑走訪福島的南相馬市,看到公衛出身的市長,要重建的不只是房子而已,還有居民的心與他們的人際關係。

最後,須文蔚希望藉由寫作動員一些事情,邀請讀者參與。一是募集二手相機,目標是讓每個學習攝影的偏鄉小朋友都能拿到一台,訓練一年之後挑出好作品辦攝影展。歡迎捐贈相機至花蓮東華大學,收件人寫「須文蔚」即可。二是徵求旅遊志工,貢獻所長──如果你懂得新科技或新的事物,可以協助偏鄉青年創業,歡迎來到花蓮,一次三五天,給予偏鄉年輕人一些技術上的指導。期盼更多人願意提供幫助,讓角落裡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溫暖。


  訊息公告
音樂會初心者選位指南 位子越貴越好?
音樂會的門票,和看電影差距甚大,除了價位不是單一價之外,還有二樓、三樓、四樓……的差別,到底要坐哪裡才對啊?一定要花掉好幾張「小朋友」才能有最佳音樂會體驗嗎?

這家手套廠憑什麼變年產1億片「口罩王」?
因武漢肺炎掀起口罩搶購潮,讓華新醫材集團迅速竄紅;從橡膠手套起家,進階到口罩市占三成,產量居全台前三大,它如何做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