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國家」的英文該正名嗎?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台灣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正名」風,都是與對外有關的英文名稱。 核心的問題是,我們「這個國家」應該以何種英文名稱面向國際社會?對絕大多數的國人而言,答案直接了當,就是Taiwan(或是形容詞Taiwanese),然而國際現實遠非如此單純。 這是個複雜難解的政治問題,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量,是團十足的「亂麻」(Gordian knot)。我是個咬文嚼字的詞彙觀察者,願從英文詞典出發,提供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視角。 牛津詞典的Taiwan,代表「島國」 藉助龐大的語料庫,英文詞典能密切掌握詞語的變化,體察時代的脈動,定期修訂,因此透過詞典收詞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或可反映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社會現狀。 英語世界有牛津(Oxford)、韋氏(Merriam-Webster)兩大詞典家族,各自代表英國、美國在詞語方面的最高權威。出版社是民間單位,詞典內容也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不過卻總結了西方觀點下的當今事實,應當視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認知。 英國的牛津定義: 台灣(Taiwan)是「中國東南海岸之外的一個島國,人口2340萬(2015年估計)。官方語言,國語。首都,台北。正式名稱,中華民國。舊稱,福爾摩沙」(an island country off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population 23,400,000 (estimated 2015); official language, Mandarin Chinese; capital, Taipei. Official name, Republic of China. Former name, Formosa)。 牛津的定義很明確,台灣是個島國(island country),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定義下方有個近60個詞的附註,講述了1949年之後的台灣極簡史,提到了共產黨,蔣介石,國民黨,政黨輪替,經濟起飛。英文原文從略。 韋氏的island of China,現在適用嗎? 美國的韋氏作法大不同,對於台灣的定義: 「太平洋上的中國島嶼,位於福建東方的東南海岸之外,面積13,892平方英里(35,980平方公里),人口2,334萬」(island of China in the Pacific, off the southeast coast east of Fujian, area 13,892 square miles (35,980 square kilometers), population 23,340,000)。 韋氏把台灣定義為中國的島嶼(island of China),這個觀點跟牛津大相逕庭。不過在定義之後的按語(Note),韋氏試圖翻轉敘述,兼顧眾所周知的現狀:「台灣在1895年到1945年屬於日本。1949年以來就是(國民黨)中華民國的所在地,台北為其首都」(Taiwan belonged to Japan from 1895 to 1945. Since 1949 it has been the seat of the (Nationalist)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aibei as its capital.)。 2000年以前,台灣是國民黨執政下的中華民國所在地,不過在政黨輪替之後,這個說法就不準確了。韋氏把Nationalist(國民黨)放在括弧裡補充,意思應該是要與Communist(共產黨)對照區隔,讓讀者不要把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誤以為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 島?省份?維基詞典對「台灣」的不同定義 《維基詞典》(Wiktionary)是《維基百科》(Wikipedia)旗下的網路詞典,是世界上越來越多人仰賴的詞語工具。維基倒也乾脆,給「台灣」條列了四個定義,各種可能性併陳(英文原文從略):(一)中華民國的俗稱,(二)台灣島,(三)中華民國的一省,(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張的一省」(a claimed province)。 詞典記錄語言,語言反映現狀,牛津、韋氏、維基三大詞典對「台灣」的處理,似乎透露出捉襟見肘的矛盾與妥協。「這個國家」的名稱問題,絕對需要以高度的智慧、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快刀斬亂麻」(cut the Gordian knot)。 中研院難題:Sinica還是Taiwanica? 疫情期間首先發難正名的,是新科立委范雲。她在質詢時建議,中研院的英文名稱Academia Sinica在國際上容易產生混淆,誤導不知情人士,讓人以為是中國大陸的研究機構。她建議改成Academia Taiwanica,以明確其台灣的身份。 人名可以改,地名可以改,甚至國名都可以改。中研院若想改名,當然並無不可,更何況只是改英文名,牽動的層面理當有限。 中研院的英文名稱用的是拉丁文的Academia Sinica(音標 [U+2CCækU+259U+2C8dimiU+259 U+2C8sU+26AnU+26AkU+259]),意為Chinese Academy(字面「中國的研究院」),Academia就是Academy(學院;研究院),Sinica就是Chinese(中國的),拉丁文的形容詞後位修飾名詞。 Academia容易理解,拼法跟Academy相去不遠,意思也相仿。關鍵的Sinica,大多數人都很陌生,不過同一個字根的Sino-(中國的)還算比較常見,譬如Sino-Japanese(中日的)、Sinophile(親華派)、Sinologist(漢學家)。所以Sinica會讓人誤以為是中國大陸嗎?有可能,不過這得要英文夠好、又對拉丁文有一定了解的學界人士。 「大英百科」現在是美國的,但保留「大英」名字 中研院改英文名的提議,讓我馬上就想到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百科1768年於英國出版第一卷,書名的Britannica就是拉丁文的British(英國的),英國的血統鮮明,200多年來,代表著西方知識的集大成者。然而從1901年開始,大英百科就在美國出版,版權幾經轉手,最後落腳芝加哥,成為道地的美國產品,迄今已經超過一個世紀。 現在的大英百科是美國的,不是英國的。即使書名斗大的Britannica讓大眾誤解,百餘年來這套鴻篇巨製都沒有因此而改名,內容也繼續保留了英式英文的拼字。 中研院於1928年創立於南京,有其大時代的歷史背景,而且許多研究成果均掛著Academia Sinica之名,打入西方的學術圈,篳路藍縷,這個聲譽來之不易。中研院在討論改名時,不妨把大英百科的例子列入考慮。 中華民國能改成「Republic of Cathay」嗎? 繼范雲的中研院改英文名提議,民進黨立委林宜瑾在質詢時也指出,中華民國的英文名稱「Republic of China」在國際上經常遭人誤解,以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她建議仿照中華郵政(Chunghwa Post)、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的精神,把它改成「Republic of Chunghwa」。 林委員的提議並不是全新的概念。事實上早在2007年,民進黨人士楊長鎮就曾投書表達這樣的想法。改英文名稱以正視聽,又不涉及變更體制的修憲,兩全其美。 同樣不涉及修憲,「中華民國」這個官方的國名不變,「中華」還在,若想更動英文名稱,在國際上達成區隔的目的,我建議不妨考慮Republic of Cathay,縮寫是相同的ROC。以下腐儒妄議,諸君姑且聽之。 Cathay不是「國泰」,而是中古世紀的China 關鍵的Cathay最終源自「契丹」,是China在中世紀歐洲的古稱,英詩裡常用,在英語世界多給人典雅遙遠的想像。 我知道,許多華人看到Cathay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國泰」,因為國泰航空、國泰世華銀行、國泰醫院等機構的英文名稱裡都有Cathay,因而制約了我們的理解。其實「國泰」本是Cathay的音譯,只是音譯選字時反覆推敲,最後從成語「國泰民安」取材。華人對Cathay有「國泰」的聯想,是反客為主的結果,有文化素養的英語人士,多半還是會連結到古韻、詩意的China。 既然前提是「中華」不動,那麼把China改成意思相通的Cathay,英文的新名Republic of Cathay譯回中文也是中華民國,原文譯文等值。在中文裡,「中華」為「中國」的亦稱,而且多用於文化,用Cathay來對應「中華」,用China來對應「中國」,既達到區隔的目的,又隱含著其中的歷史連結。 華航的「China」,該怎麼改? 第三個英文正名提議跟華航有關。疫情期間,政府透過華航運送援外口罩,然而華航的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卻容易讓國外誤解,以為這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善舉。因此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呼籲,華航的英文要改,以正視聽。 類似的提議一直都有,不過茲事體大,每每都不了了之。現實姑且不論,容我再咬文嚼字一回。將來若有那麼一天,華航的英文有什麼選擇? 「航空公司」的英文名稱,常見的有Airlines,如American Airlines(美國航空),有Airways,如British Airways(英國航空),還有Air,如Air Canada(加拿大航空)。華航的Airlines沿用就好,「~ Airlines」的順序照舊,無須更動。 華航英文名稱裡的China要代換,換什麼?彰顯台灣的現稱Taiwan直接明瞭,舊稱Formosa(福爾摩沙)給人復古美麗的想像,都是絕佳的選擇,唯英文的新名不是中文的翻譯。 Cathay、Chunghwa、Sino都有「大中華」之意 若想在英文裡把「中華」體現出來,可採取音譯,也可採取意譯。 若採音譯,可仿照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用Chunghwa,這是混合了威妥瑪拼音(Wade-Giles)和耶魯拼音(Yale)的老式拼法,碰巧也是中國國菸「中華香菸」的英文名稱,辨識度較高。或者,回歸有百餘年傳統、威妥瑪拼音的Chunghua,甚至,改採當今國際標準規範、漢語拼音的Zhonghua。 若採意譯,但避用China(或Chinese),有幾個選擇可供參考。 如上所述,Cathay為其一,這是「中國」的古語,常用於英詩中,最終源自「契丹」,不過與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過於近似,恐有爭議。 Serica(音標 [U+2C8sU+25BrU+26AkU+259])為其二,意為「絲國」,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對遙遠中國的稱呼。此名多見於歷史地理的古文獻,最終可能來自古漢語的「絲」。 Sino(音標 [U+2C8saU+26AnoU+28A])為其三,是個構詞成分,用於詞語組合裡,如Sinology(漢學),最終可能與China同源。 其他可以替代China的意譯,如Middle Kingdom(中國)、Celestial Empire(天朝),不過這兩個說法偏長。若只取Middle(中)和Celestial(天),長度減半,唯原本要傳達的意思就沒有了。 或許, Midflower Airlines可成為華航新英譯名 還是,放膽直譯,把「中華」逐字翻成Midflower(中花)?「中」的英文middle可簡化為mid,「華」古通「花」(《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華航的企業標誌也有一朵粉紫色的梅花,直譯的Midflower音近「梅花」,又兼有Mayflower(五月花號)橫度大西洋、與航行有關的聯想。 我們「這個國家」的英文名稱,若真想要解決,看來也不簡單哪! 文/ 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曾泰元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0年6月號 訂閱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