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指出,大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2019年首次超過1萬美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十四五」時期將會面臨三大挑戰:中等收入陷阱,全球地緣政治變局和人口老齡化,經濟結構要適時改變。他建言,「十四五」期間要關注的是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是GDP增加,另外,針對「十四五」雙循環格局,供應鏈必須重新配置。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副總裁朱民在全球化智庫舉辦的大使圓桌會議上表示,大陸今年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從中等收入國家要邁入高收入國家,這一目標不容易實現。
朱民說,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從步入人均GDP1萬美元開始就產生分化,也就是將面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朱民指出,十四五期間(2021-2025)中國將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要在未來10-20年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必須考慮經濟架構要適時改變。
在全球掀起貿易保護主義,大陸要在貿易往來、人才與資本流動等對外高度開放,必須重視地緣政治風險。同時,大陸人口紅利不再, 目前超60歲人口有2.5億,到2050年人口預計將下降3300萬,將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壓力,而基礎設施條件要做好因應老齡化結構,將是當務之急。
朱民認為,「十四五」時期為應對挑戰,中國經濟應瞄準人民收入的增加,而不是GDP增加。 首先要聚焦高質量增長,其次是提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
針對「十四五」規劃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朱民說,在發展內循環方面,目前中國的供應鏈還不是特別順暢,比如晶片的核心被關鍵技術有被「卡脖子」的風險,在供應鏈方面必須配置以確保國內供應鏈、國內生產能更有效地滿足國內需求。
在連結國際大循環方面,朱民說,中國仍需要國際市場的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管理及市場,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中推動中國技術升級,也能藉資源配置提高附加價值。
朱民強調,「十四五」規劃要重點發展的科技化和數位化。他強調,新冠疫情進一步推進了智能技術和數位化的應用和發展。未來打造數位基礎設施會成為「十四五」重大戰略的關鍵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