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臺北畫刊】網羅生活休閒、觀光旅遊等豐富資訊,深刻描繪臺北生活圈的點點滴滴,教你情不自禁愛上臺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2/10 第116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
人生路引/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洪明道/佮田閣佮地

新書鮮讀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文、圖節錄自小麥田
圖/小麥田提供
學校沒有教的多元性別讀本,112個性別關鍵字+性別光譜全彩圖解+39位多元性別者的分享對青春期的身體變化感到不安,煩惱要怎麼穿、怎麼打扮,家人期待「要man一點」或「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但那真的昰自己想要的樣子嗎?無論是害羞的想要探索性傾向,卻擔心被排擠,或者是想要展現真實的自己,又懼怕被貼標籤的心情……都收錄在本書三十九位多元性別者的告白中,分享了青少年時期尋找性別認同的親身經歷。

內容簡介:本書作者艾胥莉•馬岱爾從十一歲開始,感受到性別問題帶給她的尷尬、不適感,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她逐漸認識自己。為了幫助擁有相同煩惱的青少年,她開始分享自己的經驗,蒐集資料,整理多年來人們常問的問題,並結合了美國多個性平團體的資源,完成了這本性別教育指南。收錄了關於「性別多元」議題的112個關鍵字,搭配生動的全彩圖解,獻給所有「正在探索自己的性別認同」,以及「想要了解性別多樣性」的人們!

作者介紹:艾胥莉•Ashley Mardell ,美國人,來自明尼蘇達州,熱衷於性別議題。她從部落格開始書寫自己的生活,而後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並經常為LGBTQIA+社群以及性少數發聲,她的樂觀、正向和誠實,鼓勵了許多人。

馬岱爾十一歲時,第一次以顫抖的字跡在日記中寫下:「我可能有一點點喜歡女生。」然而她繼續壓抑想要出櫃的念頭,直到大學後,在網路上發現了LGBTQIA+的世界,翻轉了原本對性別與性傾向的認知。LGBTQIA+包容了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雙性人(intersex)、無性戀(asexual)以及所有性少數,這讓馬岱爾體會到自己的不一樣能夠被理解,並感受到巨大的愛與鼓舞。

她希望幫助有相同苦惱的青少年了解自己,因此將個人的性別探索過程寫進《性別是彩虹色的嗎?》一書中,並集結了眾多LGBTQIA+社群的資源與研究,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協助編輯、審定。本書出版後,獲英國《獨立報》彩虹書榜(Rainbow List)選為年度十大好書,並授權日、韓版本,性別光譜基金會讚譽本書「提供我們每一個人思考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獨特經歷,並給了需要協助者與世界溝通的語彙」。

搶先試閱:〈克勞蒂亞: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是克勞蒂亞,我是雙性人!雙性人同時具有傳統觀念上被視為「男性」或「女性」的特徵 ――有時候還會具有兩種性別都沒有的非典型特徵。因為雙性人的身體不易被歸類為男性或女性,經常被視為需要靠醫療行為「修正」的對象。家長和臨床醫生常常選擇以整型手術和其他療程來改變雙性人的身體,以便讓雙性人的身體能夠看起來像「正常的」男孩或女孩一樣。

這種醫療程序對健康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在未經我們同意的情況下就動刀,可能會導致我們在身體、心理和/或情感方面有持續性的傷害。我個人認為,如果家長和醫生直接決定要不要移除我們身上健康且功能完整的部位――例如左手的小指,可能會讓人感到非常奇怪。要是我們發現這個社會總是在寶寶一出生之後就馬上截除他們的左手小指,大家可能會被嚇壞,這樣的行為也將成為頭條新聞,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 絕大多數人一定會認為這麼做很不正常,而且是不好的行為,對不對?然而,當家長與醫生決定把雙性寶寶和雙性孩童身上的部位移除時,社會卻認為這樣做對孩子有益、是在幫助孩子。我覺得根本不是。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身體的自主權―― 決定我們要不要有某個器官,並選擇是否保留或加以修正。恣意從雙性孩童身上移除身體部位是不正確的,目前雙性人運動正在努力終止這樣的行為。

並非每個雙性人都會接受手術,而且許多雙性人擁有類似「典型男性」或「典型女性」的生殖器官,因此他們可能要到青春期甚至更晚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是雙性人,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曉得。有時候,就連那些非自願接受手術者,也不知道自己是雙性人!

得知自己的生理與原本預期的不同,可能是難以想像且令人困惑的經歷。由於我們的文化嚴格恪守性別二元化的規範,因此雙性人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不完整的、可恥的,或者孤單的,這就是為什麼我主張以非二元化的方式看待「性」,會比較精確也比較健康。

有些人以非二元化的方式將「性」概念化,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透過光譜來檢視。這種光譜可能像這樣:

這個光譜是將雙性人放在男性和女性之間。一個人可以在這個光譜上的任何位置。例如,某人可以是男性、偏男性、雙性人、偏女性,或者女性。

這個光譜是三角形,因為有些人認為雙性人並非「介於」男性和女性之間,而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性別。除此之外,有些人認為將雙性人放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意味著雙性人是一種不完整的性別。

這個光譜沒有端點,它所傳達的概念是:性別是無限的。我們身體特徵的種類和組合數量龐大且類型太多元,因此無法畫出界限。

這個光譜所要傳達的概念是:可能會有一種特徵的組合,是同時為男性、女性和/或雙性人。

或者,性別純然是一種沒有視覺圖像的概念,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無限多種生理組合,而且充滿可能性。也許我們只要能明白這一點就夠了,不必要建構一個看得見的光譜模型。

其他人認為,如果透過光譜來檢視原本未歸類於特定性別(通常是指光譜上的「男性」和「女性」)的身體部位與特徵,將特定群組其視為「自然」或「正常」,就形同暗示其他種類的身體部位和特徵是不完整或不完美的。抱持這種看法的人,多半認為不應該在人一出生時,就將嬰兒指定為男性或女性。

無論你認為哪一種才是看待性別的正確方式,無可否認的是,性別並非只有男性和女性。當我們說到性別時,請記得人類的身體是複雜的,具有美麗的多樣性,這就是為什麼性別絕對不應該二元化,性別不只有男或女。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總是被迫將自己塞進只有兩種主流選擇的箱子裡。一個人的性別分類,會出現在官方表格、身分證件、醫療檔案、測驗問卷、交友網站、求職申請表上,甚至連廁所都會依照人的「出生性別」來加以區分。我們無法擺脫社會對性別的二元化觀點,不管贊不贊同、要不要設法融入這種區分法,每個人都被迫面對。

正如我們提到的,並非每個人都符合社會對「男性」或「女性」的要求。一再被迫選擇自己的性別,以及/或者鮮少得到認同,可能導致雙性人感到孤立、認為自己是病態的、沒有存在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評估看待性別的方式,並且開始為那些不完全符合典型「男性」或「女性」之人創造空間。這些人的存在是千真萬確的,而且他們的性類別不比任何人來得低。

▶▶ 閱讀更多 艾胥莉•《性別是彩虹色的嗎?》

 
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
文、圖節錄自有鹿文化
圖/有鹿文化提供
他迷戀人的繁華與荒涼,他眩惑演藝娛樂的銀光燈熠燿,他迷戀時尚伸展台上魅惑又造作的身體,更多時候,他貪愛那些他沒有被分派到的人生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首部散文集——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

內容簡介:《鏤空與浮雕》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擁有二十五年雜誌人經歷的范俊奇,傾向於城市與時尚書寫。訪問過明星與名人包括:好萊塢明星Patrick Dempsey、Chris Hemsworth,英國時尚設計師Paul Smith、Kim Jones,香港時尚設計師鄧達智,港台歌手藝人羅大佑、楊采妮、黎明、劉嘉玲、梅艷芳、梁朝偉、郭富城、彭于晏、萬芳、齊秦、齊豫、順子、吳君如、周華健,以及多位高級時尚品牌設計師及精錶創辦人。

作者介紹:范俊奇(Fabian Fom) ,  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人。新聞系出身。二十五年雜誌人。前後當過三本女性時尚雜誌(婦女雜誌|新潮雜誌|VMag雜誌)和一本男性時尚雜誌(馬來西亞版Men's Uno)主編。目前為電視台中文組品牌及市場部企劃經理。

  因雜誌人背景,多傾向於城市與時尚書寫。訪問過明星與名人包括:好萊塢明星Patrick Dempsey、Chris Hemsworth,英國時尚設計師Paul Smith、Kim Jones,香港時尚設計師鄧達智、港台歌手藝人羅大佑、楊采妮、黎明、劉嘉玲、梅艷芳、梁朝偉、郭富城、彭于晏、萬芳、齊秦、齊豫、順子、吳君如、周華健,以及多位高級時尚品牌設計師及精錶創辦人。

  專欄散見馬來西亞各報章(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雜誌(都會佳人、女友)及網媒,書寫類別包括:時尚、生活、人物、旅遊、文學、愛情小品、文學創作。

  作品曾多次收錄於文學合集,《鏤空與浮雕》則是第一本個人作品。

搶先試閱:〈安迪・沃荷Andy Warhol——愈是孤獨的人,內心愈是車水馬龍〉

不曉得為什麼,每每提起安迪,我老覺得安迪其實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名字,但幸好「沃荷」不是。「沃荷」雖然沒有特別的字義,但我喜歡這名字叫起來有種節日的喜慶氣氛,替安迪這個人添了點蓬勃的朝氣,讓他不至於看上去老像個孤獨的鬱鬱寡歡的吸血殭屍。

而如果安迪不「沃荷」,我實在無從知曉,普普藝術會不會降世?我們會不會在安迪.沃荷驚世駭俗的先鋒精神不斷地被借屍還魂之下,遺憾自己竟沒有趕得上六○年代紐約最頹廢、最拜金、但也最美麗的時代?

安迪.沃荷相信,只有金錢,才可以換來尊嚴,他痛恨支票,喜歡身上有很多很多的鈔票,而身上有了鈔票,他就一定要在上床前把鈔票花掉,有時候�悛漯嶀ㄖ飽A他就爬起身搭計程車到藥妝店讓店員延遲營業,好讓他把他要買的東西買完,而他最常買的,不過是粉紅色的有機牙膏——

而且安迪.沃荷是一個寧可買一大堆鞋墊也不願意買一顆古董珠寶店裡四十年代鑽石珠寶的藝術家,特別是當店員吿訴他,「先生這款設計好,這胸針有四十年代的環黃金鑽石,鑽石代表永恆」,他一聽就拉起男伴的手掉頭就走,他和其他藝術家不一樣,他對「永恆」這兩個字特別反感,「永恆是什麼」,因此他從不強調他的作品會流芳百世,會永恆地被珍藏,他十分淸楚,他的作品過了三年其實就沒有了價値,也沒有了興風作浪的本事。

他知道他不是畢卡索,畢卡索一生中創作了四千幅的畫,這數目安迪.沃荷說他八個月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了,而且因為安迪.沃荷的繪畫靠的是直覺,尺寸對了,顏色抓準了,他就馬上開始,很少花時間在構思,「如果你不去思考,它出來的就對了」,一旦你必須停下來去決定去抉擇,它其實已經不對了,你必須決定的東西愈多,它出現的錯誤就愈大,就好像最好的愛情,就是你不需要特別去設計和經營的愛情,而人生何嘗不是這樣?時間就是最好的劇情,它一定會在最後一分鐘,在你閉上眼睛那一刻,讓一切�悇菑j白。

我差點忘了,我很喜歡安迪.沃荷說過的一句話,聽起來雖有點灰暗,但比所有空洞的詩歌都來得寫實,他說:「我從來不會崩潰瓦解,因為我從來就不曾完好無缺。」

我很疑惑,一個人到底要經歷過多少次命運的迎面痛擊,才會悶聲不響地默認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寫壞了的腳本?但作為領銜主演自己人生的專業演員,你會發現安迪.沃荷總是比誰都落力地背熟生命度身為他訂造的對白,在適當的時候,雲淡風輕地說給自己聽。

生命的鬧劇和悲劇,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總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才學會下來,可一旦學會了就永遠不會忘記。安迪.沃荷小時候常常生病,每一次生病,他就當作是中場休息,躺在床上繪圖塡色畫畫,打發生命額外給他留下的降魔時刻。而際遇起起落落,我們誰的生命當中不也經過許許多多趟的中場休息?總要到最後的最後,我們才漸漸地恍然大悟,實在沒有必要白費力氣對生命斤斤計較。

不知道為什麼,我其實比較喜歡忍辱負重的藝術家,比如梵谷,比如倪瓚。可惜安迪.沃荷不是。他的人生過得比誰都燈紅酒綠,他的作品也比誰都高調而聒噪,單是看看他選擇潑上去的顏色就知道了,幾乎每一個顏色都特別的喧譁而熱鬧。我常常覺得,愈是孤獨的人,他們的內心愈是車水馬龍,有著一大片不被看見的繁華盛世。但安迪.沃荷剛巧相反,他不懂得讓自己安靜下來基本上就是一種本事。

最奇怪的是,安迪.沃荷喜歡和所有時髦的紐約人一樣,興高采烈地在戲院門口排隊買票、興高彩烈地排隊等著進場,並且把排隊當作是一件時髦的事。可是他生平最不喜歡的偏偏是旅行,覺得旅行太匆忙太倉促,他寧可躱在自己的房間裡和閨密們一口氣通十八通的電話,然後慢慢的將自己的頭髮從金色漂染成白色,再從白色漂染成灰色,因為他覺得灰色的頭髮比較有正能量,比較能夠招架得住隔天必須和他一起演戲的伊麗莎白.泰勒。他說,除非你希望生活就像電影一樣虛幻地在你面前流過,那麼旅行一定會如你所願。更何況,安迪.沃荷太了解他自己,如果旅程中的其中一天沒有辦法讓他看到美國電視劇,他肯定會馬上歇斯底里地瘋掉,只有紐約,才是他永遠的�ㄤ{和抵達的目的地。

在某一個程度上,我常常覺得,我是不是應該把安迪.沃荷介紹成一個理智得近乎冷酷的人才合適?

他曾經說過,如果他是一台錄音機,那麼他身上肯定只有一個按鍵——消除鍵。他喜歡累積名氣、財富和人脈,但他特別抗拒累積回憶。這一點我倒是認同的,有時候,過於靈光的記憶力,只會讓你未來的人生更加沮喪更加乏力,因為你往後只有不斷地失去所有美好的,卻換回所有腐爛和敗壞的:包括愛情,夢想和軀體。

甚至於關乎死亡,安迪.沃荷也看得意料之外的透徹,而這讓我突然聯想起周潤發說過的,如果他有一天不在了,他就會把他擁有的一切裸捐出去,什麼都不要留下。但周潤發的裸捐主要是施贈,讓貧困和短缺的人們受益,而安迪.沃荷不是。他一直堅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不想留下任何的剩餘物,包括他自己,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屍骸,到頭來不過是累贅的剩餘物,包括他所有的作品也是。他特別嚮往的是,如果可以選擇,能夠走進一束光然後就徹底讓自己消失掉會是一件多麼美麗的事?可惜的是,他所期待的並沒有發生,我們從來都沒有放過安迪.沃荷的意思。

尤其是咱們誰會忘記安迪.沃荷曾經說過的呢,「不要太好出風頭,但偶爾要讓別人知道你的存在。」我聽了頓時「咦」了一聲,這不正是擺明在說沉迷耽溺於社交媒體的我們嗎?

當然還有一句,也是安迪.沃荷說的,「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但這一句「十五分鐘論」,他只說對了一半,現在的我們,在臉書,在「隱私塔」,在推特,誰不是爬山涉水、機關算盡、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每一天至少洗版十五分鐘?而實際上,十五分鐘未免太短,我們的虛榮心已經被社交媒體餵養得必須全天候活在全世界的關注之下才會開心。

間中也有一些時候吧,我會被安迪.沃荷接待生活的熱忱所感動,他尖酸的風趣和刻薄的幽默感,看起來像一種生活技能多過像一種天性。我特別高興的是,安迪.沃荷竟然和我一樣,對香水一直有一種帶點病態的情意結,他坦白承認,他每一次受邀參加朋友們的家庭派對,一定會克制不住自己潛入別人家的浴室,看看有些什麼牌子的香氛和古龍水,然後偷偷噴一些在身上,並且十分享受會不會在別人家的浴室和他曾經深愛過卻又半途走失的香水重逢的刺激感。

回憶太瑣碎,値得在回憶裡讓自己來回煎熬的人與事本來就不多,我很同意安迪.沃荷所說的,嗅覺的記憶不會產生副作用,就好像膚色愈淺的人,愈適合塗用味道愈淡的香水,是一種乾淨俐落而又溫潤如玉的懷舊方式。我曾經在香港文華酒店看過「安迪.沃荷在中國」攝影展,當時除了對毛澤東的「普普」頭像感覺不可思議,印象最震撼的就是安迪.沃荷穿著軍綠色的外套頂著一頭白髮站在紅色的天安門前拍下的一張照片,那一抹綠和那一叢紅,以及那一臉茫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已經轟轟烈烈地記錄下安迪.沃荷「永恆的十五分鐘」。

▶▶ 閱讀更多 范俊奇《鏤空與浮雕》

 
人生路引/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文、圖節錄自先覺
圖/先覺提供
環球演講熱血醫師、閱讀引路人楊斯棓,誠摯醞釀五年的第一本書! 面對無法快轉或倒退的人生時鐘,他以前人智慧為樁,個人經驗為網,轉化28本經典好書的智慧,幫助你在人生關卡中找到方法活下來,而且活得好。

內容簡介: 「當時間繞著父母兩顆圓心團團轉而支離破碎,幸好,閱讀是我的救贖。透過閱讀,我無一刻感到無聊;偶爾覺得無助時,總還有那麼一本書,能為我引光指路。」

 楊斯棓一路走來的身分眾多:自費演講222場的節能倡議者、講師、顧問、讀書會發起者、上百本書的推薦人……不過始終沒變的是,他持續藉由閱讀精進自己,也深信終身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進而改變整個台灣。所有的困境,閱讀中都有解,而這本書,也將幫助你愈讀愈清明,把最佳版本的自己給活出來!

作者介紹:楊斯棓/閱讀引路人 ,  醫師,家醫科證號0005758。

  自2019年10月起卸下臨床業務,生活步調以照顧父母為主。

  2013年3月29日起,他為了鼓勵公民思辨:「核電是否為台灣必要選項?」於一年半內自費環球演講222場,足跡遍布台、港、美、加。

  2014年初,他首次獲邀書寫《核能不是答案》的推薦序,表示:「得以名列該書封面,和社會聲量百萬倍於我的陳藹玲、郝廣才、蔡康永並列,著實有異樣感覺。」

  演講過程中,許多熱情聽眾變成朋友;心臟外科醫師李紹榕夫婦也是其二,後李醫師出書《最光明,也最黑暗的醫療現場》也邀請其寫推薦序。這兩本書打開他在編輯圈的知名度,至今累積推薦上百本書。

  2015年1月24日,他曾獲邀主持台北市立圖書館每月一書活動,當月選書是《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他比照企業內訓規格的做法,創下同質活動有史以來參與人數的最高紀錄。

  作者曾任職全職講師一年半;2016下半年因父親身體微恙,臨危受命,接下診所,淡出教學舞台。

  自2015年始,他每月舉辦讀書有獎徵文活動,並親自包裝、寄贈禮物給讀後感最觸動他的讀者。他謙稱禮物是隨興而至的準備:顯微鏡、哩程、套書,近來則是茶葉與醇酒。他希望更多人願意在離開校園後讀書,甚至希望參加者也去舉辦相關活動。他自謙所作所為僅是無畏布施,主張:「這種活動,任何一個人有心要辦,都辦得成。」他深信,終身閱讀可以持續改變一個人,而很多人若都如此改變自己,就會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搶先試閱:〈以真名示人的書寫,內容才能和真名共振〉

台灣人很愛用臉書,活躍用戶數超過一千九百萬。

如果我們一生在網路上書寫的總能量是一百,我建議你把這一百份的發文能量,都留在你名下,不要浪費時間匿名去任何網路空間留言。

這一百份的能量,你留在臉書或部落格都好,至少都是集中書寫能量在你名下。

有些人把書寫和抒發畫上等號,他雖經營臉書,但發文都不是一段認真的書寫,只是衝動的抒發負面情緒。轉個新聞,留個科科或呵呵,看起來很像思考短路或宿醉者,然後吸引一堆頻率相同的人互相呵氣。

我插播一個有關餐廳訂位的故事。

如果你夠細心的話,應該會發現有些餐廳在你訂位時會要你留下姓氏,有些則要求得留下全名,這有什麼差別呢?經過統計,用全名訂位的顧客,九成以上不會失約,就算不能赴約,也會在約定時間前致電取消;但如果只留下姓氏,失約的比率就會大增,我們隱隱可以嗅出一個關鍵原因是:反正你(餐廳)也不知道我是誰。

因此,延伸這個微妙的道理,我建議臉書要用本名,或者是護照拼音的完整名字;有些朋友若長年在外商工作,選用工作上常用的英文名也無妨。這三者之外的任何名字,我覺得都有點奇怪。你知道別人是誰,卻不讓別人知道你是誰,這並不是朋友的往來之道。

彼此以真名示人,就像是都穿著泳裝下水或都穿西服赴宴,若只願意用假名走跳,那就應該去人盡假面的化裝舞會。

以真名示人還有一個長遠的好處,每當我們分享專業上的點滴或某個價值觀,都一再的跟我們的名字共振,這會讓我們的名字在別人心目中,分量愈來愈重。一開始每個名字在別人心中都是一棵樹苗,但它不會自然茁壯,你必須有所作為,無論是分享專業或生活點滴都好,它才會慢慢成長。

舉「筆」維艱,如何動筆?

阿基是一位水電師傅,他經常在臉書上分享施工的小故事(徵得雇主同意,在保護雇主隱私的前提下為文),多跟解決水電問題有關,半桶師仔會搞半天,他只要撥弄一個開關,一下就施工完成,難怪台諺說:「江湖一點訣,妻子不可說。」

他甫發文,在我心中就從一棵樹苗開始成長,隨著我讀過愈來愈多他工作的小故事時,這棵樹就逐漸茁壯,而其他水電師傅在我心中並沒有對等的分量。

當我有水電需求時,我找誰?我一定找他,他在我心中已經是一棵參天大樹了。

教數學的家庭教師、牛肉麵的私廚老闆、生前契約的銷售人員、大醫院的小醫師,通通都適用這個道理。

水電師傅一天若忙八個小時,總有一件值得書寫的小故事,這絕對不難。如果你是水電師傅,就想想你都跟好朋友怎麼聊工作,不就是從中抽出一個小故事而已。如果嫌打字麻煩,那可以錄音,然後把聲音轉檔成文字,稍作修改,就可快速產出文章。

《窮鬼翻身》一書作者、五洲製藥的董事長吳先旺就是一個經常用聲音轉檔文字的高手。他不識字,可是點子很多;如果半夜想到什麼點子,他就用錄音機先錄下來,天亮交給祕書打字,整理成冊。

現在有很多聲音轉文字的軟硬體,都可以幫助不擅長或不喜歡打字的人產出文章。

舉醫師而言,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前提下,一天當中也總有一則治療心得或一段對人性的觀察體悟。

分享治療心得,讓人感受你的專業;描繪人性觀察,讓人感受你的溫度。

我倡導的臉書寫作內容,不必標新立異,不必詞藻堆砌,就像作者陳立飛說的:「誠實,比新意更重要。」困難的是一開始養成每日書寫的習慣,不過一旦養成習慣,你就至少有三件事可以做。一、迴響特別多的臉書文,尤其是展現專業技術的發文,可以順勢整理成一篇網誌。二、當有人提出富有建設性的質疑,我們不跟對方抬槓,試著就在網誌文中的適當段落回答。三、隨著專業技術文章數量的累加,你可以再寫一篇文章,統合你這座城牆。文章寫得誠實不浮誇,靠一個個技術文磚塊,堆疊出你這個人,到時你的形象自然如銅牆鐵壁。

如果你已經有以上的認知跟行動,想再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想寫得更有人氣,更接地氣,還可以在以下幾個面向努力:

一、顛覆認知。譬如我詢問幾位內分泌科醫師得知,在台灣規則服藥、配合治療的糖尿病患約莫三成五。很多民眾口耳相傳一些錯誤觀念而拒絕吃藥,他們會說:「不能吃,吃下去就要吃一輩子了。」這個領域的醫師就可以針對這點去寫文章,顛覆他們的錯誤認知,才有機會把他們拉回規則服藥的軌道上。

二、用戶思維。很多醫師寫文章給民眾看時,還是沒有換位思考。如果想說服更多病患,就要懂得用講故事的形式去改寫,洗掉那股說教味。讓病患能不自覺的把自己套入主人翁的角色,覺得原來不規則服藥有這些壞處,會走上那樣的人生,那我還是規則服藥比較不會有併發症。

三、細琢標題。作者提醒「標題就能夠決定轉發率」,很多人以為一篇文章寫好了,標題好像沒那麼重要,所以往往下了一個很平的標題。一首詩最關鍵的一個字是詩眼,那我們一篇文章最重要的精髓若濃縮成一句白話文,就該是我們的標題。

台諺說:「田螺含水過冬。」莊健隆博士曾解釋:「田螺棲息在淡水的河川或稻田。在乾旱時,牠就將自己縮入殼內,用厴(囗蓋)封閉殼口,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進入寒冬前,牠便用厴當鏟子挖出洞穴、鑽入泥中,呈休眠狀態。一旦氣溫適宜,牠即刻把頭、腳伸出殼外,匍匐爬行,繼續生命旅程。」

承平時候,或是被迫放無薪假時,我們都可以利用時間書寫,一篇一篇整理出我們會做的事情、我們做得好的事情、只有我們能做好的事情。用這樣的心態整理、準備自己,即使遇到嚴冬,我們也能安然度過。瑞雪過後,我們將能奔馳前行。

▶▶ 閱讀更多 楊斯棓 《人生路引: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洪明道/佮田閣佮地
洪明道聯合報
《賀新郎》書影。(圖/九歌提供)
《賀新郎》出版,很榮幸今日能來說些吉祥話祝褔這本書,當然也有一些真心話。

在我初探小說藝術時,楊富閔已是在課堂裡發光的文學新人兼助教,出版了《花甲男孩》,容我稱呼為學長。當時我驚異於其中語言的切換,以及文言和台語兩個極端的衝撞。富閔擅長借用漢字之形體、華語之音來逼近台語,比起台語內借音的歌仔冊,反倒近似於台語歌KTV字幕。迸發出來的是台灣地上的故事,也開啟我對小說樣貌的想像。

一轉眼已是十年,學長的創作已積累不少。不過,自選集《賀新郎》僅有〈暝哪會這呢長〉出於首本小說集,其他更多的部分來自於《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故事書》,也有幾篇是《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的作品。這些篇章揭開小說世界的布簾,讓我們看到背後的山川草木,更偏向是「散文的楊富閔」,或許藏著寫作者對自我的構築。說是散文卻又不夠精確,這些篇章脫去小說性的結構,在散文、雜文邊界遊走,有意識的實驗著。

這些篇章保持著接近玖壹壹的方式,在語言文字上製作remix,在結構上爭取自由。〈大內楊先生十二位〉正如賣藥仔,一一介紹人物出場;不少篇章如〈纍纍——大西仔尾的故事〉則以地理為主要敘事脈絡。這些都打破了以情節或主要人物為主線的敘事原則,遵守這樣的原則大多能成功牽引讀者的視線。捨棄原則後,面臨的是實驗伴隨著的風險,一操作不慎,段落和段落之間容易散失緊密的意義的連結。

這些篇章以「我」的眼睛和趣事吸引著讀者,略略平衡了這樣的風險。面對荒蕪的、悲涼的、人跡罕至的風景,「我」的眼睛看出去,照出感傷中參雜和解和欣喜的內面,或轉化為帶有童趣的新感受。

有土地、地上的人、人的記憶,《賀新郎》還有人和人之間的牽絆,這部分總能強烈地從紙上傳遞而出。〈我們現代怎樣當兒子〉台灣親緣情感中表面上的弓(king)、骨子裡的熱,在兩代的兒子身上傳承著;〈為阿嬤做傻事〉末段凝視遺照的運鏡、儀式完後的親族反應,情感力度強勁而真摯。

《賀新郎》所羅列出來的迎親隊伍,已經有袂䆀的範勢。這列隊伍標誌著在華語為中心的台灣文學中,有彈性的台語滲透和發聲嘗試,並且將虛浮的空間進行接地。不過,這樣的台語發聲策略到了台語文邁向建制化的路上,能夠站在什麼樣的角色,仍有待思考。在這個文學益加多元化的時代,也許本土的意義在於將各種類型的空間和語言接地,蹲低身子,然後再高高跳起。不同時期發表的《賀新郎》正讓我們看見了蹲低的過程。

這陣娶嫁的隊伍就欲到位矣!將來新人會對佗位去,我也毋知,但是佇心內恬恬仔期待。書中的文學夢有如月光,時時照映在字字栽種的田園。我期待太陽、期待月亮,也期待偶爾沒有月亮的晚上。我欲將茶杯捀(phâng)低低,祝你的文學佮田閣佮地!

 
研發疫苗 為何這麼難?
疫苗研發通常需要經過多年動物實驗,才能開始人體試驗並進入量產階段;為盡快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家希望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研製出安全且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疫苗究竟為何這麼難做,得先了解疫苗如何製作,以及漫長的試驗等重重挑戰。

現在就要開始思考 自己老後30年要做甚麼
不管你過去的第一人生過得怎麼樣,蘭萱認為未來的第二、第三人生應是「工作跟休閒並進與切換」,也許賺錢拚事業不再是生命的主軸,而是以一種更自在、更平衡的方式生活,兩者可以並進,也可以隨時切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