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一度以為,台灣疫情控制得當,台灣讀者永遠不必讀這一篇文章。去年三月美國爆發嚴峻的新冠疫情,《哈佛商業評論》總部陸續發表了許多因應疫情的文章,其中一篇闡述人們該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困難、隔離等種種悲傷,突破百萬點閱率,是最受歡迎的一篇。但近幾日來,台灣疫情愈趨嚴峻,很像去年美國疫情大爆發當下的社會氣氛,我們僅用這篇文章,陪伴此刻陷入焦慮、不安情緒的台灣讀者。您該如何因應疫情,找到力量,找到意義? 前幾天,《哈佛商業評論》幾位編輯在線上開會,螢幕上布滿人的臉,成為各地愈來愈常見的景象。我們談到在疫情令人沮喪的此時該製作的內容,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協助人們。但我們也聊到自己的感受。有位同事說,她感到悲傷,畫面小框框裡的眾人都點了點頭。 如果我們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許就能處理這種感受。我們請教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該如何處理。凱斯勒是全球研究悲傷的頂尖專家...【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