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回在〈蘇大班的K歌歲月〉中提到,蘇大班在新竹掌管KTV,當地人的超高消費力,讓他賺了銀子卻傷了身子。記取醫囑,蘇大班斷然改變生活型態,回到故鄉全心療養,他的下場如何?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豐原—香港
豐原公老坪有一座知名高爾夫球場,我在附近覓得一間坐北朝南的度假屋。面向球場的陽台,不時飄來綠草香;屋後的落地窗則攬盡大甲溪風光,房間雖然不大,卻足以休養生息。
山上歲月靜好,山外卻風捲雲湧,掀起一波波西進狂濤。擅長商業空間設計的小妹夫妻,聽聞台商聲聲呼喚,決議結束台灣的設計公司,一家三口(獨生女也同行)收拾家當,便飛到對岸落腳上海。
不久,消息傳來:有位美籍台胞將開設一家上海規模最大、擁有102間包廂的KTV,老闆欽點的設計師,就是咱家夫妻檔。除了包下裝潢工程,內舉不避親的妹婿,還幫我談妥一個職位。KTV取名「拍譜」,三個台幹裡,由經驗最豐富的林姓前輩出任總經理,兩位副總:朱姓副總管理外場,我就負責後場行政。
山中無甲子。沉潛於公老坪的這一段日子,想都沒想過,還有機緣再入紅塵重操舊業……噢不,文雅一點的說法該是:到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城市溫故知新。
當時,兩岸直飛尚未開航,過境香港,我在中環買了兩套西裝。刷完卡,嘴角不自覺地往上揚……備妥戰袍的蘇大班,確定重出江湖!
香港—上海
從香港飛抵上海,時光彷彿倒退二十年。眼前,曾經風情萬種的上海,有如一個離群許久,即將重返社交圈的貴婦:她妝髮過時、皮草也失去了光澤……這不打緊,最尷尬的是,受邀的賓客(外商)都已經進了玄關,大廳卻尚未打理好。然而,在共產制度一條鞭的強力執行下,「貨幣分房」、「差價調房」、「原拆原回」等政策推展無礙,上海市容真是一天一個樣。今日暗自讚嘆,充滿歷史感的老街、老房,明天可能就拆個精光……
「拍譜」的裝潢工程接近尾聲。負責安裝電腦、音響等台灣隊進場的同時,朱副總商借附近一所學校操場,培訓二百多名服務生的大陣仗,已經未演先轟動。而我則是為了五百多套制服傷透腦筋:還沒與流行時尚接軌的服裝廠,所有庫存布料皆被我打了回票。幸好,傳說中很會做生意的上海幫並非浪得虛名,幾次遭拒後,老闆送來新的打樣,料子居然是進口窗簾布--黑底金色條紋的背心,確實又挺又帥氣!
順利開幕的「拍譜」果然叫好又叫座。人潮、錢潮不斷湧入的好光景,約莫維持了一年,接下來,消費者漸漸冷落「拍譜」。彼時,基層員工薪資大約人民幣八百元,普通餐盒要價五元,一份生煎包配咖哩牛肉湯也不超過五元。而「拍譜」的消費帳單多落在二百元上下,也難怪當新鮮感和好奇心消失,先得顧好三餐溫飽的普羅大眾,很難持續光顧純娛樂的KTV。上海人向來以引領潮流自居,喜歡新事物,算盤又打得精,他們的消費習性有其變與不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麥當勞等西式速食店到上海,除了漢堡、炸雞,還要兼賣豆漿、油條和皮蛋瘦肉粥。相較之下,KTV的營運方針和品項就很難做大幅調整。
以事後諸葛看來,我的美國老闆做生意,眼光精準也具有國際觀,只不過「拍譜」的部署超前了好幾步,否則,稍後中國的消費力大爆發,不僅石庫門改造的酒吧街「新天地」一夕火紅,吸引力、話題性十足;還有,當地人原本多半喝茶的習慣,也隨著「Starbucks」進駐而改變,在短短數年內,上海咖啡館的密集度及咖啡豆的消耗量,便讓眾人跌破眼鏡!
上海—台北報社
撐了兩年的「拍譜」落幕並不光彩,降租協議破局後,房東如願收回自營,可隔行如隔山,不久,整棟樓便改成燈具城。
雖然正職戛然而止,在等候開辦下一個餐廳的空檔,我可是大街小巷到處趴趴走:打從第一眼看見上海,我就被那些門面標示著如1897、1920等落成年分的樓房深深吸引。如果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上海最迷人的地方,該就是錯落市區、一幢幢比我年紀大上許多的「老建築」。這些整修過或依然保持原貌的房子,不僅喚醒我的老靈魂,也給了我重新動筆的靈感。
早在「拍譜」歇業前,就有一位台灣報紙旅遊版的主編,邀我以一張照片,搭配一篇短文的方式,為其報導上海的旅遊訊息:南京路步行街起造、地鐵二號浦東線開通、江南水鄉一日遊專車等資訊,都曾經由我這個「上海特派員」即時傳達給讀者。所以,雖然從領頭帶隊的蘇大班,轉身成了單兵作戰,我卻忙得很帶勁。不同於其他投入個人情愫,甚至落地生根的台胞,「居遊」上海多年,我始終以一個冷靜、持平的「旁觀者」,去聽、去看、去寫這一座城市:弄堂口晨起排隊買早點的居民,用小木棍撐開老虎窗的老屋人家,靜安公園裡悠閒對弈的伯伯,以及碎石牆嵌著紅磚窗框的小洋樓……這些當年看似再尋常不過的畫面,如今都成了上海重登國際舞台前暖身的珍貴片段,當然也是蘇大班起伏人生中最難忘的一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