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以色列的真面目!巴勒斯坦大浩劫就是種族清洗!猶太人的苦難,可變成驅逐巴勒斯坦人的理由?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6/09 第123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以色列的真面目!巴勒斯坦大浩劫就是種族清洗!猶太人的苦難,可變成驅逐巴勒斯坦人的理由?
他是歐洲永恆的良心,投身共產陣營的反共作家
「再拚一次」尋找意義!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新書鮮讀
以色列的真面目!巴勒斯坦大浩劫就是種族清洗!猶太人的苦難,可變成驅逐巴勒斯坦人的理由?
圖/商周出版
書名:《這才是以色列》

內容簡介:錫安主義就是殖民主義,以色列就是種族隔離國家,巴勒斯坦大浩劫就是種族清洗!身為深愛以色列的歷史學家,挺身而出指陳歷史真相!以色列的目標,是霸占最多巴勒斯坦土地,留下最少巴勒斯坦人民?《聖經》可以拿來當作土地權狀,剝奪世代住在當地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猶太人受的苦難,可以變成驅逐巴勒斯坦人的理由?

甘地指出:「為了讓巴勒斯坦部分或全部回歸到猶太人手中,作為他們的民族家園,而去驅離有自尊的阿拉伯人,這無疑是違反人道的罪行。」這本書可謂一位猶太學者的人生體悟,他深愛以色列,但對於身處同一塊土地的巴勒斯坦人所受到的迫害,他無法視若無睹。

在細查以色列解密檔案、外洩的「巴勒斯坦文件」、相關人士書信與日記,以及各國歷史檔案後,歷史學者帕佩讓我們看清國際強權、官方謊言、媒體偏頗,是如何決定巴勒斯坦這塊土地的命運。他指出,只有建立一個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都是平等公民的單一國家,才是未來的唯一解方。

作者介紹:伊蘭・帕佩,以色列歷史學家與社會主義運動家。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巴勒斯坦問題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民族政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著有《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和《以色列的理念》。

搶先試閱:〈加薩戰爭是自衛性的戰爭?〉

雖然我和杭士基共筆了一本題為《加薩戰爭》(The War on Gaza)的書,描述在以色列自二まま六年開始對加薩走廊的多次襲擊中發生了什麼事,我還是不確定使用「戰爭」一詞到底是否正確。事實上,在二まま九年「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開始之後,我便選擇將以色列的政策稱為漸進式種族滅絕(incremental genocide)。在使用這個十分激烈的詞語之前,我猶豫了,卻找不到另一個詞語來精準描述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我收到了一些回應,指出如此使用這個語詞確實有些不妥,回應者包括一些重要的人權運動人士;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傾向重新考慮用詞,但最近又開始使用它,信念也更加堅決:要描述以色列軍隊從二まま六年開始在加薩走廊地區都做了什麼,這是唯一恰當的用法。

二まま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色列人權組織卜采萊姆針對占領區內發生的殘暴行為發表了一篇年度報告。當年,以色列軍隊殺死了六百六十名公民,而前一年則有約兩百名巴勒斯坦人遭殺害,相比之下高達三倍多。根據卜采萊姆指出,二まま六年的死者中有一百四十一名兒童。大多數的死傷發生在加薩走廊,以色列軍隊在當地搗毀了約三百處房舍,並將裡頭的家庭一律殘殺。這表示自二ままま年以來,有將近四千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殺害,死者當中有半數是兒童;同時亦有超過兩萬名人員受傷。

卜采萊姆是個保守的組織,因此死傷人數可能還更高。然而,問題不僅在於不斷升級的蓄意殺戮行動,更在於這類行動背後的策略。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的政策制定者面對的,是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地區兩種截然不同的現實狀況。在西岸地區,以色列東部邊界建置的完成之日已前所未有地近了。內部意識形態的論戰已然結束,而併吞西岸地區半數土地的總體計畫的腳步也正在加速。併吞計畫的末期之所以有所延宕,是因為以色列過去迫於路線圖計畫而承諾不再興建新的定居點,但是決策者很快就找到兩種方式來規避這種有名無實的禁令。首先,他們重新將約旦河西岸的三分之一定義為大耶路撒冷的一部分,這讓他們能夠在這塊新併吞的地區裡興建城鎮和社區中心。再者,他們也將舊有的定居點擴大到不需要再興建新定居點的程度。

大致上來說,這些定居點、軍事基地、道路和隔離牆,都使以色列得以在他們認為有必要之時,正式併吞西岸幾乎半壁江山。在這些領土上還住著相當數量的巴勒斯坦人,而以色列當局則持續對他們實施從容而緩慢的轉移政策。對西方媒體來說,這個話題實在太無聊,根本不值一哂,而對人權組織來說,這些行動也太難以捉摸,無法對其提出具概觀式的論點。以色列並不急於求成——他們早就占了上風:軍隊和官僚體制雙管齊下施行的日常暴虐和非人行為,在驅逐巴勒斯坦人的過程中已如往常一般成效斐然。

夏隆的戰略思想受到他上一任政府成員的一致認同,其繼任者歐默特亦復如此。夏隆甚至離開聯合黨,創辦了一個中間派政黨(前進黨),這反映出政治人物對占領區政策有著共識。 另一方面,對於加薩走廊,夏隆及其任何追隨者都未能提出一套清楚的官方策略。在以色列人的眼中,加薩走廊是一個和約旦河西岸大相徑庭的地緣政治實體。哈瑪斯一手掌握著加薩走廊,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似乎只是在以色列和美國的庇護下,才得以管理支離破碎的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既沒有以色列覬覦的大片土地,也沒有如約旦一般的偏僻地區能讓他們把巴勒斯坦人放逐過去。在這裡,要以種族清洗的手段作為解方,誠然成效不彰。

最初在加薩地區採取的策略,是對巴勒斯坦人實施隔離居住制度,但這並未奏效。被圍城的社區向以色列發射土製導彈,以此表達他們的生存意志。此後,對這個社區的攻擊往往更加可怕而野蠻。二まま五年九月十二日,以色列軍隊撤離加薩走廊。與此同時,以色列軍隊入侵小鎮土克林(Tul-Karim),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行動(特別是針對哈瑪斯盟友組織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運動的成員),並殺害了一些被捕的人士。伊斯蘭聖戰運動發射了九枚導彈,但無人傷亡。以色列則以「初雨行動」(First Rain)作為回應。 該場行動的性質值得我們稍微推敲。啟發該行動的,是過去政權(首先是殖民政權、而後是獨裁政府)對發起反抗的被監禁或放逐社群所採取的懲罰性手段。「初雨行動」首先讓超音速戰機飛越加薩上空,藉以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其後則是從陸海空三方對各個區域進行廣泛的密集轟炸。如以色列軍隊發言人的解釋,此次行動背後的邏輯是要對當地社群製造壓力,藉以削弱他們對火箭炮發射者的支持。 正如(尤其是以色列人民)預期中的,該次行動讓當地人民對反抗鬥士的支持不降反升,還為他們下一次的嘗試提供了更多的助力。該次行動的真正目的其實是實驗性的。以色列將官想知道,在國內、該區域內,和更廣一點來說的世界輿論,會怎麼評論這樣的行動。事實證明,國際社會的譴責非常有限而短暫,這樣的成果讓他們非常滿意。

「初雨行動」之後的所有後續行動都遵循類似的模式。不同行動之間的相異之處只在於規模的升級:火力更強、傷亡人數更多、傷害更大,以及可預期地,巴勒斯坦方射回的卡桑導彈(Qassam) 數量也更多。二まま六年後,以色列採用了更卑劣的杯葛和封鎖手段,對加薩地區的人民採取緊密的圍城攻勢,讓行動的內容又多了一項。二まま六年六月,以色列國防軍士兵沙利特(Gilad Shalit)遭到俘虜,但這並未改變哈瑪斯和以色列之間的權力平衡關係,不過,這無論如何都提供了以色列一個機會,讓他們得以進一步升級戰術和所謂的報復任務。畢竟,除了讓各種懲罰行動的循環永無止盡地繼續下去之外,以色列行動的背後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戰略方針。

以色列也持續為他們的行動取著荒謬(事實上是很惡劣)的代號。接續「初雨行動」的是「夏雨行動」(Summer Rains),而這是二まま六年六月開始一連串懲罰行動的命名。隨「夏雨行動」而來的是一種新的行動項目:從陸上入侵加薩走廊部分區域。這讓軍隊能夠更有效率地殘殺巴勒斯坦公民,並將其呈現為一種在人口稠密區域進行激烈戰鬥的後果;也就是說,這是由於環境因素造成的不可避免結果,而非以色列政策之罪。夏日結束時,「秋雲行動」(Autumn Clouds)便粉墨登場,這場行動甚至還能更有效率:二まま六年十一月一號,在四十八小時內便有七十名平民被殺害。到了十一月底已有近兩百人死亡,有半數是婦孺。這波行動有一部分是和以色列襲擊黎巴嫩同時發生,使得這些行動更容易達成,因為外部輿論對其都已不太關注,更別說是加以批評。

  從「初雨」到「秋雲」,我們能看到的是,這些行動在每個地區都逐漸白熱化。首先,「平民」和「非平民」襲擊目標之間的區分已經消失:以色列殺紅了眼,廣大平民一概成了行動的主要標的。再者,以色列軍隊擁有的致命性武器幾乎統統派上了用場。第三,傷亡人數明顯上升。最後也最重要的是,這些行動逐漸形成一種具體戰略,為以色列解決加薩走廊問題的意圖指出一條明路:某種經過計算的種族滅絕政策。然而,加薩走廊的人民持續反抗著。這又導致以色列發動進一步的種族滅絕行動,但他們時至今日仍未能重新占領加薩走廊。

在二まま八年,承襲「夏雨」和「秋雲」兩波行動的是「暖冬行動」(Hot Winter)。不出所料,新一輪的襲擊造成更多平民死亡,加薩走廊再次遭到陸海空三方轟炸和武力進犯,共有超過一百人身亡。但至少有那麼一瞬間,國際社會似乎開始關注這波行動。歐盟和聯合國都譴責以色列「不符比例原則地使用武力」,並指控該國違反國際法;美方則是「持平」評論。然而這也足以讓雙方在多次交戰中停火一陣子了,但以色列偶爾還是會違反停火協議而發動攻擊。 哈瑪斯願意延長停火期,而且是在宗教信條之下獲得批准,他們稱為tahadiah——阿拉伯語意為「平息」,而在宗教意識形態上則代表「長時的和平」。這也成功說服了哈瑪斯大多數派系停止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炮。以色列政府發言人雷戈夫(Mark Regev)本人也承認了這一點。

如果以色列能真心放緩他們的圍城戰術,停火協議也許真的能成功。在實際意義上,這代表的是要允許更多的貨品進入加薩走廊,並且要方便當地人員進出。然而,在這方面,以色列並沒有信守承諾。以色列官員非常坦率地告訴美國官員,他們的計畫是讓加薩的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如附圖,卡特和平中心(Carter Peace Center)繪製的圖表清楚說明了,圍城戰的強度和對以色列發射的火箭炮數量呈現正相關。

▶▶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伊蘭・帕佩(Ilan Pappé)《這才是以色列》

 
他是歐洲永恆的良心,投身共產陣營的反共作家
圖/貓頭鷹
書名:《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內容簡介:若想深入瞭解二十世紀,不可不讀歐威爾,若喜歡《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那一定不能錯過《向加泰隆尼亞致敬》,本書為歐威爾親歷西班牙內戰實錄,這場內戰確立了歐威爾反共產、反蘇聯、反極權的寫作路線。

【史上最文藝的戰爭】

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西班牙發生了內戰,由蘇聯扶持的共產勢力,對抗佛朗哥將軍的親法西斯陣營。這是一場蘇聯與德國的代理人戰爭,也是場意識形態與理念之戰,因而匯聚了歐洲眾多文藝青年如畢卡索、海明威,以及成名前的歐威爾。而這場史上知識水準最高的戰役,也成為這群懷抱夢想的青年們的成年禮或喪禮。這場戰爭催生出兩部重要作品,一是海明威的《戰地鐘聲》,另一就是本書《向加泰隆尼亞致敬》,這是喬治.歐威爾重要卻鮮為人知的著作。

【投身共產陣營的反共作家】

在歐威爾因《一九八四》、《動物農莊》成為「反共、反極權代言人」之前,他曾因理念感召加入西班牙內戰中的左派陣營。最初,他為陣營裡平等共享的氣氛所感動:不用敬語尊稱、不需給服務生小費、共有食物與資源,一切宛如烏托邦美好。但漸漸地他發現戰爭背後的政治操弄、不實宣傳與派系鬥爭,正義不等同於勝利。這段日子,歐威爾詳實記錄自己在內戰中的一年,他筆下的戰場極為寫實,卻也體現了獨有的思索和細膩觀察,動作總是很慢的西班牙人、柴火的取得比關注敵人動向更重要的前線生活等等,最後以他中彈受傷退役結束。

【他是歐洲永恆的良心】

這場內戰可說是歐威爾的政治啟蒙,也是同時代知識分子的政治理念與現實衝撞的結果。歐威爾藉此瞭解到政治的真貌,開啟他對人性的洞察與反極權的理念。此後,他改變了政治立場,從共產青年,轉為歌頌民主社會主義,關懷社會底層的聲音,並且終身反對極權體制。有英國評論家稱他為「歐洲永恆的良心」。

【被埋沒多年的反戰經典】

二戰後,歐威爾因為兩本「批判極權」的作品《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而家喻戶曉,兩本書都曾翻譯成數種語言通行全球。相較於此,早在1938年就出版的《向加泰隆尼亞致敬》,直到1951年才有其他譯本問世。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雖不如其他作品知名,卻無損其重要性,因為這是歐威爾寫作的起點,也是少數直接記錄西班牙內戰的重要紀實作品,甚至有人認為這優於歐威爾的其他文學創作。本書也在二十世紀六ま年代受反戰左派陣營的推崇。倘若想瞭解歐威爾,想瞭解二十世紀重要的思潮與事件,共產、極權、戰爭,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作者介紹:喬治•歐威爾,本名艾瑞克•亞瑟•布萊爾,英國知名作家,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兼有記者、社會評論家等身份,作品特色包含:社會批評、反極權,並展現其支持民主社會主義。生於英屬印度。兩歲時返回英國。1921年自伊頓公學畢業後,因家中經濟無法支持他攻讀大學而投考公職。而後到緬甸擔任英國殖民警察五年,在那裡對帝國殖民主義產生反思而寫下《緬甸歲月》。1936年參加西班牙內戰,這次經歷成為他此後寫作反極權作品的起點。

搶先試閱:〈【譯後記】向歐威爾致敬〉

要是世上所有戰爭,都像當年亞拉岡戰線那樣——交戰雙方拿著「大聲公」各自吹捧勸降——該有多好?

翻譯《向加泰隆尼亞致敬》的日子,心情大都是嚴肅的。雖然歐威爾筆下、民兵指揮官口中這場「偶有傷亡的喜劇」不時出現「奶油麵包心理戰」、「民兵槍法無敵差」、「手榴彈敵我不分、一視同仁」等等引人發噱的戰場即景,但戰爭終究是戰爭,而兩方敵對、多方盤算牽制的複雜政治角力,也和今日全球各地的軍事衝突頗為相似。是以我每每在譯完一小段報導陳述,或歐威爾立論清楚的分析之後,不得不暫離書中的加泰隆尼亞,借用歐威爾這副眼鏡來觀察我所在所處的現實世界。

人類總是不懂以古鑑今,人性總是貪婪,而失控的自然環境和分配不均的地球資源更使得二十一世紀加速成為極端主義盛行、製造真相的後科技時代。今日的科技就算以光速躍進也不意外,但科技進步卻使人產生錯覺,誤以為人類也跟著進化了,殊不知你我只是「選擇」變多,但「人」這個本體數十萬年來——或西班牙內戰至今這不到一百年來——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頂多精子變少、大腦皮質的澱粉樣蛋白斑塊變多):冬天依舊怕冷,想到好吃的食物會嘴饞肚子餓,對寄生蟲和微生物沒輒,為了求生會裝死扮窮,看到報導文宣(或「懶人包」)總是不假思索、照單全收。我自己就是個例證。

十多年前,英國《衛報》報導,歐威爾過世前曾經提供外交部秘密單位一份名單(Orwell's red-list),列出他認為不適合從事反共宣傳的文藝、政治甚至學界人士。我深刻記得自己當時的失望和不以為然,認為歐威爾此舉無異於美國麥卡錫主義,甚至有辱其名作《一九八四》。讀過《一九八四》或者對歐威爾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歐威爾極度厭惡當權者專制、監控的極權行為,但他似乎為了這個目的也不自覺成為老大哥的打手;於是,我賭氣地好些年沒再接觸他的作品。直到去年著手翻譯《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歐威爾的好文筆讓我很難抗拒一頁接一頁翻讀的衝動。雖然文中不時冒出的字母縮寫活像散落一地的字母通心粉,複雜混亂的黨派立場也讓我吃足苦頭,不過,歐威爾樸質誠懇的描述和條理分明的舉證剖析,使我邊讀邊重新審視、理解他的胸懷和視角,並且再一次思索那份名單的相關報導和我當時的判斷與決定。

後來我才知道,「歐威爾名單」見報後,曾有史學家為其平反,認為這是歐威爾臨終前因為深受病痛折磨而做出的失常、失誤之舉;該史家認為,如果歐威爾明確意識到(當時他已病重)政府的真正目的,他應該不會提供名單,或者會公開斥責政府當局。無論真相為何,歐威爾本人已沒有機會為自己辯白,但是對於這份名單及背後動機——甚至是從今往後你我接觸到的每一則新聞、資訊或消息——身為閱聽者的我們都該銘記歐威爾於本書結尾的懇切提醒:請各位務必當心我的偏頗,留意我只看見事件一角而犯下無可避免的錯誤或扭曲陳述。往後各位若再接觸其他任何關於這段時期、關於「西班牙內戰」的書籍報導,也請務必以同樣的心思謹慎閱讀。

向歐威爾致敬。                  黎湛平.20

▶▶ 閱讀更多 貓頭鷹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向加泰隆尼亞致敬》

 
「再拚一次」尋找意義!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圖/游擊文化
書名:《菁英媽媽想上班》

內容簡介:名校畢業、事業有成的女性,為何選擇辭職回家帶小孩?當她們想要重返職場時,是否可以回到當年的頂尖工作?上流階級的矛盾,將女兒培養到就讀常春藤名校,最後她還是重蹈相同的艱難路,犧牲自己的職涯,當個支持子女與丈夫的家庭主婦。中上階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拉扯的故事,她們畢業自哈佛、史丹佛、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一流公司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高階主管、科學家。

她們的人生直到辭職前都是勝利組:不是已經衝破玻璃天花板,就是快衝過去了,像她們這樣事業有成、具備優勢的女性,理當走上一流母校為她們規劃好的路,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

她們和同樣畢業名校的菁英男性結婚,在生小孩之前,她們和丈夫平起平坐,有著類似的學經歷與工作成就。

從沒想過當全職媽媽!但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了、第二、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從未想過擔任全職媽媽的她們,卻因為菁英工作毫無彈性的高壓與高工時,讓她們不得不中斷前程似錦的職業生涯,轉而成為家庭主婦,並且扛起一切家務,確保丈夫和孩子可以在職場上或學校裡達到最佳成就。

後悔離職嗎?本書作者為兩位社會學家,他們多年前研究菁英女性為何離開職場,經過了十年,再次追蹤研究同一批人,詢問這群菁英媽媽放棄工作返家相夫教子,真的是她們想要的嗎?當初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如今回頭來看是否值得呢?是否感到後悔?

二度就業,回得到高端工作嗎?當孩子長大、空巢期逐步到來時,這群曾在職場呼風喚雨的女性,幾乎每個人都想重返職場時,但她們是否能回到當年的頂尖職位?她們會如何展開第二職涯?

本書記錄了菁英女性重返職場的心路歷程,也說明了很多選擇的兩難。聽她們的故事,我們將看見菁英媽媽面對家庭與工作的特權、矛盾與挫折,以及中上階層的階級複製策略,如何讓媽媽犧牲前途也讓爸爸累昏頭,而且也不一定對孩子最好。

作者介紹:帕梅拉.史東,紐約市立大學社會系教授,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長期關注女性在職場上困境與公平,並發表豐富的著作探討性別就業平等、職業分類與測量、工作分隔、同工同酬等,2007年出版《菁英媽媽想辭職?》(Opting Out?)一書,不僅被評為一本「精彩、不凡的著作」,同時獲得各大重要媒體關注,並得到美國社會學會家庭研究最佳著作獎。

梅格.拉芙蕎,美國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中低薪勞工的工作情況。拉芙蕎目前為哈佛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也是該中心工作與福祉啟動計畫的主持人。

搶先試閱:〈「再拚一次」:尋找意義〉

現在,她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這些重新踏入職場的女性強烈感受到自己必須有再一次的機會發展有意義的第二人生,這讓她們充滿幹勁。

充滿自信與熱情的克莉斯汀在後續的訪談時提到,她已經回到之前的行銷領域擔任顧問,而且多年來一直固定與職業婦女的支持網絡聚會。她在自己還有支持團體裡的其他女性身上看到大家對工作的熱情(這些女性跟她一樣,大約都介於五十到五十五歲之間):「有趣的是,一旦孩子都離家以後,我們看事情也不一樣了。我們都覺得自己還有一點時間可以真正投入需要很多精力、甚至是全職的工作。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我們來說,不再是一個問題……「我們要說的是『我們還要再拚一次』。」

正如克莉斯汀提到的,這些學歷漂亮、才華橫溢的女性在閒下來之後,都想要去上班。她們不滿足於單純地打掃房子、打網球和上俱樂部的生活,或是和她們前幾代有特權的家庭主婦一樣糊里糊塗退休。

無論如何,大部分女性重返職場並不是為了賺錢。來到中年期的中後段,她們的丈夫已經爬到菁英職業的頂峰;雖然她們子女上大學的花費似乎很高,而女性上班賺錢對於貼補家用也有幫助,但卻不一定是必要的。這些女性重返職場主要是因為她們享受工作,而不是為了賺錢。在空巢期之後或是即將來臨時,她們從工作中尋找了新的目標、認同與成就感。

女性渴望有意義的工作,通常促使她們在擔任多年志工的非營利部門從事與慈善類相關或直接延伸的工作。

蘿倫當了全職家庭主婦二十年後,重新開啟職業生涯。過往她一直投入資深的董事會事務,先是在孩子就讀的學校,然後再到教會。當蘿倫應徵並獲得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的執行董事職位時,整個人欣喜若狂,這個組織與她服務的教會多年來都有密切合作,她們的任務是贊助社區團體解決貧窮問題。但是,決定接下這份工作也意味著放棄回到之前擔任公司律師這份大有錢景的職業。

當被問及為何如此選擇時,她回答:「我想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從事非營利工作會帶給我擔任公司法務所無法獲得的意義。我的意思是,某些類型的法律工作或許可能帶來意義,但不是我以前做的那種。」蘿倫知道生活無虞如何影響她的職業選擇,她補充說:「很幸運,我不必為家庭生活過好日子去賺很多錢,因此我可以比較輕鬆地做出這些決定。」

同樣地,梅格努力的方向也是順著自己的內心,她想從事她有熱情的工作。她和蘿倫一樣,也把工作的意義置於金錢和地位之前。她不只是從公司部門轉向非營利部門的發展工作,而且還刻意選擇追求一個較不具聲望的小型非營利教育組織職位,而非高等教育的菁英世界。梅格曾經花時間在當地一所常春藤盟校跟發展方面的專業人才打交道,最終卻體認到自己對那樣的世界並無足夠的熱情去追求更高的成就:

我並不是為了追求金錢,而是受到學校的發展工作吸引。如果我真要向人募款,我必須對背後的理由有很強的信念。因此,我在〔常春藤盟校〕及其各式各樣的團體訪問蒐集資訊,然後我就離開了,感覺就像「哦,我與〔常春藤盟校〕沒有什麼關係,我不會去那裡。」這並不是說我不相信他們做的各種事情,只是談到這些工作時,我的熱情遠遠不及我敘說我們在小規模非營利教育基金會所做的一切。因此,我開始思考自己在哪些空間和地方可以擁有同樣的熱情?

跟追求意義相關的是,女性重返職場也在於尋找重新點燃並且確定之前做為職業女性的身分——這一部分在家務特權這幾年間已經失去(或至少被淹沒了)。凱特最明確指出這點,她說重返工作崗位的主要原因是,「我想找回自己工作時的身分認同……我想獲得工作身分,並做出更大的貢獻。」儘管凱特是重返原先公司部門的少數幾位女性,但她在重啟職涯所尋求的意義感,則在於她渴望自己的才華可以在家庭以外的領域獲得認同,並且好好展現。

除了尋求意義和身分之外,女性還尋求從工作獲得樂趣。艾蜜麗之前是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客戶服務部主管,她在當了近二十年的全職家庭主婦之後,決定重新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艾蜜麗的老么差不多要讀大學的時候,她內心有一股很強大的推力,讓她想去做點有「成就感」的工作,也可以讓她有足夠的收入為孩子的大學教育出點力。

艾蜜麗辭掉在一家小保險公司(她以前的行業)擔任兼職行政助理的第一份工作,因為她覺得這份工作沒辦法充分發揮她的長才。接下來,她試著到當地一家非營利機構擔任兼職社區協調員,也是她原本擔任志工的職務。令她驚訝的是,這份工作看起來也不適合自己,她最後還是辭職了:

我認為自己正處於人生的某個時刻,停下來照顧小孩,是很艱難的工作,我還做了很多志工,這很棒,但有時候也感到無奈,假如我要回去工作,那我的動力在於我想為自己做什麼?在這個時刻,什麼才能讓我想天天上班?是什麼讓我有那種滿足感?什麼使我感到愉快,同時還能帶給我一點收入?

許多女性,就像艾蜜麗一樣,主要動機都不是為了賺錢,她們非常挑工作:換句話說,這份工作必須讓她們覺得值得追求或堅持下去。最後,艾蜜麗在市中心開了一間不大卻相當成功的服飾店。雖然這間店不算特別賺錢,但它充分滿足了艾蜜麗渴望尋找一份既能展現商業頭腦又是一生所熱愛的時尚工作。

▶▶ 閱讀更多 游擊文化 帕梅拉.史東(Pamela Stone), 梅格.拉芙蕎(Meg Lovejoy)《菁英媽媽想上班》

 
經濟學家:習近平捏出的新中國,大概只比蘇聯好一點
對習近平日前表態,要求「今年中國GDP成長率必須超過美國」,李鎮宇聳聳肩,「中國全年GDP的成長,了不起就4%左右。如果有5%以上,那麼,數字一定是假的。」他笑說。

外國人說 I'll give you that. 別以為他要送你禮物
Mark和外籍同事一起擔任面試官,Mark很欣賞這位應試者,想要錄用他。外籍同事卻說:"I don't trust him, but yes, he is talented. I'll give you that." Mark差一點要問外籍同事,give me what? 他到底要給我什麼?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