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鼎立三十特展內的青銅劍,青銅延展性不如鐵器佳,故青銅劍鑄造長度有所限制。 | 鼎立三十特展內的越王勾踐劍,其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戉王鳩淺」和「自乍用鐱」,經學者唐蘭考證意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 「劍」是中國古代用於近戰的兵器,主要以尖刃部位進行刺、砍、劈等方式操作,在中國冷兵器時期屬於常見的一種兵器。而以青銅材質製作的劍,則初見於西周時期。當然劍做為武器使用之外,同時也是權力的的象徵。古代君主、帝王、貴族、將領在生前佩帶,在死後也一樣要身佩寶劍。直到了唐代,劍又打破了武器、權力的象徵,成了文人墨客的飾物。 春秋時期管仲教導齊桓公富足兵甲之道,桓公問曰:「夫軍令則寄諸內政矣,齊國寡甲兵,為之若何?」管子對曰:「輕過而移諸甲兵。」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盾一戟,小罪?以金分,宥閒罪。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甲兵大足。齊國位處山東半島,屬華北一代,文中可見發展盾、甲、戟、箭矢車戰投擲兵器與長兵器,相較在南方的兵器製作差異,從《越絕書》中又可見端倪。 《越絕書》記載了春秋吳越之間的稗官野史,雖說是非為正史,卻也提供了當時環境氛圍的參考。根據書中所載越國人歐冶子為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龍淵、泰阿、工布。相較北方地區,南方在兵器發展上走向劍、刃等短兵器。為何南北兩地在兵器冶煉與發展上有所差異?在中國南船北馬的不同環境之下,戰爭的型態也所有不同,進一步影響到各種武器的製作與發展。北方地平視野遼闊大多為車戰、投擲戰,南方水路交錯多為近戰、步戰,南北兩地的差異使得兵器的發展也有所不同。 事實上,吳越兵器利甲天下。《考工記》敘中說道:「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又說,「吳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氣然也。其鋒利,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吳越國君酷愛藏劍,《越絕書·外傳》載「昔者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這幾柄劍「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鈲,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深深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嚴嚴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鈞也。」這也是對越王勾踐劍的讚譽。當時,諸侯間均以佩帶吳越寶劍為時尚,因此也才有了吳季札掛劍徐君冢樹和越王勾踐以寶劍換楚國援兵的故事。 ☉鼎立三十特展 -看先民鑄鼎鎔金的科學智慧 第四特展室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