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一中各表馬習會:儀節對等 論述分歧


【風車童書報】專為學齡前小朋友設計,讓父母和小朋友一起玩立體勞作、益智七巧板、拼圖等有趣的遊戲! 透過【談美電子報】,以輕鬆的短篇,分享美的訊息,讓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生命,連綴起美麗的每一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1/10 第361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對等不對等
聯合報社論 聯合/一中各表馬習會:儀節對等 論述分歧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提振台股動能 應拿出具體作為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馬習會吹皺的選舉春水
民意論壇 解讀馬習會民調/分裂台灣 難建穩定兩岸
馬習會後 兩岸更多功課待努力
聯合筆記/馬習會那張各付各的帳單
羅智強:被綁架的蔡英文 能維持現狀?
馬習會 打開區域經濟空間
馬總統的遺憾…邀習「開太平」被卡
現在 該蔡、朱說說兩岸政策
馬凱/「實業計畫2.0」─台灣大未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對等不對等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七日馬習會後的記者會,充分反映了海峽兩岸不同的政治風格與媒體生態。

馬習會處處講究「對等」,從「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與名義舉行」,到晚餐各自付帳。唯一的「不對等」,出現在台方的記者會由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陸方則由張志軍主持。

其實,陸方亦大可堅持,台方應由夏立言主持(民進黨人士更主張應由曾永權主持),因為這才叫作「對等」。但眾所皆知,這場舉世矚目的記者會,由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親自主持的效應,必定高於由幕僚主持;場中,除大陸媒體外,多數記者稱馬為「總統先生」,這就是這場記者會的「政治紅利」。這一「不對等」,反而爭取到舉世對中華民國的「對等」目光。

記者會僅三十分鐘,時間相當緊迫。張志軍出場,將習近平在開場公開致詞的講稿幾乎全文重唸了一遍,又將習近平在閉門會談的紀錄唸完。給人的印象,是在壓縮後續的記者提問時間。果然,最後只給三人提問,張志軍則幾乎是看著預備的稿子回答,匆匆收場。

馬總統卻顯然壓縮了自主發言的時間,而闢出了後來回答十五個問題的空間;使兩岸三地、新加坡及美日記者均有提問機會。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事後,大陸官媒對台方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及馬總統居然能叫得出在場記者的名字,感到質疑;認為現場提問「也是安排好的」,其中這個「也」字,卻洩了大陸「安排」的底,被大陸網民指「丟人丟到家了」。何況,台灣媒體全程現場直播,大陸則消音、滯後,各種手法盡出。

此次馬習會最大的「不對等」,正是在兩岸政治風格與媒體生態的「不對等」。

   
聯合報社論
聯合/一中各表馬習會:儀節對等 論述分歧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試從「儀節」與「論述」兩個面向解析馬習會。馬習會的儀節,確立了「一中各表」的存在;馬習會的論述,亦確認了「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仍是兩岸的爭議項目。

任何政治儀式,皆出自政治實質,也反映了政治實質。所以,不能輕估馬習會的儀式。這次馬習會,據張志軍稱,「是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做出務實安排」,「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與名義舉行,見面互稱先生」,並指這是「擱置爭議,相互尊重」;台北方面則稱「對等/尊嚴」為此會最高準據。因而,此會的儀式,處處強調「對等」,包括晚餐各自付帳,酒店不懸國旗等。

我們認為,這次馬習會的最高成就,是在儀式上「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及名義舉行」。這雖是儀式的準則,卻也反映了兩岸的政治現狀。由於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定義」仍呈分歧,你不承認「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我也不承認「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我不能以「中華民國總統」與會,你也不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與會。

張志軍所稱「擱置爭議」,指雙方「擱置」了對「一中定義」的爭議;所謂「相互尊重」,則是對「一中定義」之各持己見的「尊重」。也就是說,此會的儀式安排,即是相互承認了「一中定義在兩岸間仍處爭議狀態」,因此可以說,此會確立了「一中各表」的存在。

政治儀式反映政治實質。因而,此會的論述,也反映出「一個中國的定義」在兩岸之間是一個「爭議問題」。過去,爭議皆在各說各話的狀態,本會則使此一爭議首次在馬習峰會的最高規格下提出,並嘗試尋求解決。表面上看,這是呈現分歧;從實質上看,則是面對分歧及解決分歧的開端。所以,我們認為,在兩岸領導人面前呈現「一個中國定義的分歧問題」,毋寧是此會最大的論述成就。

會前雙方達成諒解,在「開場公開致詞」時,相互不提尖銳的政治主張,僅互以「九二共識」四字點到為止,而將鮮明尖銳的政治主張留在閉門會談中各自論述。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雙方妥協的結果,此中不無討論空間。

就北京言,「一中各表」在儀式及論述上的寬鬆化,是北京對台灣人民能展現的最大善意。畢竟,在台灣,無「一中各表」,即無「九二共識」。因而,既在閉門會談中談到「一中各表」,若北京亦樂見馬英九在公開致詞中提出,兩種語境的意義及分量畢竟不同。得失相較,不無遺憾。

對馬政府言,要在此會達成「存異」的目標,應不低於「求同」。因此,在開場公開致詞時固不必言語尖銳,但至少應說出己方的核心主張,那就是「一中各表」。至於對方如何斟酌其發言,可由對方自己斟酌其言語效應及政治後果。爾今,未在公開致詞時說「一中各表」,而留在閉門會議中發表,以致竟成反對人士攻擊話柄。太可惜了。

綜上所論,此次馬習會仍可視為兩岸在「一中各表」的儀式及論述上的初階試探。小心有餘,大膽不足。但無論如何,雙方接受了「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及名義進行」(儀式);並各陳「一中原則」及「一中各表」(論述);此皆由於雙方均以「模糊的傑作──九二共識」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為何被稱為「模糊的傑作」?正是緣於存有「一中各表」的空間。

習近平在此會未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等語,絕非北京已無此想,卻是在此會中有意識的保留。兩岸均知,除非經由軍事或政經的暴力,「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應無可能實現。兩岸如果不釐清「一個中國」的定義,即難有在國家層次的政治整合;這從此次馬習會的「儀節對等」及「論述分歧」中皆可概見。馬習會並未解決這些分歧,但既能呈現此種「一中各表」的分歧,已屬極重大的兩岸成就。

此會鞏固了九二共識為「和平發展之舟」的地位,但也鮮明呈現了一中各表的分歧。為民進黨計,此後亦應回到九二共識,並力爭一中各表。倘若蔡英文丟掉了「九二共識」,將連「一中各表」的陣地也一併棄守,那就真是不知將伊於胡底了。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提振台股動能 應拿出具體作為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近來,上海、深圳及香港股市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在滬港通實施順利之後,深港通也即將實現;相對來看,台灣股市顯得沉悶,若未有結構性改革,新上市櫃公司的家數、品質將會下降,而原來想在台上市櫃的台商企業,可能轉向大陸謀求上市機會,台股正面臨嚴峻威脅之中。

事實上,大陸台商或台灣上市櫃公司在大陸的營運主體,已經不再熱中於回台上市(第一上市櫃或稱F股),而是轉向尋求在大陸股市上市,或先在新三板掛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未來再轉成上市公司。細究原因是,台灣股市這幾年來成交量萎縮,股價相對每股盈餘、每股淨值(PE、PB)低落,而大陸股市除了股價相對每股盈餘、每股淨值較高,可籌措較多資金以供發展外,在大陸股市上市亦可塑造品牌形象,有助於大陸內需市場的開拓。

台商集團在大陸開拓內需市場,常常遇到大陸企業利用上市來籌募大量資金藉以擴廠,幾年下來所擴充的規模,就遠遠超過台資廠。如果台商不在大陸上市,這些上市的陸企在取得豐厚的資金後,可以大挖台商人才,台商只能遠遠被拋在後面。為了避免被淘汰,尋求在大陸上市成為台商的重點,而掛牌上市後將有較高的評價,以及掛牌後提升的品牌價值,均有助於吸引人才,並開拓大陸市場。因此,大陸資本市場逐漸地稀釋了台灣股市吸引力。

7月間大陸股市暴跌,國務院因而暫停新公司上市,對於大陸資本市場確實造成負面影響;但是,如果大陸股市逐漸採取註冊制與開放新上市申請,而且能夠維持較高的本益比,台商集團選擇到大陸上市將可以低廉成本、籌措充沛資金,使得台灣股票市場的吸引力將明顯下降,實不利台灣的長期發展。

面對大陸股票市場的競爭,台灣資本市場必須有所改革。首先,刪除干擾台灣股市的錯誤政策,我們再次主張現在的證券交易稅已經包含證所稅,因此建議廢除證所稅,或者將證所稅內含於現在千分之3的證交稅中。自從2012年復徵證所稅以來,政府能課到的證所稅寥寥無幾,而同時期因成交量萎縮,導致證交稅短少數百億元。雖然證交稅短課,不能完全怪罪證所稅,但證所稅「終究無一物、又何必惹塵埃!」至於股利納入綜合所得稅課徵、健保補充保費等稅費,則牽涉更廣的議題,應考量政府財政、健保財務狀況,並有較深入分析,再作決定。

其次,擴大投資人的選擇項目。最近幾年來,大陸、韓國、香港、新加坡等國的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其中新的趨勢是讓證券商能夠發行基金,擴大投資人的投資選項。我們建議初期主管機關可以開放讓台灣證券商能以私募方式,對專業投資人發行基金,擴大資本市場的能量。

由於券商是面對專業投資人,因此只要投資人同意,法規應儘量給予操作的多元性、彈性,降低管制。此一政策,除了可以延攬目前證券商的投資專才外,應可增加證券商雇用人數與研究能力,此外,亦可增加金融進口替代的能量,鼓勵投資人購買台灣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而非境外發行者。當然,證券商在從事此項業務需要避免利益衝突、增加資訊透明度與風險控管能力。

第三,吸引境外公司來台上市。這些建議都有助於增加台灣股市動能,提升台股的競爭力。

另外,主管機關仍應設法擴大新申請上市櫃公司的數量、品質。其中有一項現況是台商集團在大陸子公司回台上市櫃後,大陸員工的持股只能賣出、不能再買進;此項規定或許不利於留才或經營,我們建議可以在限額內進行開放,吸引台商集團回台上市櫃。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馬習會吹皺的選舉春水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歷史性的「馬習會」落幕,不過後續效應仍餘波蕩漾。國民黨視之為吹響反攻的號角,民進黨則捉住「有一中沒各表」的痛腳猛打;不管誰的論述占上風,對明年選舉的影響已然產生。

若說「馬習會」是為了選舉,言過其實,畢竟以結果論來說,馬總統若是為選舉赴會,大可不計較後果,用「嗆聲」取代「善意」,才算是把「馬習會」的選舉效果極大化;對中共而言,馬習會主要還是著眼於習近平突破美日封鎖的大戰略一環;對馬總統而言,則是把兩岸關係拼圖最後一塊缺角補起來。

但總統府、陸委會乃至於其他幕僚單位,顯然還是用十分正統的外交方式看待馬習會。確立會面前提、雙方談判建立會議共識和彼此表述、會議後的各自運作,一切「按表操課」。儘管政權可能輪替,但雙方都未以「一夜情」為滿足,折衝過程雖有矛盾,卻給未來領導人會面鋪路。

但也因為如此,馬習會予人的「未完待續」感,就給了朝野政治人物們「各自表述」機會。馬習會後,朱立倫接著要訪美,藍軍可望乘勝追擊,而幾個民調都顯示,馬習會對於凝聚藍軍士氣確實有幫助。但要藉此反敗為勝,可能是想太多,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何況時間只剩下二個月?

至於民進黨,影響則來自兩個層面:第一層是選舉,第二層面是選後,兩個層面互相影響。馬習會逼使蔡英文不得不面對自己提出的「維持現狀」,但這確實很難清楚說明白,因此民進黨上下只好反守為攻。但反守為攻,則必須面對選後要用什麼基礎推動「蔡習會」問題,若徹底否定,等於斷了自己也「創造歷史」之路,左右之間,更加為難。

可以這麼說:馬習會未必是為了明年的選舉,但確實影響了明年選舉,甚至是選後的政府應該怎麼面對兩岸關係;由此角度觀之,儘管任期只剩下半年,誰敢說本來已被各方認定「跛腳」的馬總統,不是在這盤棋裡最大的贏家?

   
民意論壇
解讀馬習會民調/分裂台灣 難建穩定兩岸
張五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聯合報
各界矚目的「馬習會」剛在新加坡落幕,各界仁智互見之議與民調也紛紛出爐,兩岸的紅藍綠照例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詮釋與定調。

在眾多民調中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報八日所做的「馬習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雖然對馬總統此次的表現滿意度(三十七.一%)略高於不滿意度(三十三.八%),但對於未來如果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卻有高達三分之二(六十七%)的人贊成「蔡習會」,反對者不到一成(八.六%)。這顯示出歷史性的馬習會民眾自然會較高度的期待,但對他的成果一時尚難定論。不論是北京或是台灣各界,大家都清楚歷史性的馬習會之所以在選前能夠舉行,北京自然有對內、對外與對台三方面短、中、長期的考量。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對於選後台灣政局可能的變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兩會協商、官員接觸、互動交流等)能否如現狀般得以延續。

馬習會上習近平雖然面對的是馬總統,思考的卻是選後蔡英文可能的執政。從筆者在新加坡現場的觀察與目前北京方面官員、智庫、媒體的評論,都顯示出馬習會主要是植基於選後台灣政局短、中、長的可能變遷。一方面將對台政策由績效不彰的負債成功轉化成偉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藉此向國際社會與台灣明確宣示,雖然在兩岸互動上可以展現務實靈活,但在兩岸定位上則藉此對民進黨明確宣示堅定的立場與底線。

馬習會究竟是兩岸領導人追求個人歷史定位,或是能建構出兩岸和平發展歷史性的里程碑?究竟是意圖影響台灣的大選結果,抑或面對選舉可能變局希望能夠跳脫選舉的制約?筆者認為如果只是兩岸領導人追求一己歷史定位且建立在意圖影響選舉上,則馬習會不僅意義不大且可能在國民黨一旦敗選後淪為歷史泡影;如果是後者,則是意義重大。

相較於一九九三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開啟了兩岸以談判代替對抗的時代,此次在新加坡的馬習會能否建構高層良性互動的和平穩定機制;究竟是曇花一現兩個月後淪為泡影,或是為兩岸的和平穩定埋下種子基石仍待觀察。事實上,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後兩年兩會即中斷協商,一九九八年雖然短暫恢復,但一九九九年又中斷,到二○○八年才恢復談判,中斷遠比協商多。是以,就北京而言不僅植基於選後短期的台灣政局,也藉此等待任何時機的到來。

馬習會後,對北京而言,如果寄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與讓台灣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有感受益,仍然是對台政策的主旋律,那麼針對台灣民眾最為關注的國際空間、武力軍事威脅這兩項,如果未來沒有採取新思維與新作為;或是針對兩岸協商與交流長期無法取得進展的議題達成協議,則很難讓台灣民眾有感而受益。

試想如果連馬習會如此困難都能成真,但在陸客中轉與貨貿協議等談判數年的仍原地踏步,則台灣民眾作何感受?不言可喻。

兩岸的和平建構不僅端賴兩岸領導人的互信,也繫乎兩岸人民的互信,更繫乎選後台灣藍綠領袖的良性互動。畢竟一個藍綠長期分裂對抗的台灣,是難以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

   
馬習會後 兩岸更多功課待努力
甘逸驊/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聯合報
馬習會需從大戰略的格局與國際道德的高度加以檢視,才能看出其得以做為深化台海和平、為全世界樹立衝突解決的典範意涵。

綜觀此次兩岸高峰會,其具有的象徵性意義有四:

第一,馬習會凸顯台灣的正面國際能見度與話語權。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下,台灣做為一個區域和平締造者的形象,不斷地被大幅報導與讚揚,而台灣各主要政黨對於兩岸關係的話語權也得以廣為宣傳。

第二,馬習會象徵兩岸在雙邊協商的平等地位。兩岸領導人在第三地會議,突出了兩岸關係的複雜與敏感性,也讓國際社會瞭解到,兩岸爭議的解決需平等對話。

第三,馬習會是兩岸協商高度制度化成果。國際其他和平進程案例通常是「由上而下」,先有高峰會以圖管理危機,繼而至低層級的事務性對話,再推動民間往來。兩岸則是「由下而上」。

第四,馬習會彰顯台灣高度民主化。無論是行前國內各政黨對馬習會的不同態度、馬總統在高峰會時對台灣各種意見的陳述、親自舉行記者會表現的透明與公開,均不斷被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台灣社會多元與寬容的特質已一再在世人面前呈現。

至於在實質成效方面,馬習會為未來兩岸關係帶來三個重大影響:

第一,馬習會產生對中國大陸的強大制約效果。馬習會凸顯以和平對話方式解決兩岸爭端的價值,限縮中共未來面對兩岸問題時的非理性選項空間。

第二,馬習會強化兩岸全方位協商的制度化。二○一六年的總統與國會大選充滿高度不確定性,中共與新任政府能否在既定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仍是未定之天。馬習會的前例應有助於未來包含高峰會等各種對話管道的暢通。

第三,馬習會建立未來兩岸深化關係的基礎,將有利於較低階層的對話模式,也有助於兩方各自提出其他具建設性的議題。

為了維持馬習會所蓄積的動力,在高峰會後仍有更多「功課」有待兩岸努力。在中國大陸方面,北京領導人必須正視台灣人民對擴大參與國際空間的願望,尤其是包括RCEP與TPP等區域合作機制;中共必須採取一切得以降低甚或根絕對台威脅的措施;大陸也需鋪陳未來兩岸高峰會的契機。

台灣朝野則應瞭解不斷興起的中國對台灣的意涵,亟思務實因應之道;另外,對於已建構兩岸良好對話基礎的九二共識,我們也應盡力維護與充實,以應對兩岸關係的「動態」演變。如果馬習會的象徵性與實質性價值得以持續發揚,將有助於兩岸建設性關係的穩定發展。

   
聯合筆記/馬習會那張各付各的帳單
聯合筆記/林新輝/聯合報
就在習近平風光展開「秋季外交」及南海情勢升高的國際氛圍下,一個突如其來的馬習會吸引全球的目光。國際媒體多以「歷史性」形容兩岸領導人分治六十六年的世紀之會。反觀國內,呈現的仍是「一個馬習會,藍綠各自表述」的選舉格局。

馬英九在行前中外記者會上說,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化及制度化是他出席「馬習會」的重要目的之一。雖然馬習會的「歷史一握」打開兩岸領導人見面常態化的「機會之窗」,雖然陸委會公布馬英九在閉門會談,確實當著習近平的面提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增修條文」,但是馬英九在公開致詞時,只提「一中」,未提「各表」,遭到民進黨強烈抨擊。

蔡英文及她領導的民進黨批評馬,利用國際舞台,把政治框架套在台灣人民身上,限縮了台灣人民對未來的選擇權,她呼籲人民在明年一月十六日用選票,展現做主人的意志,讓國民黨下台。

蔡英文的「主人論」顯然受到國內民意的支持,多項民調結果看,民意對馬英九在「馬習會」的評價呈現兩極化,並沒有為他的個人聲望及執政黨選情帶來顯著的加分效果。

但是,最新民調也顯示,有近七成的民眾贊成「蔡習會」,代表馬英九希望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化、制度化,兩岸應加強交流的主張,獲得多數民意支持。

若無意外,蔡英文將會贏得明年總統大選,任內會不會「蔡習會」?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能否幫助台灣「壯大發展」,又能維護「穩定安全」?這是民眾想知道的問題。

蔡英文及民進黨批評馬英九不應用九二共識框架兩岸關係,也多次公開否認有九二共識。但蔡「維持現狀」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在「維持現狀」下與中共領導人「對等尊嚴」的會談?是她不能閃避的課題。

蔡英文曾說過,ECFA是既成事實,民進黨若執政,將依民主程序及國際規範處理。然而從兩岸簽署的協議、兩會及兩岸事務首長的定期會面,到馬習會,都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實現。因此,蔡英文必須說服民眾,她領導的政府,可以沒有九二共識,依然能推動穩定發展兩岸關係,甚至「蔡習會」。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下一個廿年亞洲出現的最大變化應該是中國的影響力擴大,中國將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台灣該如何因應?民眾很想從蔡英文得到答案,當「尊嚴」、「發展」、「生存」的目標相互牴觸,孰先孰後?

馬習會結束後,馬英九與習近平舉行晚宴,帳單雙方平分,彰顯兩岸「對等」,英國衛報就用了「平分帳單」的標題。兩岸關係從敵對、分治、交流、到領導人同桌共飲,還各付各的,國內是否也該有新的視野看「馬習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影響?而不是「人民作主」這種選舉語言。

   
羅智強:被綁架的蔡英文 能維持現狀?
羅智強/自由作家(美國波士頓)/聯合報
在馬習會的新聞中,我們看到了三個版本的蔡英文。

第一個蔡英文,是直覺的蔡英文,第一時間,馬習都還沒見,她就先跳出來痛批這是「傷害台灣民主」,這反應的是她的嫉妒。她嫉妒馬英九在兩岸領導人高峰會這件事上受到的國際矚目,所以不由分說,先罵再說。

第二個蔡英文,是反覆的蔡英文,第一天開砲後,蔡英文見到國際輿論、台灣民意一面倒的肯定馬習會,立刻從怒目金剛,變身為慈眉菩薩,說她也「不排除蔡習會」。這反應的是她的怯懦。她害怕選錯邊會影響她穩操勝券的選情。

第三個蔡英文,則是被反中綁架的蔡英文。馬習會結束,蔡英文再度拉高火力,痛批馬習會「剝奪台灣人民選擇權」。試問,即將卸任的馬總統,與習近平會面沒有簽任何協議、連聯合聲明都沒有,能夠剝奪台灣人民什麼樣的選擇權?

與其說是剝奪台灣人民的選擇權,不如說是戳破了蔡英文可維持現狀的幻象。過去一段時間,蔡英文透過向著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捍衛中華民國」立場靠攏,讓人產生了一種期待,「也許」蔡英文上任,兩岸和平現狀不會被改變。

這樣的期待高估了蔡英文的抗壓性、更低估了綠營反中民粹的高壓性。先不論蔡英文本身的傾獨立場,先天就讓民共之間難以信任。兩岸問題更大的風暴在於我曾提過的「氣球理論」,氣球在有互信的群體之間爆破,不會引起反應,但在持槍相對的二個群體間爆破,卻會引起槍戰。

以馬習會為例,蔡英文其實「沒有選擇」,因為綠營民代、深綠團體以及她的支持者全都喊殺喊打了,就算蔡英文想「冷靜」,她「冷靜」得了嗎?

馬習會這顆氣球,刺激了綠營支持者綁架著蔡英文開槍砲轟,還先不談大陸政府的感受,即便假設習近平是個冷靜自制的領導人,蔡英文要不要看看陸民們的反應?由於蔡英文與民進黨持續鼓動的反中與仇中氛圍,已經讓陸民們「武統」的不理性聲浪達於顛峰。民粹不是只有台灣有,大陸也有。民粹對政治人物的壓力不是只有蔡英文有,習近平也有。

蔡英文痛批馬習會,反應的不只是她傾獨本質,更重要的是,她騎在綠營反中的情緒虎背上,想下也難。她會在馬習會一事上,順著綠色的反中民粹、翻臉大罵,等她上台,又怎能期待她不會被反中民粹綁架呢?

一場馬習會讓蔡英文暴跳如雷。這不正是蔡英文執政,山雨欲來的預告嗎?還能相信蔡有能力維持現狀嗎?

   
馬習會 打開區域經濟空間
陳華昇/台灣經研院兩岸發展研究中/聯合報
馬習會較少涉及經濟議題,特別是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問題著墨不多,以致輿論有所失望。然而,細思馬習對話的內涵,仍可觀察出其中突破之處。

綜合馬習會中涉及的四個層次經濟議題,包括:一、兩岸要持續深化經貿交流、加強產業合作;二、貨貿協議、陸客中轉等問題應繼續進行並加速協商;三、台灣可以適當方式參加大陸發起的亞投行、一帶一路;四、兩岸加入TPP、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台灣認為不必區分誰先誰後,大陸願意討論。

其中,自胡錦濤時期中共即已提出的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可行途徑,至今沒有進展,導致台灣有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的危機,台灣輿論將此歸咎於中共的阻撓。為此,馬總統向習近平提出兩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機制時,「不應有誰先誰後的問題」。事實上,這是委婉告訴大陸當局,不應該以各種理由,包括大陸還沒有加入,而干擾或阻礙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機制。

馬總統特別提到曾跟習近平談及台灣參與TPP、RCEP,又說習近平的回應是,「兩岸可以討論」。但同時,習近平在回應馬總統所提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整合其實也提到:只要不形成兩岸在國際上的對立、對抗,不要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和台獨,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問題,「可以就個別情況作適當的處理」。

透過兩岸領導人的會面,馬總統表達了台灣人民的心聲,而習近平也傳達出中共在兩岸具有一定政治互信基礎的條件下,可以不阻礙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合作機制。由此而言,習近平對馬總統的回應是具有善意的。這使得「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可行途徑」,已成為具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議題,關鍵在於未來如何透過兩岸的協商來具體落實。

馬習會又提升兩岸熱線層級,由陸委會主委和國台辦主任建立經常性的聯繫,正可為兩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儘速建立溝通協調的平台,積極研商可行模式,解決我國在國際和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可能邊緣化的困境。

馬習會觸及兩岸經濟合作議題,並且是朝向雙方互利的正向發展;即使若干議題,雙方仍有歧見,未必能夠馬上付諸施行,但兩岸如能共同維護政治互信基礎,將能儘速啟動研議機制,加速化解分歧,仍然可以高度期待兩岸共同參與和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實現。

   
馬總統的遺憾…邀習「開太平」被卡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聯合報
馬總統說,馬習會原先設定的目標大部分達成。其實所謂的大部分達成,也就是還有小部分有遺珠之憾的意思。這個小部分的遺珠之憾,對馬總統來說,可能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兩岸領導人的會晤由於是歷史性的第一次,無任何先例可循,為避免麻煩,也為明示雙方地位平等,會前的公開發言,就明訂馬習一人五分鐘。

結果,在臨場時,習近平講話不到五分鐘;但馬總統在發言時,談到了兩岸學生在一起歡笑,「馬教授」的性格突然出現,搞到最後時間超出五分鐘,他原先準備所引用宋儒張載的最後一段話,因轉播斷訊而被砍,出現「文字稿見,轉播不見」的情況。

按說馬總統引述的宋儒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還好;但隨後馬總統的呼籲,「習先生,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卻也不見轉播,這應該會讓他悶了很久。

   
現在 該蔡、朱說說兩岸政策
林敬倫/大學生(新北市)/聯合報
馬習會後,總統參選人們的發言,就如同馬習會本身一樣讓人失望。蔡英文除了批判馬英九限縮台灣人民的選擇和其在馬習會的發言與表現外,自己的兩岸政策,完全沒有任何表述,有什麼具體方案面對兩岸關係?這個問題一直是民進黨最大的罩門,既然馬英九的表現讓人失望,那蔡主席未來該如何表現呢?具體的方案是什麼?請好好地告訴台灣人民。

馬習會對國民黨的低迷士氣有如一顆大補丸,但朱主席也別高興太早,國民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的確將會有更多高潮,但台灣內部對於與中國交流的種種疑慮與反對浪潮,你該如何處理?如何和在野陣營溝通?如何取得人民的信任?如何讓國會不會再發生一次張慶忠的荒謬?這些問題絕非再一次朱習會能夠解決,且絕不能迴避,千萬當心太陽花還是會再起!

馬習會後全民應以放大鏡檢視總統參選人們的兩岸政策。如何提出讓中共與全體國民都能接受的政策,讓中華民國獲得最大利益,不但決定二○一六成敗,也考驗蔡、朱政治智慧。

   
馬凱/「實業計畫2.0」─台灣大未來
馬凱/聯合報
經濟持續走疲,從「保一」淪為「保正」;而消費者信心指數大跌、進口機械設備大減,明年走勢也殊可疑慮。此際兩黨總統參選人相繼就位,正要展開一場誰能為台灣人民打開出路、重啟繁榮新局的激烈競爭;因此人民關切的,當然是誰的治國理念更高明、治國能力更高強,真能為台灣締造新希望、新未來。

殊堪遺憾,迄今為止,不論早已起跑的蔡團隊,還是方才披掛上陣的朱團隊,都仍在抱殘守缺、膠柱鼓瑟,誰也提不出讓人眼睛一亮、充滿憧憬的治國藍圖。我們忍不住站在一個選民的立場,試將選民深心的期望剖白,庶幾可拋磚引玉,激盪出更令人振奮、動心的大方針。

中華民國創建伊始,國父孫中山先生即以如椽巨眼擘劃未來建設的大綱大本,而名之曰「實業計畫」。在今日柳暗花明疑無路,薪資倒退十六年,普羅大眾看不到遠景的時刻,也正是創造時代的英雄人物磨礪以須,踵武民國創建者,為台灣提出「實業計畫2.0」的關鍵時機。

頭一步就是找出造成今日困境的諸般難題,剖析肯綮,一一對症下藥,整合為畢其功於一役的完整方案。

經過各方爭論聚訟,許多病灶早已清楚顯露;舉其犖犖大者,如,少子化加上扭曲的退休制度,不僅令人口成長停滯,而且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勞動力或者持續老化、或者未老先退,而且後繼無人。

又如,技職教育崩壞、高等教育鬆懈;使企業技術人才中空,靠老師傅力撐,高階人才短缺,產業向上突破欲振乏力。長此以往,整個台灣產業將淪亡。而正由於人不能盡其才,企業人才需求無法滿足,產業環境無以向上躍升,而使平均薪資日益低落。

再如,房地炒作成風,使房價高不可攀;讓年輕人望屋興歎不敢成家生子,或者揹負沉重房貸,淪為屋奴。與此同時,居住環境復醜惡不堪、居住品質低劣乃至斲傷身心。居不能安,乃成最大民怨。

與此相關的,還有退休體制殘破扭曲,養老環境不堪聞問,育兒恤幼無比昂貴而且劣質、不便;使老不能安、幼不能長;更可怕的是,黑心商品氾濫猖獗,幾至無物可以下嚥、無屋可以安居、無衣可以護體的地步。

最後,隨對岸世界工廠走入歷史,台灣主流產業出路斷絕,進而投資衰退、百業中落,使就業、所得、經濟受到立即的打擊。

一位心懷百姓、力圖振興的領導者,若至少能就這些癥結提出解方,已足以擄獲大多數選民的心。我們無法一一詳列具體方案,僅略指點其主要方向:

第一,下定決心將生育率拉回二%以上。

第二,全盤改革退休制度並建立有效誘因,讓勞動力反轉回升。

第三,翻轉技職體系,讓年輕學子趨之若鶩,而企業則廣獲人才;同時回復正規教育作育英才的效能,讓菁英不致埋沒。

第四,徹底掃除炒房地歪風,令投機與投資需求退出住宅市場,以維繫合理而穩定的房價與住宅供給;並多方改善居住環境、廣建無毒綠建築,令安居不再是夢想。

第五,努力從事企業的心理建設、推廣無毒商品、積極重建品德,使黑心商品與黑心商人絕跡。

第六,積極利用北部大港、中部大港與南部大港,廣開海路、積極通商,打造自由友善的環境,大力招徠跨國企業、篩選台商回流,將台灣建設為超越新加坡與東南亞的精品世界工廠,為台灣打開新出路。

若真有候選人全力以赴且言之有物,必可囊括我的一票。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機場「任意門」帶你體驗旅行目的地氣候,再也不怕穿錯衣服!
旅行前相信許多人都是先上網確認目的地氣候,但透過文字的敘述,實在很難真的「體會」,為此,瑞典的Arlanda機場推出了氣候模擬器設施,能及時模擬各地氣候,讓旅客們親身體驗。

血液循環多促進 身體熱肩頸不疼痛
快入冬的現在,你開始注重身體保暖了嗎?若是能多食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或運動,讓身體熱起來,就能抵抗外來的寒風更讓遠離肩頸疼痛症狀哦。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